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吉盛清,沖繩大學客座教授。本文翻譯:姚奕鷺。
1974年,我為深入了解琉球與臺灣之間的聯系,首度前往臺灣進行實地調查。我的動機和問題意識源自于,琉球與臺灣同為日本首批海外殖民地,兩地作為日本侵略殖民亞洲的實驗基地,被迫參與了日本的侵略進程。為了弄清楚這段時期有何歷史意義,我意識到需要從根源上探尋近代日本帝國的形成過程,日本人與琉球人各自所持怎樣的人生觀,以及各自應屬于怎樣的關系。戰敗后的日本,始終沒把大日本帝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和殖民問題,作為國民性課題進行反省。琉球經“琉球處分”后被日本吞并,“沖繩人”自此開始“為虎作倀”,協助日本在東亞不斷擴大殖民侵略戰爭,身為受害者的同時也淪落為加害者。琉球(在日本政府的影響下)對于過去的行為也少有進行反省,這就是琉球戰后延續至今的狀態。
琉球現今最主要的任務是,如何確保東亞的和平狀態,積極發動連帶效應,與周圍國家謀求共生。琉球人尤其需要學習大日本帝國發動侵略戰爭進行殖民統治的史實,反省自身的同時,以此為教訓,與周圍國家相互理解,加深彼此之間信賴。這是東亞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加速軍用機場的建設
1943年1月,日本開始在與臺灣相鄰的石垣島與宮古島上建設海軍用機場。日本聯合艦隊在前一年的中途島戰役(1942年6月4日-6月7日),以及南太平洋最后一場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1942年11月12日-14日,日軍稱“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被美軍擊退,失去制空權。日軍繼琉球本島、宮古島、石垣島修建機場之后,為在讀谷與伊江島建設軍用機場,于1934年3月開始征召勞動力。最終,日軍在琉球地區建造了十五個軍用機場。
1、陸軍伊江島機場
2、陸軍沖繩北機場
3、陸軍沖繩中機場
4、陸軍沖繩南機場
5、陸軍沖繩東機場
6、陸軍首里秘密機場
7、海軍小祿機場
8、海軍系滿秘密機場
9、海軍南大東島機場
10、海軍宮古島古機場
11、陸軍宮古島中機場
12、陸軍宮古島西機場
13、海軍石垣島南機場
14、海軍石垣島北機場
15、陸軍石垣島機場
日軍在與美軍(盟軍)進行空戰的準備上,特別規定,要求宮古島與石垣島的軍用機場,協同臺灣進行空中作戰。日軍對宮古、石垣兩處機場賦予了如下使命。
1、建設成南方作戰[ “南方作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進攻東南亞各地的作戰行動的總稱。]的航空中繼基地
2、迎擊來自臺灣及上海方向進攻
3、迎擊中國大陸,特別是上海方向進攻
4、作為海上防衛航空基地
另一方面,日軍對臺灣原有軍用機場進行擴建、整備的同時,還在加緊推進新機場的建設。日本海軍、陸軍最終將臺灣如下24個地點作為了琉球戰中的“(空中)特攻作戰基地”使用。
海軍機場[ 二戰日本沒有獨立空軍,空軍依附于陸軍與海軍。]:臺北、宜蘭、新竹、臺中、虎尾、臺南、
高雄、馬公。
陸軍機場:林口、八塊、紅毛、桃園、龍潭、后龍、鹿港、草屯、花蓮港、嘉義、新化、開廟、鳳山、臺東、屏東、恒春。
日軍犧牲臺琉兩地的理論
日本為了防御在先前海戰中失去大量航母的美國對其進行反攻,計劃在臺灣與琉球等地興建大量軍用機場,以替代航母,將臺灣、沖繩、奄美大島等群島打造成“永不沉沒的航母”。該行為的背后是日本海陸軍堅持的“絕對國防圈”[ 1943年太平洋戰爭后期,與美國的對峙中處于劣勢的大日本帝國緊急召開御前會議,制定了“今后應當采取的戰爭指導大綱”,劃定“絕對國防圈”,即為繼續推進戰爭并保衛日本本土,日軍必須掌握的領土和據點。絕對國防圈的外圍界限一路從千島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西新幾內亞、巽他群島延伸至緬甸,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弧線。]理論,即日本為保護日本本土,決意進行“臺灣·琉球決戰”,即使臺灣與琉球兩地將淪為戰爭,為之犧牲也在所不惜。
