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我和李善昌從海軍南海艦隊基層連隊同時到清華大學上學,分在同一個班級學習核反應堆工程專業,而且是班里的“一對紅”。畢業后我們又都分配到海軍核潛艇領域工作,我在核潛艇總裝廠,分管核潛艇反應堆一回路的監造驗收;他在核潛艇上,直接操縱核反應堆及一回路系統。后來,我們又都調到海軍領導機關,分管核潛艇部隊的建設和發展,直到退休??梢哉f,我們兩人是堅守了半個多世紀的“一對紅”。這篇文章,就是想把他為了中國核潛艇事業而勇于奉獻、以身許國的奮斗精神寫出來。
一、不上核潛艇不罷休的“癡心漢”
1974年4月,距離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交付海軍服役的日子還有4個月時間。然而,我國從來沒有管理和使用艦船核反應堆的經驗。當時組建的核潛艇艇員隊中,核反應堆操縱員沒有一個大學生,他們只經過短暫的核反應堆知識的培訓和核潛艇陸上模式反應堆的實踐。核潛艇在工廠試驗試航時,有研究所和工廠的技術人員保駕護航。核潛艇一旦服役,將完全由部隊獨立操縱管理。為了確保核潛艇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急需具有高學歷的核反應堆操縱員。
就在核潛艇部隊需要輸入人才的關鍵時候,李善昌從清華大學畢業。他4年前入學時,聽到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勝利下水的消息后,非常振奮,從那時起,就暗暗下決心學成后要到核潛艇部隊去。然而,1974年畢業時,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有關領導考慮到他家在天津,離北京較近,加之當時學校缺乏教師,想將他留校任教。但他明確表示:“我是從基層來的,還要回基層,我要上核潛艇。”領導看他決心已定,也就沒有再挽留。于是,他如愿以償地分配到我國第一支核潛艇部隊。到了部隊,他沒等組織上安排具體工作,就“先下手為強”,懇求把自己分到最危險和最需要的工作崗位上去,部隊領導看他態度如此堅定,為之所動,也為了加強核反應堆運行人員的力量,同意把他分到當時正在進行航行試驗的第一艘核潛艇上,擔任核反應堆一回路操縱員,負責核反應堆的操縱使用、維護管理。這樣,他有幸成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核反應堆操縱崗位的第一個大學生。
畢業分手時,我為他特意寫了一首打油詩:“早嫌清華圍墻小,喜飛園外戰海角。舉目浪高水沖天,憧憬血熱志不老。”
二、不怕苦和累的“拼命三郎”
1974年4月的一天。李善昌趕到核潛艇試驗試航基地碼頭,迎接試航凱旋的第一艘核潛艇(舷號“1701”,后改為“401”)。當核潛艇緩緩靠向碼頭時,他第一次看到核潛艇的雄偉身軀,一想到從今以后將成為核潛艇的艇員,可以實現自己的愿望,親手操縱核反應堆,則激動不已,更堅定了要用實際行動為中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一生的決心。
從此,他秉承清華大學“行勝于言”的校風,刻苦提升理論知識和加強實踐學習。他幾乎背下了核反應堆一回路系統的總圖、參數和使用維修說明書,掌握了各系統和設備的功用、結構、布局、使用方法,為實際操作核反應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核潛艇停靠碼頭時,不值班的艇員住在陸地的寬敞宿舍,值班員則在艇上值勤,實行24小時換班制度。初來乍到,一切都是生疏的,時間也是寶貴的,他分秒必爭,主動提出替別人值班,利用在艇上連續值班的機會,熟悉反應堆一回路系統設備、閥門的布置和走向,以及反應堆運行中的各種工況。他還抓住技術人員和工人上艇工作的機會,虛心向他們請教。他認為,自己雖然是1968年入伍的老兵,但與先上艇的同志相比,自己就是個新兵。在他的勤奮和努力之下,幾個月后,就可以在操縱員崗位獨立值更了。他上艇才一年多,就榮獲了第一個三等功。在《立功受獎證書》上寫著:“在試航中,一心撲在工作上,勤勤懇懇,扎扎實實。模范作用好,工作突出。”
1988年,李善昌(左2)在核潛艇反應堆控制臺前留影。
1976年,401號核潛艇修船期間,李善昌主動承擔了反應堆堆艙底部的除銹和涂漆工作,這是一個又臟又累又危險的活兒,反應堆艙不但有放射性,而且反應堆艙專用油漆的毒性更大,在封閉的環境里他雖然戴著防毒面具,但是長間在里面工作,很難完全阻擋油漆的毒性,加上空氣不流通和勞累過度等多重因素,他昏倒在反應堆艙的艙底,幸虧被艇上的安全巡視員及時發現,趕緊呼叫其他戰友把他從艙里抬到艇外呼吸新鮮空氣。當他清醒后,又堅持返回反應堆艙繼續工作。大家說他簡直就是“拼命三郎”。
