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幾乎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的6月28日,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普西林普的槍聲引發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爭。
是的,我沒說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戰爭,正如法國福煦元帥預言的那樣,凡爾賽合約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的休戰。
在這場戰爭之前,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戰爭,都沒有直接死亡人數超過一百萬的,直接死亡人數超過十萬的都很少。而這場戰爭直接將人類對戰爭的傷亡認知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千萬,甚至一億。
那么人類有沒有機會,去避免這場殘酷的戰爭呢?1914年的人們,如果知道了此后幾十年的歷史,還會嘗試去發動這場戰爭嗎?
如果我們仔細回顧那段歷史,就會發現那句經典的話再次得到了印證——人類在歷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不會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1914年的世界第一強權,自然是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
此時,英國海軍已經在大洋上橫行了三百多年,幾乎打遍世界無敵手。英國的殖民地也在英國海軍的保護下遍布全球。因為殖民地廣闊,英國國旗每時每刻都能被太陽照耀,所以英國也被形象的稱為“日不落帝國”。
而且和像大明這樣“賠錢賺吆喝”的帝國不同,因為三角貿易帶來的巨大利潤,英國迅速完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最終引領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
從此以后,人類的財富再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金銀寶石,而是那些凝聚著勞動成果的工業品。
英國人的機器一開動,世界各地的那些原本無人關心的能源和原材料紛紛流入英國,然后在英國人的手中變成了工業品再輸送到世界各地,大概就像下邊這張圖。
這張圖是我十幾年前拿Windows畫圖板繪制,質量略差,請大家見諒。
如果有人想搶英國的生意,那么英國就通過戰爭讓他屈服。例如荷蘭,英國就通過戰爭逼迫荷蘭遵守《航海法》,此時英國人的邏輯還是“誰亂賣貨我就打誰”,儼然自由貿易原則最大的“破壞者”。
那如果有人不想買英國人的商品呢?這樣的國家還真有一個,就是我們中國。
英國用和之前同樣的方法,通過兩次鴉片戰爭讓大清朝屈服,被迫開放了15個通商口岸。不過,此時的英國人已經變成了自由貿易原則最大的“維護者”。
總之,什么時候自由貿易,什么時候限制貿易,完全取決于英國商品的競爭力。
財富的迅速積累讓英國在19世紀迎來總爆發,1865年,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曾經這樣描述: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區,澳大利亞是我們的牧場,秘魯是我們的銀礦,南非和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印度和中國是我們的茶葉種植園,東印度群島是我們的甘蔗、咖啡、香料種植園,美國南部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這一切才是日不落帝國真正的基礎,至于無敵的皇家海軍,只是維護這一經濟基礎的打手罷了。
用全球貿易體系創造的巨大財富來維持強大的海軍,再用強大的海軍來維持自己的全球貿易體系。
對此,今天的美國人表示內行。
但是,如果英國人建立的世界貿易體系受到破壞,那么英國皇家海軍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經濟基礎。
而這一天早晚都會到來的。
而十九世紀后期的英國,雖然依然霸占著世界霸主的地位和最廣闊的殖民地,不過當時的有識之士都已經能夠看出來大英帝國已經風雨飄搖,因為殖民地人民越來越激烈的反抗,美國德國等后發工業國的競爭,以及英國社會貧富分化引發的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三管齊下,讓大英帝國舉步維艱。
