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行知于黔
我在安徽的一段時間,深入了大別山、皖北的利辛、渦陽還有我的家鄉合肥等許多地方做過調查,那一段時間我的主要工作是做鄉村志愿者教育的研究,2003年初整理出了《論聯合的教育》,第一次從鄉村教育的“問題”中走出來,開始思考鄉村教育的“主義”。主義解決不了,問題層出不窮,現在我還是在困惑中思考。現在來到了貴州的山區做鄉村教育,調查過雷山達地一帶、丹寨雅灰、榕江的計劃鄉和現在立足的從江雍里鄉,環境變了,認識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寫這篇《再論聯合的教育》時,我一直覺得調查的不夠,時間很倉促,思考的還不夠,但也意識到以前的許多方面只是提出了問題,只是亮出了觀點,而且有些認識還是片面的,更有些觀點不符合西部的環境,加之以前對聯合的思想理解的還不夠廣泛也不夠深刻,所以覺得很有必要再整理和補充一下《聯合的教育》。
一、 我對鄉村教育的困惑
無論是通過調查還是通過現狀的分析,我們的共識都是受益面小以及有用性少是鄉村教育根本的問題。受鄉村經濟和子女多的制約,鄉村學子在高中以及大學入學更是無法突破的瓶頸,同時由于包括經濟、功利化觀念和交通信息等綜合環境的影響,導致鄉村留不住人才,也引不進人才!更由于市場化產業化思維波及到教育領域,在鄉村沒有硬件上的優勢同時更是沒有軟件師資的優勢,參與了走向城市化的現代化的教育選拔,使鄉村教育以弱者的弱勢與強者的強勢相競爭,其結果必然使鄉村人才發展成為城市發展的附屬品,必然使鄉村教育被邊緣化。一定程度上,所謂“升學”,是讓鄉村的學生精英城市化,所謂“勞動力資源的轉移”,是對城鄉智力資源的再次不平等調配,是城市對鄉村精英和有進步性觀念的鄉村建設性人才的再次盤剝!這某種程度又是繼對鄉村自然資源的“圈地”之后對鄉村人才的再度“圈地”。其結果必然是城市出現了失業的厭惡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而農村缺乏自己的鄉村建設人才!使鄉村發展走向弱者更弱,使城鄉差別變得越來越大!
70年前陶行知就大聲疾呼:“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叫人離開鄉下往城里跑,他叫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成書呆子;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他教強的變弱,弱的變得格外弱。”40年前,毛澤東也指出:
“不要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要把分數看透了,要大膽主動地學!”現在國家教育方針上明確規定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上層的聲音也更是時代的呼聲!另外,我所調查的資料顯示:由于經濟和師資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升學就讀高中以上的學校只是極少數人的機遇,十幾年來不出一個大學生的一個個鄉村的家長已經對高等教育不抱有現實的想法,無奈中的理性選擇是希望孩子在初中義務教育完成或高中畢業后能學一些有用的實用技術,尤其是成為具備自學能力和創業基本素質的勞動者。盡管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素質教育,但是他們的這種需要就是我們現在要提倡的,也就是我們所呼吁的鄉村特色的素質教育!不管有多少人或者多少次對鄉村老百姓做多少數據調查和問卷調查,認為老百姓觀念多么落后等等,我都要為老百姓堅持這個最真實的聲音——不是老百姓觀念落后,不是老百姓不支持鄉村開展素質教育,而是一種環境制約下老百姓的無奈的選擇,是我們的教育不能符合鄉村老百姓的實際需要!如果有人問卷數據統計出來的結果是老百姓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學然后走出去離開鄉村說明了老百姓觀念落后,那么只能說明我們的這種問卷和調查方法不科學,是做誤導的調查,是不符合老百姓思考習慣的調查,我的大部分調查是通過和老百姓虛心交談和務實的將心比心體會中得到的。
