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蘇農村兩進北京,拿了兩個文憑,兩次去美國,有過家鄉江蘇溧陽、深圳、北京三個戶口,馬小朵坐在四周堆滿了剛剛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募捐到的衣服的中巴車里,向記者述說她的傳奇經歷。
這批衣服將以三五元錢的價格在馬小朵創辦的“愛心超市”賣給石景山劉娘府村的農民工家庭。這家超市貨源都是公眾捐贈的衣服。售貨員由社區的婦女輪流擔當,售貨員每天可以有10元的報酬。
馬小朵的這家超市,現在被很多專家、學者稱為"社會企業"。而成立超市之初,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會企業,就像她在面向婦女的NGO“打工妹之家”做了很久的之后,才知道“原來我們這個組織被叫做NGO”。
馬小朵的“事業”不僅僅是經營這個愛心超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圖書角、培訓座談會、社區文化活動等等給劉娘府的農民工家庭提供了多項服務。它們組成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同心希望家園。
2008年11月,“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名杰出人物評選活動”揭曉,其中“農村人物30人”中就有一個是她,名單上對她的一句話介紹是:農民工代表,北京“同心希望家園”創辦人。和她一起當選的還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十七大農民工代表胡小燕等。
奮斗廿載,盲流有了戶口
“我是第一批進城的打工妹”,馬小朵說。1982年,16歲的馬小朵不甘心像父輩那樣在黃土地里刨生活,她編織了50頂草帽掙足了路費,從江蘇溧陽到北京當保姆。她還記得當時像她這樣進城務工者還被稱為“盲流”,馬小朵說到這個詞的時候沉默了一會兒。
1988年,在邊打工邊自費讀了英語與中文大專班后,馬小朵揣著兩本學歷證書回到家鄉,卻發現她心儀的英語教師的位置早就被別人占了。好強的馬小朵再次進京,她先做了兩年保姆,又到一家出版社做雜工。在那里,她遇到了如今的丈夫。對方是北京人,從相識到相戀,他們一點點地縮小彼此間的差距。
但是,有一種差距,是她努力難以填平的,那就是戶口。唯一有機會轉城市戶口的就是深圳,她對他說:假如我沒有城市戶口,假如我一輩子做保姆,我是不會跟你結婚的。你可不可以等我幾年,我到深圳去闖一闖。
馬小朵開始為了戶口而奔走。1990年1月1日,她坐上了冰冷的列車,帶著600塊錢,來到了一個人也不認識的深圳。在那里經歷了呵斥、屈辱、打擊、歧視和“個人奮斗”所要面對的一切艱難。在一個近乎“奇跡”的幸運中,她得到了深圳戶口。
“捏著那張戶口直想哭,我不知道值不值,奮斗了半天,就是為了擺脫一個農村人的身份,可那是我的故鄉。”
馬小朵說:“我進城的代價就是孩子”。結婚后,因為身體的虛弱和在“準生證”的困境在兩地之間奔波,她第一個孩子胎死腹中。之后整整三年,她每天下班后蹲在屋里用電飯煲熬中藥。直到1997年生下女兒,她覺得自己人生的任務終于完成了。
2001年,丈夫的單位論資“排隊”,才有名額把她和女兒的戶口調進北京。為了得到這張北京戶口,馬小朵花了20年。
從主流重回邊緣
再面對那一紙北京戶口,馬小朵已經沒有任何感覺了。“我不感到快樂,也沒有歸屬感。我曾經非常向往城市的主流生活,一旦真正擁有了,發現那些東西不過如此。”在北京寬敞的辦公室里上班的她寂寞得要命。
“我周圍都是北京人,跟他們沒有話說,他們的事情我一點都不感興趣;相反,若是看報紙上有個打工妹的官司,我一下子就被抓住了。在北京有一個打工妹的群體,一個屬于我的群體,但我不知道她們在哪里,不知道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到她們。”
直到一天她看到《中國婦女報》搞了一個打工妹的集體婚禮,她立即抓起電話就問地址,接著奔了過去。正好那天婦女NGO“打工妹之家”有活動,她和打工妹們聊得“興奮得要命”。此后,她參加“打工妹之家”的活動,成了這里的志愿者,并于1999年成為正式工作人員。這個時候的馬小朵,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NGO。
馬小朵沒日沒夜地做了兩年,沒有節假日,也沒有星期天。當時的“打工妹之家”只有她一個全職工作人員,即使沒有活動她也每天守在電話機旁,她要讓每個打工妹在需要她的時候都能找到我。
希望家園誕生記
2001年,馬小朵曾被邀請到美國一家婦女機構培訓了一個月。當時中國大陸去了9個人,有大學教授,有婦聯主任,只有馬小朵一個人是打工妹。在參觀紐約唐人街時,那里的NGO機構對馬小朵的經歷非常感興趣。三年后,他們邀請馬小朵再次去美國進修3個月,并說可以提供1.5萬美元的啟動經費讓她回國創辦一個面向女性勞工的草根NGO。
馬小朵面臨抉擇,經常想得魂不守舍。父母的反對、丈夫的的擔心讓她猶豫不決。“我已經奔四十的人了,一旦做了這件事就會是我一生的方向。做,怕我不能真正為我們這個群體做些什么;不做,這到底是我情之所牽、心之所系的事情呀。”
一天,電視里正在放女兒愛看的動畫片《貓和老鼠》:一只鴨子被獵人打得遍體鱗傷,老鼠把它救到洞里,那個獵人就在洞外學鴨子叫,它聽到同伴的叫聲就沖了出去,獵人乒乒乓乓地開槍。老鼠再一次把它救進洞里,結果,獵人又學鴨子叫,它就不顧死活再一次沖出去。她愛人對我說:“你就是那只鴨子,只要一聽到同伴的呼喚,就什么也不顧了。只要你愿意就去做吧,我不會硬拉著你。”就這樣,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在2004年10月份去了美國。
在美國的三個月學習后,05年3月,一番實地考察后,“同心希望家園”在石景山瑯山社區誕生。現在,馬小朵正在海淀的另一個社區開辦起這樣的項目,那里有3萬外來人口聚居。像她原來設想的那樣,她要把這個相對成熟了的模式復制到更多的地方。“愛心,要一直傳遞下”,馬小朵自豪地笑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