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集體經濟的優勢在哪里?看看河南七里營 | 國慶特輯

侯賞 · 2024-10-09 · 來源:食物天地人 | 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導  語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是一本面向農村工作者的材料書,于1956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176篇材料大多數來自于1955年上半年,少部分來自1954年下半年,由各省、市和自治區報送的當地合作化、集體化案例經過篩選后組成。教員在1955年9月和12月分別為書中的材料寫了104篇按語,可見其重視程度。這本書針對合作辦社運動中出現的“動搖”思想和“一刀切”思想,提供了好的案例,推動了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到來,凸顯了群眾中蘊藏的社會主義積極性。

  紀錄片《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從這本材料書里選取了西溝村、新鄉(七里營)劉莊、高西溝村、沙石峪村和大寨、林縣等幾個村莊地區的案例,分六集講述了這些村莊和地區在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中取得的巨大勝利,這些勝利成果展現了集體的力量和群眾路線的優越性,對當前的鄉村建設仍將有所啟發。

  值此國慶佳節之際,食物君陸續推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紀錄片的文字版介紹,帶領讀者們感受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農村的艱苦卓絕的運動。在自然條件艱苦和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人民群眾通過凝聚成集體,治水修渠、整田種糧,改變了鄉村困苦的面貌。今天推送最后一集——堅持不懈!

圖片

1958年8月6日毛主席視察新鄉縣七里營

攝影:王世龍

  在黃河北岸的河南省新鄉縣,有一個鄉鎮叫七里營,有8萬多人口和9萬多畝耕地,長期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多數。七里營鎮有48個自然村,完全沒有任何資源優勢。但是它近60年的發展道路,卻被稱為中國農村發展的縮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毛澤東等四十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前來視察七里營。2007年,七里營給國家交的稅金已經達到了3.06億,綜合經濟實力居河南省第五位。

  中國是農業大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如何解決農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如何使生產關系能夠促進生產力的更快發展,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一直在進行積極探索,摸索出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所以,這里被專家學者們稱為“新中國農村發展的試驗田。”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不久,貧窮落后的中國農村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農民如何盡快富裕起來,這些問題一直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

  1958年8月6日,毛澤東主席來到新鄉縣七里營視察,他在七里營走村入戶,與農民親切交流,到集體農莊取經問計,對農民自己創辦的幼兒園、公共食堂、機械加工廠、集體耕種的棉田和政治學習室很感興趣。

  如今在七里營,集體經濟已經成長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它不僅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而且帶領著農民走向了共同富裕。

  新鄉市市委黨校教授張敬民:

  集體經濟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情,依靠集體的力量能把它辦成。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集體經濟就是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然而七里營的集體經濟并不是這樣。

  劉莊村:背靠集體,

  再也不用逃荒要飯賣兒郎

  快到中午了,李嫂開始準備午飯,一會老伴、兒子、兒媳就要下班了,讓他們回家吃上現成的午飯,也是女主人李嫂一天的主要任務。

  李嫂一家六口人,老伴兒子在集體企業上班,兒媳在村里辦的學校教書。孫子孫女上幼兒園,家里住著200多平米的房子。雖然說現在都是買菜吃,但是李嫂老伴還是喜歡在后院種點喜歡吃的蔬菜,這就是七里營普通農家的生活。李嫂說,頓頓不離肉,反正想吃啥做啥,反正啥都有,也不缺錢花。

  而新中國成立之前,七里營的劉莊村和中國其他村莊一樣,非常貧窮。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方言十里鄉,最窮數劉莊,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糧。逃荒把飯要,忍痛賣兒郎”。周圍的人都知道,這是個有名的佃戶村、長工村。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為了讓農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許多農村都成立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1952年秋,當地連降大雨,劉莊收割到場的小麥發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積水浸泡而死。眼看顆粒無收,村民們大都準備外出逃荒,就在這關鍵時刻,當時只有21歲的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史來賀站了出來。

