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人階級的青年先進部隊
———紀念“一二九”運動七十周年
林炎志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同時也是“一二九”運動70周年。胡錦濤總書記說:“我們回顧歷史,是為了獲取智慧和啟迪,從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20年前,我任北京團市委書記,參與了“一二九”運動50周年的紀念工作。我也是“一二九”運動參加者的后代,聽到過很多當年參加者的講述。在“一二九”運動70周年紀念日之際,談談個人對這一歷史的理解。
“一二九”運動發生的年代,是我們國家和民族處在前所未有的民族災難、面臨亡國滅種威脅的危難時刻。當時外敵入侵,山河破碎,日軍在侵吞東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當時學生悲憤地說:“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但是國民黨當局,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置民族危亡于不顧,忙于消滅紅軍。當時中央紅軍剛剛到達陜北,其他部隊還在戰略轉移途中。雖然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八一宣言》已經發表,但是統一戰線并沒有形成共識和大局。中共河北省委和北平市工委的一些同志審時度勢,以共產國際七大和黨的《八一宣言》(從外文報刊上看到的)為依據,經過分析領會,敏銳地發現,基于民族矛盾上升的客觀現實,黨的方針政策已有變化,因此自身工作的方針策略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于是他們提出喚起民眾、組織民眾,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爭取利用一切公開合法方式發動抗日救亡運動的意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對大局的準確認識和把握,有了適應時代潮流的策略和具體準備,才有了“一二九”運動的爆發和發展。
完整的“一二九”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應當從1935年5月至1937年7月,經歷了醞釀準備、爆發游行和深入發展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這個抗日救亡民主運動的核心,是“一二九”運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領導者。
在“四一二”之后,白色恐怖逐漸使北方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但是在1935年的春夏之交,又再次得到恢復,建立了中共北平工作委員會。是年夏秋,華北地區發生水災,報紙對災情有報道,北平街頭也出現災民。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北平市委,領導群眾開展水災救濟活動,同時開展革命活動。同年9月,黨領導下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北平分會,在各學校發起籌辦水災賑濟會。9月29日,“北平大中學校學生黃河水災賑濟聯合會”正式成立,而后又到北平社會局立案,取得了公開合法的地位。隨后,該“賑濟會”聯系了一批學校中的愛國進步學生,發動各校同學參加救災活動。賑災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各校抗日愛國活動的發展,被國民黨當局搞垮的學生組織,也逐漸地恢復或建立起來。與此同時,黨的《八一宣言》等文件陸續傳到了北平。黨組織不失時機地把水災賑濟會轉變為北平學生聯合會,于1935年11月18日召開了成立大會,并在學聯內建立了學聯黨團,為學生運動的健康發展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
1935年12月,在北平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愛國青年學生的請愿示威游行,很多教員和市民也參加了。青年學生和群眾的抗日游行活動,還很快蔓延到華中、華南。這一階段是“一二九”運動的高潮,是運動的歷史標志,是運動的第二階段,是青年學生斗爭最集中、最生動的一個階段。街頭游行和群眾宣傳活動,一直陸續延宕到1936年的春天。
愛國學生經歷了12月9日、12月16日等斗爭和舉辦南下擴大宣傳活動后,祖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響起了抗日救亡的戰斗號角,進步的愛國學生也經過斗爭的洗禮,提高了覺悟,同時還產生了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抗日救亡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隊”的建立和壯 大,是“一二九”運動第三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愛國青年學生與工農相結合、與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民先隊”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團結了廣大的愛國青年,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思想基礎,成為黨聯系和領導建立全國青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紐帶。
(一)追求真理,振興中華,是“一二九”的靈魂。
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具有政治敏感和愛國激情的青年學生,憂國憂民,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站在歷史和時代的潮頭,滿腔熱血,投身和推動了偉大的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毛澤東指出:“紅軍同志完成了這么偉大的長征,學生同志在北平發動了這樣偉大的救亡運動,兩者都是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爭,其直接意義都是推動抗日戰爭”。“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幫助了‘一二九’運動,同時,‘一二九’運動也幫助了紅軍。這兩件事的結合,就幫助了全民族抗戰的發動,幫助了中華民族,增進了全民族的利益”。
