王 剛
小崗村"首富"嚴宏昌家里的擺設依舊停留在1998年。
當年的25寸彩電,當年的照片,當年的一桌數椅。這個當年的大包干帶頭人在2006年4月1日說,"我時常站在歷史的角落審視未來。"
而從堂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三張醒目的大照片。
照片一:1978年,18個名字上落著紅手印。
照片二:1997年,一張"改革不忘鄧小平"的《人民日報》頭版被裱入鏡框。
照片三:1998年,江澤民來到小崗村。
這年的9月22日,江澤民來到了小崗村,就在嚴宏昌的院子里與村民座談,并說了一句影響中國農村改革走向的話:土地承包"30年不變",小崗人"要再闖一闖。"
怎么闖?
當著總書記的面,嚴宏昌表態,大包干大有可為,先富起來一批,先富帶動后富,帶著村民闖一闖。
而另一位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當時卻反映,大包干已經走不通了,要想富,必須把地合起來。
時隔八年,先富起來的嚴宏昌沒有把村民帶起來,小崗村正在按照后者的思路面臨新一輪變革。
而這一回的帶頭人,卻不是嚴氏兄弟,而是一位外來者——沈浩。
外來者的變革
2004年2月,沈浩由安徽省財政廳下派到小崗村擔任村支書。當年,安徽省派出了2000名干部到"經濟困難,組織薄弱"的鄉村掛職,"改革第一村"小崗只是其中之一。
小崗村自1978年分田單干至沈浩到任前,2003年人均年收人尚不足2000元。用沈浩的話說,就是溫飽有余而富裕不足。
剛到小崗的第一天,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俊昌就主動找上了門。沈浩回憶,嚴開門見山地對新支書說,"分田到戶"解決了溫飽,但解決不了深層次的發展問題、要富,就要把土地合起來,搞規模化農業。這個頭你來帶。
事實上,規模化農業在安徽并非新元素,離鳳陽不遠的宿州市宿縣的種糧大戶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把土地承包,走規模化,富了起來。
而沈浩當時的顧慮是,小崗是以"分"出名的,吸引人們的是分田單干,現如今再度把土地合起來,是否會引起爭議。
當年10月,沈浩帶著12名村里人赴外地明星村考察。考察對象都是一些走集體經濟道路致富的明星村:山西大寨以及河南耿莊、紅旗渠、南街村,學習他們的經驗,反思自己的發展之路。
結束南街村考察的當晚,在河南登封的縣委招待所,考察者們就地開會,當時眾人感慨,"小崗落后了。"
沈浩總結道,"南街一開始也是承包到戶,但發展工業卻走的是集體路子。現如今南街村說走聯產承包讓他們多走了5年的彎路,回顧我們小崗,這20多年是否也在走彎路?"
話音剛落,6年前的一幕得以重演,12名村里人迅即分為兩派,一派以嚴俊昌為主,力主合地。另一派以嚴宏昌為主,主張小崗應該堅持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雙方一直爭論到深夜,嚴宏昌回憶,最終還是沈浩出面調停,"先不急著爭論是分是合,先好好想想。"
討論一整夜,眾人最終倒是達成了一個共識,要想富,勿論上地分合,都要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考察歸來,把土地合起來的呼聲此起彼伏。
不久,沈浩終于拿定了主意。
2005年初,在安徽省委召開的全省"三農"工作會議上,安徽省省長王金山指出,1978年安徽和浙江的GDP只相差14個億,但到2004年差距竟達到5000億。究其原因農業大省正在成為安徽經濟發展的軟肋,今后安徽將推動全省農業由小生產向大生產過渡。
安徽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戴培昆特別談到,小崗村的大包于模式,功勞是巨大的,但也是歷史的。此種"過時了"的方式漸成阻礙安徽農業規模經營的主要問題。
會議結束,沈浩回到村里,第二個月就引進上海大龍公司,一次性買斷14畝村民土地,蓋了一家種豬場。當時由于補償金每畝不足千元,引起村民頗多非議。
2005年6月 19日,沈浩引資300萬成立小崗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該公司隨后建成大包干紀念館,占地300畝,每畝補償給村民4000元,并安排了7個村民在里面,每月平均工資700元。
隨后,外來者的變革步伐越來越大,邁入2006年,小崗村"土改"之風愈烈。
2006年1月,村書記沈浩提出了改革整體思路,上報安徽省農委,獲得上級領導部門支持。
2月10日,安徽省委書記郭金龍到小崗村調研,在大包干紀念館召開了小崗村發展座談會,現在健在的12個大包干帶頭人參加了座談。這是郭金龍履新安徽省委書記一年來首次對小崗村的調研。
一切箭在弦上。而就在這次研討會上,當著郭金龍的面,沈浩聽到了來自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的反對聲音。
分合之爭
在研討會上,沈浩提出的思路是,把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資源的整合,完全按照工業化的思路來發展農業。
當時,全村共有2000畝地,耕地面積1800畝,扣除前幾年辦的葡萄園400畝,其余的1400畝,沈浩規劃全部并入合作社,村民以上地持股。
合作社的名稱都起好了,就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發展合作社。規劃資本金為305萬元,由小崗村和滁州市糧食局以及上海大龍畜禽養殖有限公司聯合出股。沈浩當時預測,將來資本金的規模要擴大到5000萬元。
在這個新型合作社中,私企上海大龍畜禽養殖有限公司以現金出資占有85%的股份,小崗村以土地和相關優惠政策的投入占有10%的股份,而滁州市糧食局持股5%。
當聽到把小崗村的土地集中起來并入合作社,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宏昌就再也坐不住了。
嚴宏昌當時很激動,小崗要立足自身基礎圖發展,不能開倒車,不能讓全國的農村罵我們。
說罷拂袖離去,研討會最終不歡而散。
晚上,沈浩主動去嚴宏昌家登門拜訪,新老改革者有了一次面對面的爭論。
沈浩問:小崗的問題在哪里?