  七里鎮劉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

  史書記在大會上給群眾們講,“現在不是舊社會,舊社會是一遇災荒年,窮人逃荒要飯,凍死餓死沒有人管。現在是新社會,是共產黨領導,只要有劉莊黨支部,有我史來賀,就不會讓大家餓肚子。”

  于是史來賀帶領大家一面排水排澇,搶種蘿卜,一面舊磚打窯辦豆腐房,到黃河灘割草。半年時間就給群眾分了四次,并且兌現了當時的承諾。

  七里鎮劉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

  史來賀當時就說,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搞生產自救,到過年的時候,要讓家家戶戶吃上白饃和餃子。確確實實,書記說到做到。到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的晚飯和春節的早飯,全村人都吃上了餃子,吃上了白饃。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農民擺脫貧困,解決溫飽。而劉莊憑借著微薄的集體家底,帶領大家種棉花,建磚瓦窯,想盡辦法改善生產條件。很快劉莊人的溫飽問題得到了解決,而劉莊也成為了當時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全國的工農業生產還沒有恢復到正常狀態,而這時的劉莊則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很快就實現了糧棉雙高產。然而這并不能讓劉莊人滿足,于是黨支部書記史來賀又開始尋找致富的辦法。

  全國勞動模范、劉莊村黨委書記史來賀:

  棉糧是雙高產,旱澇保收,但是進一步高產的潛力就很小了。農業再突出,沒有副業,沒有工業,你再投入生產就沒錢了。要再進一步富裕,不辦工業就富裕不起來了,對不對?

  史來賀琢磨來,琢磨去,相中了畜牧業,那還是在1964年,當時集體的家底還不富裕,史來賀花了90元從新鄉買回三頭小奶牛,大家一看這小奶牛的模樣都愣住了。

  七里鎮劉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

  有人還問老書記,“史書記你買的是牛還是羊啊?就憑這還想讓咱全莊人喝牛奶呢,晚上派些壯勞力,可別叫老鼠給它拉走!”

  老書記當時就笑著說了一句話,“有苗不愁長,沒苗愁斷腸,咱走著看吧。”

  正是從這三頭小奶牛開始,劉莊發展起了畜牧業,集體開始有了積蓄,而此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正當全國為恢復生產而努力的時候,劉莊已經遠遠走在了前面。

  1974年劉莊的工業從生產小喇叭開始起步了,從開始時一天只能生產一對,后來增加到五對、五十對、一百對。劉莊的小喇叭響遍了大江南北。

  接著史來賀帶領劉莊人又陸續建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等,為集體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劉莊已經由傳統的自然經濟轉入了商品經濟生產,有三分之二的勞動力已經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集體經濟力量雄厚。

  時光來到了1985年,此時劉莊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快車道。經過反復考察,劉莊決定引進一項高科技生物工程,建設一座全國最大的生產肌苷的制藥廠——華星藥廠,這下引來了一片質疑聲。

  七里鎮劉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

  制藥廠生產的肌苷,是一種治肝炎、腎炎的藥。開始說生產肌苷,說實話農民搞生物(工程),世界都罕見。別說生產藥了,就連它的原料是什么都不知道。當時也有人說,“生產肌苷呢,那全國有多少雞的肝讓咱去生產藥啊?”實際上肌苷的主要原料是玉米淀粉。

  史來賀還是那句話,事在人為,路在人走,業在人創。人家能干成的東西,咱為啥干不成。于是劉莊人自己設計建造的華星藥廠正式投產。

  到了收獲的季節,七里營小麥大豐收,收獲的日子往往也是農民最辛苦的日子,然而在劉莊卻是另一番情景。麥收了,在劉莊看不到為收麥子忙碌的身影,年輕人照常在企業里上班,老人們與往常一樣生活悠閑,劉莊有耕地1050畝,而經營管理者只有19個人。

  村民:

  (集體經營)有利于機械化的耕作,有利于良種的繁育。

  如今的劉莊確實富了,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實現糧食畝產收千斤。到八十年代人均年收入超過2000元,再到現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萬元,戶戶有存款,充分享受著住房、上學、就醫、退休補助等40多項免費福利,這一切都是集體經濟給劉莊人帶來的實惠。

  劉莊村擁有的固定資產就達到了9億元以上,2007年上繳國家稅收超過了一億元。集體經濟壯大了,共同富裕就不再是一句空話。劉莊人在說起自己的好日子時,都不約而同的談到了集體。

  村民在被采訪時,表示“大集體好得很,共同富裕”“啥都不用操心”“到時候你不會過日子了,就是豇豆綠豆擺在你眼前,大肉、面、米全部給你分好,生活沒法過都過得了,東西給你發家里,你還不會吃么?”

