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表示要尊重既得利益 正確觀點不需投票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2 月27 日 |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對不起,最近總是罵你。”
“罵得好,罵得好。”
2月25日,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多功能廳,楊帆、張維迎兩個素來被認為是水火不容的學者坐到了一起。盡管兩人均不承認自己在學術上的“左” 或“右”,但在許多人眼中,楊帆和張維迎分別是經濟學界“左”派和“右”派的代表人物。吸引他們走到一起的話題是“如何理性地反思改革”。
研討開始前戲劇性的一幕,為這場研討會奠定了基調。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帆感慨地說,眼下學術界也分裂,已經分到不能坐在一起討論問題的程度。“這與我愛說話、愛罵人有關。我個性的毛病,一定改。我們有歷史責任,應該好好地坐下來討論問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則強調:“改革要在理性思考的環境下往前走”。
參加當天研討會的還有曾聲稱“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曾撰文稱“改革共識已基本破裂”的社會學家孫立平,及多位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都在研討會上發言。
不久前,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呼吁,“自由而切實的學術討論,是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前提”。而2月25日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組織的這場研討,顯然試圖讓更多的學者參與進來,并努力使中國改革的第三輪大討論更富理性與建設性。
2004年由國企改革引發的爭論,到2005年已經演變為對改革方向與路徑的全面思索。正如吳敬璉所說,改革進入了第三輪大討論的階段。在這場討論中,針對醫改、教改、房改等出現的問題,有人開始質疑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還有人提出改革可以先放一放,理清思路再走。也有人指出改革中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
對此,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指出,否定改革的人對改革的反思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化。他們采用的是一種對某種正當利益荒謬式的表達。一些 “左”派知識分子,進一步加強這樣的傾向,基于利益分配的不滿,導致對改革的否定。另一方面堅持改革派也帶有意識形態色彩。他們把對改革的反思及不同意見統統理解為否定改革。這就否定了對正當利益要求的正當呼聲。
“這次爭論很大程度是基于利益的分歧。再用意識形態,如改革攻堅等已不能化解矛盾。改革反思中必須破解意識形態的迷霧。”孫立平說。
他認為,一方面對改革的反思不能導致對改革方向的否定,因為改革正使中國逐步匯入世界主流文明。另一方面,改革中的一些失誤并不是偶然的。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扭曲政策的能力已經形成,無論是“左”一點還是“右”一點的政策,最后執行的結果是一樣的。目前扭曲改革的力量已不只在實施環節,扭曲機制開始進入政策制定層面。
楊帆強調,重大改革必須預見后果,并且要對改革的后果負責。“以后的改革要通過人大先立法,要公眾討論、民意測驗。”
而張維迎則認為,正確的觀點是不需要投票的,否則談不上尊重科學。“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只有做大蛋糕,才談得上補償。”他說,現在對一些改革的討論,亂七八糟。比如醫療問題,是由價格體制扭曲等原因造成的,但現在變成了對醫務人員道德問題的反思。
張維迎指出,權利部門操縱改革不是新現象。上層改革積極性高,中層就努力扭曲。政府支出占GDP越高,基尼系數越高,這說明,政府的轉移支付沒有解決問題。他建議社會學家算算權力的基尼系數,再考慮什么人受損、什么人受益的問題。
他強調,改革必須補償現有利益群體,否則改革就進行不下去。比如說以前實行的工人退休,子女接班的政策,就是一種補償。盡管與會許多人反對,但張維迎堅持認為,改革使得相對利益受損最大的應該是領導干部,其次是工人,接下來是農民。
但丁學良當即提出質疑,“過度持續地補償既得利益群體會帶來持續的負效應,這一點在菲律賓等國家看得很清楚。”
針對引發人們普遍不滿的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學者們認為,不能把這一問題簡單化。張維迎舉例分析,目前高級勞動力市場已經全球化了。企業高管動輒年薪百萬元。而普通勞動力市場則沒有與國際接軌。如果簡單地把高級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壓下來,人就跑光了。而把低工資抬上去幾倍,企業又垮了。
這場研討的牽線人———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則認為,發展中的根本問題,一個是內需不足,一個是產能過剩。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讓更多的人搭上經濟高速發展的火車。“不能只是簡單分配一下,這將適得其反,不利于解決經濟發展中的根本矛盾。因為目前高收入的人反而消費,低收入的人則不敢消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