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學生的回鄉調查報告
作者:lgs4352 提交日期:2006-3-12 09:51:00
編者語:冬去春回,正值兩會召開期間,農村、農業和農民又一次成了熱門話題,甚至連大學堂內的年輕學子也把熱切的目光投向了那里。本網特發中央民族大學三年級學生藍廣勝的這一篇調查報告,希望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資訊,為讀者勾勒出一份中國江南農村的“浮世繪”
前言
中國的農村社會既不同于馬林諾斯基時代看到的所謂部落社會,也不同于工業革命后的工業社會和城市社會,而是它們之外的廣大農業耕作地區的農民社會。隨著經濟全球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商品經濟的沖擊,這些農業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成了一個很現實的研究課題。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歷史學通過讀文獻進行研究,民族學通過讀社會從事研究,人類學則是一門傾聽弱者聲音的學科。在接受了一定的民族學人類學理論及方法訓練之后,我便嘗試將之運用到對家鄉的田野調查上,希望籍此得以撰寫本村的民族志,并在此基礎上開始記錄一個村莊的文化變遷之路。
毋庸諱言,由于是第一次作這種系統的田野調查,而且恰逢村民的關注焦點集中在諸多紛爭中,許多調查項目不便展開,因而其深度、資料的系統性、分析的周嚴性和理論性、文字表述的嚴謹性等難免有所欠缺,而有些引用資料完全是民間口耳相傳之說,取舍之間難免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但是我相信: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都是從實求知的學問,重視實地調查,關懷現實民生,這既是我們學科的傳統,也是我們成長的道路。
一、 村莊概況:
調查地點: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枧陳村。
衢州市位于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南接福建,西連江西,北鄰安徽,省內與賈蕁⒔鴰⒗鏊邢嘞危欽鬮韉慕煌ㄊ嗯駝巍⒕謾⑽幕行模賾?quot;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航埠在浙江衢縣西、濱衢港,為水陸要道,有東鎮,在東北。西鎮在西南岸,夾河對峙,航船渡航棱強其下。”
航埠原屬衢縣,與柯城區姜家山鄉、汪村鄉相鄰;南與廿里、華墅接壤;西交溝溪與常山縣招賢鎮;北枕石梁鎮。2001年撤縣設區,航埠劃入柯城區。320國道線、杭衢高速公路和常山港橫貫全境,全鎮總面積66.42平方公里,5.2萬人口,集鎮建成區2.2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1萬。其中,枧陳村村莊坐落地屬于平原地區,北接320國道,南望仙霞嶺余脈,實在是一個很普通的東南小村落。
氣候地理條件
航埠鎮地勢由西北、西南向中部常山港傾斜,除常山港沿岸為平原外,其余均為丘陵地帶。主要山脈有南部雙峰尖,海拔526.3米;中部雨靈山,海拔350.9米,鳳凰山,海拔230米,均為仙霞余脈。常山港自常山縣招賢入境至葉家大橋出境,境內流劃長11公里。氣候屬亞熱帶季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118.6小時,日照率達48%。年平均氣溫17.3℃。年降水量1666.7毫米,全年雨日為109-486天,無霜期257.8天,區域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山體滑坡,砂石流、冰雹、寒潮、洪水等)。
鳳凰山,位于村東南2公里處,山上蒼松翠柏蔽日,該山曾有百余家石灰窯,形成巨大的石塘,成為天然游池,石塘東邊山巖間有天然溶洞。傳說曾有二只鳳凰棲居于此山,由此而得名,現被鎮政府規劃列為旅游風景名勝開發區。
雨霖山,位于村西南邊1公里處,與江山市、常山縣交界,山高380米。山有四峰,東峰、中峰、北峰、南峰,唯中峰獨高。山徑迂回盤曲,在山間有號稱豬娘山18間(座)和太平軍營盤操練坪,山腰有太平軍將軍古墓葬遺址一處,該山又似一架睛雨儀,山上一下雨,整個航埠地域得下雨,由此得名為“雨霖山”。
烏石山,為航埠各山之首,位于航埠與華墅交界處,又是衢、江、常三縣分界境,海拔800米,山頂周圍巨石如城,方塘如鏡,古樹成蔭,實乃福地也。山上福慧填寺系唐龍紀(899)通濟大師結矛于此所建。宋岳飛曾在此題名于石壁云:“岳飛奉旨赴闕,復如江右、假宿幽巖,游上方覽山川之勝,志期為國,速欲掃平黠虜,恢復輿圖,迎二圣于沙漠,輔圣主無疆之休。紹興三年十月初三題。”以后又有張浚、翁洮題詞作詩,從此福慧禪寺香火連年不斷。“文革”期間遭破壞,1989年經修復為西山佛教勝地。目前市里開發的旅游線路由公交車從市區直達,恰從村口經過,從村口步行至山頂約花費一個半小時。
歷史沿革
村內農戶基本為陳姓子孫,先祖姓何,后因避難(犯罪?逃避仇家?)轉轉遷徙至此。(以前有“陳何不對親”之說,即陳姓子孫不能與何姓之人婚嫁,現在已經不太講究了。)入遷之時陳姓尚屬小姓,村內王姓呂姓皆為大姓,有王家、呂村,祝家莊等自然村(聚居區),后來逐漸沒落。據我調查,王姓子孫僅有王正泰一家,而呂家的最后一位子孫呂木福,十數年前搬入烏石山后不知所蹤,應該已經不在人世了。
村干部介紹說,1988年省工作組調查民族情況時,陳姓子孫已經14代,按每代30年計,應該有四百多年歷史。目前所知的村民排輩是按“一、英、志、連、芳、克、昌、新、鳳、彩、弈、許、滿、含、龍。”十五個字來排,如陳彩義、陳奕輝、陳許清等。自先祖遷入至今已經排滿了十五個輩分。陳姓子孫分為五房,解放前還設有房長、族長,現在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建房布局是按同房相鄰原則,由于人口的增長,后來建房逐漸往村莊外圍布局,目前漸有形成空心村之勢。
根據訪談與觀察,發現目前村民的親疏關系已不按房系計算。房系不同,往往同齡人相差幾個輩分。如以60年計,婚育早的房系按15年一代可以生育4代,按20年一代則僅為3代人,兩者竟相差一代人。由此造成同齡不同輩或同輩不同齡的現象,難免會覺得有點尷尬。這種狀況在周邊農村還是比較普遍存在。
陳姓族譜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毀失殆盡,目前確知的尚有一本家譜幸存,由于時間倉促我未能借閱。據知情人介紹,家譜詳細記載了每房先祖的名姓、子孫、資財以及村民外遷、外嫁去向等內容。村內現存的先祖圖尚有三房太公畫一幅,其注釋與族譜大致相符。該畫是從新字輩起上溯共計5代人(連、芳、克、昌、新),按左女右男的位置布圖,從上往下按輩分續畫,計有20余人。左右兩側則記載各先祖字號、生卒年份等字樣,估計至遲是乾隆年間的文物。
二、 村莊現狀:
枧陳村的行政面積為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35.8畝,其中水田55.8畝,旱地380畝。土壤類型屬于粘酸土,居民飲用水主要是井水(現存的露天水井僅剩“三房井”一口了)和地下水(用壓縮井、水泵取水)。村子由8個組組成,全村共298戶人家976人。除在校學生及老人小孩,村民基本都以務農為生。
政治
農村的政治話題離不開村民自治和黨員兩大主題。由于是在農村長大的緣故,我所關注的更多的是社會的陰暗面。
