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

李水山 · 2006-03-31 · 來源:光明觀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
 

--------------------------------------------------------------------------------
 
李水山
 
黨中央、國務院倡導新農村建設,是分析和處理“三農”問題的更高境界和更廣的視野,是一次思想認識上的飛躍,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延伸和發展,無疑對我國農村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我們不乏國內和基層發展農村和農業的經驗,但從系統科學的思維看,我們還缺乏國際視野和比較,這對一只腳在稻田,另一只腳在工廠,兩眼已經注視著知識經濟的我國,是不小的屏障。

我們關注和分析了諸多國家,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卻不難發現很多國家的經驗學不了,而曾經排在清單最后的臨近韓國的國情、農情、文化、習俗,尤其是人文是那么相近,似乎有了信心和動力,就像當年的韓國農民異口同聲地喊著:干!就能成功,我們想富裕起來,這是韓國新村運動的精髓和動力。

現在出現了很多韓國新村運動研究專家,使我們對臨國的農村建設有了更加立體、客觀的認識。最早引進和介紹韓國新村運動是農業部教育司。對農民成人與職業教育一直重視和身體力行的農業部教育司于1993年在北京華都飯店舉辦了農民綠色證書教育國際研討會,日本著名的水稻專家,對我國水稻生產有特殊貢獻的原正市先生和韓國東國大學農學院的李炳東先生出席了會議,并在我國首次介紹了韓國的新村運動。農業部教育司和中國農業出版社聯合出版了介紹韓國新村運動的專著,每年組織1-3次全國專業考察團專門考察研究農村建設和農民教育。早年李炳東先生夜以繼日地參加新村建設,曾與樸正熙總統面對面對話過,他對農村建設、愛家鄉、愛民族、愛國家的思想境界和精彩發言,曾在沈陽國際會上博得陣陣掌聲。我們在他家做客時目睹過,樸總統曾親筆書寫的“我的一生為了祖國和民族”的牌匾。

后來,兩國交往頻繁,接觸越多,就越覺得韓國的新村運動非常適合于我國的農村建設與發展,尤其是農民教育,經兩國農業教育工作者的積極牽頭和組織,1995年在沈陽農業大學承辦了農業部和韓國大學教授新村運動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中韓農業教育與區域開發國際研討會”。在農業部教育司和中國農學會的積極組織下,韓國100多名專家、教授先后訪問我國并傳授了經驗,也介紹了很多教訓。有如下幾點心得體會,值得我國各界在新農村建設中關注和借鑒:

1、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始終是農民,新村運動的實質和精髓是農民自發的“致富運動”,農民由衷發出:干!就能行,這是新村運動的真實寫照。

2、中央和各級政府在初期需要倡導、扶持、示范、帶動,但要在幾年內逐步淡出,科技教育和民間部門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始終突出和激發農民的自發、自助、協同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千萬不能本末倒置,否則又成為“農業熱鬧、農村蕭條、農民消沉”的形式主義花架子。

3、政府在人財物方面積極支持,但不能抑制和抵消農民自發、自助、協同的創造性,如支援物質是為了調動農民的組織、策劃、設計、實施、改進、維護能力,而不是大包大攬,更不能成為行業部門壟斷的自留地。在策劃時,專家、學者必須參與制定、監督和評價。

4、新農村建設要遵循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特點、規律,以及自身發展需求和過程,并與世界農業發展相銜接,比如發展農村民主、農民組織、婦女參與、農村教育、農村衛生、技術推廣、農業貿易、文化建設、城鄉交流、農村旅游、有機農業等。否則我們還會重蹈覆轍,計劃經濟時代的弊端又恢復得淋漓盡致。韓國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搞政治運動,卻引用了政府主導而計劃色彩濃厚的農村建設運動,實際上是優勢互補,揚長避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更要防止弊端疊加效應,不然將變成劣勢互補。

5、新農村運動實際上克服了韓國在引進美國文明時的盲目西化傾向,很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樹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建立了國家倫理和道德。我們曾多次到新村運動研修院系統學習和借鑒他們的教育時,發現不僅農業人士參加,連軍人、政府官員、企業家、教師、農協干部、宗教界等全社會人士都廣泛參與。如今的足球精神、科技創新、文化振興、公民道德也是在這種教育中潛移默化出來的,證明樸正熙總統的遠見卓識。他是令人敬畏的軍人,我在1994年考察韓國時,看到他身穿國軍軍服的照片還聯想起《打擊侵略者》中面目猙獰的白虎團團長,但是在畜產開發院看到他為發展國家農業和畜牧業親筆寫的書信,并在國家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批示動用外匯從西德引進優質種牛,以及經常到農村視察與農民交談的圖片資料,看到他為李教授書寫的牌匾,改變了看法,他看到農村的現實問題,他從內心真正關心農民和農業,他有戰略眼光。韓國國民至今都清楚記得他作詞的“新村之歌”。

6、加強研究。韓國新村運動到了1980年以后,開始總結經驗教訓時的第一條就是:研究滯后于社會實踐,因此付出了代價。我們不妨在開啟新農村建設的同時,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研究,我們的科研因制度原因,受各種制約,總在照葫蘆畫瓢,缺乏創意。可以說,新農村建設能否成功就在于科學的理論研究和誠實的實踐,而不是開大會號召、做報告,頒發很多政府文件。2005-10-26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2)

中韓兩國文化和人際交流的歷史悠久,雙方在內心深處都有心靈感應和感悟,并感恩于對方。1994年作者訪問韓國時,韓國的學者們不止一次地說新村運動也曾受到中國朱熹的弟子——呂氏四兄弟鄉約的思想影響。鄉約的基本內容也正是致力于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環境,提高生活水平。

韓國的新村運動的主要內容中,也不乏關于農村環境、住宅、設施、道路、電氣化、飲用水、農業生產、農民收入、農村金融、農民教育、農民協會、民主參與等廣泛內涵,但是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和疏忽的重要內容、精神實質,那就是啟發和喚醒農民自身自主、勤勉、合作精神,激發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現和發揮農民自身的潛在能力,包括創意、策劃、組織、管理、維護、改善、提高的意識和能力。

韓國學者在私下反復強調,新村運動與以往其他任何類似的思想、啟蒙、建設運動的最大區別在于啟發、喚醒和發揮農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其他都是這種內涵和精神實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對此,韓國高度概括為:新村運動轉變了韓國全體國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態度。從這一點來說,韓國的新村運動在建立國家倫理和公民道德,建設和諧、誠信、文明社會方面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一次泛國民精神運動。

我們多次訪問韓國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大學教授新村運動研究會和模范新村,聽到最多的并不是工程項目、投入規模、領導干部和科技人員下鄉規模、培訓人數,而是“我們能做”、“干,就能成功”、“我們要靠勤勞致富”。無論是大學者還是農民指導員都異口同聲地說,新村運動就是農民的自主致富運動,這就是新村運動的精髓。

盡管如此,在上一世紀90年代總結新村運動時指出:過于依賴政府的行政效力,農民滋生了依賴思想和情緒,捆住了他們原有和潛在的自主性、創造性和積極性,運動成為“下鄉式”,要轉變為農民自主、發自內心和積極參與的建設運動。后來,諸如調查研究、宣傳教育、檢查評價、跟蹤服務等很多具體工作,都交由科技教育和民間部門去管理和實施,效果很好。

進入新世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能靠頒發文件下達培訓任務,不能強制組織集中培訓,農民協會自己還有多處培訓機構的情況下,農民和城市居民自己開車來主動參加培訓的原因在于,教育培訓方式進行了很大改進,如縮短培訓時間(按組織旅游方式計算,如一個晚上兩個白天),經過周密調研需求市場,策劃和制定培訓計劃和內容,并隨時改進和完善,組織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培訓和討論,親身參與和表演小品,組織參觀學習,開展學員跟蹤服務等。當然,運動初期的大規模、集中培訓的方式方法已經不多見,而與周圍居民實際需求和變化相適應的培訓應運而生。

我們也不能把新村運動簡單理解為和農業無關的政治運動或精神教育,因在運動中以農民為主體,農業發展特征與階段性規律,農民的生活、生產和發展需求,始終是新村運動的命脈和發展方向,如改善居住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新技術推廣和教育、增加農民收入、組建農民協會、創辦農協銀行、婦女組織的建立、培養創業型農民、農村負責人和指導員,發展農村旅游、城鄉交流、文化教育的普及、保護和發展農村文化資源、農村福利制度與設施的改善,發展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等,都是在新村運動的進程中結合與發展的,新村運動的不斷充實、完善和提高,是在動態發展過程中通過政府與民間的互動作用實現的,而不是孤立、單向、簡單、機械、靜止的系統。

臨國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技術推廣組織、農民合作組織、農業企業都可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我們有諸如“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農民綠色證書教育、科教興村等富有創意的宏觀設計和運作平臺,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最近國務院召開的職業教育會議精神和決定,又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人才與教育保障,可以通過系統科學的設計和運作,將會帶來新的發展和變化。

2005-11-10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3)
 