現在的鄉村教育太重選拔而輕普及,太重結果而輕過程,太急功近利而不以鄉村建設為本,受益面太窄,對鄉村生活改造有用性太少!這種教育模式不是中央和上層的聲音,也不符合最廣大鄉村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為什么這樣的教育觀念和做法在鄉村還久盛不衰,有些地方還愈演愈烈?是什么東西一直在維護它!我一直很困惑。
二、 追尋鄉村教育的突破
鄉村教育,是為解決整個的鄉村生活的實際需要的文化實踐活動。所以至少應當包括鄉村基礎教育,鄉村生活實際需要的專門(職業性)教育,同時也還需要鄉村師范教育,和一所綜合性的鄉村學院(鄉村大學),必須要形成一種“樂業、學習和創造”的鄉村文化!必須要保證鄉村的教育在鄉村的建設中學有所用,學有所養、學有所成,除了聯合和用好現有的鄉村遠程教育,鄉村成人夜校、鄉村醫療體系(急需加強)等,還應當增設一些鄉村生活的機構(如鄉村文化宮、鄉村合作社、鄉村科普社、鄉村普法社、鄉村圖書室等)來豐富鄉村教育的大課堂。鄉村教育的突破必須要從城市化大流的教育中獨立起來,必須要有一個全程的系統和體系來突破和鞏固。必須要走立足于鄉土化的現代化,而不是指向城市化的現代化。
有一種緊要的教育被忽視了!-----論鄉村職業教育
鄉村孩子們大部分上不了大學,我們目前還不能奢望能立刻建立起專門的農業大學、醫科大學、師范大學等等,但是我們可以讓這些科學簡單化、實用化、鄉土現代化,變成鄉村職業教育的一個個專業。這個鄉村職業教育不同于現在許多市縣里的職業高中——既不能適應城市的需求,也不能適應鄉村生活的實際需要!它必須要有兩種職業教師的結合:一種是鄉村農民中產生的專業實踐精英隊伍,另一種是真知識階層的專家指導組。它還必須要有一個門類齊全的試驗田,這個試驗田主要不是職業學校自身的,而是從鄉村生活中去聯系,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需要決定了這個鄉村職業學校的試驗田也可能做到門類齊全,其大部分工具不必學校購買,而是來自于與鄉村生活的聯合,其大部分課堂應當可以在鄉村生活中開展,教學效果可以主要通過鄉村生活的變化去檢驗,而不是通過直觀的分數去測量。
比如學鄉村經濟學的要動手去聯合農民組織經濟合作社,并且在合作社中發揮積極作用,讓合作社對老百姓產生好處;學文藝的,應當成立個文化班子,發揚北大荒精神,在老百姓生活中取材和創造,去老百姓中去表演藝術,而且還可以把節目拉到城里去公演,更可以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一些經濟后盾呢。學醫學的,就要成立一個鄉村醫療隊,就可以深入鄉村診所中,深入老百姓中接受鍛煉,向經驗豐富的醫生精英們請教,聽專家們指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同時還可以加強各村寨的醫療衛生常識的宣傳,自己創辦小診所或當好鄉村醫生!
但只有鄉村精英的經驗還不夠,還要有科學家、醫學家、教育家的指導,所以鄉村還要有自己的大學,這個大學可以從一個個的學院做起,最終聯合成一個全面建設新鄉村的智囊團機構。這個大學不是販賣證書的機構,而是圍繞著研究和解決鄉村精英們困惑的課題,是鄉村實踐的精英和真正專家們開展鄉土學術的交流和對話,是指導性理論與困惑性實踐結合和升華過程的必然產物。
如此一來,鄉村生活的問題就是鄉村教育的問題,我們的鄉村職業教育和鄉村大學將“做教學”和“做學問”真正在鄉村生活的“做”中建立了統一,建立起“教學做問合一”,而這種聯合又是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建設和社會上層專家組的大聯合,是手腦并用的聯合、又是機構的聯合更是人才的聯合!這種鄉村職業教育不需要收高額學費,因為做上學本身就能產生價值,這就是“以做養學”的鄉村生活生產需要的職業教育,如果有人懷疑它生存不了,那么就是他們沒有在做上學,在做上教,沒有在做上產生和思考問題,就是把學校關起門來沒有與鄉村生活結合,沒有走入鄉村生活的實際需要!