限于本人家族恩怨等因素,為客觀研究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關于農村黨員的問題在此不詳作表述。僅舉一例為證:原村支書陳某,部隊出身,“四人幫”時期上臺,飛揚跋扈,行兇傷人,在村內口碑極差。為雞毛蒜皮之事而組織打手致多人輕傷,至今仍逍遙法外。在位20多年間,該支書未發展一位黨員,而退休之際,一年內分兩批發展了7位黨員,培養親信當了接班人。村內現有22名黨員,幾乎擔任了村內所有的職務,僅有兩人因權力斗爭下野而無官無職,被稱為“赤膊黨員”。
在農村,黨員意味著準干部,因此在入黨問題上村民表現出更多的是權利欲。
關于村民自治問題,2005年恰逢村兩委換屆選舉,競選職位為村民主任和村支委共3個名額。我在調查中,村民對我感嘆:這屆選舉最大特色在于賄選的光明正大化,幾乎遍及全鎮43個行政村。
從正式選舉前數月起,村內各個“政治集團”開始活動。明爭暗斗,頗類似于國外的拉票競選。不同的是村選舉都是參選者自掏腰包。村內有不同勢力集團,而鎮政府也有其支持對象,尤其是出現了上訪事件之后,鎮政府更是希望通過控制村兩委而控制該事件,從而加劇了競選的激烈程度,甚至兄弟不和,父子反目。
競選者本身存在團隊組合的問題。競選者本身有親戚朋友、拜把兄弟以及各種關系,因而賄選對象主要是中間勢力。這本身就存在很微妙的博弈關系。
由于需要三四年才換選一次,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對于競選者而言,其目的也有許多種。有的純粹只是想自批建房手續,也有的想為村集體做一番事業,甚至還有人只是想出口氣。概言之,名利二字而已。上屆選舉村民主任當選者甚至大擺宴席以示慶祝。然而十數年間,換選了好幾任,村里有能之士過多的消耗在內耗上,居然沒有取得一點集體事業的建設發展。
對于選民而言,一面倒的選民會舒坦的多,不存在諸多顧忌。而比較慘的正是中間這些騎墻派,往往遭受輪番轟炸般的游說,終日提心吊膽,顧慮也會非常之多。主要則是擔心兩邊都得罪而被打擊報復。在調查中我發現,村民回憶說,選舉前月余,有些家庭會被“監視”,填選票時甚至會有人專門盯梢和打小報告。這確實讓我驚詫不已。
在本村和相鄰村莊做了簡單調查后,發現目前航埠鎮幾乎已經公開進行村民主任的賄選競爭。競選者所耗資財為數千元至十數萬元不等。主要用于分送香煙、請客吃飯,而鄰村甚至有直接按人頭分錢賄選的(每票10元或者20元,外加一包香煙)。這次競選,本村參選者花費最少的也不下3000元。目前,在農村已經成這樣的不良風氣:不出錢競選者已經沒有生存空間,直接被斥為“小氣”之人。
雖說存在就是合理,但是這樣公開買官的行為實在讓人汗顏。讓人不得不懷疑:這種村官競選究竟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人民幣服務”?
經濟:
柑桔是航埠的主導產業,也是枧陳村的主導產業。柑桔收入是村民全年收入的主要來源,種植品種有椪柑、胡柚、衢桔、蜜桔、廣橙等。以前的農作物品種主要有水稻、小麥,也有小面積的棉花、油菜、花生、芝麻、番薯、甘蔗和各季蔬菜。自1986年大田種桔推開,目前村里水田旱地基本都種植柑桔。
1999年的12月23日村子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壓寒流侵襲。連續3天的低壓寒流燥凍,溫度聚降零下6℃,柑桔遭受嚴重凍害:平原和山垅低洼的地面上柑桔連根凍死,僅有山上和高處凍害稍輕。
其后數年鎮政府開始推廣雷筍的種植,以作為產品結構的改良補充。遺憾的是政府以高價出售竹苗,而當初許諾的產品回收根本不能兌現。宣稱可以出口、價錢高達每斤十數元的雷筍,最后的市場價僅0.5元/斤,基本處于“自產自消”的狀況,僅作為果腹之用。如是兩年,村民紛紛砍掉竹苗,不再理會政府對任何新品種的推廣。
2004至2005年,村內仍然遭受了大面積的寒潮。加上磚瓦廠造成的污染,被熏死的桔樹計有四千余株。桔農產量減半,甚至不足正常年份四分之一產量,嚴重的不足十分之一。柑橘無收入,橘農只得外出打工度日。
為使調查實事求是,避免主觀臆斷,我首先調查了2005年村農民收入統計資料,如下圖所示:
項目 金額
(萬元) 占總收入比重% 項目 金額
(萬元) 占總收入比重%
總收入 252.60 工業收入
農業收入 78.60 31.12 建筑業 49.5 19.59
其中:糧食作物 4.30 1.70 運輸業 18.00 7.13
林業 商飲業
畜牧業 12.00 4.75 外出務工 81.5 32.26
漁業 3.00 1.19 其他收入 10.00 3.96
從表上可以得出以下數據:
農業人均收入為805.3元。外出務工人均收入835元,按總收入252.6萬元計算,則人均收入2588.11元,而2005年衢州市人均收入卻有4490元之多。
根據調查,該村柑橘產量2005年上報為500噸,人均產量為0.512噸。而當年的收購價大果最高價為1元/斤,一般僅0.8~0.92元/斤,小果則不到0.6元/斤。即使按每市斤1元的價格計算,全村人均柑橘收入也僅為1024.59元。若按實際的果品分類和售價則為人均600~800元。而對于上報的500噸產量的真實性,村會計對我坦言,還要大打一個折扣。根據調查,每戶橘農的年生產資料投入至少為2000元,人均600元以上。如此折算,農業凈收入則人均不到200元,而今年的收購價已經較往年高出了三成。
占總收入19.6%的建筑業其實就是進城務工的農民收入。主要工種為泥水匠、木工以及沒有技術含量的粗活。其報酬為每日30~50元不等。平均工資不會高于40元/日。務工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約2~3個月份。通常是在家住宿,每天天蒙蒙亮就騎自行車趕去16公里之外的衢州城內建筑工地上班,一天的辛勞之后,再騎車趕回家中。工作可謂披星戴月風雨無阻,而且沒有任何人身保障。
根據調查,這批進城的村民中,除技術工(不足10人)以外,一年務工收入能達6000元的僅有極少數勤勞(賣命的同義詞)的農民工。這還沒有除去進城的日用開銷和交通費用。一般的農民工年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之間。
05年度的外出務工(非本地務工)人數達到118人,這些外出務工人員的收入占了該年村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這在枧陳村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其人員組成基本是8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男女青年。他們初、高中或者中專畢業后,既不愿意在家務農,也確實因為天災人禍而無地可種。其年收入高低不等。
除了上述三項,其余的收入項目基本為個體戶或養殖戶的收入,也存在夸大收入上報的情況。村內還開有5家日用品商店,在05年全國春季農村經濟普查時,各代銷店店主都抱怨生意難做,只賠不賺。不知道上報的數據幾何,但事實上除去各種稅收,店主的確沒什么油水可言。
文化教育
在填寫村級問卷的村人口狀況時,村會計對于勞動力文化程度一欄面露難色。全村298戶農民共計976人,勞動力534人,其中文盲實際過半數,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據實上報。由于高中(中專)以上學歷者僅56人,初中學歷者僅53人,小學學歷89人,經過反復衡量,會計便把小學和初中的人數前各添了一個百位,高中以上學歷者多加了40,這樣才勉強把人數給對上。即便如此,仍有96位文盲無處遁形,而事實上的勞動力文盲有336人之多。這還是單從勞動力人數看的數字,非勞動力中半數以上為老人孩子,若按全體村民計,則實際的文盲率必然超過60%了。雖說無學歷不等于文盲,但是這樣的數字還是很讓人觸目驚心。
