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業化 農村城市化 農民知識化
-——中國三農的一個解
郭厚良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武漢 430072)
中國的農業及其相關問題以“三農”這樣一種高度概括的形式提出是陸學藝先生的貢獻。“三農”集中了農業及其相關的所有問題,從而大大推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依據。
我們覺得,“中國三農”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多么難解的問題,但現在卻被許多人弄得高度復雜化、甚至情緒化了。有人對中國三農提出這樣一種見解:“中國農民真苦,中國農村真窮,中國農業真危險”,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我們不能同意這種看法。陸學藝先生的“三農”理論充分肯定我國農村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大家都能看到,當今中國的農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這集中表現在農業產品的極大增長,由過去的嚴重短缺進入相對過剩。與此相平行,農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衣、食、住、行,不僅在量上,而且在質上發生了很大改變,房屋、道路、交通、醫療衛生條件等各方面大大改觀,農村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都是看得見的事實。我們常去農村,雖然農民們常常表示一些不滿和意見,但憑心而論,比過去好多了,大大改善了。當然,問題還不少,有些地方問題還很嚴重。正如陸學藝先生所指出的,這是進一步“發展遇到障礙”,是前進中的問題。研究問題,首先得尊重事實。事實是:農業有很大發展,農村有很大改變,農民有很大改善,但問題不少。不能因為有問題而否認已取得的巨大進步,這樣就會失去方向。許多學者指出,“三農”方面的各種問題,就其發生根源而論,主要是中國農業面臨“轉型”引起的,一些不正之風不足以影響整個“三農”的基本面,不應當對這方面的問題無限夸大。
對于中國“三農”存在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歸納起來為三個方面: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城鎮化發展速度不快,農民負擔過重。對中國三農,筆者試圖從一個非專家的角度談一談個人的看法。作為非專家,筆者所站的角度很不相同。我不否認上面那些問題,但認為,中國“三農”存在這樣三個更大的問題:農業資源嚴重不足;個體經營阻礙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農民缺少知識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不適應。由這三大問題便派生出各種各樣的具體問題。因此,當前的中國“三農”,需要從這三大問題入手。
農業資源嚴重不足是中國“三農”的首要問題,這也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中國“三農”的各種問題幾乎都與此相關。土地是農業之本。根據最新統計,當今中國人均耕地為1.41畝。假定每個農戶人口為五人,則戶均耕地為7畝。排去城市人口因素,戶均耕地約為10畝。糧食為農業的最大項目。假定每年每畝兩季稻產糧2000斤,10畝地全年收成為20000斤。農民自己每人日均消費大米1斤,一戶全年消費折合稻谷為2000斤。余下17000斤作為商品糧出售,每斤按高保護價0.8元價格計算,則售糧收入為12600元。扣除成本投入每畝250元,10畝共2500元,全年售糧總收入為10600元,人均2000多元,再加上養雞、養豬、種菜等副業收入,農民手上掌握著一筆現金,可以購買各種自己想要的物品,基本生活資料大部分又可自給。所以,總的說來,農民感覺現在的生活相當不錯。但是,這樣的收入距離致富相差甚遠。因為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水平,進一步提高很困難。人均1.41畝土地, 無論怎么種也不可能致富。據有關資料介紹,中國人均耕地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如果中國耕地增加兩倍,每戶由10畝增至30畝,人均售糧收入就由2000多元增至6000多元。有這個收入水平,什么問題都好辦了,但這只是一個假設。所以,農業資源嚴重不足是中國“三農”的一個最大問題。
小農經濟則是中國“三農”的另一個要害問題。小農經濟阻礙了通往現代化大農業的步伐。以機械化為例,當前的中國工業已能夠大規模生產農業機械,當前的中國農民既買得起也用得起農業機械,但因為土地分成小塊,互相穿插其間,大型機械進出困難。機械化是如此,其他方方面面也都是如此。大規模的農業產業難以形成,高水平的農業基礎建設很難實施,科技高含量的農業高新技術難以推廣。就算修建一條好的道路都成問題,一個村莊幾十戶一處,十幾戶一處,三五戶一處,路從哪里修,很難施工。由于聯產承包,農民有了自主權,這種分散的局面還在進一步擴大。如果說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在前面一個時期推動了農業發展,但到現階段,則是一個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大問題。