韓國新農村建設中的新村教育
 
上一世紀70年代發起的韓國的新村運動,至今已經有35年了,當年如火如荼、熱火朝天的新農村建設如今演變為井然有序的新村教育,新村中央研修院的人氣不減當年,依然車水馬龍。每天清晨院長和學員們早早起床敲鐘、晨跑、升旗,新村運動成為韓國人民二次、三次創業的精神與實踐動力。

根據韓國媒體的社會調查,新村運動的社會影響和效益超出奧運會和“京釜高速公路”(曾經是激勵和牽引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象征)。新村運動在新時期有了新的解釋:新是革新,村是社會共同體,新村運動就是韓國社會共同體與時俱進的創業與革新。

進入新世紀,在多元化、個性化、特色化的世界發展大潮中,韓國的新村運動的象征??新村教育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于注入了新的內涵,就是時代精神、國家倫理和職業教育,公民使命感(感動)教育與職業必修的實用性緊密結合,通過動態、游藝、參與式的培訓形式,實現有感、有趣、有益的培訓效果,成為“我要學”的終身學習場所。

生動、活潑、有趣、富有創意的新村教育,始終以學員為中心,以適應和滿足學員個性化需求和提高學員綜合素養為宗旨,開展符合新時期學員志愿為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傳統文化、國家理念與個人理想相結合的活生生的學習與教育活動。新時期的新村教育有如下時代特征:

(1)官民一體:在新村中央研修院一報到,首先領取學員統一的服裝,接受同等待遇和培訓,不分將軍、部長、教授、醫生、法官、記者、農民還是工人,不管身份、職業、年齡、學歷和職務、職稱,吃住在同一宿舍,沒有房間門鎖,一起感悟、感動、討論和體驗,這是消除經濟發展初期帶來的諸多人身差異和怨恨,追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并一同生活與實踐的很好方式。

(2)催人淚下的農民學員事例報告: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農民兄弟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的辛酸苦辣和成功事例,這些最普通人的遭遇、情感世界和處境變化,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那些高層人士對普通人生存的艱難和社會對革除時弊、社會變遷的需要和呼喚,有了更深的切身理解,成為反思自己、改進工作、誠信待人、互相幫助、和諧發展的共鳴和內在動力。

(3)參與式討論:使每個學員身臨其境、共同參與。往往聽別人長篇大論和政治、動員報告,每人容易產生游離、心浮、困乏、膩煩心理和舉止,如果人人參與切身事情的討論,可以身臨其境,心領神會,換位思考,切身感受,積極應對和參與,可以培養民主意識和作風,人人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自我反思、言行一致、端正態度、自重自律。

(4)貼近工作、貼近生活:時代精神、遠大理想、國家倫理必須與個人工作、生活貼近,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國家倫理和職業教育、個人情趣相結合,開展生動、活潑、有趣、健康的文體活動,達到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效果,使學員感到學有收獲,不虛此行。

(5)集體宿舍生活與體驗:使學員增進友誼、合作、自律、勤勉、自助精神,珍惜學院的一草一木,勤儉節約,尊重別人人格和勞動,言行文明,清潔衛生,秩序井然。學院的所有設施、展示物品都成為活生生的教材。很多培訓班的效果很差,原因就在于培訓中的正面教育和感人體驗,被個人欲望、雜念、松懈、享樂的消極情趣所沖淡。學院規定,學員在培訓期間不能參加宴請、會友、打牌、舞會、外宿等活動。

(6)培訓機構教職員工的以身作則:教職員工與學員一樣不分職務身份,一同參加學習、討論、敲鐘、升旗、晨練、參觀等所有活動,感化學員自省、自悟和自律,實現教職員工言行一致、誠信和諧的效果。

(7)跟蹤服務:培訓結束后,學院繼續與學員保持通訊、人際來往等聯系,寄去教材和刊物,定期派教師巡回指導和服務,學員還可以再回到學院學習,使新村教育理念和精神永恒長存,成為有生命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

(8)與時俱進的培訓內容和方式:上一世紀70年代,最初啟動新村教育時,曾經當過軍人和農村教師的樸正熙總統,深知政府官僚體制弊政和形式主義花架子,建議總統府介入,他親自審核過問培訓計劃和方案,毅然修改由官員、學者、宗教領袖一統天下的培訓計劃,增加農民學員上講臺陳述親身經歷的成功事例報告,增加了精神、倫理等培訓內容,阻斷了人事、培訓部門的壟斷、僵化、重復、機械、形式主義的官僚體系。

進入新世紀,原來的培訓方案也不是一成不變,經過實踐證明好的傳統和做法依然保留和繼承,如學員成功事例報告、分組討論等,但在內容和形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如增加了學唱歌曲,開展健康的文體活動、教職員工之間的對話、自我冥思等。形式化、老一套、有些做作的典型事跡和人物報告,改為新時期事業革新創意、策劃、設計方案和焦點問題的討論、信息的發布與交流。日久變得低調、消極、模式化、形式化的分組討論,改為小組趣味活動、角色表演、現場體驗、虛擬試驗等。健康講座、野外學習、國際交流等富有創意和生動有趣的培訓方式應運而生,深受學員們的歡迎。

新村教育已經成為新時期韓國公民社會必不可缺的文明生活,成為國民的精神家園和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人人會學習、勤思考、善實踐的啟蒙與訓練場。

2005-11-28

參考文獻:
1.韓國全國大學教授新鄉村研究會,《新村運動論文集》,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1982.6
2.韓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簡介與考察報告資料,1998年,12
3. 韓國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網站,2005、11月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4)
 
積極發展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
 
韓國新村運動不是簡單、機械的政治運動,而是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變化,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求,適時調整和改進。進入21世紀,韓國的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是最大的亮點,也是新村運動在新時期的結合點,在此重點介紹有機農業的發展趨勢。

一、加強立法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認證制度和組織管理體系

韓國政府首先通過立法確立和加強環境親和型農業的地位、職能和作用,于1997年制定《環境親和型農業育成法》,2001年修訂,并建立健全相關的組織機構和認證制度,積極扶持有機農業,加強標準化管理。韓國農漁業對策委員會于2005年2月15日組建環境親和型政策協議會,正式組織開展系列活動。韓國的環境親和型組織已經達到30多個,有機農業產品的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韓圓,而且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全世界的市場規模已達到240億美元,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韓國把標準化的概念引入環保型農業。把無公害農產品分為四種,即:農藥殘留量在標準1/2以下的“低農藥農產品”、不施農藥的“無農藥農產品”、不施農藥和化肥超過一年的“轉換期有機農產品”和不施農藥和化肥超過三年的“有機農產品”。每一種農產品都有具體、嚴格的認證標準。目前,認證制度已在樂天、現代、新世界等幾家大型百貨店試行。據調查,80%以上的顧客表示歡迎,74%的顧客認為有生產履歷的產品價格即使貴5%到10%也愿購買。據悉,自2005年起,這一制度將全面開始實施。作為朝陽產業和農業發展的新亮點,組織有關專家商討發展方向,組建相關機構,發展示范農戶,是值得注目的發展動向。在韓國,發展有機農業是繼農村資源開發與回生、創建品牌農業、創建長壽村、培植創業型專業農戶的又一重大舉措。

比較典型的地區是忠清道,自2004年到2013年的10內內,將環境親和型農作物的栽種面積從現在的13000公頃擴大到19500公頃,農產品的質量達到標準化生產的農戶達到12600戶,占全道農戶的15%。忠清道政府在10年內將投入5210億韓圓,實現本地區生物技術和環境親和型農業的快速發展。忠清道2005年將投入331億韓圓發展環境親和型農業,比2004年增加37%,扶持45個項目,僅建設15處示范生產基地,就投入1.8億韓圓。

最為典型的地區是全羅道,自上一世紀90年代中期積極發展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以來,有機農產品的產量逐年倍增,2004年栽種面積已經達到2.8萬公頃,環境親和型農產品產量達到93.2萬噸。該道正在大力加強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生產基礎,計劃到2009年,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30%,環境親和型農產品生產擴大30%,爭取達到先進國水準。韓國農民協會全羅南道長成支部(音譯)積極扶持環境親和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投資1.1億韓圓,與郡內7個生產基地簽定栽培合同,組織培訓700名協會會員,重點發展谷子、高粱、蕎麥等當地土特產作物,替代日益過剩的大米生產,以增加農民收入。通過供應學校定餐,擴大消費渠道和銷路。

“國立農產品質量管理院”專門負責制定認證標準,實施審查認證,進行事后跟蹤管理,以保證認證工作的國家權威性,提高國民對環保型農產品的信任度。申請者只有在經營管理、種子、用水、土壤、栽培方法、產品質量及包裝等方面全部符合規定標準,才能領到認證證書。韓國首次在韓京大學和朝鮮大學產學協力團創建了環境親和型農產品民間鑒定機構,具備專門研究人員和檢測設備的正規大學參與檢測與鑒定,將提高環境親和型農產品的形象和置信度。 為對環保型農產品實行跟蹤管理并方便消費者識別,韓國還準備實行“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規定商店銷售的農畜產品除了要標明產地、生產者及聯絡方法外,還須詳細記載農藥、化肥施用量、栽培及生長過程等,消費者通過賣場放置的電腦即可進行現場查詢。

