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請別拿“生源質量”說事兒
2010年07月16日 來源: 檢察日報
北京大學在北京的高考錄取工作日前結束,北大在京實際錄取人數比計劃招生人數增加了112人,擴招比例超過40%。北大招生辦解釋,如此大比例擴招是因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而且生源質量非常優秀(7月12日《京華時報》)。
在高考錄取工作中,高校臨時調劑招生名額很常見,但在某地如此大比例擴招很少見。特別是在北京、上海考生上名牌大學比較容易、一些“全國名牌大學”幾乎變成“地方名牌大學”、教育部多次明確要求部屬高校壓縮本地招生名額的背景下,北大在京大幅擴招顯得尤為扎眼。
北大在京大幅擴招的理由是“北京考生報考踴躍”且“生源質量非常優秀”。前一個理由根本不是理由,因為外地考生報考北大同樣很踴躍,準確地說是更加踴躍,在那些偏遠貧困地區,一名考生考上北大可以轟動一個甚至幾個縣,一個北大招生名額往往寄托著成千上萬學子的夢想,他們眼巴巴地企盼北大多賜予一個招生名額。北京“生源質量非常優秀”這個理由同樣站不住腳:北京高考是單獨命題,其錄取分數線及考生成績與其他地方沒有可比性,北大招生工作并沒有面試環節,同樣只是看高考分數,憑什么認定北京的生源質量比其他地方優秀呢?
當然,北京中小學的素質教育搞得比較好,北京考生的綜合素質整體上比較高,這似乎能夠成為北大在京擴招的一個理由。可是,考生的“素質”究竟指什么?筆者想起了北大校長周其鳳去年11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番話:學生的素質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談到素質就是唱歌好、跳舞好,農村的孩子在比較弱勢的群體中成長起來,他們更知道尊重別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這是比會背一些詩歌、多解一道數學題更高的素質。”周校長這番話說得深刻而大氣,考生的綜合素質不僅指文體特長、見識談吐,還應該包括意志品質、心理素質、吃苦耐勞、孝敬父母等軟指標,我們不能僅以城里人的標準去衡量農村考生的素質,正如不能僅以農村人的眼光去衡量城市學生的素質。問題是,說是這么說,能否將之落實到招生行動中呢?
目前我國名牌高校里城市學生的比例高達80%,農村學生的比例僅為20%,即使農村考生的綜合素質果真比城市考生差一些,那也是他們在中小學階段分享了較少的教育資源所致,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已經受到了不公平對待,為了彌補這種不公平,高校招生應當努力向農村考生傾斜、向落后地區傾斜,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浦江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