農民相對缺少知識是中國“三農”的又一瓶頸。近十年來,中國城市的知識化正在突飛猛進發展。目前,高考錄取率已超過百分之六十,農村大量優秀學生通過就學流入城市,現在大學生就業已出現很大困難。這從表面上看是壞事,其實是好事。表明大學生高就的時代已經過去,大學生做一般工作的時代正在到來,城市的知識化水平正在大幅度提升。可是農村卻相反,不僅農村青年讀了大學不回農村,而且農村中有知識有才干的人大量向城市流動,又加上許多農村青少年因讀不起書而輟學,所以,農村的知識化進展遲緩。這與農村的發展正好相背。許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很難推廣,原因就在此。以沼氣為例,這一技術非常適合中國的農村實際,技術也并不十分復雜,但一般農戶作起來就很難。其他許多種植技術、養殖技術、農業新技術也都一樣。可以試點、示范,但不能全面推廣。這無疑是制約中國“三農”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上三個問題源于中國的根本國情,其影響遠大于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城市化發展滯后、農民負擔重等問題,也比較難以處理。為此,筆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解決三農的大方向。陸學藝先生提出了“三農”這樣一個綜合性問題,我冒昧地將三農加以擴張,這就形成三個具體方向,即: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民知識化,這樣處理或許更有利于三農的解決。
農業工業化
三農之中,農業為主體。只有農業得到發展,農民才能增加收入,農村才能更好地建設。對當前中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比較一致的意見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進一步提高農業效益。有些學者通過調查研究,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一種發展模式:定單農業,許多地方作得非常成功。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一種方式,一些學者提出農村工業化設想,即在農村發展工業,有些地方也取得成功。這些當然都是對的。但筆者認為,這樣作并不能對農業產生整體推動作用。定單農業固然好,問題是有多少農戶能拿到定單?恐怕能拿到定單的是少數。就算能拿到定單,農戶又能得到多少利益?在企業—農戶關系中,企業得到很大利益,而農戶所得很有限。再說發展工業,農村能普遍實行嗎?不能。有些地方有資源當然可以辦工廠,但這只是少數地區,而且進工廠的人終歸是少部分農民。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農民仍然只是務農。筆者考慮問題總是站在農民的大多數方面,大多數人為之操勞的農業究竟該怎么走?
依筆者在農村所見,我不能不鄭重地指出,中國現今農業發展的速度和達到的水平被大大低估了。在中國廣大農村,農業現代化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夢,而是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每當麥收時節,人們可以從媒體上看到大量機械化收割的信息。中國的農民現在既買得起也用得起農業機械,中國的工業也能夠供得上這些機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時代就要到來。中國農田施肥已不是農家肥料,而幾乎全部是化肥。中國農田的病蟲防治現在離不開化學農藥,用農藥防治病蟲已成為農民的常規操作,除草劑也開始取代鋤頭,中國農業已進入化學化。而高壓電線、電話線也拉進了農戶,家用電器也開始進村,加工、灌溉也都用上了電,電氣化已開始。農作物種籽已不是農家自己的種籽,而是與時俱進的商品種籽,全部良種化。有學者提出,中國農業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整體進入現代農業階段。這樣評估雖有些超前,但基本上是正確的。筆者認為,今天的中國農業已進入到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新階段。應加大力度,尋求農業整體向更高水平突破。為此,筆者提出“農業工業化”這一設想。這一設想既不同于“農村工業化”,也不同于“農業產業化”。但既包含了“農村工業化”,也包含了“農業產業化”。所謂“農業工業化”是指按現代工業的大尺度來發展農業,這個農業是一個放大的概念,既包含傳統農業,也包含與農業相關的一切農村產業,凡是屬于農村的經濟成份都全部包含其中。中國是一個有數千年傳統的自給性農業,多種經濟成份互相聯系,難以分割,應統一處理。“農業工業化”包含三個主要方面:即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首先是規模化,規模化是現代化的一個首先條件。沒有農業的規模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不論種糧、種棉、養豬、養雞,還是編織、做豆腐等其他副業都應達到規模化。第二是專業化,專業化是規模化的重要條件。種糧的只管種糧,種棉的只管種棉,養豬的只管養豬,養雞的只管養雞,搞編織的一門心思搞編織,做豆腐的一心只想著做豆腐,其他都是別人的事。這就要求實現農業內部的分工,按專業集中起來。這樣,不同的專業便走向規模化。第三是科技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為科技化創造了條件,科技化是規模化和專業化的必然發展。科技化中,首要的是機械化。規模化和專業化之后,使用專門的大型機械就成為可能,其發展結果是農業的各行各業全面機械化。機械化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使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解放。規模化和專業化使農業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各種農業高新技術可以方便得到應用,使新成果很快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的科技化時代便到來。規模化、專業化和科技化將大幅度提高農業效益。所以,農業工業化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產業,實現全面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農業工業化自然也包含在農村辦工業,但這種工業應符合當地實際,具有優勢資源條件,不與城市爭原料、爭市場,是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組成部分。綜上所述,依筆者所見,所謂農業現代化實際上就是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具體化。