  史來賀從1952年擔任劉莊村黨支部書記到2003年逝世,在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崗位上整整工作了50年。他生前經常說“集體空沒人聽,集體有跟黨走。群眾富走的才是社會主義路”,說自己幾十年只干了兩件事,一是讓劉莊人跟共產黨走,二是讓劉莊富起來了。

  劉莊人令人羨慕的生活水平,老書記史來賀的引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今周圍村的干部還會談起史來賀老書記對他們的影響。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教授梁周敏:

  史來賀同志他們的示范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不僅對七里營,對其他許多地方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包括龍泉、小冀,整個新鄉大地我覺得是一片熱土,它有巨大的這種示范帶動作用,每一個不帶主觀偏見的人,到這塊土地上都會被這個基層組織的這種魅力所感動,所吸引。

  南新莊村黨委書記宋敬志:

  劉莊很富,我們也很羨慕,我當干部那天就想,劉莊、龍泉他們都有造紙廠,我就想我能跟他的一樣好,甚至能比他干得更好,我一直都是這個念頭。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這個奉獻精神,你對大家的要求,它都有理念,一律跟大家,一直在熏陶著,如何去做奉獻,怎樣去做奉獻。

  曹莊村黨支部書記曹殿印:

  你像我們劉莊的老書記史書記給劉莊搞的那么好,他去世以后,他沒帶走一點。我們當干部,群眾信任我們,支持我們,我們作出的東西還要留下一在曹莊,這些財產取之于民,最終還要用之于民。

  新鄉縣縣委書記焦錫武:

  七里營進行黨組織建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依據了史來賀老勞模的基本精神,我們一直在宣傳總結,作為基層黨組織帶頭人,他的基本精神濃縮到一點就是實事求是,無私奉獻。這種精神影響和帶動了新鄉縣乃至七里營的一批基層黨組織帶頭人。

  南新莊:

  帶頭人帶領集體共同富裕

  七里營鎮黨委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為村民選擇好基層帶頭人。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中國都在為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努力工作的時候,南新莊的人均年收入還不足400元,是七里營有名的落后村,貧窮困擾著這里的人們,吃飯都成問題。當地人形象的說法是“老餓”。

  為摘掉窮帽子,南新莊想到了自建一家村辦集體制造廠,誰當帶頭人更為合適呢?七里營鎮黨委政府想到了南新莊的能人宋敬志。經過村民選舉,他回村當起了技術員。建紙廠一沒有資金,二沒有技術,宋敬志雖然精通機械,但對造紙業卻是一無所知。為了迅速掌握造紙技術,他先后到各地去學習,但是對于當時沒有資金的宋敬志來講外出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宋敬志很快掌握了造紙技術,回村后他帶領村民們白手起家,克服種種困難,照葫蘆畫瓢,終于仿制了一臺787造紙機。廠建成了,宋敬志被選為廠長,當年就實現了利潤扭虧為盈。

  企業掙錢了,這給南新莊2000多口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改變。他們再也不用羨慕別人的好日子了。經過短短二十年的發展,全村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比1987年提出了26倍。而在宋敬志看來,他為大伙所做的這一切都是應該的。

  七里營南新莊村黨委書記宋敬志:

  在這個新家里面,在這個農村,村干部光想著自己也沒啥意思了,我這樣想,既然咱當干部了,一村之長也好,村黨支部書記也好,有責任把這個村給帶好,有責任要讓大家都富起來。