當代青年繼承“一二九”精神,就是要繼承“追求真理,振興中華”的精神,就是要繼承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改革開放使當代青年處在一個各種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并存,多元文化思潮融合和碰撞的時代。利益驅動容易造成理想淡漠,容易造成方向迷惘,有些青年自嘲為“靈魂在游蕩”。青年時代應該是最容易追求真理、最需要建立信仰的時期。“一二九”運動的青年學生,絕大多數并非出身工農,其領導者群體絕大多數出身剝削階級。他們之所以走上馬克思主義之路,就是發于愛國救亡而追求真理、獻身革命。
(二)青年運動要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青年要跟著黨,是“一二九”的精髓。
中國共產黨是“一二九”運動堅強的領導者,是中國青年走上正確道路的指路明燈。毛澤東指出:“‘一二九’運動中,共產黨起了骨干的作用。沒有共產黨作骨干,‘一二九’運動是不可能發生的。首先是共產黨的《八一宣言》給了青年學生一個明確的政治方針;其次是紅軍到了陜北,配合了北方的救亡運動;再次是共產黨北方局和上海等地黨組織的直接領導。這樣,才使‘一二九’運動發生,并使之在全國各階層開展起來,形成了全民族救亡運動的巨大政治力量。”“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結合在一起的;同樣,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
“一二九”之前,由于中共地下黨被幾次破壞,一直處于高度隱蔽的秘密工作狀態。黨的領導者不可能公開活動。這是許多當事者及后人,不清楚黨組織對“一二九”運動的運籌情況,不太清楚黨的領導人和黨員作用的重要原因。甚至形成了一些輿論,認為“一二九”運動完全是自發的,沒有黨的領導。“一二九”運動當然有自發性。所有群眾運動,都有自發性。沒有自發性,哪里有群眾性。但是中國近現代的所有群眾運動,能否在歷史上站得住腳,都與共產黨的領導相關。有人說,查不著中央的電報、指示。這更是反映了這種認識的誤區。當時,中國共產黨由于承擔的歷史使命非常艱巨,所面對的環境又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空前復雜的環境,所有這些,都造成黨發揮領導作用的形式是人類政黨史上空前多樣,空前生動的。
群眾運動,尤其是青年運動,發展至高潮階段需要領袖。運動需要領袖,也產生領袖。群眾運動和群眾組織的這種領袖機制,也使得一部分人在看待“一二九”運動時,忽視黨的領導,更忽視“一二九”運動的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一二九”運動對抗戰的貢獻,很大意義在于它給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輸送了兩萬名以上的知識青年,即“干部準備”。如果沒有第一、三階段黨的領導,這個作用就無從談起。包括在第二階段的高潮活動中,盡管群眾運動的領袖機制發揮了很大作用,黨的民主集中制依然是運動正確發展的組織保障。當然,由于白色恐怖的破壞與約束,黨的民主集中制在“一二九”運動三個階段的領導作用上,表現得很特殊,但不能因其形式特殊而忽視黨的領導的關鍵作用。
(三)青年學生必須與工農相結合,與第一線社會實踐相結合,是“一二九”的方向。
“一二九”時期的青年學生,在黨的指引下,在向民眾宣傳抗日救亡道理的同時,親身體驗了民眾的疾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思想感情發生了重大變化,使許多青年學生從此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業的。同樣,在革命隊伍里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業的。只有知識分子跟農民、工人正確的結合,才會有無堅不克、無堅不摧的力量。”劉少奇指出:“‘一二九’運動中的革命學生所走過的這種道路,是一個模范。‘一二九’時代的革命青年學生(特別是北平學生),已經指出了一條道路———到鄉村去,到革命的武裝部隊中去,和人民特別是農民結合起來……這是一切革命青年學生,在民族危險中爭取民族解放的正確道路。”
70年前的青年,以“到工人中去,到農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軍隊中去”為行動指南,譜寫了一代熱血青年抗日救亡的宏偉篇章。70年后的當代青年,要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重要指示,響應時代的召喚,傳承“一二九”精神,“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鍛煉成長,建功立業。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生動活潑,富有創新精神,應當在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破除封建迷信、改革陳規陋習、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各種社會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當代青年、特別是高校學生,要深入工農民眾,深入社會各階層,鍛煉和改造自己,真正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讓靈魂生根。毛主席曾經把“與工農相結合”定為“青年運動的方向”,定為區別革命、不革命以至反革命的分界線。我認為這個規定今天依然是正確的、偉大的,依然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里的青年成長與發展。
工農群眾是社會的基礎。青年學生與工農相結合,就是與第一線實踐相結合。這個結合可以給正確的思想認識打下堅實的哲學基礎,可以給自己的階級屬性(政治屬性)打下基礎。尤其工人階級的階級性,會堅定青年對科學的追求,對真理的信仰,對利益的駕馭;會使青年形成大公無私的人生觀,從而給艱苦奮斗準備堅強意志,給謙虛謹慎準備虛懷若谷。“一二九”運動最生動的高潮雖然在第二階段,但其歷史作用的關鍵在第三階段,在第三階段之后的與工農相結合,與八路軍、新四軍相結合,與敵后抗日根據地相結合。街頭游行是群眾運動(尤其是青年運動)很特殊的一種直觀形式,由很特殊的歷史條件所規定。新中國成立后,青年工人突擊隊活動、青年墾荒活動、學雷鋒活動、新長征突擊手(隊)活動、恢復高考后的讀書學習熱潮、改革開放中的青年創業活動、希望工程、保護母親河行動、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等,都是青年運動的不同形式。青年運動形式不同,但青年要與真理結合,與黨結合,與工農結合永遠是方向,是規律,是“一二九”運動的結論。
不同的時代和社會產生不同的青年,不同的青年又對時代和社會產生不同的作用。當代青年追逐的“星空”中,需要“一二九”精神“恒星”的照耀。切不要被娛樂化“流星”撩撥得心神不寧,失落了人生的方向,迷亂了價值的天平。在紀念“一二九”運動70周年之際,當代青年確有必要審時度勢,認真思考:我們究竟怎樣“做人”,怎樣成長,才能使自己欣慰,使社會敬服,使自己立業,使社會發展。
來源:吉林日報 2005年12月0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