農業工業化的結果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實現農業效益的整體提升。中國是一個農業資源嚴重不足的國家。過去說中國地大物博,由于人口過大的增長,現在地變得不大,人均只有1.41畝耕地。物也不博,人均占有量很有限。可以達到小康,但很難致富。這樣的國情迫使我們盡量爭取有限的農業資源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這必須通過農業工業化的努力來實現。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農業工業化如何能讓有限的農業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先來看規模化,以簡單種地為例,如果將每家每戶的小塊土地合并在一起,100畝土地經合并就不再是100畝,而是100多畝,因為包含了田邊地頭零星小塊及互相之間的隔離地段。僅此合并一項,就能提高數個百分點。再如沼氣,要想每家每戶修建一個沼氣池,由于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而難以實現。如果規模化,一個村甚至幾個村建一座沼氣站,由專家指導施工和管理,用管道將沼氣輸送到每個農戶,這就比較容易作到。再如秸稈利用,秸稈可以養牛,若讓每家用自家的秸稈養一頭牛,這很難。但若將一個村甚至幾個村的秸稈集中在一起,就可能辦一個養牛場等等。所以,規模化將形成許多原來沒有的新產業。再來看專業化,如果一個規模化的農場專門種水稻,就可以由專家負責技術,采用現代農業科技。毫無疑問,所實現的產量、品質,支出的成本顯然將優于各個不懂技術和分散經營的農戶。如果蘑菇的種植專業化,專業的蘑菇種植人員將變成專家,他肯定比一個農民種得好。這個農民在種蘑菇時還想著田里的棉花和欄里的豬,不可能深入鉆研技術。如果編織專業化,編織將發展成為藝術,出產高品位的藝術品,成為高檔商品。最后談科技化,要想讓有限的農業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最主要的問題是挖掘生產潛力,這就得依靠科學技術。在這方面,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技術完全無能為力。為了充分實現農業效益的最大化,中國科技人員對中國農業及相關環節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研究,開發出大量實用技術。隨著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科技化的到來,這些一家一戶難以應用的科學技術就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真正實現生態化的農業、農業產品高附加值、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從而達到高效益,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農業。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們不能不提出,一家一戶經營方式是農業尋求高水平新突破的一個障礙。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專業戶經營得很好,他們的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經營指出了中國農業向高水平突破的方向。一些學者曾設想,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引導農民進城,減少農業人口,從而達到土地集中。但由于城市已經很擁擠,而農村人口又太多,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我們必須找到另一條道路。如何既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實現規模化?這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回顧城市的發展和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人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投入是主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農業的積累是國家建設資金的主要來源。而對農村的發展,國家的投入是不夠的。筆者認為,現在是國家向農村投資的時候了,不能僅僅免除農業稅。國家應抽調足夠的資金轉向農業,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如水利、電力、交通等,為農業規模化創造條件。同時,像在城市辦工廠那樣在農村開辦涉農企業,以此為骨干帶動鄉鎮企業發展,以剌激農業的產業分化,這方面的充分運行將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同時,在適當的時機,采取有步驟、分階段的方式,對第一線農戶進行組織,使土地合并集中,達到規模化經營。可由國家委派干部進行管理,將農民職工化。或由農民自治管理,采取土地入股形式。或集中管理,分散經營。總之,形式可多樣化,避免重走過去那種集體化道路。
農村城市化