1944年3月,日軍大本營[ “大本營”為原日本陸海軍最高統帥機關,下有陸軍部、海軍部。]制定新作戰方針,新成立第32軍(琉球守備軍)直接管轄以琉球本島為中心的西南諸島[ 日本的“西南諸島”指九州島以南至臺灣東北之間的眾島嶼,由北往南為:大隅群島、吐噶喇列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群島(宮古列島和八重山列島)。]地區,并發布“10號作戰準備綱要[ 「10號作戦準備要綱」:『戦史叢書第011巻 沖縄方面陸軍作戦』、防衛庁防衛研究所 戦史部、p26。此處五項為針對空中作戰總結的核心要點。]”與日本的“臺灣軍”協同進行空中作戰。“10號作戰準備綱要”核心內容如下。
1、為保衛皇土(即日本本土)和保障通“南方圈[ 日軍所稱“南方圈”以及“南方作戰”,地理范圍不僅涵蓋了東南亞地區,也包含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島嶼,與“絕對國防圈”的指涉范圍高度重疊。]”的交通路線,要強化戰備,時刻為敵人的奇襲進攻做好準備,戰時靈活應變,粉碎敵人進攻意圖。
2、備戰以空中作戰為最重要任務
3、立即制定敵人來襲時的應對措施,完整作戰計劃需于昭和19年(1944年)7月前完成。
4、為形成有效空中作戰力量,西南群島和及臺灣東部需各部署一個飛行師團[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對陸航部隊進行全面改制,模仿地面部隊成立飛行師團,其編制為:航空總軍(相當于地面部隊五大總軍,高于方面軍)、航空軍(等同地面部隊軍)、飛行師團(師團編制)、飛行團(聯隊編制)、飛行戰隊(大隊編制)、飛行中隊(中隊編制)。]。
5、地面軍事力量部署以保護航空基地為首要任務,并協助保護主要船艦停泊港。
臺灣和琉球成為日本侵略進攻南方的橋頭堡,為日本在亞洲太平洋戰爭期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臺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軍”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層面上都成了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的航母”,充當了日本最前線的“國境”防波堤。
日軍加速集體疏散平民
隨著日本戰況不斷惡化,日軍大本營越發關注臺灣和琉球的備戰準備。日軍基于“臺灣和西南諸島是連接日本本土和南方圈的關鍵據點,必須立即加強兩地軍備”,自此,“臺灣軍”開始軍備強化計劃,前述“10號作戰準備綱要”中的方針便是強化軍備的重要一環。
“10號作戰準備綱要”發布后,日軍對臺灣的第48師團預備隊以及澎湖島、基隆和高雄的要塞部隊進行改編、強化。整編后的“臺灣軍”編制如下,第50師團(由第48師團預備隊改編,駐扎臺灣西海岸)、獨立混成[ “獨立混成旅團”是日軍的一種軍事編制,其編制級別在師團之下,聯隊之上。獨立混成旅團不隸屬于某個師團,獨立執行戰斗任務,多為守備部隊,配輕武器,相當于小型師團。侵華戰爭中獨立混成旅團通常被派遣到重要戰略地區,執行守備和治安任務。太平洋戰爭期間,獨立混成旅團被廣泛用于對抗盟軍。]第46旅團(駐扎花蓮,臺東地區)、第68旅團(駐扎新竹附近)、第66師團(由獨立混成第46旅團改編,駐扎臺灣東海岸)、第8飛行師團、第25飛行團(由第3、第20、第67飛行戰隊合編)、第14、第29飛行戰隊、第8飛行師團。
日本陸軍第2作戰課長服部卓四郎[ 服部卓四郎:侵華日軍將領,豫湘桂戰役(日本稱“1號作戰”,正式名稱為“大陸打通作戰”)主導者之一,曾任東條英機的秘書官(1942.12-1943.10),1943年10月再任日軍參謀總部作戰課長。]將“10號作戰準備綱要”中的空戰重點,總結為上文所述的5條核心。在該“綱要”的指導下,臺灣和琉球的航空基地開始實施整備和補給工作,同時對人員進行增配和訓練。部分原駐扎在中國東北滿洲國的日本關東軍,也被調往臺灣,協助機場的加速建設。“10號作戰準備綱要”要求,臺灣與琉球(西南諸島)各需部署一個飛行師團。臺灣地區飛行基地具體選址由“臺灣軍”負責,琉球(西南諸島)地區飛行基地具體選址由沖繩守備軍第32軍負責。其位置如下:
第一組:太刀洗、知覽、新田原、德之島、伊江島、琉球
第二組:宮古、石垣、花蓮港、屏東、臺東、巴丹島
正如前文所述,日軍新成立的沖繩守備軍第32軍,是為臺灣和琉球這兩最終決戰場,緊急成立的軍隊,其實該軍的成立籌備過程和“10號作戰準備綱要”的制定是同時推進的。1944年3月,日軍大本營陸軍部為加強臺灣和琉球地區(西南諸島)的防御,將負責通信、航空、編隊和船舶的指揮將校,以及原定第32軍的參謀長北川潔水[ 北川潔水于1944年3月22至7月7日期間,任日軍第32軍參謀長負責沖繩地區的防御建設。1944年7月8日調任“臺灣軍”副參謀長,同年9月12日任改編后的日軍第10方面軍副參謀長負責臺灣防守任務。]少將、原定作戰參謀長八原博通大佐派遣至琉球和臺灣。琉球和臺灣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最終戰場,其命運就掌握在這些日本軍官的手中。之后,南京大屠殺的主謀者之一長勇[ 長勇(1895—1945)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起草屠殺全部俘虜的命令。1944年7月8日任第32軍參謀長。]少將被任命為參謀長,原定為參謀長北川潔水任“臺灣軍”參謀副長。臺灣和琉球兩地經過軍官的相互調遣,使臺灣與琉球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順帶一提,長勇與北川潔水被重新調任的時間,正是塞班島日軍發布“玉碎”命令(1944年7月7日)第二天。日本陸軍認為塞班島若被美軍攻陷,琉球(西南諸島)極大可能為下一個進攻目標。所以未等美軍完全占領塞拜島,日軍就已經開始將八重島地區各町村的非軍事人員疏散至臺灣。隨著日軍失去塞班島已成定局,日本內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琉球(西南諸島)全域的兒童、婦女、老人和學生,集體疏散至包括臺灣在內的(琉球)縣外。第32軍的管轄權則由西部防衛軍[ 西部防衛軍:1940年至1945年期間,日本陸軍為保護中國(日本本州西部地區,包含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四國和九州地區設置的防衛軍。1944年3月,第32軍成立后由日本大本營直接管轄,同年5月交付西部軍管轄,6月交付臺灣軍管轄(編入第10方面軍)。]轉交至“臺灣軍”。
按照日本預測的美軍進攻路線,美軍攻占臺灣和琉球后,下一目標就是日本本土。1944年7月,日軍最強精銳部隊第9師團與與獨立混成第15連隊進駐琉球。除奄美大島外,日軍地面主力部隊為3個師團、2個旅團,加上其余團連部隊,極大程度上加固了臺灣與琉球兩個日本本土的“防波堤”。
1、第9師團(代號“武部隊”,駐扎首里城、沖繩師范學校)
2、第24師團(代號“山部隊”,駐扎嘉手納、縣立農林學校)
3、第62師團(代號“石部隊”,駐扎浦添村)
4、獨立混成第44旅團(代號“球18800部隊”,駐扎具志川村)
5、第5炮兵團(代號“球9700部隊”)
6、第28師團(代號“豐部隊”,駐扎宮古島)
7、獨立混成第45旅團(石垣島守備隊)
8、步兵第36聯隊(大東島守備隊,駐扎南大東島)
9、海軍沖繩方面根據地部隊(駐扎小祿村)
日軍大本營還計劃通過此軍事部署,在菲律賓、臺灣和琉球等地實施“捷號作戰[ “捷號作戰”是讓日軍能在敵人來襲時,能迅速集結陸海力量進行全面決戰的策略。“捷1號作戰”指菲律賓地區,“捷2號作戰”指日本本土、臺灣和西南群島,“捷3號作戰”指日本本土(除北海道),“捷4號作戰”指千島、庫頁島和北海道。在美軍、中國軍隊和蘇聯遠東軍的打擊下,該計劃最后以破產而告終]”計劃。為此,日軍在進行機場建設的同時,也在深挖地道塹壕,將各島嶼全面要塞化,打造成徹底的軍事要塞,在臺灣和琉球地區準備最終的“空中決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