通過加大有機農業新技術的培訓力度,培植有機農業示范戶,發展生物技術和環境親和型農業相融合的有機農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這是新世紀韓國農業發展的又一新特點和新亮點。

二、環境親和型農業的農民教育

2005年,韓國政府為扶持環境親和型農業和有機農業,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如直補制對象的擴大、環境親和型農業基地建設、環境親和型農產品流通機制的建立、環境親和型農資的援助、廢舊農資的回收與再利用、家畜糞尿的有效利用等。但是,韓國學者堅持認為,政府的這種強有力的支持,如果沒有社區組織和農民的自發行為,尤其是農業后繼乏人的農村現狀,農村年輕人紛紛離棄農業,不單是農業內部的經濟問題,還涉及到農村內部的結構問題。

使農村的自然部落轉變為自然循環型和環境親和型農村,最主要的課題是當地農民的主動參與和建設,任何一項政府的單項支援雖然投入很大卻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考慮當地居民的實際要求,項目內容過于主觀意念和整齊劃一。因此,建立農民自治、組織機制,培養自我管理能力,確保農民自主設計、管理和運營顯得格外重要。盡管也曾有過農業相關部門通力合作成功的范例,但都因為自上一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農村帶頭人急劇減少而屢屢遭受挫折與失敗。

在農村具有活力的農業組織及其農村青年是發展環境親和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堅實基礎,尤其是積極扶持和發展農民“4H”組織是當務之急。通過積極扶持農村經濟組織的活動,恢復“4H”會員的理念和信心,增強區域組織成員的同質感、連帶感和共同體意識,

實踐“4H”組織的理念和目標,加強組織建設,克服個別會員農戶的局限,發展成為環境親和型農業的組織體系,增強農業生產經營的競爭力,繁榮農村經濟成為可能。今后的農民教育培訓,將以年輕會員為主要對象,建立環境親和型農業接班人和產地農民組織的合作組織與運行機制,并發揮振興社區農業的核心骨干的作用,將成為新時期農民教育的發展趨勢。

[案例]:全羅南道為培養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精銳人才CEO,自從2005年在全國首次舉辦“全羅南道生命農業大學”,4月18日已經有40名學生入學,開始接受為期1年的學業。根據全羅南道農業技術院介紹,“全羅南道生命農業大學”是為了提升綠色全羅南道的形象,及早落實發展環境親和型農業,推進生命生產5年計劃而成立,教育目標是培養環境親和型農業的實踐及教育的意志強,具有指導能力的當地農民,使其成為先導農民,開設的課程為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理論與培養體系結構合理的最高教育培訓課程。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邀請國內外最高水平的專業講師,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宗旨的風險農業、高科技農業理論與實習相協調,注重現場實習、體驗教育培訓和參與式學習。到2006年2月,每月第3周星期五、星期六安排課程,共學習12周的課程,其中包括有4次委托環境親和型農業團體開展培訓。全羅南道對該校學員采取以國家與道(省)財政優先扶持和優先派往國外研修,體驗農業現場等優惠政策。為培養環境親和型農業的骨干,韓國首家環境親和型大學于2005年3月在忠清南道洪成郡(音譯)成立,3月5日首屆100多名學生入學。學校學期1年,教學計劃由每周1次3小時課程、農忙期間的遠程教育、4天的現場教育和3天討論與發表組成,有農業基礎課程、環境親和基礎課程、環境親和市場課程和農村開發4個課程。   

三、新時期韓國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

2005年3月31日,韓國農林部在農村振興廳舉辦了由900人參加的“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專題研討會”,很多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負責人發表了見解。專家們認為,20世紀,世界農業拼命追求農產品和纖維原料的增產,導致農產品的大量過剩和積壓,引發世界農產品貿易秩序的混亂和地球資源的流失,環境急劇污染,生態遭到嚴重破壞。如今,對每個國家來說,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不是一種人為選擇,而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日趨活躍,WTO成員國要遵循有關國際食品規格委員會(CODEX)的規定和要求。今后,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和宣傳的工作重點都要圍繞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進行。各級政府列入財政預算,搞活環境親和型有機農產品流通機制,開設有機農產品超市專門銷售店,推動環境親和型有機農產品的品牌化,確保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生產經營農戶收入的穩定增長,擴大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與“一公司一村”連帶活動,增進有機農業的城鄉交流活動。專家、學者們提出的具體建議和對策有:(1)政府將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農產品質量管理轉交給民間,對認證機構采取監督賞罰制度,使認證管理變得更為扎實、負責任和有效的管理;(2)完善管理辦法,對環境親和型有機農產品加工、銷售、流通業者征收認證稅;(3)農村振興廳制定研究與開發計劃,按作物種類研究開發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發展模型;(4)重新驗收現有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農資性能,并開發新的農資與使用技術;(5)開發有機堆肥制作技術,取替2005年以前的工廠化畜糞生產與使用技術;(6)開發資源循環型地力增進技術,確保有機肥料及農資技術;(7)開發與有機農業相配套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8)確保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技術與經營人才,并持續開展有機農業農民教育和訓練;(9)有機農產品和食品分門別類,分類管理;(10)擴充對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直補制度和范圍;(11)實行輪作、間作、混作,恢復和增進地力,嚴格控制使用除草劑;(12)全國農民協會擴充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生產基礎,由目前生產經營環境親和型有機農業的2900個作目班擴大到3000個。

2005-4-3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5)

韓國發起和開展新村運動已經有35年光陰,歲月流逝,當年的英豪和感人的故事也成為天上的星云,然而牢牢地奠定了韓國國民的時代精神、國家倫理、和諧社會的基礎和文明秩序。如今,越南、蒙古、菲律賓、俄羅斯、剛果等120多國由總統和部長先后帶領國家考察團赴韓國學習和考察,還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關系。新村運動的理念和做法能在世界各國傳播,除了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型過渡所必須遵循的社會發展規律外,可能還傳承和凝聚著超越制度、國家、民族、文化、傳統而人類共有的人文思想、和諧理念、自主正義、合作態度、公民社會、奉獻精神等文明因素。如果在不同制度、文化、種族中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更能說明和驗證這一點。這些國際背景對我國正在興起的新農村建設無疑有莫大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韓國的新村運動和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我們也要看到不同之處,這是在實施過程中注意防范之所需。

1、上一世紀70年代的韓國和目前的我國國家發展階段和基本情況相近。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衡,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農村問題十分突出,市場經濟帶來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相互撞擊,東西方文明和價值觀的相互沖撞,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蔓延。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間交流的擴大,從國外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并不難,但是國民的倫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誠信、節儉、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識是永遠無法用金錢和引進獲取的。國民的生活倫理與本國國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內在的諸多因素密切相關,而且一個國家國民的生活倫理道德具有必須依靠本國國民樹立與提高的本質特征。如果通過一種具有感召力的活動和國民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運動,使國民長期受抑制而潛在的良好的社會倫理道德再次迸發出來,就會釋放出無窮無盡的效能。60年代末,韓國經濟依靠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財力支援農業,以縮小城鄉、工農、區域之間的差距。這種社會背景,從客觀上要求韓國的農民振奮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體,建設家鄉,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2、農村、農業和農民狀況基本相似。兩國在人多地少,資源貧乏,人口密度高,農民占人口比重大,農業機械化程度低,鄙視、逃離和離棄農業、農村風氣蔓延,農業基礎薄弱,農村教育落后,農民普遍缺乏自信,文化素質有待于提高等諸多因素和外部環境也驚人的相似。

3、國家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相近。在這可比階段,雖然中韓兩國的國家制度不同,但市場化基礎、結構和發育程度相近。中韓兩國和諸多西方國家不同,甚至與緊鄰日本也有所不同,國家和政府主導,權威感召、學者廣泛支持和參與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動員社會各界群眾踴躍投身的國家行為和社會行為,在短期內,集中力量辦大事,辦群眾擁護的事,有著驚人的共性,感召力和凝聚力顯著。東方民族尊重長者、政府官員和學者,注重禮儀和社會秩序,體現了東方民族文化中產官學眾緊密合作的運作模式和社會效應。

4、東方民族文化、理念相似。在西方自由社會和經濟社會里,由政府和領袖想集中力量辦大事還是比較困難的,即使政府推動還有諸多自覺自愿的成分,很難在短期內見效。當時韓國的樸正熙總統深知這一點,他更是知道東方民族傳統文化、理念和習俗,他把東方民族和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發揮極致,把缺陷克服到最小。這一點,在他親自作詞作曲的“新村之歌”中充分地體現出來,也非常成功地實現了轉型過渡。就與韓國太極國旗的理念一樣,中西方文化、理念、功效融會貫通,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抑制,結合到最佳狀態。

