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個時代的要求
——“首都經濟學家論壇”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姜冰
2006年7月8日—9日,“首都經濟學家論壇”第五次學術研討會在美麗的塞外名城赤峰市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由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和“首都經濟學家論壇”聯合主辦,赤峰市人民政府、《經濟學動態》、《教學與研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等雜志社協辦。參加本次研討會的有首都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政機關等專家學者,赤峰市政府的有關領導以及新聞媒體記者70多人。8日上午,學術研討會在赤峰市委副書記、市長徐國元同志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中拉開了帷幕。徐市長從赤峰市悠久的文化歷史和美麗的自然風光談起,向與會代表介紹了當地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新牧區建設中的一些政策保障。論壇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永佶教授代表主辦單位發言,闡明了本次會議的主題、意義和主要內容,并對赤峰市和克旗領導的支持表示了誠摯地感謝。
論壇主席、北京師范大學白暴力教授代表論壇組委會發言,說明了“首都經濟學家論壇”作為一個學術性論壇所具有的三個特點:第一,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研究基礎,研究經濟理論、中國現實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第二,遵循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即主張人類平等、共同富裕、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認為人類社會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光明的。第三,具有開放性,在思想上的開放,接受一切人類科學發展的結晶;向社會實踐開放,從社會經濟發展現實中吸取營養,推進經濟理論的發展。
大會進行了主題發言和小組討論。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衛興華教授和原中共中央黨校校長劉海藩教授都作了重要講話,論壇副秘書長王天義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學楊思遠教授分別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土地制度問題”和“對小農經濟的改造”作了精彩的主題發言。分組討論階段,老一輩經濟學家和中青年學者圍繞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民增收與擴大內需,農村土地制度,農村社會保障等重要內容,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暢所欲言,展開了廣泛、深入而熱烈地討論,并進行了大會交流。與會學者們分別發表了以下學術見解。
(1)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在于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和共產黨的領導。與會代表普遍認為,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新”就在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新農村建設的質的規定性。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作指導思想,那么踏踏實實地為新農村建設出謀劃策是每一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在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上,很多專家都提到了要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當前全國各地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如南街村、華西村、義烏等地的寶貴經驗,他們致富的模式雖不同,但最終的目標是一致的。
(2)對我國農村建設實踐的反思有助于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歷史問題,有學者認為,“三農”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環境、糧食和農業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反思我國以市場化、分權化為價值取向的農村改革實踐,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主體地位不斷弱化,農業服務體系也遠遠落后,這都成為“三農”問題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伴隨著市場化改革,農業產業化中出現了“公司+農戶”模式,這種模式表現了農業經濟在被動、消極地適應工業化發展,不會成為農村走向工業化的道路。還有學者對農業現代化進行重新審視,認為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并不是我國可以模仿的理想模式,現代意義的農業現代化已經融入了諸如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農業的多功能發展等豐富的涵義。針對20世紀30年代我國鄉村建設的爭論,有學者還對中國農業發展方向進行了理論探討。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新農村建設既是經濟發展問題,也是解決社會公平與穩定的大問題,其中最核心的就在于如何對待農民。要實現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任務,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培育新型農民,即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求農民從觀念上轉變,同時政府還要公平地對待農民;其次要對農民進行培訓,包括義務教育、實用技術和再就業的培訓,在科學技術水平上要提高素質;再次要調動和激發農民自己的創業精神。
(4)將農民的主體作用與政府的主導作用很好地結合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政府是主導。那么,新農村就要以人為本即以農民為本、靠調動其積極性來建設,政府的主導作用就是要搞好服務,而不是搞形象建設、政績工程。如何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劉海藩教授認為,一是在統籌規劃上要搞好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構想;二要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三要整體推進、分類指導。還有學者認為,政府的主導還體現在對公共物品的提供要真正落實到農村,而目前縣級政權的缺失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政府必須構筑規范的制度保障體系,才能把新農村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
(5)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土地制度問題必須通過集體合作的道路來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土地制度問題是當前社會研究的熱點,有學者從分析現有農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入手,剖析了當前農村土地制度的幾種不同的改革思路。還有代表認為,土地承包制是適應當時歷史發展的一種較好的制度,極大地釋放了農村農民的積極性,但這種單田獨戶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了,必須走出一條新路子。然而,國內外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土地私有化的路子在我國是行不通的,只能通過搞集體合作或新集體化經濟的道路來解決。因此,我國土地制度將來的走向將是一種打破現有格局,而又非私有化的一種重新組合,既非現在以村委會為代表的,也不是以分散的個體農民為主體,而是形成一種以農民合作為主體的合作組織,這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基礎。也有學者提出,土地承包制盡管有弊端,然而在沒有新制度出臺之前,取消它是不現實的。
(6)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目標要與政治目標、社會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很大成績,經濟總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巨大提高,但要總結經驗。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一定要借鑒以往改革和發展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目標上要突出社會主義性質,即必須要保證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不能受到侵害;廣大農民群眾的政治權益不能受到侵害;農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純潔、堅強有力。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保證社會主義的方向,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還有學者從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角度談到加強農民社會保障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完成對小農經濟的改造。對小農經濟的改造,實際關系到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小農經濟的重建只能導致中國經濟古代化,而不能導致中國經濟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實現工業化,二是建立起在平等勞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新型生產關系。而小農經濟的重建和長期延續將與這些內容相悖,因此,對小農經濟的改造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并提出了建立以合作經濟為基礎的大工業對小農經濟的改造才是農村走向工業化道路的根本出路。
此外,在探討如何把農民與大市場結合起來,很多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要建立一個中介組織,這個組織可以把各種生產要素集中起來,作為第三方來代表農民的利益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發揮作用,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很好地研究和借鑒。
最后,論壇副秘書長李克強教授進行了大會總結發言,他對大會取得的創造性觀點和豐富的理論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方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