他為了保證進入反應堆堆艙人員的安全,還與工廠聯手設計了可移動可拆裝的碼頭洗澡間……。由于成績突出,在核潛艇部隊再一次榮立三等功。
1986年他在海軍潛艇學院因參加陸上核動力訓練模擬器研制工作獲得第三個三等功。在獲獎證書中寫著:“在科研工作中認真負責,刻苦鉆研,為保證臺屏的生產、設計、安裝等發揮了重大作用,創造了條件,因工作需要,長期在外奔波,節省了20多萬元的生產經費和大量勞力……”。
李善昌把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還獲得“核潛艇自能源冷啟動運行研究”項目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核潛艇低頻電源裝置研究”“放射源區測量裝置的改進提高”等4項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可謂是“智勇雙全”、成果累累。
他調到海軍裝備技術部核潛艇辦公室后,分管第一代核潛艇的改進提高和第二代核潛艇的研發工作,參與總裝備部和海軍高層的核潛艇工作決策意見。
三、不惜命的父子軍人
李善昌的父親是一名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戰士,曾被評為“模范指揮員”,因作戰勇敢,沖鋒在前,不怕犧牲,共負傷7次,有一塊彈片嵌在骨縫里終生未取出來,生前被評定為三等乙級殘疾軍人。
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萌生了長大要像父親一樣當個保衛國家的英雄,并繼承了父親的品德和性格,見義勇為,不怕苦,不怕死,遇有困難或在別人需要幫助時,都會挺身而出。記得上大學時,有一次他看到一位不善水性的同學在游泳中出現危險,他第一個躍入水中去解救。還有一次,學校班車發生交通事故,又是他,不顧一切的抱起血淋淋的傷者,直奔醫院。甚至有次外出,他為了適應將來在核潛艇上的生死考驗,居然坐在懸崖邊上鍛煉膽量和勇氣,我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可見,他在核潛艇事業中所表現出來的忠誠和堅強是刻在骨頭里的,是與生俱來的。在核潛艇部隊服役期間,面對核反應堆放射性的威脅,面對核潛艇海上試驗訓練中的危險,他像他的父親一樣,永遠以戰斗員的姿態沖在前,絕不退縮。由于長期體力透支和核潛艇上放射性、有毒有害氣體的惡劣環境對他的損害,積勞成疾,不幸患了肺癌等多種疾病,一片肺葉被切除,評定為8級殘疾軍人。
他們父子兩代軍人都為革命身殘,父親為了建立新中國而負傷,兒子為了保衛新中國而致殘。這種紅色血脈的傳承,體現的是兩代軍人英勇頑強、催人奮進的民族精神。
李善昌由我國首艘攻擊型核潛艇核動力崗位的首個大學生軍士長逐步成長為首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第一個核動力操縱長;后來擔任過海軍潛艇學院教官、海軍裝備技術部核潛艇辦公室高級工程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核動力專家組專家、海軍核安全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軍用核技術科技進步獎評委、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學會副秘書長等,成為軍內的知名核潛艇專家;退休后被聘為中國核潛艇精神研究會顧問。
李善昌的“人生感言”的照片。
2018年8月8日,他在按著紅手印的“人生感言”中寫道:“……我曾伴隨核潛艇深海‘五洋捉鱉’、發射導彈‘九天攬月’,我盡其所能,今生無悔。”他用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對核潛艇事業的無限熱愛和自己的切身體會,在晚年繼續不遺余力地弘揚中國核潛艇精神。相信他的父親在九泉之下如果有知,也一定會為兒子點個大大的“贊”!
2023年12月12日,核潛艇精神研究工作委員會工作會后的合影,左起:張強副秘書長、陳安生顧問、姜應東顧問、蘇光顧問、魏蘭副主任、林農副主任、丁鋒副主任、嚴德忠顧問、李善昌顧問、楊連新顧問、張學亮顧問、沈汝純顧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