5、社會矛盾激化。在這一可比階段內,中韓兩國因工農業、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加大,加上意識形態、國家分裂、周圍國際環境,城市化、市場開放、西方文化的浪潮和沖擊,就業難、學潮、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諸多因素,社會矛盾一觸即發,民眾渴望社會平等、誠信、和諧、安定、文明的內在需求極其迫切。在這樣情況下,如何矯正政府行為,官民一體,消除社會不同階層的不滿、隔閡和對立情緒,凝聚民心,引起共鳴,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形成社會共同體,是一項綜合、龐大、復雜、科學的系統工程,既讓群眾滿意,有積極參與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成為國家與社會發展的主人公,又讓公務員、學者無論地位高低都能誠心誠意、發自內心地為農民、工人奉獻和服務,大學生、教師、醫生、城市居民,甚至宗教界、軍人、文藝界人士都積極地支援新農村建設,有成就感,展現個人才華和魅力,都需要有新思維、新方法。

6、不同之處:上述因素是中韓兩國的相似之處,如果事前注意,是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但也有不同之處:如我國曾經是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比韓國嚴重得多,科舉制和八股文在韓國也曾有過很深的影響,但并沒有深入到國家政體和國民骨髓中。韓國國民沒有經歷過類似我國的文革運動,另外宗教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公民社會的信仰和誠信基礎好一些。還有一點,我們的行業與部門封閉、壟斷體制根深蒂固,正像有學者早已提出的那樣,國家的美好社稷,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封閉壟斷的行業部門體制所吞噬,最后以失敗或草草收場為告終。在我國曾經推廣過農科教結合的經驗,在市縣一級獲得成功,但最后也變得虎頭蛇尾。一陣風、一刀切、運動式、假大空,實際上也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翻版,缺乏論證、聽政、監督和矯正體制和機制,再好的設想和計劃都會落空。即使國家的巨大投入,農村和農民收益不大。

還有一點,必須牢記,在韓國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文思想畢竟占主導地位,盡管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大,但在制度革新上還是民主、自由、和諧、競爭的理念得以尊重。假大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并不大,天天組織動員、學習、討論、總結、評比、考試、聽報告、寫感想,靠極個別英雄事跡感動全國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平民為了生存而掙扎和拼搏的現實卻深深感動了眾多高貴人士,尤其是政府公務員,使他們重新思考、反思和矯正自己。韓國新村運動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我們能做!”、“干!就能成功!”,新村運動是農民靠自己的勤勞致富,始終以農民為主角的創造與建設運動,給農民帶來實惠的實踐運動,激發和帶動了全體國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辛勤的勞動改造了他們自己,也改變了國家與國民的面貌,是物質和精神和諧運作和升華的成功典范。

原載于《嘹望東方周刊》,2005年第51期,

2005、12、13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6)
 
體驗韓國新村運動
 
在與韓國學習和交流新村運動經驗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也從身邊發生的細微小事得到了有益啟迪和心靈震撼。第一次接觸韓國的新村運動是1993年3月,經北京農業大學原黨委書記李開鼎先生介紹,韓國東國大學農學院教授李秉東先生來北京參加農業部教育司組織召開的農民綠色證書教育國際研討會,沒有想到3月的北京還很冷,李先生因穿著單一而感冒,我當時擔任韓國專家的翻譯,陪著李先生去華都飯店附近的一家藥店買了同仁堂生產的感冒忡劑,過一天先生的感冒好了,在大會上發言很順利。先生很高興,見人就說中國的中藥對亞洲人顯靈。后來,他每次到中國來都要買中藥自己吃或送他周圍的人。他還非常喜歡中國的筆墨、硯臺和宣紙,每次都親自到琉璃廠購買或拖人帶給他。

讓人更加感動的是他的儒學精神,他的精神世界,內心活動,細微舉止無不體現他深深埋在骨髓中的儒學精神,尤其在他的講演中始終貫穿著熱愛農業,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熱愛國家,尊重他人,以誠相待,友好合作的人格魅力,在1995年沈陽舉辦的“中韓區域開發和農業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把這一新村精神和儒學精神講得活靈活現,博得全場的陣陣掌聲。

經過李先生的努力和爭取,1994年韓國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邀請中國農業部教育司組織10名成員考察韓國農業,并免費參加位于首爾附近的衛星城城南市的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培訓,并帶著我們參觀了首爾大學、東國大學、韓國農村振興廳和花農,留下了極其美好的印象。在他的支持下,農業部教育司和韓國大學教授新村運動研究會聯合召開了1995年的國際研討會,出版了《韓國農業與新村運動》一書。

中韓兩國人文、文化的相近,尤其在農民技術教育方面的友好交流和合作迅速發展起來,農業部每年組織全國農業院校、科研部門、各省(區、市)農業廳的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去韓國考察學習,當時正好國內組織推廣農民綠色證書教育和農科教結合經驗,這一從群眾中來,又經過基層實踐驗證、具有國家法律和國務院文件依據的成功經驗和做法,與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做法結合起來,深受全國各地的歡迎,顯示出勃勃生機。韓國專家稱贊這是中國版的新村運動,恰好解決了農業行政、科研教育、推廣部門條塊分割,各掃門前雪的體制性弊端,顯示出巨大威力。上一世紀末,農業部根據農科教結合的總體規劃,聯合國務院12個部委,準備實施“百千萬計劃”(在全國100個縣、1000個鄉、10000萬個村組織試點推廣集農業、科技、教育、推廣為一體的發展規劃)。中國農學會學習和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創造了“科教興村”經驗,在全國試點推廣,也一時掀起千層浪。韓國專家、學者被中國農學會聘為“科教興村”的專家、顧問,每年來華指導。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根據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發展觀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根據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實際,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歸納和發揮各地以往先進經驗,提出的更加宏偉、科學、合理的藍圖。可以說,這一宏偉藍圖,在我國是有群眾基礎的,只要持之以恒,科學引導和矯正,必有成效。

在與韓國交流新村運動的經驗的過程中,也發生過有趣的故事。剛到新村研修院安排住宿,不管身份高低,發放統一編號的學員服裝,有些領導還一時難以接受。安排房間時,他們照顧外賓每2人一間,而韓國學員是十幾人一間。大家發現沒有給房間鑰匙,就找值班員和培訓部負責人就是找不到鑰匙。后來,李先生告訴我們,上一世紀70年代的韓國也有很多小偷,人與人之間也不信任,新村教育的內容之一就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自己的生活垃圾自己處理,自己打掃自己的房間,大家一起搞公共場所的衛生,愛護公物,勤儉節約,房間不配鑰匙,通過交流達到互相信任,果然見效了。還有一次,考察團一行的出國政審批件快要下來了,就是一個省沒有批下來,該省的人事部門反復追問什么年代了還要搞“運動”,后來反復解釋人家不是政治運動,是新農村建設活動,我們是去學習先進的農民教育經驗,這才批下來。在新村研修院學到和體驗到了很多已經懂得道理卻不以為然的小節,如上下樓梯時要右行才能維持秩序,與人處事要“正心”才能和諧相處,全社會要倡導人人平等。還真見到當時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的會長是前國家法務部部長,非常平易近人,都讓人不相信,就像一位普通教師,那些官氣不知道到那里去了。還有一次晨練時,新村研修院院長,一位曾經當過省長(道知事)的長者早晨6點和大家一起敲鐘、晨練,這也是新村教育的重要內容,即教職員工無論身份高低都要以身作則。我們考察團有一位同志年近60歲,心臟也不太好,就沒有安排參加晨跑,看見一隊韓國學員從下坡跑上來,一位農民說自己已經74歲了,還要和年輕人一樣跑,這就是新村精神。還有節儉和清潔衛生,管好生活垃圾等,似乎覺得我們在上一世紀50、60年代樹起的美好社會風氣在異國他鄉體驗到了。但是,韓國學者非常謙虛,說他們的新村運動就是從我國朱熹的弟子呂氏四兄弟的鄉約學到的,啟迪農民相信自己,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家鄉,激勵優秀者,他們始終認為中國的農村會有新變化、新發展,因為中國有優秀的文化和傳統。

多少年過去了,發現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好的經驗和做法要持之以恒,才能見效,半途而廢,不如不搞。當我們沉浸在悠久歷史文化的榮耀和贊美盛世時,繼承和發揚,與改革創新同樣重要,也許還需要成熟而穩定的制度和文化,功利主義和形式主義之所以泛濫,說明目前還有市場。 2006-1-12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7)
 
一韓國新村運動和公民社會
 
回顧和展望韓國新村運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作用,雖然在初期是為了解決農村問題而發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原來的概念和含義。從工廠新村運動到城市新村運動,乃至新村運動的國際化,已經超越政黨、政府、區域、國家、民族的范疇,日益成為不同制度、國家、民族解決現實中的城鄉、區域、民族間非均衡發展問題,建立誠信、和諧、文明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受到不同國家的關注和青睞。

無論是上一世紀的70年代到90年代,還是進入新世紀,韓國新村運動的起點、過程、未來走向,都與建立誠信、和諧、文明社會的努力和嘗試緊密相關,即使是到了21世紀,雖然不能采取當年如火如荼的運作方式,但是韓國各界在解決當前的種種社會問題時,也常常運用新村運動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去探索和實踐。

