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追隨,是因為他的行動力、他的智慧,他的胸懷,跟著他就能屢次成功,不聽他的就屢次失敗。
毛主席在早期被很多人不理解,他提出的策略經常被否定,甚至受到排擠。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幾次反“圍剿”中,聽從毛主席的策略就能勝利,否定他的策略就失敗,最后不得已才再請毛主席“出山”。
接下來跟大家講述毛主席在幾次反“圍剿”中是如何以弱勝強和化被動為主動的。
第一次反“圍剿”
蔣介石在基本搞定各大軍閥后,開始抽出精力對付井岡山上的紅軍。
老蔣開始是不夠重視毛主席的,覺得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只派出10萬兵力去“圍剿”。當時紅軍大概四萬人,老蔣派出10萬人去攻打,其實不符合兵法的圍攻理論,一般來說需要用五倍于敵人的兵力去包圍,這才能有大概率達到殲滅對方。而且老蔣實行的戰術是“長驅直入,分進合擊”,聲勢浩大地攻打井岡山。
毛主席以“誘敵深入”方針,集中全部兵力打老蔣的分兵之敵。
在整體上是以弱對強,但在局部上創造以強對弱,占回優勢,掌握主動權。
面對分兵之敵壓力不算很大,毛主席與朱老總在背后指揮,粟裕在前線主攻,很快殲敵一萬,取得了一個勝利。
毛主席揮師向東,又殲敵3000,徹底打破老蔣的第一次“圍剿”。當時朱老總很佩服地說:還是搖羽毛扇的厲害啊。
毛主席在朱德的眼里是諸葛孔明的形象。
而毛主席在這次反“圍剿”的勝利還寫了一首詩,它的前半闋是: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第一次“圍剿”失敗,蔣發現自己大意了,于是派何應欽去進行第二次“圍剿”。
第二次反“圍剿”
1931年2月,國民黨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調集18個師又3個旅起第二次“圍剿”。
十萬兵力失敗,這次增加多一半兵力,共20萬。國民黨吸取第一次慘敗的教訓,把作戰策略改為“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每日只進五里、十里,然后停下來馬上修工事,再加上搞民團善后,看你怎么對付?
毛主席知道情況后,發布命令——跑!
而當時組織內有人主張跑遠點,跑到根據地外面去,有些人甚至主張“分兵退敵”。
偉人反對兩種主張,不用跑遠,但對付這么多敵人也不能分兵去打,還是要堅持集中兵力原則。以“誘敵深入,避其銳氣,在運動中伺機殲敵” 為作戰原則,將紅軍主力悄悄轉移至廣昌、石城、寧都等地區。
毛主席的跑不是逃,而是想方設法去誘敵深入,尋找有利時機再打敵人,并不是單單躲避敵人,是要把被動局勢化為主動。
剛開始沒有太多人理解,毛主席為了能獲取更多基層的支持,所以毛主席建議擴大會議討論,最終支持毛主席占多數。
當時他還寫了一副著名的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毛主席命令士兵開始埋伏,布下“口袋”,苦苦等了二十五天,等到了一個師加一個旅。因為在第一次反“圍剿”獲取了電臺,這一回比上一回純粹布置的“口袋”不同,毛主席用電報安排士兵以穿插的方式抄了敵人的后路,使毫無準備的敵人陷入混亂之中,我軍大獲全勝,繳獲了很多物資。
毛主席很高興又寫了一首詞:
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
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有人泣”指的是蔣介石,“步步為營”指的是蔣介石的戰術,但依舊失敗了。
三、第三次反“圍剿”
紅軍在毛主席的指導下雖然又贏了,但蔣介石很快對蘇區根據地發動第三次“圍剿”,來得比毛主席的預料要早,而且這回老蔣親自赴江西指揮作戰,兵力更是達30萬,這次是蔣介石第一次和毛主席面對面直接較量。
國民黨方面并聘請德、日、英軍事顧問。
蔣介石自恃兵力雄厚,作戰方式又回到第一次“圍剿”的老路去。
敵人進兵速度比毛主席想得快太多了,毛主席想退到腹地都來不及,于是繞了一個巨大的圈子,勉強躲過敵軍進攻,這才實現了主力的集中。敵人實在太多,毛主席定下了“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戰術。
老蔣不斷尋找紅軍主力,但屢次撲了空。
即使這樣,紅軍還是沒有跳出包圍圈,一不小心依舊會被國民黨大軍包圍。
毛主席處于三面臨敵的狀態,一面臨贛江的危險境地,另兩面就是南北都有強敵,中間只有20公里空隙可以穿過。毛主席派少量士兵偽裝主力向贛江方向去,主力趁著黑夜,翻山越嶺跳出敵軍包圍圈。
不僅跳出來,還反咬幾口包圍圈,然后用同樣的方式把敵軍拖得很疲勞。
但國民黨兵力太多,危險依舊在,有一回只有10公里的窄縫沒有敵軍,毛主席命令整夜急行才有驚無險溜出敵軍的包圍圈。
紅軍先后在蓮塘、良村、黃陂發動攻擊,三戰三捷。在興國休整半月后,對疲憊退敵實行追擊,再取三捷。
更準確說,以五勝一平打破老蔣的包圍。
第三次“圍剿”,老蔣第一次親自坐鎮指揮與毛主席較量,國民黨還是失敗!
