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中的呻吟與遠山的呼喚
——直面中國的鄉村教育
“仰天長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空; 行路攻千里,上文即成書,實。”
寫在前面的話:
“榮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綠綬。更值棠棣連陰,虎符熊軾,夾河分守。況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爭獻,蘭羞玉酎。祝千齡,借指松椿比壽。”
在當代中國被譽為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泰斗——費孝通老先生在1947年完畢《鄉土中國》的編寫之后,中國連續幾十年直到如今再也沒有任何一篇關于鄉土中國描繪和深思的文章可以在公認的情況下“與之抗衡”,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推翻費孝通老先生的觀點,或者說非要“長江后浪推前浪”,但是我覺得社會學和人類學不是語言文學,也不是文學著作,確切地說,我們的專家、學者的初衷絕對不是把社會學著作和人類學著作當著文學著作來書寫。以共享一代又一代讀者。
社會學和人類學是一門以社會現實為基礎來描繪和描述客觀存在,進而就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根源給予較強的分析和深層次的透視,對社會進行綜合研究的學科。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社會學,還是人類學都應該以書寫社會現實,揭示社會中的問題,換句話說,社會學和人類學沒有停止的時候,永遠是一浪又一浪,不斷地涌現出新的文章、新的思想、新的看法、新的見解……但是我并不是說新的東西出現就是對以前的東西的否認,我的意思是說,任何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著作與研究都是對他當時那個特定社會時期的個人理解、觀察后的一種思考,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很多社會現實和社會客觀存在都得變,那就不可能有任何一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可以寫出那種“放之四海皆可用”的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著作。
社會學和人類學是直接與生活密切相聯系的學科,遍及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努力尋找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定期終極目標,也就是永不停息地向更高、更適應時代規律的方向前進。每一個時代都有對這個時代的描述和研究,沒有真正的問題預言家可以預見將來社會間會有什么樣的社會問題,也沒有真正的時間倒回隧道可以讓我們本我親身去感受那個“離我遠去”的社會現實。無論是社會科學研究,還是自然科學探索,沒有任何永恒的事物,沒有任何絕對靜止的事物,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作為社會學人類學的學者、包括那些社會學人類學的專家、教授們,我們都應該本著開拓進取,創優爭先的精神,永遠恪守學術研究不離田野調查這個信條。正如毛主席所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費孝通老先生寫于1947年的精典之作的確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對了解和研究那個特定的社會、歷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有部分專家、教授們把《鄉土中國》中的許多觀點和費老在書中提及的諸多社會現象作為當今的研究理論,似乎有些費解啊?對任何社會著作的研讀都應該本著質疑的態度,以事實為根據,以觀察、調研為理論。我覺得對任何學界名人的盲目崇拜、對任何學界名著的一味盲信、盲從都是對學術本身的褻瀆。沒有永恒的真理,只有不斷的探索!
選擇了社會學和人類學,就選擇了無私奉獻,就注定要從田野調查開始,永遠不能忘記田野調查,走向田野、進入田野、成為田野人!作為我個人,堅決反對站在“象牙塔”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堅決反對坐在會議室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我們的所有專家、教授、學者們都應該有那種“不能舍身實驗室,應當埋骨邊疆塵”的信條!
(一)·問題的引入:
在農村生活了十幾年,和那貧瘠的土地,和那樸質的老農,和那睿智的兒童、和那山、那水、那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深深的淵源!自己成為幸運的孩子,在家庭和家人的鼎力資助下,在中考、高考的沖殺下,我終于走出了那一座座似乎可以壓制所有人的大山,離開那貧瘠的土地,淚別了家鄉了父老鄉親,來到了北京這個眾人羨慕的地方,進入了北大這個讓我夢寐以求的學府!