現有戶數或人數
本村總戶數 298
總人口數/男性 976/497
勞動力總數/男勞動力 534/299
勞動力文化程度:
1、文盲 96(實際336)
2、小學 189(實際89)
3、初中 153(實際53)
4、高中 68(實際28)
5、中專及以上 28(實際28)
2005年新增/減少人口 14/10
為此,我查詢了有關資料。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材料,航埠鎮人口統計如下:
年齡(分為四個年齡段):
0-5歲3326人,6-14歲6070人,15-64歲34276人,65歲以上4259人。
文化:6周歲及以上人口識字狀況:識字人數40964人,不識字人數3641人,其中15歲以上不識字人數3301人;
6周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未上過學的3535人,進掃盲班的2803人,小學17224人,初中16194人,高中和中專的4432人,大學以上317人。
若按其中15歲以上不識字人數3301人計,全鎮43個行政村,平均每村不足77位,若按勞動力人口15-64歲34276人計,全鎮文盲率為9.63%。這與枧陳村的實際文盲率相去甚遠,而枧陳村在全鎮顯然已是文化程度較高的村子。
村內歷史上一直有過年賭博的陋習,歷史上有“押花會”、“沓糊”這兩種賭博方式。現仍有“沓糊”這種玩法,參加者多為老人,賭資較小,通常以分、角計。而現在最普通也最嚴重的賭博方式為“擲色子”,賭資可謂一擲千金,多以青壯年為參賭對象。
村內60周歲以上的老人有139人,男女比例不詳。老人贍養主要是實行“輪伙頭”方式。即年老父母的若干已經分家的兒子,除交納每年數百元的生活費外,還要擔負其伙食的問題。或者挨家吃飯,或者折算柴米油鹽的物價,或兩者兼而有之。若有生病住院,其負擔兄弟平均攤派。
這種輪值方式在家庭成員關系上僅比未分大家庭稍稍松弛,但減少了聯合家庭共同生活中的矛盾因素。繼續保持了家族文化的主要原則,如贍養與孝道、慈愛與養育、宗祧與房份。橫向各房兄弟之間和縱向父子之間都崇尚禮之有序均等、溫厚與協和的精神。然而也存在許多不和諧的音符。
據村民說,完全不贍養老人的家庭村里就有兩戶。而不交、少交或遲交生活費的家庭還是大有人在。調查中村民對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例:鄰村有個老太太,兒子七八個,但是每家150元贍養費都不能湊足,去東家就往西家趕,兒子不管事,媳婦互相推,讓老人心酸不已。
婚姻:
據老人回憶說,以前的婚姻大事純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雙方父母約定之后,有“送八字”、開禮單、“送端午”、“送中秋”等流程。此間訂婚雙方不得見面。
“以前根本不存在離婚的問題,村民日子不是過的好好的。而現在離婚離臭的,日子還過得要死不活。”村里的老人感嘆世道不古了。老人戲言:“打死都不能出夫家”。
村內現在通過婚姻外來的人口已經不少。在我家周圍就有貴州、江西、安徽外地女子入嫁,整個村莊的狀況不詳。村內也存在買婚的現象。
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開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村內青年女子一般都是在外出打工的過程中結識對象后外嫁。而隨著生活負擔的增加,不論是大學畢業,還是打工者,村內青年男子結婚的年齡明顯開始推遲。這受經濟條件的影響較大。甚至有結婚花費10多萬的,結婚下來,負債累累。
村民的思想一般比較開放,但也有例外。在調查中我了解到有位青年,因家長奉行“好男不招親,好鐵不打釘”的思想,最終沒有同意讓其招親的婚事。
民俗習慣:
村里的老年婦女以往每年都去石梁鎮九華山塔山庵拜佛(也有去烏石山或雨霖山的),一般是在秋冬季節。準備好香擔(筐子)、香、紙、蠟燭等物后,吃齋禮佛數日,然后步行去拜山。有條件的還要助緣之資(磚、瓦和錢皆可)。這段時間內,甚至雞蛋都不能揀,拜佛回來后才能開葷。隨著這批老太年事漸高,現在已經很少有去拜佛之人。
村正南修有一座土地廟,約六個平方大小,廟內畫有上十位不知何方神仙,據說是道教。由于村內連年發生諸多不吉利的事情,村里的老人便說是風水出了問題。便有幾人出頭興辦該廟,以避邪氣。主要是由村內的中老年婦女組織,挨家挨戶湊錢修建,人頭錢5至100元不等。后又幾經粉刷修飾,至今不過5年的歷史。平時沒有什么用途,每當逢年過節或上墳等事宜,村民都會去廟內祭拜一番。
在農村,上墳祭祖是除生產外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主要選在五個日子:清明、農歷七月半、冬至、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三。其中冬至上墳近年較興盛,通常要帶鋤頭壓墳,俗稱蓋瓦。年三十上墳則為“謝年”,請先祖回家吃飯。正月初三上墳則為“收真”,將祭祖之物再行祭祀,之后便可食用。
年前村內每戶家庭都會進行一年一度的“除塵”,日期定于于臘月十一、十三、十七、十九、廿一中任取一天,打掃灰塵、蜘蛛網和清洗臟的衣物、被褥等。大年三十堂客(結婚的婦女)不準串門,否則被認為將會帶來一年的霉運。正月初一村民不準吵架和打架。初二開始拜年。一般先從舅家、外婆家開始拜年。
元宵節村內原有舞龍的習俗。解放前村內有兩支舞龍隊伍,鑼鼓設備一應俱全(現在已經變賣一空)。據老人回憶說,舞龍一般為正月十一、十三“出燈”,村民點上香燭、擺上糕點,并備好紅包(多少不限)和炮仗已敬神龍。舞龍隊伍來到時,點響炮仗和分發紅包給領舞者。舞龍有疊羅漢等不同花樣,每串一次門都需要發一次紅包。解放以來幾十年間都沒有組織過舞龍活動。2004年春節村民組織了一次,邀請的是外鄉的一支舞龍隊伍。由發帖者統計需要串門的戶頭,再發帖給各戶頭。舞龍隊來時則由發帖者領路,至有帖的各家耍玩一番以驅邪氣。
端午節則有包粽子、吃大蒜的習俗,取艾草插于門前以驅邪,歷代如此。清明節除上墳外,也做清明馃(本地生的一種草洗凈搗碎和面而成),八月中秋則做“培馃”和月餅,取團圓之意。
由于調查期間恰逢年關,這也是一個年度中村民最注重禮節和傳統的時段。村民一般都按農歷的節氣進行各種祭祀活動。(由于地區差異,相隔一村,往往會有諸多不同。例如過小年,各村會有廿三、廿六、廿八等不同日期選擇,同樣做年,也會有中午過年和晚上過年之分。甚至同一村也會有許多選擇。這主要是由于婚嫁等人口的流動形成的文化變遷。本村選擇在中午過年,歷史上航埠地區僅此一村,現在逐漸傳至周圍村莊。)但近幾年出現了重大變化。由于柑橘銷售產業的蓬勃發展,外地橘商和本地橘商往往會趕在年前和春節期間組織收購和包裝外運。而包裝過程比較麻煩,先去除白袋,再包裝上紅袋,(近三年開始普遍采用“精品”包裝袋,其包裝上直接打有“永春蘆柑”的字樣,其成本較紅袋貴數倍不止)一般由本地婦女承擔這道工序,且工作報酬較高(平時日工資為25~35元,工作13小時,除夕夜包裝,100元/夜,正月初一則為50元/日)。因此現在村民以增加收入為第一要務,相對而言不太講究年月之分。目前仍處于漸變的過程中。
環境:
村內的環境可謂每況愈下。村內大大小小的池塘計有十余口,以前尚有半數池塘可以洗澡、洗菜甚至飲用,而現在已經沒有一口池塘可以用于洗澡。這種水質的惡化主要是近十幾年。而罪魁禍首就是柑橘的保鮮技術。
由于柑桔貯藏保鮮是椪柑產后階段的重要環節,對椪柑防腐和提高經濟效益帶來直接的影響。一般采用單果裝袋,內爛不至影響其它,以防霉菌傳染。桔農普遍使用。該保鮮技術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因為爛的袋裝橘子不會自行分解,而通常村民是將爛橘子直接倒入田間地頭甚至池塘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大田改種柑橘以后,村內原有的水利灌溉設施逐漸荒廢。原本清可見底的水渠現在已經滿是各種各樣的生產生活垃圾。實在讓人看了心痛。
