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革命總算成功了,但來之也不易。它是用億萬人民的血
汗換來的,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經常回顧往事,就
是為了不忘過去,把新中國建設得更好。”
話說1952年10月28日上午8點30分,毛澤東吃過早飯,羅瑞卿問:
“主席,是否再看幾個地方?”
毛澤東說:
“不看了,我們走。”
許世友說:
“主席,到山東不看孔廟不好。”
毛澤東在1920年4月從北京去上海途中,曾在曲阜下車,參觀了孔廟,至今已經32年了。他聽許世友如此一說,便不假思索地說:
“對,應當再拜訪一下孔老夫子。”
毛澤東一行在許世友的陪同下,乘專列離開濟南,行至泰安火車站,他們下了車,在車站旁的小飯鋪里,吃了一頓白水煮豆腐和白菜湯。
中午,專列到了兗州火車站,滕縣縣委書記王吉德應召上了專列。由于事先缺少準備,王吉德見了毛澤東,似乎不知道從何講起。羅瑞卿看著王吉德十分窘迫,就對毛澤東說:
“主席,車備好了,我們去曲阜吧。”
毛澤東大手一揮,說:
“好,我們到曲阜看孔夫子去,出發。”
說罷,他率先下了專列,換乘汽車出發了。他對陪同的許世友等人說:
“你們知道曲阜是怎么來的嗎?據東漢應劭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屈長七八里,故名曲阜’。曲阜城東有一座土山名叫防山,如‘原’,高出于地面,《釋名》這部書上說:‘土山曰阜’。應劭的解釋和《釋名》的說法近似。大概這就是‘曲阜’二字的由來。
曲阜的歷史很悠久,曾是6個國都所在地。據說,最早來到曲阜的是神農。神農都陳,后徙曲阜。這位神農就是炎帝,他是黃帝的兄長,我們常說的炎黃就是指這二人,相傳炎帝繼伏羲為帝,在位60多年,后讓位給黃帝。他住的地方叫‘犁鏵店’,不知現在是否還有這個地方了。
據說少昊是黃帝的兒子,為嫘祖所生,初降居青陽。黃帝逝世后,公推他繼位,遷到曲阜,帝于窮桑,就是現在的壽丘。少昊繼黃帝之志,使這個地方發展很快。于是曲阜成了‘少昊文化’的中心,有‘少昊之墟’之稱,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一頁。后來曲阜出現了‘奄國故都’的稱號。奄在商代長期為王都,到周初,因支持武庚的叛亂,被滅,史書上稱為‘滅徐踐奄’。商朝到盤庚時,都城由奄遷到殷,即今安陽。
‘滅徐踐奄’后,為了征服東夷的戰略需要,在曲阜筑魯城,與‘成周’即洛陽成犄角之勢。周王朝封周公于魯,因當時中央離不開他,就命周公的兒子伯禽在這里建國,他就是魯國第一位國君了。
曲阜作為王都前后有700年,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對后世有重大影響。特別是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影響更大,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過一會兒,你們看看孔林、孔廟、孔府就知道了。”
如今的曲阜與32年前大不相同,今非昔比的毛澤東故地重游,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孔廟主體建筑大成殿前,毛澤東駐足片刻,爾后邊走邊對身邊的人說: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孟子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這里,孟子把孔子和幾位先圣先賢進行比較,找出了‘圣’之所在。伯夷,因反對周武王消滅商王朝,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孟子謂其清者;伊尹是商初大臣,輔助商王太甲,因這位王破壞法治,被他放逐,代理其政,3年后太甲悔過,又接回復位,孟子謂其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時魯國大夫,以學習講究貴族禮節而著稱,齊攻魯,他派人到齊勸說退兵,孟子說他是和者;只有孔子集先圣先賢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適合于時代的人。他把孔子推到了最高境界。
由于孔子的思想比較符合統治階級的胃口,歷代統治階級給孔子戴了很多高帽子,他的地位也越來越高,與孔子同代人魯哀公就尊稱孔子為‘尼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學取得統治地位。唐太宗尊孔子為‘先圣’;唐高宗稱孔子為‘文宣王’。宋朝加號孔子為‘先圣文宣王’。元朝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朝加號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講到此處,他不無幽默地說:
“孔子年年有進步,代代都加封啊!”