永遠忘記不了離開家鄉時,家鄉父老鄉親對我的殷殷教誨,家族長輩對我的教導,還有那一群和自己同甘共苦的朋友和那一群群在比我小得對的孩子們,他們的眼睛里流露出來的是對教育的羨慕,對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憧憬,對農村現實教育的無奈,同時他們也希望我能夠盡我最大努力做一些什么?進入北大這么久了,我也在思索:我究竟該做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我能夠做一些什么?提起筆來呼吁一下我們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可是我的聲音從來就沒有發出過喉嚨。
偶爾看看新聞,看見關于教育的報道令我不由得心里一振!中國鄉村的教育路在何方?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我在四川農村呆了十幾年,親眼看見了和我同輩的朋友、同學的求學失敗的全部過程,親眼看到農村現在的貧窮現狀,親身體會到作為農民子女在城市生活中所遇到的尷尬處境,親身體會到農民們為了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付出的代價,親耳聽到了那一樁樁農村子女在教育社會化過程中所遇到的痛心遭遇!
我去過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看見了那里神秘的牧民孩子們教育情況;我去過茫茫的青海,看見了格爾木大風下農村孩子們的教育;我去過干燥的甘肅,看見了省會蘭州和國家級貧困縣定西的教育差距;我去過山城“棒棒軍”統治下的重慶,理解了郊區與市區截然不同的教育質量差距;我去過楚地、山峽湖北,看見了武漢、襄樊、宜昌三個城市教育的差別;我去過喀斯特地貌顯著的貴州,看見了貧瘠土地上養育的農家子弟在學校中的畸形待遇;我去過塞上明珠寧夏,看見了農村教育的悲慘情況;我在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長大,從農村走到城市,親身感受了城鄉教育之間的絕對差距!我的眼淚為農村教育而留!每當看見農村那一張張渴望學習、渴望知識的面孔,我的眼淚不由得奪眶而出!
當城市里的媽媽在討論如何對自己未來的寶寶實行胎教的時候,是否有人想過,我們農民家的媽媽們在干什么啊?她們在那貧瘠的土地上勞動、在為了生存而勞動,而起早貪黑地超負荷勞動!
當城市里的寶寶剛剛出世的時候,全家人都來寵愛,親朋好友買來的都是高科技的產品,吃的都是什么高智商的東西,用DV、照相機把這些都保留下來,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就在此時,是否有人又想到我們的農村,媽媽在鄉鎮上那破難的產房里生下孩子,為了節約那來之不易的金錢而盡快回家,吃的還是那些東西,偶爾可以多吃一些肉什么的,寶寶們玩的都是最簡單不過的玩具,留下的都是淡淡的回憶!
當城市里的孩子們在高科技下迅速成長的時候,當他們在接受先進網絡文化的教化下的時候,當他們在浩瀚的書籍中博覽之時;當他們在學習什么吉他、二胡、鋼琴、繪畫等藝術特長的時候,當他們在吃麥當勞、肯德基的時候,當他們在講說英語的時候,是否有人又想過,我們的農村孩子們在干什么?他們弱小的身影晃蕩于那片茫茫的原野或者是那崇山之中,他們在和他們一樣的小伙伴玩著亙古不變的“家家宴”的游戲,他們在田野中和青蛙、蟋蟀為伍,他們在“享受”王二小放牛的故事情節,他們在學習父輩們的“棍棒”教育,他們的身影又時常出沒于那片田野之中,他們已經學會了做飯、燒菜、洗衣服,他們不知道什么叫KFC、Internet,他們只知道“外國”是一個對待中國不好的“國家”。
當城市里的孩子們在小學里苦戰奧數的時候,當城市里的孩子們考試的壓力下痛苦不已的時候,當城市里的孩子們在初中被老師、家長壓制的時候,當城市里的孩子們在中考時挑燈奮戰時,當城市里的孩子們在高中普遍接受魔鬼似的訓練時,當我們的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在抗議我們城市里孩子們壓力大的時候,當我們有的所謂的專家、教授、學者在振臂疾呼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時候,當我們的國家撥給城市學校巨資用于學校硬件設備的建設的時候,當我們還在為我們的城市孩子們失學和社會負面影響鳴不平的時候,這個時候是否有人想到了,我們農村的孩子們平淡地接受鄉間教育,還在學校里自由自在的玩耍,在家里悠閑得看電視,沒有機會和前途的他們看明白了許多東西,而他們的家長們多么希望他們的子女能走出那塊貧瘠的土地啊,有金錢鋪開教育之路是他們的唯一選擇,可農村教育的殘酷現實讓他們不由得直搖頭,那是血汗在呻吟,那是大山在呼喚——教育為什么不公平?城鄉差距與貧富分化何去何從?