此外,由于少數民族子女具有升學上的優惠政策,而與此相距不足5里的北一村即為民族村,與本村向有婚嫁相通,因此部分村民只要與該村村民稍有沾親帶故,往往采取改姓的方式來確定子女的族屬。其族源認同于陳姓宗族,而在子女的族屬上卻認同于畬族,甚至有些家庭因為直系親屬沒有藍姓之人,不惜拜老爹老母(義父母)。這在周圍村莊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可見民族識別賦予他們的畬族族屬得到他們的認同。
這一現象可謂是文化變遷的極好注腳。在本質上反映了村民在現代國家政治里呈現的角色與身份,表現了地方社會對國家政策的反向回應。這樣的宗族內涵,既體現了這部分村民認同漢文化的族源,又反映了他們處在背離主流的族群對話的地位上。文化認同和族群認同之區分,正是村民趨利避害的一種計策表現。
在調查中我也發現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例如:
法律意識增強。雖然村民大多數人文化水平偏低,但是隨著視野的開闊,農民已經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地方政府部門還利用村民的愚昧,法律觀念淡薄來對其實行欺騙時往往碰壁。舉例為證,我發現一個細節,村民竟完好地保存了寄送上訪信件的憑據和收據。.
政策觀念增強。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很多村民不僅能說出我所熟悉甚至陌生的專業術語,并能給我講解得頭頭是道(如土地流轉等等)。對于國家新出臺的政策規定,他們尤為關注。隨著有線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的推廣,農民再也不是睜眼瞎子。對于電視所報道的事情,農民也有自己的解讀方式。而對于農村問題,他們也有自己的認識,甚至一套發展思路。我在調查中就了解到有位在外承包果園的農民剛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可見農民已經開始樹立了品牌意識。
在調查過程中,我也見識了以往只有電視上才能看到的傳統農村精英遇到大事“聚室而謀”的壯觀場景,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開放式討論,并有人分析總結辯論。不能不說這是地地道道的一種傳統文化表現方式,但又攙進了現代文化中的諸多要素。因為現代農民遇到的事件本身已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社會商品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沖擊而變得比農村以往歷史上經歷之事更為復雜的事件。
三、 土地資源引發的沖突
在調查中,最令我痛心的是被占的良田耕地。
就占地問題而言,農民始終處于弱勢群體地位。占地的強制性,征用的補償標準,成為引發政府、村級組織和農民三方利益沖突的焦點。
“占地過程是政府代替村莊和農民做主的過程。這個越俎代庖的過程在農民看來顯然又是政府參與土地利益分配的過程。農民認為,在各種土地補償款的利益分配中,政府得了大頭,農民和村里只不過得了中頭和小頭。”,但是,在枧陳村這已經不是想法的問題,而是不爭的事實。
上訪風波
幾十年來村民因為種種問題上訪已經不下百次了,而此次堪稱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也是最團結的一次。因為對于一個村落而言,這已是百年不遇的大事。雖如此,問題至今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在調查中,我了解到以下事實,實為一份特殊的年表:
1984年由鎮政府牽頭,村內已經建了一座相當規模的粘土制磚生產企業,造成耕地被毀嚴重,無法復墾,面積達一百多畝,環境被破壞,四周村村民生活受影響。但鎮干部并未引以為戒,巧立名目,借招商引資蒙騙上級有關單位,于2003年5月份竟然毀掉了40多年的經濟林,良好耕地上新建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國家明令禁止的粘土生產制磚企業。而兩個窯廠相距不過百余米。
268畝果園于1964年開發種植椪柑,樹高三至六米不等,生態條件極好。80多畝農用地,是本村的大寨田,水利條件好,旱澇保收。該果園和農用地是1984年以全村村民人口、口糧為依據,訂立了《農業生產承包合同書》,土地承包經營權明確。
2003年4月份,村干部陳卸橫、陳奕祥,采取蒙騙村兩委成員、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手段,非法形成決議,與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訂立租用土地協議,直到2004年2月1日,除陳卸橫、陳奕祥外,沒有一個黨員、村民知道租用土地協議內容。
2003年5月份,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沒有任何手續,不與村民商量強行毀果園,強行挖墳,毀掉灌溉渠道、欺壓、謾罵、毆打村民,致使200多畝農用地得不到灌溉,兩位村民陳宇土、陳風振被打傷。
于2003年12月到衢州市國土資源局、柯城區國土資源分局上訪十多次,無結果。2004年2月17日,村民再次把材料遞交給柯城區國土資源分局副局長徐XX手中,徐XX竟然把材料摔到地上。村民把材料從地上撿了起來,重新遞給徐XX,他竟然把材料扔出窗外,怒言讓村民滾出去……
2004年3月30日村民到省國土資源廳上訪,國土資源廳指示衢州市市國土資源局代辦。但是國土資源局并沒有深入基層調研,反而暗中幫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補辦突批有關手續。
2004年4月28日市國土資源局下發了信訪處理意見書,在處理意見一欄里答復了三點:
1、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未經批準、非法占用該村土地建磚瓦窯一案已由柯城區國土分局依法查處。柯城國土分局對該案的查處,事實清楚,處罰得當。
2、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租用枧陳村土地及租用土地賠償標準經該村村兩委成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并形成決議,租用土地有雙方簽定的協議,符合法定程序。補償標準符合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
3、浙江云凱建設投資公司現已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辦理了用地和采礦審批手續,用地及采礦合法。
然而該意見書本身卻破綻百出,與我所調查的情況也完全不符。
首先柯城國土分局的處理過程沒有任何村民知曉,用了查處二字卻沒有公示查處結果。如果是合法企業,應該光明正大的公告天下,如果是非法企業,更應該公開透明的解決問題。
其次,該協議完全是未經村民代表通過的秘密協議。原支書陳卸橫是協議的簽定方之一,至今不肯出示協議書。而無權代表甲方的鎮政府也將協議書藏著掖著達半年之久后被迫出示。試問,若是村民意愿,何以會有數百人的聯名信?何以會上訪達三年之久仍契而不舍,只為討個說法?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該協議書根本不是村民意愿,而是鎮村干部強行收回承包土地,強迫土地流轉,強占基本良田的非法協議。