一句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毛澤東一行來到孔府,孔府服務人員介紹說:
“宋仁宗時,把‘文宣公’改為‘衍圣公’。‘衍圣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最大貴族。五代時相當于五品官;元朝時提升為三品;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其地位升得更快:明初為一品文官,地位僅次于丞相。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的御道上行走。隨著孔家社會地位的提高,宅地也不斷擴大,而且是在歷代王朝支持下擴建的。孔府3路布局:東路為‘東學’,有一貫堂等;西路為‘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等;中府在中路,前為衙署,后為內宅,最后為花園。”
毛澤東身后的一位工作人員感嘆道:
“孔家不愧為全國一號地主,一號貴族。”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毛澤東一行來到孔林,當地負責人介紹說: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葬在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就是高土堆。到了秦漢時期,墳增高了,但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守林人。后來,隨著孔子的地位提高,孔林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毛澤東說:
“這個孔林確有特點。”
負責人繼續介紹說:
“孔林作為一處氏族墓地,2000多年來埋葬從未間斷。這里有春秋之葬,秦漢之葬,每個朝代的墓葬都有。”
毛澤東說:
“這個古墓群,不僅中國獨此一家,大概全世界也找不到啊。研究中國的墓葬文化,不用到別的地方,這一處就夠了。”
毛澤東來到孔子墓前,認真看了墓前的巨碑篆刻,只見上邊刻的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當地負責人介紹說:
“這是明正統八年黃養正書。墓前的石臺初為漢修,唐時改為泰山運來的‘封禪石’筑砌,清乾隆時又進行了擴大。”
毛澤東在返回的路上說:
“孔夫子有一位后人,他叫孔尚任。孔尚任在寫《桃花扇》時,書桌上常放一把扇面上有桃花的曲阜‘魯縞’扇,每當揣摩劇中人物,他總愛抖開桃花扇邊扇邊思考。有一天,孔尚任族里的孔尚鎂前來拜訪,見他在大風雪天,還搖著那把扇子沉思冥想,就贊嘆道:尚任真是如癡如醉啊!據說,孔尚任為了寫這部名劇,三易其稿,嘔心瀝血17年。”
毛澤東一行回到專列上,天已經黑了。吃過晚飯,毛澤東說下一站是徐州。許世友要繼續陪同毛澤東前往。毛澤東說:
“許司令太辛苦了,我過意不去啊。”
許世友一再堅持,毛澤東只好同意了。專列在魯西和蘇北大地上飛馳。毛澤東毫無倦意,便與羅瑞卿、滕代遠、許世友談起了戰爭年代。他笑著對許世友說:
“許司令,濟南戰役之后,我們應該組織淮海戰役了。”
許世友說:
“主席,1948年秋季以后,我們在軍事上真是遍地開花,全國一片進軍號聲。特別是濟南戰役和遼沈戰役的勝利,使全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我軍與國民黨軍比較,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優勢,而且在數量上有了優勢。我們前線各部隊領導和戰士們非常興奮,大家都希望接著打,打到南京去活捉蔣介石,一直把國民黨消滅干凈。”
毛澤東說:
“當時,我和你們的心情是一樣的。我和恩來等同志也是夜以繼日啊,很高興啊。同時,還要隨時掌握戰爭的全局,以決定下步工作。遼沈戰役和濟南戰役之后,國民黨軍統帥部為避免徐州地區部隊重蹈東北全軍覆沒的命運,決定以白崇禧部23萬人,防御平漢鐵路南段和長江中游地區,鉗制我中原野戰軍主力;以劉峙部及白崇禧的幾個兵團共70萬人,加入徐州方向作戰,改由國防部直接指揮,拱衛南京、上海,不得已時放棄徐州,依托淮河抗擊華中野戰軍的進攻。國民黨總兵力有80萬人,他們自以為強大,企圖在徐州地區與我決戰。
再看我軍情況,華東野戰軍及中原野戰軍部分38萬人,集結在徐州、濟南間休整。中原野戰軍13萬人,大部集結在平漢鐵路以西。此外,還有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及華北軍區部分地方武裝,共21萬人可參戰。我軍總兵力60多萬,士氣高昂。華東、中原、華北3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后方力量大為增強。
縱觀淮海戰役戰區,兩軍相比,我軍數量尚不如敵人,戰略上亦各有優劣。在這種情況下,統帥部如何下決心,也是很費腦筋的啊!”