總之,鄉村的職業教育與鄉村大學的聯合應是最能改造也是最有義務改造鄉村生活的教育,應是以鄉村組織起來的文藝隊、醫療隊、農田創新示范隊等生動活潑的形式從生活中取材,到生活中學習和改造的實踐過程。這種職業教育是目前鄉村生活中最急需,也是最薄弱,而有了鄉村職業教育就有了組織起來的鄉村建設隊伍!鄉村職業教育要走在鄉村生活的前列,體現出積極引導和示范推廣的作用,其關鍵是要發現和組建起鄉村精英隊伍,并將這個隊伍與專家學者對接,最根本的是要將職業教育與職業生產生活給聯系起來!在鄉村建設中組織鄉村職業教育,這樣的緊迫需要,我們要盡快辦起來!
鄉村基礎教育應當以小先生制的形式推動鄉村大眾教育!----論鄉村基礎教育
現在的中小學生往往成績好的學生是城市化的預備隊了,對他們老師關注的也多,家長除了重視分數學習之外,一般不愿讓他們從事體力勞動,成績不好的學生一般厭學貪玩,身體素質好,體力勞動多。我們現在大鄉村小學生手腦并用的少,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動手能力和體質不好,數量也少,而成績差的學生往往不被老師注意,盡管有的老師很想鼓勵和幫助他們,但限于自身的精力有限,班級的人數多等原因往往還是選擇放棄。而厭學失學的現象,除了經濟方面的次要原因之外,最根本的應該是我們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鄉村孩子的生活,讓他們沒有感覺到有用和有趣。
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變只懂得埋頭讀書的小學生變成懂得教書的小先生,愿意把自己的知識和文化奉獻出來,傳播給鄉村大眾,還要讓他們把雙手給解放出來,用知識來創造新的生活!要讓考不出分數的小學生也能找到“尊嚴”,變成鮮活的小先生,不光動手去勞動,還要在勞力上勞心,開發大腦,尤其是右腦,讓其在實踐和體驗中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感受到動手不動腦的差距,激發其手腦并用的興趣!我們就是要讓一個個關在校園里的小學生解放出來把一個個雙手和大腦束縛的學生給解放出來,把考試失去活力的小學生變成服務創造的小先生,即知即傳,建設鄉村!發動他們到鄉村生活中去運用知識傳播文化,感受需要,激發興趣,主動學習,動手創造!
如果我們還是要關起門來讓小孩子從小只知道與書本打交道,只知道與分數打交道,這是從小就教他們不務實,脫離實踐,脫離群眾,脫離對勞苦大眾的感情。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不會參加生產,不能創造生活,不會熱愛農村,不會熱愛農業,不會熱愛農民!這樣的人做官不能為民眾切實著想,做科研不知道改造大眾需要的生活生產……
基礎教育要塑造的是一個個具有健全意識和科學思維的基本人才,開展的是生活必需的常識教育,培養基本生存能力和認知能力,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不是培養出一個個具有較全面的科學死知識和文化概念的“字典”,因為知識本身只是一種沒有生命力和更新價值的死東西,而正確的積極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則可以直接指導實踐。好的思維方式幾乎就是創造的開始。而這些基本素質的培養,只有在手腦聯合中,在課堂與改造鄉村生活的體驗中經過大腦的提煉才能產生的,書本上的小學生變成鄉村中的小先生不但可以檢驗出所學是否有用,還從小就培養了他們幫助別人,知識為大眾所有,而不是知識私有的意識。更何況基礎的東西是生活必需的東西、入門的東西,小孩子要懂得,村民就更需要懂得了,基礎教育和全民教育本該是一體的,我們就是要動員孩子們做這樣的作業——把書本變成樹立思想、感情知識和能力的工具,教會孩子們把這種工具為勞苦大眾所用,只有動員孩子們教起農民,并且接受農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基礎教育,既是基礎教育,那么鄉村全民都應該去學習!
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先進的小先生教落后的村民,通過先進的村民教落后的小先生,通過小先生的文藝創作和表演的力量,通過小先生由帶動鄉村大眾識字運動到傳播新鄉村文化,這樣便實現了有接受基礎教育的小先生帶動了鄉村的大眾教育。這是一件了不得的壯舉!這是鄉村基礎教育的一件大事,不要輕視這群小孩子們,他們現在的學習不只是對將來有用,現在就已經參與了鄉村建設,而且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分子!