農村城市化是所有三農研究者一致認同的一個問題,但筆者的農村城市化所指不同。一般指農村城鎮化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讓一部分農民離開農村,向附近的城鎮聚集,通過“減少農民”達到“富裕農民”。認為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三農的根本辦法。許多學者認為,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太慢,中國迄今達到的城市化水平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這制約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他們把中國城市化發展過慢歸因于中國特有的“城鄉分治”政策。對此,筆者持不同看法。或許,中國的城市化是有些慢,“城鄉分治”確有一定影響,但至少現在已不是主要的。人們都知道,一個農民能不能進城,戶口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限制。今天的農民,只要能在城里找到工作,辦個臨時戶口就可以進城。甚至沒有工作,也沒有臨時戶口,照樣也能留在城市。現在已經不是“城鄉分治”,而是分而不治,完全不對城市化產生阻礙。反過來,如果把農村戶口都變成和城市一樣的戶口,農民可以任意搬進城市,但雖然進了城而找不到生計,他仍要回農村去種田才有飯吃,這種城市化水平是表面的。實際上,中國現在這個不夠高的城市化水平也包含著泡沫成份。許多農民長期留城而無正當工作,靠歪門邪道求生,他們不是推進城市化發展的積極因素。所以,按實際情況而言,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既不低,而且城鄉分治并沒有阻礙城市化的發展。
那么,中國的城市化是否需要進一步發展呢?回答是肯定的。推進城市化的確對三農有利,城市還在發展,小城鎮還有很大發展潛力。但筆者所指的農村城市化是指按城市的高規格發展農村,既包括周邊城鎮,也包括農村本身。許多人強調農村城市化只注意將農民向城市集中,而不太考慮仍留在農村的農民,這是不全面的。實現農村城市化以實現農業工業化為前提。農業工業化的結果,農業及其相關行業集中形成產業,農業人口便自行聚集,可能聚集于城鎮,也可能就地在農村聚集。產業發展將帶來經濟水平大提升,農民收入將進一步增加。在這種條件下,農民便有力量對傳統農村按城市的面貌進行徹底改造。筆者所說的農村城市化,并不在于一個農戶是否搬進了城鎮或仍在農村,而在于他的生活設施及生活標準不低于城市居民。也就是說農民將擁有自己的樓房,家中電燈、電話、電視、電器一應俱全,飲食有講究,穿著有檔次,出門有車代步,能享受到文教、衛生、體育等各方面的服務。就算他們的戶口仍在農村,但與城里實無明顯差別,這不就夠了嗎
由此可見,筆者所說的農村城市化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發展小城鎮,另一部分是發展農村本身,而且重在農村。現在,農村小城鎮已有長足發展。過去的農村,方圓一定范圍內有一個交易中心,稱為集鎮。新中國成立后,農業迅速發展,交易量大大增加,再加上人口增長,集鎮便不斷擴大發展,現在已演變為真正的城鎮。過去又窄又短的小街現在變為寬闊的大道,矮屋變為樓房,石板土路變為水泥馬路,遠看就像一座城市。過去一個時期,農村城市化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商貿,而不是鄉鎮企業,故發展潛力還很大。但普遍創辦鄉鎮企業還存在很大難度。這一需要資金,二需要技術,三需要市場,特別是市場。做一種產品并不很難,難的是為這個產品找市場。小城鎮的企業起起落落,問題主要出在市場上。辦一個兩個鄉鎮企業不難,難的是普遍辦,大家都辦。一家兩家有利可圖,八家十家就不再有利。除了市場,鄉鎮企業還受到科技和環保的嚴重制約。人們應該了解,許多鄉鎮企業生產的是假冒偽劣產品,是破壞環境的污染源。鄉鎮企業該如何發展,有多大發展能力,都還有待實踐檢驗。因此,不要完全把眼光放在發展小城鎮上,而應更重視農村本身的城市化改造。農村的城市化改造,在集體經濟時期就已開始。那時,許多地方將散居的農戶集中,房屋整齊劃一,其意就在改造農村。聯產承包制實行之后,農戶各行其是,又走向分散,這種趨勢應當扭轉。人們可以看到,現今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質的提高,農民們普遍學著城市興建樓房,生活設施也向城市看齊。所以,對農村實行城市化改造的條件已漸漸具備。地方政府應加強組織協調,制定規劃,分階段將分散的農戶集中為大農莊,按城市的標準改造農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實現中國農民生活質量的歷史性飛躍。
農民知識化
農民知識化可能是筆者的新提法。三農之中,農民是根本,是人們全部努力的出發點。許多人對中國農民懷著深深的同情,這很令人感動。在他們的努力下,政府正在采取許多積極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收入。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筆者認為,這些作法固然很好,應堅持實行,但并非長久萬全之策。我們應依古人所見,一方面“授人以魚”,另一方面,更要“授人以漁”。這就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推進農民知識化。
要農業現代化,科技應先行。要深入挖掘生產潛力,讓有限的農業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全靠科技開路。但中國最缺少知識的是農民,這就是個很大的問題。上面已經談到,科技人員已經為農民開發了大量農業實用技術,終因農民缺少知識而難以普遍推廣。農民的知識低下,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很難實施。由于農民普遍素質低,從農民中產生的干部素質也低,沒有領導能力,這也制約著農村的發展。中國礦難頻發,重要原因也在于礦主和礦工缺少知識。礦主缺少知識,對眼前的危險看不到。礦工缺少知識,總是違規操作。所以,農民的知識化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農民缺知識、少技術,所以政府不斷倡導科技三下鄉運動。但這只能是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筆者提出農民知識化這個新議題,以期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缺知識、少技術的狀態。農民知識化就是讓農民從科技施舍的對象成為科技的主人。農業現代化歸根到底是農民自己的事,農民自己有了知識,掌握了科學技術,農業現代化才能進一步走上快車道。