嚴答:這片土地我比你清楚,一個字"窮"。
沈問:如何致富?
嚴答:走工業化。
沈問:現在走工業化行不行?
嚴答:不是不行,基礎不行。
沈問:搞土地合并為什么不行?
嚴答:現在迅速把土地收回去,農民連賴以生存的土地都沒有了,很容易再度返貧。
沈問:那以土地入股行不行?
嚴答:不行,不能讓農民共擔風險。
沈最后問;土地租賃行不行?
嚴答:我覺得如果條件成熟,土地出租也不是不能走,但短期內不可行。
對話至此打住,新老改革者之間的分歧明顯無法彌合,但重走合作社之路的風聲卻被沈浩通過媒體放了出去。
不久,消息見諸報端。
此后,嚴宏昌先后接到十幾個省的村莊的人給他打來電話,詢問大包干再轉合作社的情況,有人甚至破口大罵。嚴宏昌當時回答,小崗村再轉合作社,可能性不大。
2月18日,沈浩召開全村大會,宣講土地經營方案及征求意見。嚴宏昌當日缺席。
在會上,沈浩的思路略作改變,即提出小崗村要從土地由一家一戶的單干,轉變為由村民發展合作社統一返租承包過來,先期試行流轉400畝土地,全憑村民自愿。
從最初的入股改為承租,"土改"的范圍也被縮小到了400畝,村民大會上倒是沒有多少反對之聲。
2月20日,一份合同出臺,規定:土地已種上青苗的每畝第一年租金800元,一般的土地每畝第一年租金500元;從第二年到第五年,統一按每畝500元收。租地合同5年一簽。
21日,上級小溪河鎮派出4名工作人員進駐小崗村,與小崗村5位村干部分成兩組進行量地。鳳陽縣委書記馬占文也專程來到小崗村,察看量地事宜。
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嚴宏昌又出現了。
這一次是他主動找上沈浩,提了兩個問題。
是否了解承包人的情況?
沈答:了解。
400畝土地是用作什么?
沈答:用做集體化耕種玉米。
嚴宏昌說,這片土地我比你熟悉,在這里種玉米,每畝地一年最好的收成是800斤,折合成錢剛夠500元,除去地租,承包商種玉米根本不掙錢,反而賠錢。
沈反駁說,開發商種玉米是為了加工飼料,就近流向養豬場。
嚴答:按照這個代價加工飼料,飼料的成本也將在每公斤2元左右,這比從外地運來還貴得多。
嚴又問:有沒有其他的路可走?
沈答:只有種玉米一條路。
嚴搖搖頭說:不可信,不見錢我就叫村民不簽合同。
土地合作的事情再度遭擱置。嚴宏昌告訴本刊記者,"開發商至今掏不出一分錢的租金。"
嚴宏昌言猶在耳,沈浩已經在規劃著下一步發展。他指著村前一片忙亂的工地介紹說,這是村里招商引資建設的農貿市場,一期工程50套門面,400個攤位,下半年就可開業,每個攤位每月租金200元,如今已經售完。
嚴宏昌為此事也曾找過沈浩,反映出讓建設農貿市場的15畝土地,至今補償金都沒有到位。
沈答:一直在爭取。
改革遭遇阻力,沈浩外來者的角色越顯尷尬。
2006年3月的最后一個中午,沈浩獨自走在小崗村的友誼大道上,大太陽底下,形單影只。一個村民遠遠地看到他,走過來敬上一支煙說,兒子結婚過來吃飯吧。沈擺擺手說,不來了,中午縣里來人有應酬。村民又敬上一支煙,沈浩點點頭,接過別在耳朵上。小崗人都習慣抽這種"三環"牌煙,1塊5一包。
走出兩步,沈浩回頭跟那個村民說,我花200塊包了場電影,晚上就在村口放,你去通知大家都來,熱鬧一下。
走回村委辦公室,一個女人笑著問沈浩,你不是有應酬嗎,沈笑而不答,只是說,給我下點面條。
吃飯的時候,沈浩叫來本村惟一的一輛出租車,問司機走鳳陽多少錢?