至于土地的補償標準問題,更是荒謬。借土地租用之名行土地征用之實(租用20年),而賠償標準僅1.2萬元/畝,有些被征用地至今未賠償。至于土地上的青苗附著物也沒有合理解決賠償問題。而征遷的墳地按300元/穴更是低于之前的500元/穴的標準。以至于出動警力強制執行,造成兩位村民受傷的事實。此外就連本應上繳村集體的租用金,廠房也僅支付了第一年,其余兩年均未支付。
最值得斟酌的是第三條意見,“現已按……辦理了……手續”,等于是承認了之前沒有任何手續,現在補辦了有關手續。而當年沒有辦理手續是因為不能辦理,現在又如何能辦理呢?答案只有一個:謊報假批。
把粘土制磚說成是新型墻體材料制磚,而破壞耕地則是采礦合法。試問這樣的解決辦法如何行的通呢?
事情至此本來已告一個段落。可是該窯廠投入生產后,立馬出現一系列嚴重問題。云凱公司窯址卻建于平地,采用的是落后的烘干再燒磚的制作工藝。既沒有烘干設備的排氣管,也沒有燒磚所需的煙囪,廢氣直接排放兩側橘林。加上廠距村不過百米,上半年吹東南風,村莊位于下風向,因而嚴重影響了村民生活。
2005年初,村民發現窯廠周圍的椪柑已經被薰死大半。
2005年4月份村內幼兒園體檢,發現多項指標不合格,尤其是鋅元素的指數,25名兒童中僅兩人達標,其余不同程度缺鋅,嚴重者甚至不足正常指數的半數。雖然村民不確定燒煤與缺鋅是否有必然因果關系,而老人氣喘加重則是不爭的事實。
而此時橘樹受損的已經不限于本村農戶,王家畈村、黃泥山頭村和枧陳村三個村的受損柑橘已經超過萬棵,每村受影響橘農都有數百戶之多。不僅已有成林樹不同程度死亡,尤為嚴重的是廢氣對于樹的新梢有嚴重危害,致使本會開花結果的樹梢熏死脫落,這也意味著果樹將為零產量。因此,三個村的村民開始聯合起來與廠方交涉,但是沒有取得任何結果。憤怒之下村民便以拉閘斷電作抗爭,雙方幾成勢不兩立局面。數月間村民共計與廠方沖突十數次,拉閘不下5次。05年8月份廠方被迫停產整頓。修建了煙囪和排氣管,并準備開辟部分曬場。
2005年,一村民將派出所懸掛廠內“重點保護單位”之牌摘下,造成轟動一方的“摘牌事件”。
事發之后,派出所當即出動警力將該村民帶回所內,要其交出牌匾。身處險境,該村民卻毫無懼色,高聲質問對方為何給非法企業掛牌。枧陳村歷史上從未被外人欺負過,而因為辦廠之事已有兩位村民被打傷住院。需要派出所保護的是村民,而不是非法企業。如此這般,警員毫無辦法,最后只得坦言:只要是招商引資企業,鎮政府都要求派出所懸掛該牌。
經過一番較量,最終“和平解決”了這一爭端:由該村民交回牌匾,在辦案筆錄上稱該牌匾是揀到而非摘下;派出所則對其不與追究責任,并護送回村。以后雙方互不為難,如有爭端不將派出所牽扯其中。
這短短兩個小時,村里卻炸開了鍋,議論紛紛,謠傳政府已經開始鎮壓鬧事村民。知其經過后,村民欣慰之余,反更堅其志。
與此同時,鎮政府開始積極活動。出臺了一份申請環境污染鑒定評估的申請書,并游說村民簽字畫押。但是多數村民則相信這是政府的一個騙局,認為鑒定應該由政府自己申請專家,而不應由村民申請評估,要申請也要由村民信得過的鑒定機構作鑒定。此話一傳開,于是原來簽字的村民都追回了自己的簽字畫押。
果不其然,由鎮政府牽頭,柯城區環保局、農業局、土管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污染所造成的損害做了鑒定,并依此制定了相關賠償標準。然而,令人納悶的是,在聯合調查之后的半年時間內,村民和村干部根本見不到任何書面的鑒定報告和賠償標準的文件。而所謂的專家則是曾在航埠農技站任職的方某。
據負責賠償的村干部介紹,賠償標準為每棵1至26元不等。對此我是瞠目結舌。因為一株橘苗的成本價為50元左右,還3~5年后才能結果,期間只有生產投入沒有產出。而26元的標準僅為那種每株單產可達數百甚至上千斤的大橘樹,當年產量損失已是每株數百元。而該村四千余株被熏死或零產量的橘樹總賠償額僅兩萬余元,平均不足6元/株,令人稱奇的是這筆賠償款竟由鎮政府支付。
為此我查閱了有關征地青苗補償費的參考標準,如下表(單位:元/株):
名稱 小苗 中苗 初產 盛產 衰退 備注
1 2 1 2 3
柑桔胡柚香枹板栗柿子桃梨枇杷棗
5
20
40
50
80
100
120
50 小苗指1-2年苗,中苗指3-4年苗,初產指5-6年苗且已結果。盛產指產量高峰期,衰退指衰退老化期。
就此而言,即便按26元/株賠償也只是一種愚弄村民的象征性賠償。
2005年12月份,磚瓦廠重新點火生產。航埠派出所在門口張貼了公告,嚴禁村民到磚廠聚眾鬧事,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之后村民未再與廠方發生沖突。
但這并不意味著問題的妥善解決。
目前仍有多數的村民未領取這些所謂的賠償款。但也有部分村民領取。其顧慮是窯廠破產走人之后,可能落得人去財空分文未得的下場。而現任村干部采取的也是這種游說方案:“你先拿走賠償款,屆時別人會拿到合理的賠償,你也不會少了份的。”村民稱之為卑鄙的“分化離間”手段。
據村民說,廠方仍會在夜間偷偷非法排放廢氣。(對此航埠工業辦公室負責人也承認了這一點,但他仍強調云凱公司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企業,斥責上訪之事純屬部分村民小題大做。遺憾的是,他不能出示任何該廠的合法證明材料)
對于建磚瓦廠的緣由,村民有自己的判斷:“坊間”盛傳本地將開發為農貿城,云凱公司的老板已經得到內部消息(與原市委要員蔡某是同學關系),因而想形成事實占地以圖土地轉讓,謀取暴利。而所有的非法手續是該要員一手包辦的。如今這位蔡姓領導已經因為各種問題內調臺州,雖如此,但關系網仍在。因而市、區、鎮三級政府甚至省委都不會出面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省委書記與這兩人同是福建人,有同鄉之誼。因此村民覺得走正規渠道根本難以解決這一問題。
在調查過程中,我也多次到鎮政府和有關部門了解情況。然而我所接觸的工作人員一聽說是云凱之事便連連搖頭,都推說沒有負責這類事務而不知情。而航埠信訪辦公室主任姜XX則沒有做任何正面答復。
對于村民反映的問題姜某根本沒有任何解釋,姜推說什么都不知情,自己已經離崗退休,不知道由誰負責。身為信訪辦主任,卻說問題領導說了算,而領導是誰則不言自明。
在一墻之隔的辦公室外的大廳上,我看到了懸掛著有如斗大的工作制度字樣,其中第四條(首問責任制)上這般寫道:
全體工作人員要增強公仆意識,提高服務水平。第一個被來鎮機關辦事人員詢問的工作人員即為首問責任人。首問責任人必須使用文明、規范語言,熱情接待,耐心傾聽。對本人業務范圍內的事,應立即予以解釋或辦理,對不屬于本人業務范圍內的事應主動帶服務對象找到其承辦地點及承辦人,并交接清楚,對不屬于本鎮范圍的事,應問清情況,給予說明,讓服務對象滿意。
兩年過去了,信訪人至今根本未得到就事論事的任何解釋,甚至有關部門根本不愿與村民正面接觸,更不用說變“上訪”為“下訪”。在政府大樓,村民代表要求姜XX對村民上訪的內容、行為、過程等是對是錯給出一個說法,是對的就幫村民解決問題,是錯的告訴村民錯在哪里,姜無言以對。
征地賠償之爭
比起上面這么大的爭端,鐵路征地的賠償問題則相對涉及面小一些。但這在全鎮范圍內又是一個大問題。衢常鐵路在航埠鎮范圍內受影響的村莊主要有萬川村、官田村、長澤街村、大橋頭村、航埠村、劉家村、黃泥山頭村、枧陳村、將軍葉村和北一村等。根據柯城區征地區片分類,航埠地區的土地等級屬于四級
其綜合補償標準如下(單位:元/畝):
土地類別
土地等級 耕地 園地
林地 建設
用地 山塘水庫山林地山坡地 未利用
土地
一級 43500 39000 31000 21000 18000
二級 42000 35000 28000 19000 16000