回顧上一世紀90年代的新村運動,盡管也不乏農村新村運動的內容,但是城市新村運動與工作崗位新村運動的內容大幅度增加,有關家庭倫理,與人以誠相待、和諧相處,工作單位的職工之間,勞資干群之間的和諧、文明相處,樹立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公民意識和改善國民生活與福利條件、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是緊密結合起來的,足見決策者在靈活運用國家法律、西方文明、時代精神、宗教思想、公民意識、傳統文化、家庭倫理和國際交流等諸多文化、觀念、方法,建立和完善和諧、文明的公民社會的努力和實踐,也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世界文明同步,物質創造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的決心、智慧和努力。

2006年1月,盧武鉉總統提倡的參與式城市建設的核心理念,堪稱盧武鉉版的新村運動模式浮出水面:(1)寬裕、休閑的文化都市:主要內涵是,通過創造多樣化、有個性的都市文化,建設美麗、有品位的景觀,與自然共存的環境友好型城市管理,成為休閑的游樂場所;(2)有活力的都市,方便的工作崗位:奠定有活力的經濟基礎;(3)健康、和諧共存的都市生活:構建以公共交通和居民步行為中心的綠色交通體系,確保安心生活、工作的城市安全,構筑國民健康的醫療福利體系,建設未來型教育環境,實現福利化的居住環境體系。

隨著國家科技、文化、教育的發展,經濟全球化,進入先進發達國家行列,國民擁有核心理念,齊心團結,從高度統一的意志和追求,再通過發展多元文化,實現民主政治和個性解放,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創造性勞動,國際化的文化交流和生活,都是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智慧和活力。韓國在逐步實現即定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新村運動的精神和理念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韓國新村運動的目標和內容大都是為實現和諧、均衡發展而辛勤工作和努力的志愿者服務與奉獻精神,為實現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的社會,經濟、社會與世界文明同步發展的國際化追求,用一句話高度概括,那就是實現和諧、互助、文明的公民社會,也就是人人平等、自由、全面發展的誠信社會。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主動參與國家與身邊的一切事務和實踐活動,并親身體驗參與和成功的喜悅,繼續依靠自己的雙手和辛勤勞動,創造經濟、人文、科技、生態、福祉、開放、和諧、文明社會。

“太感謝了,這恩情怎么還,大家真好,我們真高興”,這是最近韓國一些受災或患者家屬收到新年禮物后發自內心的話。最近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組織社區志愿者服務人員組織開展的一項“幫助不幸鄰居家庭”的活動。過去把舊衣服、舊玩具、舊書、舊食器、學生用品等送給受災家庭效果并不佳,現在他們在全國辦起了59家連鎖店,專門收購雖然有些舊,但還完好無損、整潔能用的日常生活用品,賣出額已經達到15億韓圓,從事這些店鋪日常經營工作的都是社區志愿服務者,用這些錢定期補助生活困難的患者或受災家屬,解決昂貴的住院費,支援2005年冬季受暴風雪災害的家庭1億韓圓,每當節假日購買大米、油醬、魚肉等節日生活必須品,做成禮品包(箱),及時送給遭受不幸家庭,傳為生活中的佳話。在這個店鋪購買貨物的人知道這是在支援受災“鄰居鄉親”,打心眼里都很高興。僅2006年春節,就為2000多名病患、受災的不幸家庭送去了禮品包。

參考文獻:

1、盧武鉉版新村運動“參與式都市”建設能成功嗎?韓國《東亞日報》,2005、11、20

2、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資料,2006、1、30

2006-1-30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8)
 
一值得反思的試行錯誤和教訓
 
上一世紀70年代韓國新村運動的輝煌成就體現在,通過水利設施和農業耕地的擴充,奠定了糧食生產的基本自給的基礎,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形成了科學種田的社會機制,培育了農家副業基礎,保障了農產品價格體系,建設了一批新村金融機構和農產品加工廠,改善了農產品的流通結構與體系,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福利設施和條件。1974年開始,新村運動迅速擴散到城市廠礦、學校等,成為泛國民的新國家建設運動,1980年12月成立了新村運動中央協議會,包括新村指導員、婦女聯合會、工作單位、工廠等6個會員團體和2個研修院,成為非贏利的社團法人組織,從運動初期的“官主導”向“官民一體”和“民主導”轉型過渡,更加突出了新村運動的主題理念,即始終以農民、市民、國民為運動的主體,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廣大民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建國初期或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幫助做;而在經濟發展時期或社會成熟時期,政府做不到的事情,民眾幫助做。如今在韓國有19.4萬新村指導員和213萬新村會員,都起到志愿者服務作用,NGO、NPO等非政府組織成員和志愿者服務人員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履行著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從上一世紀90 年代到21世紀初,努力構筑社會互助安全網,克服社會陰暗、消極因素,保護生態環境,振興社區經濟,努力構筑和諧、誠信、文明的國內和國際新秩序,這是新村運動在新世紀的歷史使命之一。上一世紀80年代,雖然因當時的政權腐敗經歷過運動的低谷徘徊期,但從90年代開始經過國民的重新反思,重新評價了新村運動的正面意義。經韓國《朝鮮日報》、《東亞日報》《經鄉新聞》的民意調查,在政府與國民最值得自豪的成就新村運動運動都排在第一位,根據首爾大學的民意調查回答應繼續繼承和發展新村運動的人占總人數的73.8%,而持否定態度的人只占19%。盡管如此,韓國的學者們在一片贊揚聲中還是比較冷靜地反思新村運動的失誤和教訓。

1、政府過于干預,農民過于依賴政府。韓國學者強調,學習和借鑒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時,尤其在初期政府啟動和領導時要注意防止運動行政化傾向。政府干預在運動初期可以起到強有力的推進作用,但從決定、施行到評價往往比較匆忙,難免助長長官意志和決策失誤,缺乏科學、周密的論證、聽政和反饋程序,矯正起來成本與代價很高,有些社會效應是不可逆的,因而無法挽救和補救,損失也比較大。單一、單向的政府計劃、政府行為導致和加劇了政府“實績主導”和“辦公室預案”的傾向和后果,外觀上顯眼的政績多,對農民沒有多大幫助的工程項目也不少,浪費了國家的人財物,也有學者批評過于強制動員農民勞力,這種事情在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也是比較罕見,顯然抑制了農民自主性、創造性的發揮。

2、過于注重物化建設,環境、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實績主導”的政府行為,有時缺乏遠景規劃和長遠設想,過于注重物化的硬件建設,在現代化的名義下破壞環境,低估甚至破壞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有些損失是不可逆的。

3、產生農業污染。在提高農產品產量、改善產業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施入大量農藥、化肥,產生農業水土與環境污染,在土壤與環境中留下大量農藥、重金屬殘留物,短時間內很難消除,影響了國民的身心健康。雖然發展環境友好型有機農業,在當時解決農民溫飽問題時,顯得有些過早和奢侈,但是國際上已經形成的發展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理念,并沒有引起政府官員和學者的足夠注意,是值得吸取的教訓之一。

4、過于注重農村住房的改善,引發農民負債累累。當時的韓國政府內務部過于把住房改造當作新村運動的主要工作,超越了當時農民的承受能力,導致農民開始負債經營和生活,把好不容易消除的城鄉收入差距又拉大了。到目前,韓國農民的負債率還很高,雖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成為限制農民收入增長和消除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障礙之一。

5、未能克服小農經濟和農業繼續衰弱的困局。東北亞地區日本、我國、韓國的國情相近,農村人多地少,資源匱乏,農業生產規模小、農業生產率和效益偏低,這是很難逾越的自然客觀因素。雖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也不可能克服這種天然屏障,即使是韓國的新村運動也未能挽救這種局面。1970年,農民收入為城市居民的61%,而1993年提高到95.5%。2004年韓國人均GDP為1.46萬美元,農村居民的戶均收入為2900萬韓圓,是城市居民的戶均收入3736萬韓圓農的77.6%,相當于2000年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雖然有改善的趨向,但比上一世紀90年代拉大了差距。通過新村運動一時拉近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還會拉大差距。入世后和經濟全球化更加劇了這種小農經濟的困局,因此,韓國學者們在反思新村運動的局限性的同時,把振興區域經濟,如城市支援農村,促進“都農相生”活動作為21世紀初新村運動的發展方向。

6、理論研究滯后于社會實踐。雖然我們看起來韓國的理論研究并不滯后于社會實踐,僅在1974年到1995年的時間內完成的有關新村運動的論文就達1860篇,190多所大學參加新村建設。但韓國學者們這樣看問題的原因在于他們非常重視韓國的新村運動是農民自主、自助運動,強調“民主導”的作用,這是對運動中期政府過于干預的反思,如果學者們早一點看到問題,經科學分析,提出解決對策和措施,運動可能進展得更理想一些,失誤會更少一些,農民的生活可能比現在更好一些。這是韓國在開展新村運動20多年后的1994年總結、提出的教訓,我們不能聽之任之。