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話: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新的生活力,使學生向上發展;我們深信應當把環境的阻力化成助力!
血汗在呻吟,大山在呼喚。讓我們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為那些農村的孩子們、為那些苦難的農村家長們、為那片貧瘠的土壤、為那巍峨的大山奮筆疾書!
(二)·立體剖析農村教育的現狀:
1·正視農民這個群體:
針對農民這個群體有許多人都著書立說以深入的剖析他,詮釋解釋他,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家世代住在農村,我置身于農民中,對農村有一些深入的觀察,我以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悟展現出來:
1)農民外出務工狂潮,子女家庭教育路在何方?
說到農民,我們就想到了土地。勿需多言,按經濟學的投入、產出來講,土地(特指以種植業為主的小農業)絕對是一個投入大于或者等于產出的,而且中國農民的投入是沒有算自己的勞動力的,得到的是可以滿足一家人一年的口糧!而當代中國中西部農民絕大部分是靠那微薄的幾畝田地來生存,土地上沒有經濟價值,迫使他們陷入經濟困境。困難與解決困難時一起出現的,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狂潮席卷整個中華大地,外出務工成為農村里時代的潮流,于是青壯年農民紛紛外出務工,在四川很多村落里留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幼,其實婦女也早已加入了“打工”的隊伍行列,下面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子女!父母親都外出務工,子女理所當然地留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也就是說,做子女的家庭教育主要來自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也就是隔代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教育的一個問題!
家庭教育是孩子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孩子的成長和人品、性格的形成有著主觀重要的影響。祖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內容勢必對我們的農村孩子們產生代際影響,祖父母的時代局限性和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直接在潛移默化中給我們的農村孩子帶來取向引導,但是在當代中國現代急劇變遷的社會里,祖父母的思想、思維、價值取向都是和時代差距太大,孩子們在小的時候或許迫于壓力而相信,但是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接受了許多書本上的所謂現代化知識,在社會中看到了許多與祖父母講授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社會現象,于是他們就敢于挑戰權威,和祖父母對抗,不聽從祖父母的教導,這就是社會學中講的“代溝”(這里是更大的代溝),孩子們就會出現“叛逆”的心理和動機,致使農村青少年社會化在家庭中的失敗。還有祖父母對孩子們的學習是沒有任何辦法監督和管制的,因為在農村大部分的老人是不認識字的!
今年在四川一個農村小學做調查時,一位教師告訴我,每次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參加會議的有60%的是老人(也就是孩子們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母)。所以這就給我們的學校互動成功教育帶來直接的影響,家長和學校、老師之間缺乏互動,導致本來就落后的鄉村學校教育的質量再大打折扣。所以,我覺得這是農村教育中的一個巨大問題——如何使外出務工的農民子女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拜金主義風靡鄉村,農村孩子遠走高飛:
很明顯,在中國現目前是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社會!城市的輻射作用不可低估,越靠近城市的人民收入普遍高于遠離城市的人民。同時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與教育質量是正相關。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么一個結論:越是靠近城市的學校,其教育質量普遍高于遠離城市的學校;于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其教學質量普遍高于經濟落后地區的學校!這是被我們廣大農民所公認的。
農民外出務工是為了經濟利益,當他們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時,他們看見了知識的力量,正如培根所說:知識就是權力!他們看到了教育的程度與經濟的關系。他們被現代化的科技所折服,西方的現代文明使他們認識到了教育的嚴峻性。
他們在城市里處境十分狼狽、生活十分困窘,看見都市那些“白領”中產階層,看見那些腰纏萬貫的老板,看見那些腐敗的政府干部們,他們就不平衡了,于是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寄希望于子女。(關于農民進城務工的意義和影響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城鄉畸形人”的展望》里有詳細評說。)他們很明白“經濟基礎對社會一切存在的決定作用”,于是直接或者間接地通過金錢打通各個關節,進而讓他們的子女離開那個貧窮的地方,到教學質量相對較好的地方學習,如果錢更多,可以到城市讀書,接受更為先進的文化。
在四川調查的時候,一個鄉村中學的校長告訴我:近兩年內,他們學校有近五十人離開他們學校,到好一點的學校讀書,而他們學校一共才五百人,也就是說每年學校流走了近10%的學生!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鄉村教育發展的嚴峻性!學生是學校存在的基礎!那位校長還說:如果局勢仍然這樣發展,市教育局將把附近的三個鄉鎮中學合并!這究竟是教育畸形發展的尷尬,還是教育的發展前途?