三級 40000 33000 26000 17000 14000
四級 38500 31000 24000 15000 12000
說明:1、耕地包括水田、專業菜地、旱地、望天田。原耕地改為魚塘、魚池或果園、桑園、茶園、竹園等園地的,參照耕地補償標準補償。2、建設用地指農村宅基地、村莊道路、曬場、鄉村企業用地等。3、園地、林地指坡度在20度以下的各類園地、林地。4、山林地、山坡地包括疏林山,未成林造林地及坡度在20度以上的林地、園地。5、未利用土地指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以外的土地,包括荒地、荒山等。
本村被征地的農戶有129戶,而其中8組的十幾戶農戶占了絕大部分面積,總計20多畝地。被征地大部分為耕地和園林,山坡地不足2畝。
但是在沒有與這十多戶被征地農戶商量的情況下,村委會通過決議只愿意支付賠償款2萬元/畝。并在測量被征地面積時也存在嚴重的少量少算的現象,為此村民與測量組幾次發生沖突。
目前爭端在于村民想拿到實際的賠償金額。按規定村里提留的實際款項應為3.95萬元。而村里希望提留20多萬做村級道路建設。按照法律,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統一安排使用的,應征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分之二以上成員同意。因此雙方的焦點集中在土地類別的劃分上。土地類別不同,賠償標準相差懸殊。實際下撥的賠償款到村里有79萬元,平均2.9萬元/畝,這當中如何劃類不得而知。而按照區里的賠償標準山坡地僅有1.5萬元/畝。
一位村民對我直言:“農民并不反對征地,而是基層的剝削太嚴重。賠償款由市統一下發,規定村提留不得超過5%,若提留20多萬,則已超過賠償款的25%”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起緣于三年前的“歷史遺留”問題。
衢常鐵路三年前在確定路線時,恰逢柑橘的收割季節。在沒有通知到戶的情況下,將豐收在望的柑橘連果帶樹砍掉。當村民聞訊趕去時,被糟蹋的橘樹已有幾十棵,大部分是村民陳彩楨的橘樹。施工單位解釋說已經通知到村支書了,見眾怒難犯,便抄錄了該村民的聯系方式,答應一定予以解決。
村支書向以打擊報復心重而著稱,與這些農戶向來不和。當村民上門質問時,連忙推脫說已經讓人轉告了,而他指的這個人卻是在村內被人稱為“二百五”的主。村民氣憤至極,為此當年幾乎釀成血案。
后來村兩委將此情況向鎮里做了匯報,鎮干部也答復一定會賠償損失。
然而三年過去了,該工程已經正式施工,仍然沒有一分賠償到戶。
時至今日,土地的賠償款又被多層截留。爭端沒有解決,村民便上山阻止施工。施工單位只得停工,并通知鎮村兩級。久而久之,以致施工單位玩起各種戰術,打游擊、搞突襲。而村民也不甘示弱,堅決與之展開拉鋸戰。如此鬧劇上演數十次之多,村民甚至輪班看守,一天上山3次。然而鬧劇天天演,還是沒有相關負責人出面解決問題。極大的浪費了人力物力,破壞了干群關系、黨群關系。甚至老百姓直呼政府干部為“白面強盜”,意指不蒙面的強盜,明搶、明拿、明卡、明要。在當地流傳這樣的順口溜:天高皇帝遠,魚食民眾間。多少橫行事,誰來審民冤……還有些民謠,我實在不敢錄于筆下。
在調查中,我還了解到離村五百多米的溪山底自然村情況更為嚴重。
由于鐵路路線直接經過村莊,許多民宅被征。然而該村的上百戶被征地農民中僅有三四戶領走了賠償款。按照市、區的有關標準,至少有四種賠償方案(貨幣安置、社會保險方式安置等途徑),然而鎮村干部只強制推行一種方案。當村民出示通過各種渠道拿到的政策文件的復印件時,前來做工作的鎮干部啞口無言,轉身就走。
有趣的是,當數百位村民聯合起來抵制施工時,市鐵路局和鎮村干部一起前往調解,而鐵路局負責人和鎮干部說法完全相左。兩者說的賠償額相差懸殊,雙方幾乎反目。最后鐵路局揚言若耽誤工程進度一定起訴鎮政府。由此上演了一幕更為諷刺的鬧劇。
李昌平在《上總理書》中寫道:在農村,盲流如“洪水”,負擔如“泰山”,債臺如“珠峰”,干部如“蝗蟲”,責任制如“枷鎖”,政策如“流言”,謊話如“真理”……。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能真切的觸摸到農民之苦。
四、 冠名之謬:
航埠有史以來水陸交通便捷,并以盛產柑桔而馳名。
酈道元《水經注》一書記載:“水又東,水上承信安縣,……夾岸綠溪,悉生……勞枳”。又以航埠柑桔“種有巨細,色有紅赭,約二十多種,唯緣桔最美”的美譽,獲“近時天下之橘,以浙之衢州,閩之漳州為最”,古時被列為朝貢珍品。
清《衢縣食貨志•商市》載:“城西二十里,中隔一河,分河東河西兩埠。沿河西產桔。明、清朝多入貢均集中于此,不失為一大市鎮。”相傳乾隆皇帝游歷江南,聞衢州航埠是產桔名鎮,便與小太監微服潛行,卻被村民誤為小偷,結果罰戲“三十六場”。當年風流皇帝的趣聞軼事傳遍衢州四鄉,老少皆知。由此,各路客商名人雅士慕名前往。一時間,街市廣拓,繁華致極。
可就在這樣的產橘大鎮,這么多年來在市場上玩得卻是“太子換貍貓”。
在政府文件里我看到這樣一段材料:
“隨著柑桔產量的迅猛提高,本鎮柑桔銷售隊伍應然崛起。94年全鎮擁有一支5000余人的柑桔運銷隊伍,航埠鎮柑桔銷往黑龍江佳木斯、內蒙古呼和浩特、青海、拉薩、北京、天津、重慶、上海等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并建立銷售網點,可謂整個衢州市的大部分柑桔都由航埠人來推銷。2000年航埠柑桔凍害銳減,但仍有二千余柑桔運銷經紀人。到外地收回椪柑數量超過本地的總量,并到四川、湖南、河南、福建、廣東做柑桔運銷生意。”
殊不知,正是這樣一支推廣隊伍,運銷的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衢州椪柑,卻多數是打著福建永春蘆柑的牌子。甚至可以說枧陳村內的碰柑100%都以蘆柑之名外售。周邊村莊亦如是。
由于地利人和之便,我在武漢華中果品批發市場和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都考察過柑橘市場,不止一次親歷了從收購、包裝、貨運到出售的各個環節,見證了柑橘市場的沉沉浮浮和橘農、橘商的喜怒哀樂。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環節都存在不規范的問題,而問題的源頭只出在一個地方:包裝。明明是椪柑,包裝袋和包裝箱上寫的卻是蘆柑。甚至近五年不少橘商收購小椪柑用小籃子包裝,然后打上正宗砂糖局的商標出售,而這所有的包裝材料都是鎮里即可購得,甚至送貨上門。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椪柑絕不比蘆柑差,只是問題在于農民沒有自己的品牌。
目前柑橘包裝物和木材加工(用于箱裝柑橘存貯、外銷)已經成為航埠的兩大工業行業,而柑橘則是航埠鎮農業的支柱性產業。包裝工業則已經成為鎮乃至市里的明星產業。但正是這樣的明星產業直接損害的卻是廣大消費者的利益,而本土柑橘品牌的損害更是無法估量。這種格局可謂是招搖撞騙了幾十年。民不舉官不究。使得當前整個產業都處于一種很危險的局面,一觸即發。
此外,對于柑橘產業而言,也存在柑桔缺乏深加工和品牌銷售的問題。
90年代以前,柑桔特產加工只是桔皮絲、桔絡,桔殼醬等,供食用和藥用。后航埠創辦了三家柑桔果品加工廠。但村民一般不會出售收剪的成熟果,代之以撿拾的落地果和爛的橘子(橘瓣制罐頭)以及夏季的落地小果(可以制藥)曬干出售。根據調查,去皮的柑橘可以回收的價格0.05~0.3元/斤不等,深受一些小老太的歡迎。特別是經濟困難且子女不是很孝順或經濟不寬裕的老太太(80歲高齡者有之),往往會去田間地頭撿回未全爛的橘子作加工處理,然后步行至數公里外的收購點賣錢。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村里未發現有村民將上好橘子賣給罐頭廠,這讓人不得不擔憂這樣的罐頭產品會是怎樣的成色。