  龍泉村:分田到戶集體經營,

  群眾監督,黨員辦實事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同在七里營與劉莊相隔不遠的龍泉村村民,還在整地造田,平整土丘,要想方設法解決村民的吃飯問題。1971年11月龍泉村的300多名壯勞力,頂著呼嘯的北風,對2000畝鹽堿洼地進行改造,第二年就見了成效。

  最后都是用平車,一車一車組織個專業隊把它拉出去,修了兩條生產路,把這個路平整了,又藤出來幾百畝地。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第二年、第三年平均產量就有五百到六百公斤,等于翻了五六倍,這樣呢,一下子解決了吃糧問題。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要按現在的理念就是解決吃糧,解決溫飽問題。

  到了1973年,龍泉村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50萬斤,從而甩掉了每年吃國家返銷糧的帽子。

  到了1985年11月份,龍泉村決定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每家農戶都分到了三四塊地,但是每家的地分散在不同地塊,原先集體的一百多臺大型農業機械沒有了用武之地,大多數農民又開始用牛耕地了。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我跟我的一家親戚喂過牛,喂牛為了拉肥,為了拉莊稼,因為收割機用不上了,你只有拉一塊一塊的莊稼地。收割機卸零件都賣掉了。播種機不能播,因為(地是)一塊一塊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們看到這種狀態非常心酸,這種原始方式,如果沒有改變,或者農村干部不能想方設法的改變,我當時說是一種恥辱。

  這種生產方式讓村支書梁修昌以及班子成員感到深深的不安,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狀態呢?農村村黨委會決定,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針對存在的問題建立比較全面的社會服務化體系。于是,集體對村民承包的土地,實行了基統一,把每戶農家的土地連接起來,利用大的機械化設備統一耕種,而農民只負責給農田打打農藥,到收割時將糧食收回家,這就是村民所說的集體拿錢,農民受益。

  分些地村民自己去管理,而大隊管收割和扒地,肥料是屬于村民的。地扒好了,大隊負責澆地,到施肥的時候村民自己去施肥。到收割了,大隊又有車去安排收割。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實際上地是分了,但是經營也是集體經營了,兩者結合,兩種積極性都發揮了。

  龍泉村建立了高效農業園區,投資了千萬元,建立了果樹觀光園,所占用的土地是從農民手中反租回來的,集體耕種管理,這樣龍泉村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家家有份。

  龍泉村是一個擁有近四千人口的大村。要想把全村的事情辦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紀委書記每天都要在村里轉轉,和村民們聊聊家常,為了使村委會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集體,龍泉村為干部制定了約法三章,首先凡是要求群眾做到的,干部必須首先做到。制度制定了,還要讓村民們監督自己,每逢月初,村委會的小梁都會把一張電費使用明細表貼在村公告欄上,它只包括四種人的用電量,村干部、企業廠長、村民組長和電工。

  村支部書記梁修昌:

  你自己消耗,你自己得有費用,你自己享受了,你得付出。你不拿錢誰管你用電呢,反正你少拿一元錢的電費,群眾都得給你攤,所以說我們有意讓群眾進入監督程序。張榜已經有十二個年頭了,水費、電費都在那兒公布。

  每個月15日和30日的晚上,龍泉村全體黨員都會到村委會參加黨員學習,龍泉村有150名共產黨員,他們的一舉一動,全村人都看在眼里,所以提高黨員的素質成為了長期必做的功課。

圖片

  今天請來的是新鄉市委黨校的張教授,這樣的學習村民也可以通過閉路電視同步收看。從1973年至今,龍泉村的黨員學習制度從來沒有間斷過。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提高全體黨員的奉獻精神,要提高全體村民的集體主義精神,所以黨員干部都很主動的考慮如何為龍泉做貢獻。黨員這樣干了,自然群眾他對黨組織都更增加了信任。所以說龍泉村黨委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很強。

  學習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還要真正為村民辦實事。一天下午,孫書記又一次來到了村民宋玉良家,詢問他的生活情況。

  孫來孝:村上每月低保是二百?

  宋玉良家:二百。

  孫來孝:對對對,那錢現在每月夠花不夠花?

  宋玉良家:夠花了。

  孫來孝:現在這身體癥狀怎么樣了?