毛澤東說著用手敲敲自己的腦袋,喝了一口茶,潤潤嗓子,起身雙手掐腰,踱了幾步,接著說:
“雖然難下決心,還得下決心。我們決定在淮海地區與國民黨軍隊再進行一次決戰。10月11日,電告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華東局和中原局。我們把整個戰役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占領新安鎮等地;第二階段,以大約5個縱隊,攻殲海州、新浦、連云港、灌云地區之敵,并占領各城;第三階段,可設想在兩淮方面作戰。整個戰役大約用1個半月到2個月時間。”
許世友插話說:
“戰役的發展完全證實毛主席的作戰方針是非常英明的,戰役基本上是按著主席設計的方案進行的。”
毛澤東點上一支煙,深深地吸了一口,接著說:
“淮海戰役的成功,與總前委正確指揮也分不開的。淮海戰役后期,在我們部署好平津戰役,確保傅作義部已無法南逃之時,于1月6日,我華野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這時的杜聿明集團已不堪一擊。杜聿明企圖突圍不成,10日下午,我軍全殲杜聿明集團,擊斃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俘虜徐州‘剿總’司令部副司令長官杜聿明。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殲敵55萬人,最后以敵敗我勝而告終。”
許世友見毛澤東說起淮海戰役如數家珍,盡管自己是親歷者,也聽得入了迷,他說:
“主席,淮海戰役是大決戰3大戰役中,唯一一場在總兵力以少對多的情況下進行的戰役,是60萬對80萬啊,聽說斯大林都稱贊這是奇跡!”
毛澤東朝許世友點點頭,又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似乎自言自語地說道:
“革命總算成功了,但來之也不易。它是用億萬人民的血汗換來的,是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經常回顧往事,就是為了不忘過去,把新中國建設得更好。”
專列在徐州火車站停了下來,因為時間比較晚了,毛澤東沒有會見當地領導人,就在專列上休息了。
10月29日上午10點,毛澤東用過早飯,讓羅瑞卿通知江蘇省委負責人江渭清和徐州市領導人到專列上見面。
江渭清和徐州市委書記華誠一、市長張光中早已等候在外,聽說毛澤東要接見,立即上車,向毛澤東問好。落座后,毛澤東說要聽聽徐州的工作情況。華誠一說:
“事先沒有準備。”
毛澤東說:
“我就愿意聽沒準備的匯報。”
華誠一、張光中二人簡單匯報了徐州市“三反”、“五反”、生產和生活情況,毛澤東說:
“這樣匯報好,情況真實。我這次來徐州主要是休息,隨便看看,聽聽,搞點調查,不想多打擾你們的工作。徐州是個好地方,這是我第2次來了。記得30年前,我從北京到上海,途經徐州,專門看了徐州古跡、市容、城墻,很開眼界。這次來就算旅游吧。”
華誠一插話說:
“我們徐州可是很有看頭,很有聽頭。”
毛澤東說: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把全國9片陸地命名為九州,你們徐州即為一州。”
江渭清插話說:
“另外,我們徐州應是養生學的發祥地。堯時有位叫篯鏗(jian keng——筆者注)的,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養生學家。堯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區周圍這塊地方,建立了大彭國。這位篯鏗就是彭祖,這塊土地的開山人物。”
毛澤東說:
“你們徐州的這位篯鏗可不是簡單的人物,據說他是黃帝的后裔,顓頊(zhuan xu——筆者注)的玄孫,祝融吳回的孫子,陸終氏的第三子。他的母親嬇(kui——筆者注)氏是鬼方人。這鬼方是華夏民族西部、北部的強梁外族,也就是犬戎、玁狁(xian yun——筆者注)、匈奴的前身。陸終氏和女嬇氏的結合,也許是民族和解的結果。傳說這位女嬇氏分娩時難產,打開兩肋,生下六子。大概因為剖腹產的創傷太重,不久這位母親就去世了。后來發生了犬戎之亂,篯鏗流離西域,受盡磨難,并學會養生之道。據說他在堯帝生命垂危之際,曾進獻雉羹,也就是野雞湯,治好了堯帝的病,因此給堯帝留下很好的印象。
彭祖為開發這塊土地付出了極大的辛苦,他帶頭挖井,發明了烹調術,建筑城墻。傳說他活了80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長壽之人,還留下了養生著作《彭祖經》。他建的大彭國,在夏商時期比較強大,后被殷商武丁滅掉,前后存在800年。大彭國滅亡后,彭城曾屬宋、齊、楚。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莊子、荀子、呂不韋等都曾論述過他。《史記》中對他有記載,屈原詩歌中也提到過他。大概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到了西漢,劉向在《列仙傳》中,竟把彭祖列入仙界。”
說到這里,毛澤東站起身來,向外一揮手,說:
“走,不能光在車上坐而論道,我們出去實地考察一下。”
毛澤東等人下了專列,隨行人員也都簇擁而下。王鶴濱走到滕代遠的臥鋪車廂時,見他仍然坐在鋪位上不動,面色有些蒼白,便俯身湊近他,問道:
“滕部長,有什么不舒服嗎?”