“自助者天助也”,韓國國民深信這一道理,他們深信靠自強不息和社會共同體不斷革新與創造的新村精神,能夠最大限度地克服這些試行錯誤和以后的各種艱難險阻而達到成功的彼岸。

2006-2-11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9)
 
一制度革新是關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運用科學的發展觀對我國“三農”問題的更加科學、準確、全面的認識和系統運作,是一次思想認識上的飛躍和制度性革新,會得到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我國廣大農村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城鄉、區域之間將逐步形成均衡、和諧發展的文明社會。但是,我們從一些專家、學者們和政府官員們的熱情洋溢的分析和論述中不難發現,我們可能疏忽了一些關鍵性問題,那就是制度性革新和創造。

1、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公。我們始終不能忘記“以人為本”的時代主題,如果廣大的人民群眾并沒有在新農村建設浪潮中受益,反而受到上下折騰,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政府熱鬧、折騰農民、部門受益”的尷尬場面。在這一問題上,韓國至今還有諸多學者批評國家的農業政策,政府“倒入”大把資金,一些政府部門興奮異常,卻并沒有使廣大農民受益,使農村徹底改觀,就是政府的單相思和“辦公室預案”脫離實際所致。很多行業部門和專家學者們以極快的速度測算和制定本部門的工作方案和投入預算,難免簡單、機械、套路的運作模式,一頭熱和脫離實際的做法,或者是以高超的邏輯思維和恩賜般的胸懷,急切為農民做主、設計和推進,這種運動式的攀比,將成為農民的新負擔。人們不懷疑會出現世界上最好的村莊,最富裕的農民,最好的樣板,但是廣大農村和農民怎樣了,是不是變好了,這才是關鍵。再好的設計和運作,如果沒有感動農民這個“上帝”,忘記了農民是新舊農村建設的主人公這一常理,不能激發和調動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反而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和民俗文化,熱鬧的場面慢慢會走向低谷和形式化,最后不得不低調收場。

2、防止新瓶裝舊醋。在農業與農村政策、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技術層面沒有新的革新與突破,缺乏清晰而有力的組織路線和技術路線,只是停留在一般性號召,再把各部委正在做的行政業務或工程計劃捆綁匯總,各職能部門再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缺乏科學的分析與評價,專家、學者不能真正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去,發揮他們的智慧,只是被動圖解和解讀政府意圖,還是難免被各級龐雜的“行政戰線”拖跨。當年的改革開放是以農村土地承包和鄉鎮企業為主線開展的,如果沒有這項劃時代的制度變革,還是通過“一大二公”的體制改革、修補,就不可能有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瓶裝舊醋的原因在于調查研究滯后,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規劃,再則是舊的管理體制的慣性和利益集團的干擾。只有調查研究,發揮專家、學者的智慧,立足于科學研究的成果,才能有理論、制度、政策上的革新、創造和新的突破。

3、新農村建設要與制度性革新緊密結合。在韓國新村運動初期,沒有實質上的農民合作組織,農民也沒有自己的銀行,美其名曰的農業銀行實際上還是商業銀行,對農民沒有多大幫助。民間高利貸加上糧食短缺,成為每年春季一些農民“邁不過的大麥嶺”(當時在韓國實行稻麥輪作栽培,有些農民等不到大麥收獲就餓死)。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發展,農民合作組織迅速發展,改組后農協銀行真正成為農民自己的銀行,城鄉居民以比其他銀行高的利息存入,農民以低于其他銀行的利息貸款,可以用于農業生產,也可以用于其他生活。雖然,后來農協自成體系,講究過多利潤成為一些問題,但比其他商業銀行更低的利息貸給農民用于生產、生活、保險、福利,解決了農村金融難題。現在,韓國農協承擔全國農產品物流量的50%左右,有上百萬億資產的農協銀行,有農協自己的大學和農民研修院,免費開展農民教育培訓。還有韓國農史博物館,開展中小學和青少年傳統教育和農史教育,并沒有其他商業性展銷活動。物美價廉的農產品超市坐落全國各地,方便了市民。農民合作組織是世界農業的制度文明,我們必須要正視和研究。

4、韓國新村運動孕育出的成功典范之一就是不同于其他國家農業科學院體制的農村振興廳,這是韓國在借鑒美國、西歐和日本的先進經驗和教訓,建立和完善符合韓國國情和農情的農業科研、教育、推廣體制,需要認真研究和借鑒。集韓國農林部科技教育局、農業科學院、農民教育中心、技術推廣組織等政府與科技、教育、推廣和生活指導(設有農村生活指導所)職能(準部級)的這一組織體系非常科學、合理、有效,解決了農業、科技、教育、推廣分離脫節的制度性障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農科教結合”。這一名詞誕生于上一世紀80年代的我國,而韓國在上一世紀70、80年代通過體制改進和實際運作,并獲得成功,目前還在改進(詳見:李水山專題研究報告)。通過新村運動帶來了精神積淀和文明社會,如今建設公民社會和志愿者服務成為新時期的主要內涵,而政府投入、農民合作組織??全國農協、農協銀行和農村振興廳成為制度革新和保障,全國農協與農協銀行延伸到全國范圍,成為國民的精神家園,而農村振興廳對農村和農民的變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韓國今后的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主要依靠這兩者的制度保障和運作機制繼續深入研究和妥善解決。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公民社會,滿足廣大農民生活需求和擴大內需,建設和諧、誠信、文明的國內、國際新秩序的需要。制度革新和創造,要比簡單整合資源和職能更重要。

2005、12、31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0)
 
一新村運動研究體會
 
韓國對我們來說,曾經是既遙遠又陌生的國家,自小看著電影《奇襲》、《戰友》長大的新中國的少先隊員們,一聽南朝鮮就會聯想著傀儡和反動派。上一世紀70年代,在農村的廣闊田地,知識青年們高唱著《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姑娘》等朝鮮歌曲,私下再悄悄傳著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雖然物質生活極度貧乏,意識形態冒著煙云,但有了這些微不足道且有些偏離的精神食糧還顯得充滿激情而浪漫。

我們的周圍開始發生變化,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開始卷鋪返城,村里的人們開始傳誦著過去所沒有聽到過的消息。土地承包、右派平反、恢復高考,旅居美國的大爺來信了,支部書記家里也從南朝鮮來了一封信。后來才知道:這還是鄧小平同志發了話,南朝鮮人民繞過香港和我國大陸開始通郵,才找到分離幾十年親骨肉。后來,即使在美國、日本見到一些韓國農業科學家,也不敢靠近和交流。1985年,在接送日本東北大學角田重三郎教授時,國內一所農業大學的教授說,他在日本北海道大學學習時,一位韓國訪問學者對中國留學生非常友好,時常幫助他們,后來知道他的父親還在朝鮮戰爭中去世。這才慢慢對鄰國南朝鮮開始關注,也知道韓國這一稱呼早在幾千年前就有過,近代史上19世紀末就已經開始稱呼,雖然繞嘴但開始矯正對鄰國的稱呼。我們第一次去韓國時,多次聽韓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們提起韓國新村運動的發起者樸正熙總統,還覺得轉不過彎來。后來,看到他關于發展養牛業的親筆信和深入農村體察民情的照片開始轉過彎來。更為感人的還是韓國學者從內心深處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感情,從骨髓深處崇尚儒學文化的精神,盡管有些文化差異,但是中韓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精神、愿望、熱情源源不斷。前幾天,還收到韓國學者的信,衷心祝愿中國新農村建設成功。

對做過幾十年行政機關工作的人來說,調查和研究是我的生命,盡管有些人對研究不屑一顧,但是我至今認為調查研究的能力和意識差的人即使官職很高也不稱職,因為他們制定的政策沒有根基,沒有調查研究,就不可能有創意、創造,只能照葫蘆畫瓢,重復說別人說過的話,搞形式主義花架子,他們的行動計劃很有可能勞民傷財。全國人大原常委、中國農業大學第一任校長、農業部原教育司司長毛達如先生時常關心和支持教育研究工作,他的觀點就是用研究成果奠定政策基礎。上一世紀80、90年代,盡管事業費少得可憐,但創意和設計出的運作平臺和相關政策,如農業大學招收有實踐經驗的農村大學生、農民綠色證書教育、農科教結合、科教興村、農業干部培訓、農業大學的“農民科技日”至今發揮著勃勃生機,如農村綠色證書教育在全國教育部門開展得有聲有色,每年有300多萬農村學生接受這種實學教育,走上新農村和新城市建設大軍的行列。