于是乎,在我們現在的鄉村學校里,學生們信奉“書中自只有黃金屋,書中只有顏如玉”也就不值得奇怪了。拜金主義廣泛傳播,鄉村教育舉步維艱!這值得我們來思考和反思!
3)·“城鄉畸形人”煽風點火,“可惡輿論”造弄教育:
所謂“城鄉畸形人”簡單的說就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邊緣,生活在農村中心的外出務工的農民。他們頻繁往返于城鄉之間,融合了城鄉文化!變為“不門不類”的人群!我個人把他們定義為“城鄉畸形人”。我們可以看看我們外出務工的農民們(也就是我所說的“城鄉畸形人”),在農村社會有這么一種亙古不變的信念,那就是:誰有能耐離開農村,拋棄農民戶口就會被當地公認為了不起的人!
我們在費孝通老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里可以很容易知道:農村社會中的輿論力量相當大,這就造成我們的農民之間的相互攀比和遵從、服從輿論。當然外出務工的農民們為了不落后于他人,于是努力地想辦法讓自己的子女也離開農村,得到輿論的認可。同時,農村孩子在那種輿論下也越來越多的傾向于離開本地,到外地去讀書,離開苦不堪言的輿論壓力,獲得大家的認可或者是稱贊,這正是那些外出務工的“城鄉畸形人”所需要的。
或者確切說,外出務工的農民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別處讀書被看成是一種有能力的表現,同村人會稱贊他們,那么這些外出務工的農民們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認可,實際上是自己在農村這個小社會中獲得一種權力,可以叫它時勢權力。也就正如我在《“城鄉畸形人”的展望》一文中談到的:其實那群外出務工的城鄉畸形人在城市里絕對處于邊緣,而在鄉村里他們又處于中心,那這種差距注定了他們的心理畸形,所表露出來的言行舉止也是畸形的!
所以,我們不難看住:這種“城鄉畸形人”是我們鄉村教育現狀的根源,“可惡輿論”是時勢條件下的幫兇!
4)·職高、中師、中專路漫漫,農民們何去何從:
前面我們談到了城鄉差距下鄉村義務教育的尷尬處境!下面說說職高、中師和中專在鄉村中的前景,中師、中專和職高本來應該是很有前途和生氣的,但是隨著中國高校擴招,文憑明顯貶值,所以這三類學校出現了就業率低,就業形勢低迷,而畢業人數越來越多,像這類學校生存的基礎就是就業率,既然現在就業率特別低,那就注定了人們放棄它!
據我在一個鄉鎮調查,場鎮上“打摩的”(四川方言,即是一些自己又摩托車的農民利用趕集時間,用摩托車載人趕集、回家而得到經濟收入。)的人中,50%是受過中專或職高教育的,大部分是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
再加上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相當嚴峻和中師、中專和職高的教育質量嚴重滑坡,學校風氣很是不好,所以,在農民心目中對這類學校越來越沒有興趣,更重要的是讀書之后沒有“用武”之地。就這樣,通過高中上大學時眾多家長給子女的必由之路。
于是乎,我們的家長有開始向上面我們所談到的那樣“用經濟打通一切關節”,向高中、而且是向質量好的高中進軍!那就造成了另一個趨勢那就是——“口碑好的高中人滿為患,大學升學率低的高中學校‘門前冷落鞍馬稀’,職高、中師、中專的老師們到處宣傳、找生源!”而我們的農民們是沒有選擇余地的,那就一句話,你有多少錢,你家里有多大能力,你的子女就讀什么樣的學校!前面我們講到了農村中的輿論,所以它迫使我們很多農民想盡一切辦法讓子女到好的學校去!當然沒有錢的家庭也就只有向阿Q一樣自我安慰了!
也就在這時,農孩子們之間、家庭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而且拉得很大,或許就是有的教育專家、社會學家、廣大學者們心目中的教育提前篩選功能吧!這是教育的目標嗎?我想可能不會使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