司機答,80。
沈問,你叫什么,我是沈浩。
司機沉默了半天回答,在這里我拉我爹也是80。
司機走了后,沈潔笑著說,這就是小崗人,當年他們鬧大包干,從承包到組鬧到承包到戶,全家老小鬧分地,你知道為什么嗎?說白了就是不團結,如今致富缺什么?團結,對,還是團結,他反復強調著這個詞,語氣有些激動。
他最后告訴記者,掛職結束后,他要寫一本書,關于小崗的。
"崗人治崗"的歷史與現實
在外來者沈浩看來,小崗村之所以沒有發展起來,問題的關鍵就在不團結。這個不團結讓小崗人當初因分出名,也讓小崗之后經濟搞不上去。
就在沈浩到任小崗的第一天,大包干帶頭人嚴俊昌就曾給他說,小崗人思想太復雜,聯產承包把群眾的思想都搞壞了。土地分割得比較嚴重,再度合起來相當難。
"合作派"嚴俊昌的思路并非一朝一夕。據他講,1993年他從山西大寨考察回來任小崗村支部書記的時候,就看到承包到戶后勁不足。但當時小崗的現狀是,人口少、土地多,村民生活還過得去,還沒有從土地看到未來。加之來自政策方面的約束,當時的口號是:聯產承包30年不變。
但就從那個時候起,嚴俊昌開始尋找整臺小崗上地的外力,希冀借外力之手完成集體化整合。
1997年,當年糧食產量上去了,可村民生活水平卻上不去。作為村支書,嚴俊昌感到自己有責任把把土地搞活。當時,正好有個廣東老板,說要一次性承包全村的1800畝土地用作種植,由于當年糧食價高,每畝的租金被談到800元。但在最終拍板的時候卻遭到另一位帶頭人嚴宏昌的反對,方案最終流產。
嚴俊昌認為要是那時候聽他的,村里人肯定都富了。
隨后,"包干派"嚴宏昌上臺任村支書,引來了張家港長江村的資金幫扶,為小崗村支持建設了700米的柏油路和400畝的葡萄園。作為幫扶項目,長江村承諾頭兩年在沒有收益的情況下,每年每畝給小崗人補償500元。作為回報,小崗村和長江村簽訂了一份80畝的土地租賃合同,規定每畝地每年租金為500元。在這80畝土地上,長江村承諾建設一家紡織廠、一家電梯導軌配件廠、一家江淮汽車配件廠。
如果一切按照規劃,小崗村將迎來一個發展的大好時機。然而,就在此時,卻產生了變故。
項目報到鳳陽縣,鳳陽縣提出了全新的意見。據嚴宏昌回憶,當時縣委找他商量,長江村投資建設紡織廠,正好縣里有個紡織廠,效益不好,可以賣給他們。建設汽車配件廠,正好鳳陽縣有個汽車水箱廠可以通過改造賣給他們。另外那個電梯導軌廠可以放在臨淮鎮。
當時的縣領導對嚴宏昌說,滁州市委、市政府表示,小崗是張好名片,鳳陽要加快發展,滁州要加快發展,將千方百計地用法律手段維護好小崗這張牌,對外展示好小崗這張牌。小崗村要跳出小崗發展工業,以小崗為招牌,招商引資在全鳳陽縣遍地開花。
最終,合同流產,小崗村再度失去了一個發展的機會。
嚴宏昌和長江村關系也因合同的破滅而惡化,長江村開始力挺"合作派"嚴俊昌的兒子嚴德友主政小崗,嚴宏昌于1998年黯然辭職。
而來自村子內部的爭斗,卻愈演愈烈。嚴德友上任之初,長江村曾一次性支持小崗106臺彩電,為的是讓小崗人每家每戶都能收看到中央七套。此舉卻落下賄選的嫌疑,嚴宏昌不服告到上級,上級甚至派人來調查嚴德友。
在中央領導前來視察的前幾天,為穩定局勢,鳳陽縣特地把當時的小崗村支書嚴德友調至小溪河鎮擔任領導。
小崗村從此結束了"崗人治崗"的歷史,之后走馬燈似地來了三任外派干部,小崗村舊貌依然。
時針指到沈浩主政小崗的2006年,面對這個第四任外來者,兩位曾經的帶頭人依舊無法為當年分歧釋懷。但他們對于這片土地的認識仿佛更加深刻了,嚴宏昌說,等他兒子在上海富起來,再回來帶動全村一起富裕。嚴俊昌卻說,人心散了,帶頭不易。"
但他們都沒有忘記彼此還是兄弟。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4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