當從媒體上看到黨中央在16屆5中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無比興奮和激動。我國的農村、農業、農民將舊貌變新顏,迎來美好的明天。我國的農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和支持下,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出路,可以進城務工,成為城市新居民,也可以留在家鄉,繼續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也許過若干年,那些進城的人,落葉歸根,回到家鄉居住,那時的農村已經成為空氣新鮮、環境優美、居住舒適、交通方便的新農村。人們都說,農村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舒適環境,那里有田園風光、山水景觀、藍天白云和新鮮食品,寬敞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樸實、溫馨的民風民俗,更是人們休閑陶冶的好去處。怪不得,在發達國家80%以上的國民都居住在鄉村。今天,黨中央、國務院為我們提供了最美麗的藍圖,那就是堅定不移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需要專家、學者、公務員和廣大農民的不懈努力。廣大農民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和創造,改變家鄉農村的面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新村運動的研究過程中,不僅了解到新農村建設的長遠意義,也了解到現代農業和現代文明的發展歷程。農村、農業不僅是為了解決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國家、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國家的大腦也許在知識密集區,心臟也許在能源和技術供源區,但是呼吸循環系統在農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滋潤和周轉的時空區,從這意義上說,農村寄托著未來。我們在解決農村問題的時候,更多地領悟到的不是盡快使農村變成城市,農業變成工業,農民變為市民,而是人類不能失去什么,考慮得更周到、更長遠。對人類來說,資源、環境、人文可能比任何短暫功利和效率更加重要和長遠。我們在迅速成長的時候,又察覺到鄰里與合作的重要性,和諧、誠信、文明比對物質的爭奪和滿足顯得更為高尚和重要,缺乏人文的肆意競爭顯得那樣野蠻和無知。當我們關注到農村問題時,地區、城鄉的均衡發展、資源的節約、環境的友好發展便擺到一時日程上來了,便有了新的社會共同體意識,這是認識上的跨越、時代的進步。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們通過上一世紀80年代的農村土地承包,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我們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手,開啟與建設和諧、誠信、文明的新國家,構建和諧的世界文明新秩序。我們在熱情洋溢地推進一項偉業時,正在醞釀著更多意外的收獲。

2006-2-28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1)
 
一從農民角度看的成功要素
 
在考察和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近況和成就,很容易關注到其外在形式和數據,當然這些數據能說明一些問題,但是透過這些數據和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確實不那么容易,這里需要更加立體、全面、深入、科學、務實的觀察和分析。韓國的新村運動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很多,前面介紹比較多的是專家、學者們觀察和分析的經驗和教訓,此篇雖然也有專家、學者的觀點,但主要從農民角度看有哪些成功要素,其要素未免理論色彩淡一些,但最為樸實而無華,甚至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有的經驗在當時還沒有來得及很好總結和提煉。

1、農村婦女廣泛參與,帶動了家庭、鄰里和社會:亞洲國家因長期受封建社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婦女的社會參與度比較低,但是在新村運動中婦女踴躍參與各項活動,成立了婦女組織,成為新村運動從身邊、家庭、鄰里、生活、勞動密切相關的農村各項實實在在的文明建設活動,使新村運動從家庭開始,逐步走向鄰里和社會。在金融危機時期,僅新村婦女聯合會組織民間捐獻的金條就達到13.8噸,價值14億美元。新村婦女組織至今發揮著積極的社會作用,影響著韓國的家庭、鄰里、村莊、社區和國家。韓國學者們認為,婦女的廣泛、積極參與是韓國新村運動成功的重要原因。

2、因需要而加寬村里村外的馬路。隨著韓國政府農業機械化資助和貸款政策,拖拉機和耕耘機開始普及,1970年2、3個村才擁有1臺耕耘機,1975年發展到1個村1臺,1986年一個村已經擁有21臺。正是因為這些農業機械進不了狹小的村路,農民們組織起來加寬了馬路,修起了村路。新村運動初期并沒有搞大拆遷,而是根據農民現有的房舍進行改善,如改換新的房頂、窗臺、鍋臺、院子、村里的公用洗衣場等,政府無償提供水泥和鋼筋。這是考慮到當時的國力,也考慮到農民眼前的需求和可行性。再則很多農民在軍隊服役期間曾學過如何用水泥和鋼筋的簡單的泥瓦匠活。農民自己組織起來,制定改善居住環境的計劃。農民的土地是自己的,種了國家提供的優良水稻品種,還可以得到優惠的化肥,還能賣個好價錢,增加家庭收入,驗證了農民“我們能做”、“干!就能行”的新村理念,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等靠、消沉、萎靡的精神狀態。通過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使農民嘗到了產業與產品結構調整、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和商品化的甜頭,自給自足的農民逐步轉變為具有商業意識的農民。1970年韓國農戶收入為824美元,而1977年增加到2961美元,每年增長23%,這是農民積極參加新村運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有新村指導員的模范作用,帶動村民的積極參與。新村指導員是村民選舉產生,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志愿者的互助、奉獻精神,在每次村里遇到難題都有他們率先勤奮的影子,如為加寬村里的馬路需要騰出最好的地塊,不計報酬地參加許多服務性工作,身邊這樣的人的模范作用帶動了村民的踴躍參與,在上一世紀70年代的新村建設過程中平均每個村為公共事業獻出5702平方米(約8.5畝)的自家土地,這些補償還是村民自己解決的。1970年到1973年農民每戶每年為村里的建設出工7-11天。在農民中間形成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簡單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從小事做起”,成為新村運動成功的實踐事例。

4、農民需要討論,才建起村民會館:因為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人公,農民自然聚集和討論的時間和機會多了起來,村民們迫切感到要有一個討論的場所,這就是每個村建起村民會館的需要和動機。韓國的農民并沒有從書本上學到了科學與民主,而是在民主參與的過程中學習和體驗到了什么是民主討論、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通過這一民主參與和管理,農民看到了公務員的辛勞和誠懇,逐步消除隔閡,實現了“官民一體”和產官學眾積極參與新村運動的社會效果。韓國學者總結說,韓國新村運動的末端行政組織是面(邑)即鄉鎮組織,他們發揮了政府和農民的紐帶作用。上一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也曾發起過“再建國民運動”,但因政府行政運作色彩太濃而失敗,有趣的是韓國的新村運動在實施2年后的1972年政府第3個5年經濟開發計劃中并沒有列入事業經費,驗證了新村運動是以農民為主人公的社會特征。

5、農民為躲避高利貸而迫切需要農村信用事業:農民不再遭受高利貸的折磨,成為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民自己的農協銀行得以迅速發展的需求和契機。1970年前后韓國農民有兩個恐懼,一是民間高利貸圖財害命,二是邁不過的“大麥嶺”(每年春季等不到大麥收獲不少農民餓死)。隨著新村運動的深入開展,購買農作物種子、化肥、農機等農資需要資金,生活中包括婚喪嫁娶、蓋房屋、增添家具都需要資金,官辦商業銀行高高在上或惟利是圖,根本顧及不到農民的生活困難和實際需求,經過改革而誕生的農民組織及其農協銀行解決了這一農村金融難題,農民從最身邊的單位農協的農村信用貸款得到解救和解決,這是農村金融的一場革命,是農民看到的實在東西。2006-3-6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2)
 
一如何學習和借鑒韓國的經驗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起步、實施和評價都遇到了不少難題。有沒有更加清晰的組織路線和技術路線?學習和借鑒包括韓國的世界各國的新農村建設經驗,學什么,如何學,是很多立志于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專家、學者、官員和農民關心和思考的問題。有不同的聲音是好事情。我覺得最重要的建議有三:一是政府組織開展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并通過科學決策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多聽取專家、學者的討論,采納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建議;三是虛心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和教訓,這要比慣行的啟動儀式重要得多。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就是這一過程。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基層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屬于人民群眾的原創,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最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值得各級政府官員好好總結和汲取,但不要隨意更改走樣,要抓住事物的本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是人民群眾的最簡單的評判標準。就是如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否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贊揚,廣大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廣泛參與,他們的利益和權益是否得到維護和保障,這是我國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

各路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并不是壞事,多討論才能見卓見,也能分辨出偽科學和南郭先生。不是文人相輕、互相拆臺和詆毀,而是平等地分析和討論,可能想到很多官員來不及也不可能想到的關鍵環節和細節,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和突破口。專家、學者們不必受時空限制,不必受人為干擾,可以廣泛、自由、深入探討,進行國內外各種比較和分析,隨著討論的深入可以理出脈絡和頭緒,找到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方法,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切不要強迫和限制,更不要提示、授意、干擾和詆毀知識分子的創作和勞動,這是封建、人治、官本位的國家才特有的現象。

外國的經驗如何學習和借鑒,有人只喜歡看樹葉,卻看不到樹干、樹根,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而且還要與時俱進、動態分析。如解決“三農”問題要多關注上一世紀70年代韓國新村運動的政策與需求依據、精神實質、社會特征、運行機制、綜合效益與評價,而不是去死扣幾個數字、字眼,如“運動”一詞在韓國意味著福祉活動、社會行為和體育運動等,沒有消極、負面印象,而在我國因長期政治運動的負面影響,有時一聽“運動”二字讓人膽戰心驚,也的確需要防范,所以韓國的“新村運動”應理解為新農村、新社區建設活動。一些地方一談及實施和投入,就先關心能否拿到項目、資金和職能,或者能否搞出政績和名堂,并得到升遷,這是因干部人事制度弊政所致。至于能否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能否讓農民得到實惠,這種人文社會的核心問題則放到次要的地位,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從一開始就已錯了位。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對廣大農村地區來說,學習和借鑒韓國新村運動初期的經驗和做法比較科學、合理,如學習和借鑒人家增加農民收入、改善居住和生活環境和自強自立教育這一新村運動初期的“三大法寶”,而城市居民則更多地關注上一世紀90年代和目前新村運動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即環境保護、通過互助獻愛心建立和諧社會、振興社區經濟建設新國家、建立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至于韓國新村運動在韓國的是與非不應該是討論重點,學不學、如何借鑒是你自己、自身的需要,考驗著自主學習和科學實踐的創意和創造性能力。