小先生的出現可以帶動鄉村的大眾教育,可以推動新鄉村文化的建設!
改造鄉村教育的根本希望-----論鄉村師范教育
如果說我們的鄉村職業教育是通過遠程的專家學者指導下的鄉村精英來實現的話,那么我們的鄉村基礎教育靠誰來突破?
我一直是鄉村教育的研究者更是實踐者。2000年我以為鄉村教育依靠高等師范院校的學生可以實現突破——后來我發覺錯了!因為高等師范院校早就界定了培養人才的主流走向,在內容上也以城市化和尖端化為特征,很難有漏網之魚進入鄉村服務,再說到了鄉村能否放下知識分子的文人氣派,還需要看大學時是否做好了思想上的自我改造以及是否愿意接受鄉村環境的改造。
后來我以為形成一個志愿者團隊可以實現鄉村教育的突破——現在我發覺還是錯了,只憑志愿者的力量,一方面很難植根于民眾且限于封閉,也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志愿者的目的應是為發展當地,而不是發展志愿者本身這個組織,所以從屬于外因的志愿者并不是根本的依靠力量!
再后來我希望能通過各方面聯合的力量——現在我發覺這也是不夠準確的,沒把問題講清楚!那么鄉村教育到底要靠誰?唯一能靠得住的就是鄉村孩子自己,鄉村教師自己,鄉村農民自己!我堅信只有為自己切身利益做事才具有最大的徹底性和突破的可能!所以我們必須立足于鄉村教育的自力更生;欲化農民,須先農民化!試想我們的志愿者中有多少能農民化?我們的高談闊論者能有多少能農民化?我曾經寫過《寫給關注鄉村發展諸社團的一封信》,那是我用心來寫的——與其說是理論,還不如說是感受!做了四年的志愿者老師,做了六年的研究,做了四年的實踐——我卻一直沒能當上真正的農民!我以前提到建設鄉村師范——現在我覺得還是要建設鄉村師范!但不是掛著牌子去經營鄉村師范學校,而是要身體力行去在當地老師中做聯合和改造,而是要在廣義的學生中間創造和發現小先生!鄉村教育的普及——就是要靠他們,當地的農民,當地的孩童,當地的老師!而我們必須要讓自己成為其中的一員,否則我們的意義和角色將是極其沒有位置的……
我們現在的師范教育不是圍繞農村服務的!應該說現在的師范學校自成一家坐落城市和縣城之家,缺少生活教育的環境。他們培養出來的什么都好:懂音樂,會電腦,說英語,知識也很廣。但是就缺少了兩點:
一個就是缺鄉土氣、鄉土情!
生怕把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界限搞混了,而這種習氣傳染給了鄉村的學生,必然會造就出兩個階層的學生定位——你們將要留下來做農民了,你們就要走出去當知識分子了,這是極其不好的。所以我們的大部分老師都可能認可這個公開化的說法:“如果某某不好好學習的話,那么你一輩子就呆在這山窩里吧!”那么我們送走了多少學生呢?那么更多的學生在分數教育失利后對于打工等準備了什么呢?農村雖然有大量的自然資源卻不能很好的利用,許多糧田荒蕪,主要勞力走外向型打工經濟這是為什么?難道老百姓愿意背井離鄉嗎?他們非得背井離鄉不可嗎?打工路子能真正發展農村經濟嗎?由此而來的種種城市問題不必說,鄉村精英們都走了,能走的都走了,余下的是一盤散沙,余下的是老弱病殘,能解決三農問題?!農民這樣盲目或被迫地出去是因為基層沒有先進的教育“主義”帶好路!常做鄉村教育調查的同志們都知道:鄉村越是貧困越是沒有自己的人才。一方面鄉村很難培養出自己的人才,另一方面即便是培養出了幾個大學生也是留“洋”了。我們不能全怪這些大學生,因為他們所學的實在沒有多少農村的用處。事實上我們的鄉村教育與生產勞動脫節了許多!這些同志們也應該知道目前鄉村學校,尤其是小學教師老齡化極其嚴重。