這一系列問題說起來不復雜,要解決也并不困難,但這樣的既成事實絕非個體可以解決。政府和橘商貪圖當前利益,而農民講究實際利益,最終損害的只有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部門如何從缺位中復位。
五、 一點探討:
在查閱了國務院98年發布的《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后,我們看到如下幾條:
第二條國家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是指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社會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確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本條例所稱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指為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而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依照法定程序確定的特定保護區域。
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基本農田的義務,并有權檢舉、控告侵占、破壞基本農田和其他違反本條例的行為。
第十條下列耕地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
(一)經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的糧、棉、油生產基地內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的耕地,正在實施改造計劃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產田;
(四)農業科研、教學試驗田。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鐵路、公路等交通沿線,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區周過的耕地,應當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退耕還林、還牧、還湖的耕地,不應當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
顯而易見,枧陳村被用于建窯的80多畝大寨田屬于條例規定的基本農田。
根據條例的第十五條、第十七條,明文規定如下: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改變或者占用。國家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重點建設項目先址確實無法避開基本農田保護區,需要占用基本農田,涉及農用地轉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須經國務院批準。”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
然而我所了解到的事實竟然是地方政府置基本國策于不顧,將良田謊報為荒山,將耕地用于采礦建窯。
顯然,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政府的侵權責任基于政府因不作為而違法。
政府在土地管理與利用方面的職責主要有兩個大的方面:監督管理權與裁決權。政府對土地開發與利用的監督權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職責,屬于行政法上依職權的行為。農用地轉建設用地依法需要經過有權機關審批。政府作為用地單位沒有報批、作為有權審批的機關沒有審批、有權機關的上級機關對應當報批和審批的建設項目不進行監督,屬于典型的不作為。
其次,政府的另外一項職責基于一項隱含的原則,即政府行為不能越權。這里的越權,包括無法律授權而為與超越法律而為兩種情況。
土地出租的實質是土地使用權的轉移,對此,我國法律上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的流轉至少需要滿足如下條件:首先,土地權屬轉移審批;其次,在改變用途的情況下,土地用途變更審批。如果涉及土地使用權的永久轉移,還需要滿足第三項要求:土地征用審批。之所以對土地使用權采取嚴格控制,與我國的土地政策是一致的。租地與征地一字之差,從中不難發現當地政府力圖回避征地的復雜過程的意圖。而征地過程的復雜性恰恰是為保護國家的國土資源安全與所有權人與使用權人的權利所設置的保證。
第三,政府基于法律職責,存在程序違法。如上所述,有關政府機構有義務按照法定程序申請征用,審批機構有義務對違法占地行為進行監督,都構成了程序違法和行政不作為。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進行征收征用時,不僅需要村委會的同意,也需要村民的同意。因為土地上的權利,既有村委會代表村集體所享有的所有權,還有村民因土地承包經營而享有的土地使用權和地上物的所有權。在未經原使用權人同意的前提下,對其財產權作出了處分,屬于明顯違法的行為。
此外,政府的行為實際上是對農用地使用權人財產權的侵占,對權利人造成了直接、實質性的損害。我國行政法所確認的兩種主要行政侵權之一就是侵害公民的財產權。村民對集體土地的使用權是《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以及《憲法》所賦予的基本權利。基于土地使用權的侵占,村民的獲得處置權和其他可能的收益權也受到了限制或剝奪。這種嚴重的侵權行為,無論從民法還是行政法上,都是不能允許的。不但如此,基于我國的耕地保護政策,對農用地的侵占還直接觸犯了《憲法》的基本原則。因此,有關政府部門應當對其侵占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按照國務院《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三十條規定:
“違反本條例規定,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從重給予處罰:
(一)未經批準或者采取欺騙手段騙取批準,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的;
(二)超過批準數量,非法占用基本農田的;
(三)非法批準占用基本農田的;
(四)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基本農田的。”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占用基本農田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從事其他活動破壞基本農田,毀壞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復原種植條件,處占用基本農田的耕地開墾費1倍以上2倍以一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中學課本上寫得十分清楚:土地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和資產。我國耕地人均數量少,總體質量水平低,后備資源也不富裕。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