  ······

  1999年7月份以前,龍泉村村民宋玉良一家的生活與其他村民沒什么兩樣。他在村辦企業上班,父母在家種點地,干點雜活。妻子帶著剛滿七歲的女兒,日子過的雖然不算富裕,但是和和美美,家庭幸福。然而就在1999年7月1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把這個家庭推入了不幸。

  宋玉良在造紙廠上中班的時候,一失足掉進了蒸池中,全身重度燙傷90%以上,情況十分危險。正當他昏迷不醒的躺在醫院與死亡抗爭的時候,又發生了更大的不幸,他的妻子看到他的慘狀感到生活無望,丟下重傷的丈夫和年僅七歲的女兒服毒自盡了。

  宋玉良:

  (妻子)她說,玉良就是活了,也是個殘廢。她說俺小女兒長得這么瘦,也指望不上,兩個老的吧,俺叔(爹)腦筋不夠用。一個老娘吧,70多歲了。你看俺的地也沒人種,沒人管。她回來她想不開她就喝了藥(自盡了)。

  宋玉良母親:

  那咋過呢,都沒法過了孩子,咋過呢,你想想,也沒有人,兒不知道是死是活呢,這個老頭是個傻子,抱著一個小孩,我逃荒我都是為的兒,叫兒娶媳婦能養活我,我不知道能出這樣的事。

  而這時村黨委會正在全力以赴挽救宋玉良的生命,前后為他花費了將近40萬元。終于宋玉良在醫院治療了一年半,生活能夠自理以后,回到家里修養。從此,村上每個月給宋玉良200元生活費,減免了小女兒的學費,并且為他的父親找了一個門衛的工作。讓她的母親幫助打掃衛生貼補家用。一家人的生活終于恢復了正常。

  這些年龍泉村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有了經濟實力,大家就希望能住上新房。龍泉村根據村民的經濟條件,配了三種不同規格的房子,通過集體補貼的形式,讓大家都改善住房條件。但就是這樣,宋玉良一家住進新房,還是有些困難。于是,宋玉良的母親找到了村支部書記梁修昌。

  宋玉良母親:

  他說,咋說都得叫你過去了嫂,咋說都得叫你住上樓,你就放心了。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我們要讓困難家庭住進單元樓。第一對他是一個極大的安慰。第二對這些暫時困難的家庭也是一種讓大家看到的一種感觸。證明我們集體確實是為了群眾,去給群眾辦事的。

  于是,村黨委規定號召全體黨員捐款,幫助宋玉良一家住上新房。2007年初,龍泉村的全體黨員為宋玉良一家人進行了募捐。全村黨員干部共捐款15500元,幫助他們住進了127平方米的新居。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反正我不知道,我現在我忘了捐多少,我可能最少捐了三百塊錢,大概我們的副書記、書記都是捐了,都應該是二百到三百元錢,一般黨員都捐一百塊錢。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對這個特殊戶,我們用我們黨員的愛心給他一些幫助,所以這樣全體黨員積極響應,我們給他捐了15500元錢,他不但把這個房子整個都裝修好了,剩余的錢還買了一些做飯的爐具。

  宋玉良母親:

  好得很,好得很。要不是這些領導我咋過呀,我沒法過了,我這一家沒法過了,也不會活了,也不會過了,傻的傻,殘廢的殘廢。兒子花那么些錢,咋過呢。我還是說黨的好領導,全憑大隊的黨的好領導,我忘不了,永遠也忘不了。

  社會主義新農村

  1、住房百年大計:人均120平米

  今天的七里營村容整潔,幢幢別墅錯落有致。像劉莊、龍泉、南新莊等村莊,都被稱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就是要讓農民過上好日子,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住房問題。

  于是為了使農民的建房一次到位,七里營鎮黨委政府對建房進行了統一的規劃。但是又根據村情不同,采取了靈活的建房模式。一種建房模式就是集體投資,村民福利分房。王大媽家是劉莊的一戶普通人家,全家6口人,住著472平方米的四層別墅樓,老伴和兒子、媳婦在企業上班,兩個孫子都在上學。“那都是咱村領導的好。到現在一直咱村上都是集體(給的)),也都是享咱共產黨的福了。”