韓國國內也曾經對新村運動有過質疑和否定的過程,1980年以后,因當時的執政者的腐敗,引起不少國民的質疑,曾一度引發低迷和消沉現象。到上一世紀90年代韓國逐漸進入民主社會,文人政治家當上了總統,宣告了軍人執政時代的結束。韓國國民逐漸對民主政治有了比較清晰和切身的認識。開始對國家、政治、當權者區別評價,開始對過去國家、社會行為和執政者操縱的政治聯系起來,難免帶有感情色彩,也容易把對國家有益的新村運動和當權者的強權統治、腐敗政治聯系起來不加分別地批判,當時的情況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后人每當談及民主政治、大社會、小政府時,也把批判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和新村運動聯系起來,作為實例加以批判,這也是不同的聲音有值得參考的地方。還有掏了腰包的大款和私營企業家也不時有些抱怨。城鄉差距沒有多大變化嗎?的確在實現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發生太大的差距,上一世紀80年代以后城鄉收入之比始終保持在1:0.7??0.95之間,這就是不小的成就。韓國新村運動前的1962年農戶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而且67%的農戶年平均收入還不到城市居民的50%,但是到1993年,農村居民的收入已達到城市居民的95.5%,后來一時降到70%左右,2005年又恢復到84%。有一階段差距曾拉大一點是因為建了農協銀行以后,取締了農村高利貸,農民生產和生活貸款變得優惠也容易,有時國家還免除了一些農民負債,使農民提早、過度貸款而負債率迅速增高之故,這是需要區別對待的問題。除了大家熟知的300袋水泥和1噸鋼筋外政府的福祉、衛生、教育、農業投入都很大,據統計,自1971年到1984年投入的財物總量達7.2萬億韓元,年平均投入5177億元,其中政府、民間團體和公司投入占89%,居民分擔11%。在人口是約我國的30分之1、國土面積是100分之1、農民是200分之1的國度,自上一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13年對農村的各項投入達1000億人民幣左右,不能不說是韓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政府和農村居民投入在初期是9:1,到后來倒了過來,這也是最大的投資效益。用韓國農民的話說,在新農村建設初期農民做不到的事情政府幫助做,到現在政府做不了的事情農民主動做。

2006-3-23

附:

《新農村建設啟示錄:韓國新村運動的啟示》

該書作者李水山先生出生在農村,當過多年農民和農村教師,1982年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此后在國家農業部教育司、科教司工作近20年,負責農業成人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農業部曾派他到日本留學,1995年在河北省掛職任主管農業的副市長,目前任職于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他自1993年到2002年先后7次到韓國考察和培訓,其中3次主要考察韓國的新村運動,在新村運動中央研修院參加15天的系統培訓和考察并獲得結業證書。在以他為主的策劃、設計和組織下,1995年、1999年先后2次舉辦過中韓新村運動和區域開發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完成幾十篇相關學術論文和考察報告。

作者充分發揮他自1993年在行政、理論研究、策劃組織和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的第一手資料、研究積淀、親身體驗和工作經驗,以及在后來的政策與理論研究中的很多成果,兼容并蓄、融會貫通,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風格和生動、流暢、舒展的文筆完成了此本專著。

全書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圍繞作者的親身感受和深入、比較研究的成果,對韓國新村運動的核心問題,如精神實質、社會理念、社會動力、社會特征、運行機制、經驗教訓、社會效果、綜合評價,進行了比較客觀、深入的分析和歸納,讓讀者容易理解、汲取和消化。第2部分:主要圍繞韓國新村運動的社會背景、社會依據、發展階段、發展過程、發展趨勢、主要成就作了比較系統、全面、深入的描述。第3部分:主要針對我國目前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了比較、解讀、分析和討論。

作為研究農業、教育問題和韓國新村運動的資深學者,發揮難得的多種職業生涯與親身閱歷的優勢,針對廣大農村、科技、教育、行政工作者的實際需要,確定了寫作主題、內容結構、寫作風格,資料詳實、分析準確、語言精練,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啟發性、政策性、理論性和可操作性,還有可讀性,對廣大關心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國內外朋友都會通過此書得到啟迪和幫助。

出版單位:廣西教育出版社;聯系人:黃力平、夏日炎:電話:077:15853884
郵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和教訓(13)
 
一探討具體實施方法
 


我國的新農村建設,無疑是黨中央、國務院留給各路學者、官員、企業家、農民、大學生和都市居民的最新課題。盡管有20字經典描述和中央1號文件畫出的“骨骼圖”,但是如何具體策劃、組織、實施、評價和矯正,應該是各級政府、公務員、專家學者和廣大農民要具體完成和親身實踐的課題和作業。這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清晰的組織路線和技術路線。21世紀的今天,還不能重復過去曾經成功而輝煌的有些做法,更不能在幅員遼闊的廣袤農村采取一刀切和相互攀比的做法,還是“分類指導、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更好一些。但是,這不等于什么也不做,停留在“等靠要”的老路上。這里不妨介紹一下韓國在上一世紀70年代的一些具體做法和在援助發展中國家的一些有實效的做法,僅供各地參考。

1、各村選舉產生新村指導員:雖然有各級政府和公務員,但是為突出體現農民自主、自助、勤勉、合作、奉獻的新村理念,各村選舉產生了新村指導員,村干部和選舉產生的新村指導員共同組建成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經常討論具體規劃和實施事項,以及如何改進。

2、指定公務員負責各村:從中央政府到道(省)、郡(地、縣)、面(鄉)、邑(鎮)政府和公務員都有指定負責和指導區域,及時發現和糾正出現的問題,提供各項服務,以保障正常運轉和不斷改進。公務員和新村指導員有職、有責、有權,還要及時總結,體現了服務和指導的制度性和規范性。

3、新村指導員教育和作用:從70年代到現在,已經有36年,新村指導員深受廣大農民和市民的歡迎和愛戴,有幾個原因:通過新村指導員的培訓,使他們有職責、有權限,但他們長年累月的自覺服務與奉獻,才是支撐韓國新村運動持續、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他們甘愿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做眼下沒有多少功利的事情,做別人看不到的小事情,而且長期不懈、一如既往地做,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們是韓國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生力軍。

4、農民民主參與,討論制定發展規劃:這里最想強調的是,韓國的農民自始至終民主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議案、決定、組織和實施,如果我們不能調動農民的首創精神,只是各行業部門積極,滿足于做職能范圍內的工作,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原來的設想和計劃,還可能偏離建設與發展方向。這也是為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最需要做的事情開始做起,實現真正為農民著想、一切為農民謀福利、讓農民過上好日子的建設宗旨。

5、籌集村發展基金:除了各級政府給予的各種補貼和支助項目外,農村根據大家意愿,可以籌集適量的建設與發展基金,用于村民急需的種子、肥料、農資等緊缺物質的購置和新農村建設與發展事業,支助急需的農戶,還有對村民的一些補償,用于生產和生活互助。將來農村金融機制和農村合作組織完善了,這些問題就更加好解決。

6、先從改善居住生活環境和增加農民收入開始:組織大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改善本村的道路、房屋、公共場所等,清除生活垃圾,填埋臭水溝等,也體現了農民當家做主人的意識和精神面貌。從農民看得見的身邊事情做起,也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和激勵農民自覺參與新農村建設。

7、自我評價,獎勤罰懶,激勵先進扶持后進:韓國在建設初期是組織開展各村之間的競賽和評比,獎勤罰懶,見了實際效果。但是在我國能否見效,不能照搬,搞不好,還會拉大差距,讓落后地區的農民失去信心。韓國政府也是對落后地區采取適度傾斜政策,如急救品和必須品的供應和補助等。

8、中央各部委統籌協調:最早是總統俯和總統本人親自過問和參與指導,具體事項由相當于我國民政部的“內務部”負責,但是農林部、文教部、科技部、衛生部、財政、計劃、婦女、廣播電視等各部委和部門都積極參與,就連部隊、宗教系統和部門也積極聲援和支持,全國形成合力,發揮整體、綜合效應。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建設與發展事業,需要不斷學習、借鑒和實施,也會經歷無數次的試行錯誤,是不斷學習、實踐、創造和改進的過程。通過各級政府官員和學者的調查研究和反復討論,不斷發現新問題、新情況,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并適時矯正,這就需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始終是指導我們新農村建設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指針,來自我國農村基層的好經驗、國外成功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我們的學者和官員密切關注的天平。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以色列會亡國嗎?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9.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10. 大陸認定臺灣設置貿易壁壘,惠臺政策即將終結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這是一股妖風
  5.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