有學者已認識到,農民的素質“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的內在制約因素”,農村的知識貧困是制約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但這一問題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沒有知識,就沒有現代化,這是確定無疑的。鑒于中國農民的知識水平很難支撐農業的現代化建設,科技三下鄉又不可能解決,故必須在農村內部開展工作,政府有關部門應將這一問題列入議事日程。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在農村開展科普宣傳和教育。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如宣傳欄:各鄉鎮和行政村都應積極開辦。廣播電視:制辦專題農業科技節目,滾動式播放。農業部門錄制有大量這類影視放映片,可由政府出資購買,由當地廣播電視臺站負責播映。書、報:可每個鎮辦一個大型圖書館,每個鄉辦一個中型農業科技圖書館,每個村辦一個小型圖書室,供農民閱覽學習。第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教育。可每個鄉辦一所農業中學,開展農業職業教育。每個縣辦一所農業廣播電視大學,由國家統一編寫教材,錄制成廣播電視片,由各地電大負責組織教學,按大專級水平實施。第三,開辦農村高學歷教育,即在農村辦正規大學,就地招生、就地培養、就地使用,為當地農業企、事業培養技術骨干。可由政府統一計劃、統一布局、分階段實施。不言而愈,這方面工作需要資金。政府應增加對農村的教育投入,在大力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逐步開展農村高層次教育,這是實現農民知識化的必要條件。
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中國農民勤勞、勇敢、善良,但同時保守、狹隘、自私,由此產生種種問題。中國農民的這些缺點,除與傳統生產方式相關之外,更重要的是缺少知識。集體化時期,農民經常組織開會、學習,中國農村組織嚴密,農民的文化知識和思想水平不斷提高。文革之中,城里洶涌澎湃,農村也不寂寞。許多農民能表答出尖銳的政治觀點,水平很高。因此,組織農民開展學習活動非常重要。有必要提出,現今的農村,組織程度大不如前,這種狀況需要改變。農民要知識化,就得學習。要農民學習,就得組織。所以,農村基層應大力組織農民開展學習科學文化的活動,這是推進農民知識化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組織農民學習由干部來做,干部要做好這個工作,首先得自己有知識。因此,農民知識化,干部應先行。對農村干部隊伍要大換血,逐步選派有高等學歷的農村青年充實進去,建設一支年輕化、知識化的農村干部隊伍。
以上設想可概括為“三農三化論”。三農三化論不排斥西方國家農業現代化方面的有益經驗,但更著眼于中國的具體國情。筆者認為,中國的農業已進入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新階段。應加大力度,按現代工業的大尺度加速中國農業的工業化進程。中國農村已發生巨變,按城市高規格改造農村的條件已漸趨成熟。應認真規劃組織,實施傳統農村的城市化變革。而中國農民雖在物資生活上已獲得很大改善,但在精神上仍處于知識的貧困地帶,應從根本上進行農村教育改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武裝農民,結束農村的愚昧和落后,將中國農民改造成為現代知識公民。筆者認為,這就是中國三農的終結,這一前景已不是很遠。
我們還要指出,中國三農不論解決得多么好,也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因為發達國家已通過歷代侵略擴張輸出了人口,積累了財富,現在仍在通過不平等貿易剝削發展中國家,又通過教育水平的提高進一步節制了人口。所以,他們的資源人均占有量是我們無法相比的。可以預料,中國人和中國農民在物質生活方面將很難趕上西方國家的水平。但是,由于幾個人干本該只由一個人干的工作,中國人和中國農民的工作壓力大大減輕。這樣,物資上的相對不足由精神上的相對寬松得到補償,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中國的農業現代化不能完全按西方的物質標準來界定。在物質生活方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縮小同西方的差距。一個方面是挖掘潛力,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并盡量節約,以增加占有量。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競爭。中國人口不是太多嗎,但同全世界的人口比較仍為少數。中國人均資源不是少嗎,但如能分享整個世界資源那就不少了。因此,走向世界是中國人的一個重大戰略選擇,這個方向值得我們用心來做。要改變觀念,不要老想著人家多厲害,我們不行。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民族,我們要有充分的自信心,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實現中國對世界的超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