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紀念“一二·九”七十周年活動簡訊
嘉賓:
武光(北航首任院長,原社科院副院長,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肖衍慶(北京日報同心出版社原社長,著名長篇小說《雙水峪》作者)
時邁(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教師)
韓德強(北航管理學院教授)
時間:2005年12月10日上午9點半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室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值此12·9愛國運動七十周年之際,武光、肖衍慶兩位老同志來到烏有之鄉書店,和北大、清華等高校的同學進行座談交流。青年教師時邁、韓德強也應邀出席了會議。武老先給大家講述了他親身經歷的兩次抗日愛國運動:9·18學生運動和12·9學生運動。接下來肖老以他自已為例,生動詳細地描述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改造心路。兩位老同志的發言引起了到場同學們的熱烈響應,大家紛紛發言,圍繞著共產主義信仰、知識分子改造和青年學生的社會實踐等話題展開了討論和爭辯。時邁老師聽完大家的發言后,鼓勵同學們繼承12·9運動的寶貴精神遺產,關心國家大事,同時要做好平時的工作。韓德強老師則針對“憤青”現象,簡短而鮮明地提出了關心國家首先要站穩立場,肯定了青年人的愛國熱情。
武老首先回顧了抗日時期兩次重要的愛國運動。其中重點回顧了9·18事變后的學生運動,這是一場轟轟烈烈、影響廣泛的運動。愛國學生強烈要求國民黨舉旗抗日,最后蔣介石被逼下野,可以說威力巨大。武老稱贊9·18學生運動是“空前絕后”的,聲勢超過“五·四”運動和后來的歷次學生運動。但因運動犯了“立三路線”指導下的左傾盲動錯誤,被認為不宜宣傳,所以一直以來鮮為人知。后來的12·9運動則吸取了9·18運動的經驗,增強了統一戰線工作,爭取工農一致抗日。武老認為9·18學生運動雖然有左傾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在中華民族臨難之時發出了奮起抗爭的吶喊,這種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
接下去,肖老指出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也是12·9運動中很大的特點,只有與工農結合,才能避免左傾錯誤,大大增強運動的力量。談到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改造,肖老以親身的經歷為例,詳細講了自己從1957年上北大開始,一直到文革期間下鄉勞動的過程中,思想認識提高的三個階段。總結起來分別是:破除個人主義、破除“勞心者治人”的思想、破除名和利。肖老說,小說《雙水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以他長期接觸的勞動人民為原型來刻畫的。小說中的下鄉干部楊立倫身上,則有肖老自己的影子。
比較肖老和今天大學生的思想與實踐經歷,同學們感到今天的學校教育總體上是脫離實際、脫離勞動、脫離群眾的精英主義教育。說是“精英教育”,卻缺乏共產主義信仰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大家各顧各,一盤散沙。大學生自以為是特殊階層,高人一等,但現實中是一畢業就淪為打工仔,連生存都很艱難,于是又發現自己其實不是什么東西。說是“精英教育”,卻對社會認識淺薄,實踐條件受到限制。老師講課多是照本宣科,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許多人感到郁悶,在游戲和懶覺中混日子,過起了“豬一樣的生活”。就拿紀念12·9這樣的活動來說,學生會只會搞搞文藝活動,一點實際意義也沒有。
對此現狀,與會的同學們不僅表達了不滿和擔憂,也要求改變。首先是信仰,有同學簡要比較了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共產主義價值觀的根本區別,共產主義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對廣大人民群眾負責的;而武士道則是盲目忠于皇權的封建意識,是對統治者負責的。歷史上,侵華日軍信奉武士道,但最終被忠于人民的革命戰士打敗了。其次是自身定位,大學生不是獨立出來一個階層,不要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眼光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把工農群眾看作不如自己。要把大學生的架子撤下來,向群眾學習,站在工農群眾的立場上,用自己的知識為人民服務。要知道離開了工農群眾的知識分子其實什么都不是。最后是實踐問題,既要做社會調查實踐,又要做自身改造的實踐。實踐不僅是外在的觀察,更重要的是進入角色來理解。社會調查可以培養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更重要的是,不滿現狀的有理想的人不能再過“豬一樣的生活”。要知道各種虛榮心、個人主義和等級觀念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里面都會有,如果不把自己放到批判對象中去,就不會徹底,還會犯別人犯過的錯誤。大學生要通過實踐對現在國內外的事情得出自己的認識,同情于工農。言行舉止要體現出青年人的朝氣、熱情、感召力,要能鼓舞人。
快到結束的時間了,同學們意猶未盡,覺得要談的內容還有很多。時邁老師總結今天的活動主題,希望大家繼承12·9的愛國精神,樹立信心,警惕個人主義思想,認識大環境,調節好自身矛盾。韓德強老師也作了簡短發言,給“憤青”概念作了栓釋,肯定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會后,武老贈給同學們一本記載他在革命年代工作經歷的書《征程花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