加之退休潮的來臨,有些小學連教死書的老師都沒有了,怎么談得上素質教育?我們的一些地方教育主管根據城市的態勢,過早的取消了中師的培養,誤會為市場飽和。這是沒有把眼睛朝下看的決心所致使的。 再加上取消了分配制度,畢業生更是飛的高遠。鄉村小學里連城市化教育的年輕老師都沒有,哪談得上辦鄉土特色的素質教育?!近年來在城市辦流動子女學校的很多,我個人認為他解決的只是三農問題中的不到半個問題。三農問題是個整體性問題,不能割裂開來解決掉的。受城市化教育的師范生解決不了農村的教育和人才培養問題。也根本就沒有多少鄉村教師是抱著為鄉村發展培養人才而從事教育教學的。更多的教育成果是為城市做了貢獻,而城市人才不愿意或辦不成鄉村的事。鄉村的發展究竟靠誰?農村科技推廣應用要靠人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要靠人才,沒有鄉村自己的人才鄉村一輩子也得不到根本的發展。這些人才哪里來?要從鄉土化的教育來,我們就是要通過辦鄉村師范學校為龍頭來培養鄉村自己的人才,留住自己的人才,引進外來的人才。我們的鄉村師范學校不只是培養鄉村教師,更重要的是培養出懂得大教育和生產的方方面面的農村需要的人才。
我們的鄉村教師掌握著鄉村下一代的命運啊!
另一個就是缺少改造的精神!
缺乏改造鄉村的精神,眼中往往只有孩子,象是培養實驗室里的秧苗,而且把秧苗就與收成直接掛起鉤來,讓小孩子不能健康發展,背負分數的壓力,考考考!考得面黃肌瘦,考得失去了天真活潑的笑臉,總是受壓抑的學生是要出問題的。我衷心的希望我們的鄉村教師能真正用好自己的知識,真正認清時代的使命,放下包袱,鼓勵兒童當小先生,推動鄉村大眾基礎教育,在學習中建設鄉村!我們的師范要走鄉村師范,我們培養的主要人才是為建設家鄉,要把改造鄉村的使命扛起來,而且和小先生們一起來扛,在改造的實踐中學習!在村民的稱贊中去學習!我們的鄉村教師有這個重大的責任,就是要開創這個兒童的樂園,這個樂園不再是實驗室,而是整個的鄉村!
現在我們就缺少這樣的鄉村教師,這是推動鄉村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改造的核心力量,是改造鄉村教育的希望之所在!怎樣才能造就這批鄉村教師呢,你們發現了嗎?我們要改造出一個新鄉村師范學校來,這個學校建在哪里呢?不在城市也不在縣城,不用建新房子,就在鄉村小學里!我們要培養新鄉村教師,不深入鄉村生活中去學習是培養不出來的,我們要“教學做問合一”(見《論聯合的教育》),不把師范學校與鄉村小學聯系起來是不行的,而且“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那就來個小學附屬師范吧!現在我們還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來掛牌經營鄉村師范學校,現在就試驗聯合辦學和鄉村教師交流營,就在鄉村教研和教學大討論中去改造吧,在相互學習中與當地老師取長補短,以改造自己的精神去改造我們的朋友,去建設我們的鄉村教育觀念,去帶動整個鄉村教師的隊伍!在聯合中改造,以改造的精神去聯合。要知道,我們的鄉村教師在鄉村建設經驗上是比我們要懂得多,在傳統教學方法和經驗上也比我們強得多,這些方面是我們每個志愿者和外來力量必須謙虛學習和改造自己的;要知道,鄉村教育的突破,不是看我們外來的志愿者做的怎么樣,也不在于志愿者來了多少個,而是在于我們占絕大多數的鄉村教師做得怎樣?我們必須要以改造自己的精神去聯合,在這樣的聯合中去改造!
所以我們希望能再改造一下,造出一個鄉村的師范教育來!