  王大媽住的這472平方米的別墅,已經不是劉莊的第一次建房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全國大部分農村還處于改革前夜的時候,劉莊的新農村建設就已經開始了。

  那還是在1976年劉莊統一規劃了第一代新村,為了能為村民改善居住條件,老書記史來賀領著全村人白天種棉糧,晚上蓋樓房,男女老少齊上陣,經過六年的奮戰拆除了原有的舊屋,建起了一百多間一戶一院的樓房。成為了中原第一家農民集體新村。

  當第一批新房落成時,干部群眾再三要求史來賀先搬進去,他說什么也不肯,直到全村樓房蓋齊,他們家才最后一批搬進了樓房。

圖片

  村民:

  俺們一莊都挪完了,他才挪。俺那書記,不挪,不叫社員辛辛苦苦的,我干什么住里頭,不住,不挪。最后那一溜房蓋好,他才挪。

  時隔20多年后,到了2001年,劉莊人的住房已經不能適應環保居住等方面的要求,于是開始規劃建設新一代住宅。這個被劉莊人稱為百年大計的住房,每套面積472平方米,人均達到120平方米。

  老百姓一分錢沒有出過,全是集體投資,2000年規劃了別墅400套,分三批建起。

  然而樣板房剛剛建好,不幸的消息傳到了村民耳朵里,老書記史來賀病危,這時村民都有一個愿望,希望老書記能夠住到新房里去,然而大家的心愿并沒有實現。

  七里鎮劉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俊榮:

  俺全村人都提意見,村民給俺村干部提意見,說老書記操了那么多的心,把咱的新村別墅樣板房蓋好了,叫老書記住進去吧。哪怕是住上一天,全村人心里都好受點。老書記到底沒有去,沒有住上,老書記沒有住上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如今,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民搬進了別墅,入住別墅的首要條件就是家里有老人的先搬,但是全村唯獨有一位80多歲的老人還住在周轉房內,她就是已故史來賀老書記的老伴。

  村民:

  她不搬,我們見了心里可不好受,比她年輕的老人都住上了,就她沒住。

  如今七里營大多數村莊的新村建設都已經開始了。

  2、教育:不出村讀完高中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七里營視察時,來到幼兒園看到了這些可愛的孩子,這個當年還被老師抱在懷里的孩子叫孫祥。如今,他帶著自己的孫子來到了幼兒園,讓他感觸最深的不僅是條件的變化,更讓他感慨的是他的孫子不出村就能學完高中的課程。

  在七里營孩子的入學率已經達到了100%,國家為了使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們都能夠受到教育,出臺了許多有利措施,而七里營在這方面無疑已經走在了前列。如今,全村從幼兒園到初中完全是義務教育,不收取任何費用,一切開銷完全由集體支出。

  3、夜校:精神富,才是真得富

  在2008年5月30日這一天傍晚,龍泉村的豫劇小組正在活動,紀委書記孫來孝來到村文化大院,囑咐在這里自娛自樂的村民們不要忘了今晚的大事——上夜校。這是我們現在在廠里都很少看到的夜校,但是它在七里營可不是一件新鮮事。

  七里營的龍泉村,從1992年開始,每年都會以生產隊為單位組織12次夜校學習。16年來從來沒有間斷過。

  龍泉村黨委書記梁修昌:

  光有錢不算富裕,不算幸福,必須得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如果有錢了橫行鄉里,吃喝嫖賭,不行正道,還不如窮一點,起碼不傷害社會。(如果)有錢了就(可能)傷害社會,所以說我們把精神文明建設和老百姓的富裕連在一起。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在我們村大街上看不到吵架鬧事,在家里頭也沒有吵架的,因為他們既懂法律又有道德,知道咋樣處理。

  4、“曬被子”和“好媳婦”

  在七里營,為了使鄰里和睦,家庭和諧,每個村莊都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在龍泉村,他們以孝道作為連接點,開展了晾被子活動。