但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亂占耕地、違法批地,浪費土地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耕地面積銳減,土地資產流失,不僅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也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嚴格控制土地的非農業性使用是基于保護土地的需要。特別是糧食安全問題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因此,保護耕地、防止濫用耕地是限制土地用途變更的根本原因。在本案中,顯然政府通過“合同”的方式,成功地突破了法律對農地用途變更與農地使用權流轉的限制性規定。這種突破不是簡單的技術性規避,而是構成了實質性的違法。
六、 幾點建議
中國漢人社會的農本家庭綿延數千年,基本依靠“子孫恭事農桑”和家庭副業結合,自力更生,很少依靠大社會分工,而是家內分工,并盡力與商品經濟絕緣。這種不死的農民社會家庭經濟,有自己的自行運轉的系統,即使到了后來的市場經濟侵蝕之下仍能頑強地存活下來。然而在枧陳村,一切都在改變。土地正在逐漸失去,小農經濟逐漸瓦解,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現在的農村已經從稅費之爭轉向土地利益之爭,而土地對于農民而言可謂是安身立命之本。從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成敗兩方面考察,土地問題是比苛捐雜稅更嚴重的問題。毫不夸張的說,如果不及早疏導解決,這將會導致亡國亡黨的嚴重后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用堵和壓的方式解決問題,無異于飲鴆止渴。因此基層政府部門必須轉變觀念,切實做到幾點:
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讓其能夠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事。充分調動各部門的能動性,使其能夠真正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
切實貫徹實施《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保護基本農田,保護耕地。不得借招商引資之名行營私舞弊之實。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必須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必須采取治本之策,扭轉在人口繼續增加情況下耕地大量減少的失衡趨勢。
實行政務公開制度,應依照法律規定,公開征地工作程序,提高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的透明度。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張貼公告或通過新聞媒體搞好依法批準的征用土地方案、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工作;在做好宣傳解釋工作同時,要注意聽取被征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對遺留的拖欠征地費用問題,各地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清理,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責任督促有關單位限期解決。對侵占、截留、挪用征地費用的行為,應依法予以查處。
調整農業結構,引進適合當地環境的經濟農作物,因地制宜,幫助農民發展經濟作物。讓科技與農業接軌,引導農民發展高科技農業,而不是欺騙農民種植沒有效益的政績產業作物。
多向農民提供小額貸款,扶持農民發展農副產業,便為其提供技術指導,經濟援助以解決農民創業的經濟憂慮和技術憂慮。
大力扶持,創辦鄉鎮企業,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樹立農民自己的品牌。為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同時也增加了鄉鎮的財政收入。
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郵政,通訊,醫療,衛生,教育,保健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農村的教育設施。
后記:
為其不足一月的寒假調查終于結束了,但我的心情異常沉重。因為我面對的更多的是法律層面的問題,而這些本身是法律的低層次問題:有法不依、人治代替法治和以罰代法等等。從調查方法和方法論方面探討反而顯得多余。尤其是存在濫用征地權、征地補償標準不合法、征地補償安置不落實、侵犯農民權益等問題,群眾反映十分強烈。
國家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然而要建設新農村必須先解決老問題,解決遺留問題。十六大強調建設和諧社會,而建設和諧社會更離不開社會公正。但在基層政府和農村,我看到的更多是是權利的大棒和失地農民的無聲哭泣。
作為當代大學生,作為農民子弟兵,我們應該回到家鄉,回到農村,在農村實現我們真正的人生價值。然而農村基層制度本身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尚未解決。地方官員的素質實在令人憂慮,而官場的風氣不正,則是新生力量難以開創新局面最大的障礙。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對于是是非非給出定論實非一介書生所能勝任。
如前所述,村里走出的五十多位大學生,竟沒有一人愿意回農村建設家鄉。
農村的黑暗現狀對于農村孩子的社會化過程本身存在認知扭曲的問題,對于其擇業方向影響之深,則無須多贅。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個人卻很難扭轉乾坤。
調查中,一位長者對我坦言:“如果花十年的時間能改變村莊50年所不能改變的落后面貌,那么我愿意回到農村,回到家鄉。但如果只是無謂的犧牲,試問又有誰愿意做這第一人呢?”
有位學者曾經說過:“一個現代的文明的法制社會,需要形成全社會對法律的尊重風氣,這個過程需要立法方、執法方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無論如何,不該讓頒行的法律難堪。”誠然!
(藍廣勝,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專業學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