三、樂業、學習、創造——論新鄉村文化的建設
每一場革命的爆發之前總是文化的領域的大碰撞!鄉村教育到今天受到了那么多的責難和同情,有國內媒體、專家學者、教育戰線上的許多朋友都在思考,更有那么多的志愿者的接力支教,還有那么多的基金會和NGO的參與和幫助,各種教育思想在鄉村努力實驗,其涉足面之廣,思考層次之深將是前所未有的,新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甚至于有包括華德福教育在內的國外來鄉村探索!一切跡象都已表明,這個鄉村教育革命的時代已經來臨!而這場革命是發生在和平的年代,是一場和平的教育革“心”運動,說到底是一場鄉村文化改造運動,而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讓鄉村教育突破,讓鄉村建設有人才后備軍,讓教育為大多數鄉村孩子和百姓服務,也是讓鄉村教育真正符合政策和上層的聲音!
樂業是鄉村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鄉村孩子的應有素質。
關于樂業的思想,其實并不是要老百姓安于現狀,更不是要孩子們繼承父業不加改造。他們比誰都在乎應試教育,但恰恰他們又是應試教育的主要受害者,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跳出農門,卻祖祖輩輩留下來絕大多數地重復著幾千年前的生活,或者出去以犧牲青春的方式從事廉價的簡單勞動!我們能在農民們面前批判應試教育嗎?我們提出要孩子們樂業,實際上是要他們從小就愛家鄉,愛農民,愛農業,愛勞動,且努力成為有能力建設家鄉的人才,不是詩情畫意的愛,更不能畏懼家鄉的窮山惡水。不管他們將來在城市也好,在農村也好,都要肩負起一份責任,而不是忘了本!這種責任是我們在鄉村教育中不得不要強化甚至是強加的意識,否則鄉村靠誰來發展?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絕大部分還是農村,農村有很大的空白等著人才來科學利用和開發啊!沒有對“三農”的愛,再刻苦學習也不是鄉村要立足培養的人才!我們希望我們的培養的人才在農村這樣的廣袤的土地上能大有作為,做一番大事業!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提出的樂業決不是要把鄉村人才全都禁錮在鄉村,而是要對自己生活過的黃土地充滿感恩,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家鄉多謀利,而不是只圖個人的虛華享受!我們極力贊譽和歡迎真正有知識有抱負的人回家鄉來開辟一番造福鄉村的大事業!對于小孩子們我們希望這種樂業能變成他們學習上的主導動力和價值取向。
我們不但要讓小學生們知道,而且還要讓他們的父母知道——在農村其實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不要只顧著在外打工,在家鄉學些農業技術和基礎知識,用科學的頭腦去改造鄉村同樣可以安居樂業!
沒有樂業的思想,也就不會有真正的鄉村學習型文化!沒有主動的學習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鄉村改造!
學習,是生活的內容和文化,也是樂業的表現,更是創造的前提。學習不是目的,利用文憑等資本來作為學習的成果炫耀也不是目的,學習是為了創造是為了改造生活!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思考和試驗改造生活的過程。我們提生活教育,提小先生帶動鄉村大眾基礎教育,這就是在建構鄉村學習型基礎文化。我們提不要忽視緊要的鄉村職業教育,要以鄉村大課堂和教學做問合一的精神來改造鄉村的職業教育,這就是學習型向創造型文化的飛躍。其實小先生的基礎教育也是在創造,他們往往是立足最基礎的創造,是創造精神的培養,往往我們從實物角度不大能認可他們的成果,但沒有他們的創造就不會有復雜的創造,素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創造的教育,我們的樂業、學習型文化都不是目的,這個文化的最終目的是鄉村生活的大創造!是移風易俗改造鄉村,是發揚好傳統的鄉村建設!同時又是在改造何和建設中再產生問題和學習的過程。學習型和創造型文化就是要形成鄉村的一種文化氛圍,讓人人都為改造家鄉而主動學習,讓生活中處處有課堂,時時有突破常規的試驗!
所以樂業和學習和創造是緊密聯系的一體,既是因果又有前提關系。我們要是認為割裂開的話,同樣在鄉村文化建設領域犯了教學做問分離的錯誤!
最后我想說的是:我的理論仍然只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但從現在的試驗來看,他還是值得熱愛鄉村教育探究的同志重新反思一下的。我衷心地希望能有人在此基礎上試驗下去,不斷發現問題,再去完善他,再發展下去,做下去!我們的理想很樸素——就是希望多一些鄉村的老百姓多受一些鄉村教育的益,過上更好的日子!「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