  說起舉行晾被子的緣由,時光還要回到1991年。在過去,農村貧窮的時候,有些人贍養父母不主動,不積極,特別是在富裕之后,有些人只寵愛自己的子女,但是對待老人卻沒有盡到贍養的義務。龍泉村黨支部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他們選擇了家庭這個載體,從敬老養老做起,在1991年拉開了為老年人晾被子活動的序幕。

  敬老愛老是中國傳統的美德,在中原地區的農村,老人家幾乎都是和兒子兒媳共同生活。對公婆好不好,從一些小事情上就能夠看出來。村委會一商量決定把家里老人的被子晾出來,看看誰家老人的被子干凈,再抓鬮的前提下,突然拿出來一個村民組65歲老年人的被子、褥子等,在大街上晾曬,把老人以及兒子兒媳的名字貼上去。與此同時,孫書記廣播了這樣一個通知: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天咱們舉行曬被子活動,就是給老年人曬被子了,現在曬的是第二村民組的被子,所有被子都已經曬出來了,請全體村民來大街上參觀了。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當時老年人的被子確實很臟,有四家老人的被子,不但被子的兩頭整個是黑的,就像理發員那個備刀布一樣,又黑還發亮,中間還有窟窿。

  有一位老大爺聽說,把他的被子晾出來了,就急急忙忙跑去收起自己的被子就跑。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有一個老先生回家,他孫子說,爺爺,大隊把你的被子抱走了。他說,誰呀?孫子說,大隊。干啥呢?不知道。老先生趕緊跑去一瞧,整個二三十米長,都是晾的被子。他一看,他也蒙了,他挨個看,就看到他的被子了。因為他的被子太臟,他抱著被子就跑。老先生沒有老伴,就他一個老頭。被子又臟又爛,覺得丟人。

  晾被子活動堅持了四五年之后,那位大爺又跑到晾被子的現場去看,剛好和孫書記撞見,這回他的反應和以前卻是大不一樣。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我說老叔,你現在被子咋樣了。他拉著我不愿意走,說走,你到我家看看。我到他家一看,被子非常干凈。他說我被子干凈,如果再晾到我的,我誰的都敢跟他比。他把晾被當成是啥,當成是比賽了。

  晾被子活動已經堅持17年了,如今公婆的被子一個比一個干凈。家庭和睦了,鄰里團結了,社會風氣好轉了。其實對于做的不夠好的晚輩,龍泉村黨委會也從來沒有嚴厲的批評過誰,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種辦法。

  龍泉村紀委書記孫來孝:

  我們對待差的不批評,因為啥呢?因為這個群眾是需要希望鼓勵(的),我們鼓勵好的,表揚好的,那個差的本身就覺得不舒服了。另外這個群眾整個在看,群眾搗脊梁(議論)這個作用很大,群眾一傳,誰父母的被子可(很)臟,對誰是個很大的打擊。

  如今的七里營把培養家庭美德、社會公德,作為純潔民風的主要目標。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家庭活動。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祖秀芳(音)和徐啟香(音),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好婆媳,但是她們同時又都是好媳婦。徐啟香是婆婆祖秀芳的好媳婦。而祖秀芳也是自己的婆婆的好媳婦。如今她的老婆婆已經90高齡了。

  徐啟香:奶,人家問俺媽對你好不好,媳婦兒對你好不好?

  祖秀芳婆婆:好。

  徐啟香:咋樣好,俺媽咋樣好?咋樣好?咋都好?

  祖秀芳婆婆:我說都好,咋都好。

  在七里營龍泉村有個規定,結婚20年以后才能參評好媳婦,只有長年堅持孝敬父母,勤勞致富,正確教育子女,不歧視女嬰等方面都做的好的,才能被評上。如果連續三年不評為好媳婦,就會有一個終身榮譽,獲得好媳婦的命名。

  村民徐啟香:

  連續三年評上好媳婦的時候,給你發了個榮譽證,往娘家送紅花,送獎狀,敲鑼打鼓送獎狀,開車都去,大隊人都跟著都去了。我娘還是可(很)激動,很高興,都戴了大紅花,照了相。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教授梁周敏:

  他們搞這種農民群眾通俗易懂的活動,像村規民約、好媳婦、曬被子,這些我覺得都是很普通的事情,但是沒有組織者、引領者,沒有示范,那么這種東西都變成個人的行為。那么這時候我覺得通過黨組織把它規范協調引領,那么它示范帶頭、精神號召的作用,榜樣的力量,就產生出來了。

  2005年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來了20多位美國客人,一住就住了20多天。他們可不是到這里觀光旅游的人,而是要寫一篇有關中國農村現狀的論文,于是他們在七里營尋訪農戶,深入各村了解情況,想真正的了解中國農村是不是像有些西方媒體所說的那么淤泥落后。結果他們發現,實際情況與他們的想象完全相反。

  美國學者1:

  我覺得很驚奇,來到這里很多東西都和我預想的不一樣。(比如)每個村子之間的不同模式。

  美國學者2:

  每天早晨我經過那里都會想,如果毛澤東主席看到這些村子,看到如今的新中國,他會怎么想。

  七里營經過將近60年的發展,如今在養老、教育,以及醫療等方面都有了保障。如今的七里營,村村道和諧,和諧乃春耕。春光照萬象,和諧地球村。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王臥龍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以色列的敵人越打越多,都成世界公敵了
  2. 歐洲金靴|哦~原來您是在為張國燾開超市啊......
  3. 真正的紅軍,是什么樣的?
  4. 莫言參加一個招待會,瞧將羊鳴精神激動的!至于嗎?
  5. 司馬南:那些叛國跪美的“慕洋犬”們現在怎么樣了?
  6. 算我求求你們,繼續寫女拳婆媳,別碰長征
  7. 著什么急?烏克蘭還沒亡國,他們就涌進入來了
  8. 史詩級爛片《749局》,守著金山要外國的剩飯
  9. 德納:娘炮文化是如何在中國形成的?
  10. 張志坤|內塔尼亞胡的狂妄透露了“大以色列”瘋狂戰略野心
  1.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人干什么 ——試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論根據
  2. 郭建波| 關于七二○事件的歷史考察
  3. 毛主席銅像廣場驚現特殊花籃:“楊子榮”童祥苓狂懟公知為偉人晚年辯護!
  4. 張志坤|對中國滲透安插到什么程度,美西方似乎很自信
  5. 歐洲金靴|“他們也會變質,可能搞資本主義復辟…”
  6. 是誰在庸俗化長征?
  7. 朱樹松|||永遠不能忘記的……
  8. 郭建波|為資本張目,還是為人民吶喊? 評點華生的文章《為什么歷史上的均貧富總是造成普遍貧困》
  9. “要公平”錯了嗎?
  10. 林之辛:《辭海》里翻起的黑浪,觸目驚心
  1. 九月九日,毛主席逝世紀念日,我被攔在毛主席紀念堂外
  2. 股市新政再次撕下偽經濟學的畫皮
  3. 郝貴生:為什么要刪除毛主席重要文章中的第五點內容?
  4. 秦明|宋彬彬去世,卞仲耘之死的真相仍未大白于天下
  5. 6件大事件,驗證了一個事實,九月能否發生重大變化?
  6. 如此治理,不危險嗎?
  7. 烏有之鄉招募專兼職和業余志愿者公告
  8. 如果毛岸英沒有犧牲,他會被安排“接班”嗎?
  9. 許家印現身深圳,有什么玄機?
  10. 天眸|毛主席的思想路線對當今的拷問
  1. 毛主席銅像廣場驚現特殊花籃:“楊子榮”童祥苓狂懟公知為偉人晚年辯護!
  2. 潤英港女在英國被暴打!求錘得錘,無怨無悔
  3. 毛主席銅像廣場驚現特殊花籃:“楊子榮”童祥苓狂懟公知為偉人晚年辯護!
  4. 張志坤|對中國滲透安插到什么程度,美西方似乎很自信
  5. 【故事系列】百歲衣
  6. 林之辛:《辭海》里翻起的黑浪,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