毛主席在《毛選》的一篇總結性文章《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寫到:
“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圍剿’,于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
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第四次反“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勝利不久,日本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但蔣介石沒有對抗外敵,而是繼續把精力放在對付自己人上。
此時蘇聯派了一批人到根據地來,他們完全聽從蘇派的安排,反對毛主席的作戰方式,把毛主席的成功說成“狹隘經驗論”。
此時陳獨秀已經邊緣化,蔡和森剛犧牲,還有一批站毛主席的人也被邊緣化了,毛主席此時解決內部的教條主義,比對付敵人還艱難。
蘇派的領導越來越多,偉人沒有領導權。會議上他們決定打贛州,毛主席反對,但沒人聽,后來失敗了,犧牲3000多人。
老蔣整頓好各軍閥,發動第四次“圍剿”,兵力增加到50萬。
組織內矛盾重重,好在周總理、王稼祥、朱老總等人頂住了組織內反對聲音的壓力,用“朱毛”的方法殲滅敵軍三個師,人數達28000人,打破了老蔣的“圍剿”。
第四次反“圍剿”前,雖然毛主席有些職務被撤了,但當時已經進入反“圍剿”的準備,毛主席、朱德等已基本上確定第4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并帶領紅軍掃除突入贛南的粵軍4個師,實際上就是為誘敵深入消除后顧之憂,加上毛主席深刻思考讓周恩來認識到新人的一些錯誤,本質上是毛主席策略的延續。
第五次反“圍剿”
1933年下半年,國民黨經過半年準備,對紅軍發起了第五次“圍剿”。
這次老蔣的方法又高明了一些,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在根據地周圍地區實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對根據地實行更嚴密的經濟封鎖。
那時生活十分苦,鹽油和衣服布料都缺,東奔西跑,睡的是草席,吃的是南瓜粥。
老蔣軍事上采取“堡壘主義”和逐步推進的新戰術,調集100萬大軍,自任總司令。
不過老蔣用于主攻兵力在50萬那樣,而我軍主力已發展到了10萬,差距其實并不比前面的大,特別是與第三次“圍剿”相比。
但此時李德、博古掌握指揮權與領導權,他們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不讓敵人蹂躪一寸蘇區”方針。
“左”傾機會主義在紅軍中占據了統治地位,拒不接受毛主席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用所謂“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使紅軍陷于被動地位。
很快就出現失利,博古與李德歸罪于戰場指揮員,想要處決他,毛主席堅決反對。
這時其實有一個反“圍剿”的機會,因為抗日好幾位名將反對老蔣,他們派代表同紅軍談判,老蔣要抽出兵力對付這些人。
但博古拒絕毛主席的一些方案,很快老蔣就搞定那邊問題,錯失機會。
最后失敗,被迫轉移。
老蔣繼續“追剿”和堵截,毛主席雖然沒有領導權,受到排擠,又有病在身,但依舊積極了解局勢,尋找化被動為主動方法。
毛主席的建議還是沒有得到采納,直到湘江那里,遭受優勢敵軍夾擊,最后慘敗,從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多人。
這悲慘的結果和面對危機重重,引起了組織上下對博古等人的不滿,所以有了后來的遵義會議,從那個會后毛主席開始有了領導權。剛接手就把敵人耍得團團轉,指揮出著名的“四渡赤水”,三萬士兵對40萬大軍,以弱勝強,化被動為主動,跳出敵人包圍圈,開始了長征之路。
五次反“圍剿”、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凡是聽從毛主席的策略就能取得勝利,不聽從就失敗,毛主席的思想深邃,逐漸讓將帥們服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