印度作為大英帝國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的殖民地,成為大英帝國天然的原料產地和廉價勞動力工廠,所以印度人民受到的壓榨也最為嚴重,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打響了反抗英國殖民者者的第一槍。
有人以美加澳新以及新加坡香港的例子來證明英國人對殖民地的剝削壓迫并不嚴重,甚至有助于當地經濟發展。
但這些國家地區要么和英國同文同種,要么就是重要的港口,完全忽略了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印度和非洲這樣的地方才是日不落帝國真正的經濟基礎。
如果說印度民族大起義只是在日不落帝國的統治中撕開一個口子,那么二十多年后的蘇丹民族大起義幾乎就是敲響了大英帝國的喪鐘。
此時大英帝國的蘇丹總督是曾經幫助清政府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戈登,戈登因戰功被授予清軍武將最高級的軍銜“提督”(從一品),還賞賜黃馬褂,成為當時清軍的“總兵官”之一。
這次在蘇丹,他再次扮演了鎮壓人民起義的劊子手,不過這次他在劫難逃,被蘇丹民族英雄馬赫迪擊斃。
電影《戈登之死》
面對沖進總督府的馬赫迪義軍,戈登不禁悲嘆:“末日快要到了!”此時戈登可能還不知道,這不僅是他的末日,也是日不落帝國的末日。
蘇丹戰爭還未結束,南邊的南非布爾人也開始了自己的反抗。戰爭持續了三年多,面對只有輕武器打游戲戰的布爾人,英國先后投入四十多萬人(大概是鴉片戰爭20倍),陣亡兩萬兩千余人(大概是鴉片戰爭300倍),花費兩億英鎊(大約是辛丑條約賠款3倍),才勉強吞并了布爾共和國。
另外還有大量英軍士兵在戰爭中被俘,其中有位年輕的軍官將在未來的歷史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他的名字叫——溫斯頓丘吉爾。
事實證明,即使武器裝備落后,只要有得當的戰術和高效的組織能力,依然能夠戰勝強大的敵人,在此再次鄙視大清一波。
在布爾戰爭前,英軍身著鮮紅色制服和三角帽,因造型酷似龍蝦而被稱為龍蝦兵。
那個時代的戰爭,雙方排著整齊的隊伍、密集的陣型,在近距離互相射擊,這一戰術后來被網友戲稱為“排隊槍斃”。具體細節建議觀看電影《愛國者》進行了解。
大多數網友,包括國外的網友,對此的評價都是一樣。說難聽點的叫“傻”,說好聽點的叫“紳士”。而且經過一些人別有用心的忽悠,還有一些網友把英國人的“紳士”當作那個時代英國人先進的象征,甚至是英國人領先世界的原因。而且這個觀點在十幾年前的中國網絡上受眾還頗多。
但對當時的歷史稍有了解就能知道,所謂的“英國打法紳士”只能我們的一廂情愿,最起碼那些被英國殖民和侵略的國家的人民肯定沒有感受到英國人的紳士精神。
英國人只是根據自己的武器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戰術。因為燧發槍糟糕的射程和命中率讓排隊槍斃戰術能能發揮出更大的威力。事實上,同時代的清軍使用的也是這種戰術。
因為排隊槍斃戰術對陣型和意志力的要求非常高,于是大英帝國就給士兵配上了鮮艷好看的服裝,這就是龍蝦兵的由來。
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大英帝國就是依靠龍蝦兵橫掃全世界,龍蝦兵也就成為了那個時代日不落帝國霸權的象征。
但隨著線膛槍技術的發展,槍支射擊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排隊槍斃的技術迅速被淘汰,英軍鮮艷的服裝反而成為了“累贅”,在布爾戰爭中更是成為了布爾人游擊隊的活靶子。
于是布爾戰爭后,大英帝國馬上換掉了傳統紅色軍服,龍蝦兵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伴隨“龍蝦兵”一起消失的,還有日不落帝國的全球霸權。
布爾戰爭讓大英帝國背負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同時暴露了日不落帝國的外強中干的虛弱本質,這讓一些后興起的國家逐漸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因為戰術的落后僅僅是軍事失利的一小部分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英帝國越來越虛弱的國力已經無法有效控制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
就在英國在全世界各處殖民地救火時,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經滾滾而來,而這次的主角,已經不是一百年前引領工業革命的英國,而是兩個近代剛剛崛起的國家——美國和德國。
而最麻煩的是,經濟的不景氣讓英國本土那些被壓抑許久的社會矛盾,再也壓不住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