“沒什么。”
滕代遠無力地回答,說罷起身向車廂門口走去,沒走幾步,突然倒下了,黃豆大的汗珠涌滿了額頭。王鶴濱判定他是由于疲勞過度,飲食不足,發生了低血糖。一位年輕的女乘務員也急忙趕了過來,焦急地問:
“發生了什么事?”
王鶴濱顧不上回答,連忙說:
“餐廳有糖沒有?”
“有,干什么?”
“快!端一碗熱糖水來。”
不一會兒,乘務員端來半碗白糖水,王鶴濱把滕代遠的上身稍微抬高一點,說:
“滕部長,不要擔心,喝下這碗糖水便會好的。”
滕代遠把嘴湊近碗邊,一口氣喝了下去。他的病情很快好轉了,冷汗停止了。他試著從地上站了起來,說:
“王醫生,不要管我了,快跟上毛主席!”
說罷,用手帕擦去頭上的汗珠。王鶴濱問:
“過去發生過這樣的情形嗎?”
“沒有,第一次。”
“這糖水喝了就會好的。”
王鶴濱和乘務員一左一右把滕代遠扶回到臥鋪上坐下,滕代遠臉上泛起了笑容,說:
“王醫生,我沒事了,你快去趕毛主席。”
王鶴濱說:
“滕部長,你休息一下,我去啦。”
說罷,他出了車廂,向毛澤東去的方向追了過去。汪東興見他來了,不解地問:
“王大夫,干什么去啦?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的。”
王鶴濱稍微調整了一下呼吸,向汪東興報告了滕代遠的病情和處理情況。汪東興一聽,拉著王鶴濱向楊尚昆作了匯報,楊尚昆也加快腳步趕到毛澤東身側,報告了滕代遠的病情。毛澤東回過頭問王鶴濱:
“病得重嗎?”
王鶴濱忙跨前兩步,說:
“病情緩和了。由于低血糖,暈倒在車廂的門口,喝了碗糖水,好了。”
毛澤東一行乘車來到徐州市市委招待所,在一間不大的會客室里休息。毛澤東坐在東側靠山墻的沙發上,從衛士那里要來一支香煙吸著。其他隨員坐在四壁前的沙發上,每人面前放著一個盛著茶水的帶蓋白色瓷缸。服務員又端來3個碭山梨,每一個足有2斤重。服務員將梨子削了皮,切成條狀,在每一塊梨上插兩根木質的牙簽,首先端到毛澤東面前,半鞠著躬說:
“主席,請嘗嘗這碭山梨。”
“我的牙齒不行,吃了會疼的,謝謝。”
毛澤東微笑著拒絕了,他環視一下他的隨員們,說:
“大家嘗嘗吧!”
服務員端著盤子,在室內轉了一周,削的梨子還沒有分完。這種請客方式真巧,一個梨子請了一群人,尚有富余。毛澤東看大家都嘗了梨子,就從沙發上站了起來,握別了接待人員,乘車觀看了市容,還要去看黃河故道。徐州有不少山頭分布在市郊,每個山頭都有動聽的歷史故事。毛澤東對眾人講道:
“徐州是古戰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它是東西南北的咽喉要道。”
羅瑞卿接著說:
“這里也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爭奪要地,占據了徐州,南可奪南京,東可取上海。淮海戰役時,就是如此,我們一占領徐州,蔣介石就守不住上海和南京了。”
汽車在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南側停了下來,江渭清說,已經到了云龍山東麓。
云龍山位于徐州市南部,在唐代時習稱石佛山。據史書記載:“山有云氣,蜿蜒如龍”。南朝宋武帝劉裕年少時曾登此山,見有云龍環繞之異,他即位后即將石佛山改名為云龍山。
毛澤東下車后來到山腳下一道圍墻的大門口外,見門口旁在墻上所嵌著的一條橫石上鐫刻著“云龍山”3個大字,走進大門,來到東半山的興化寺,又叫石佛寺,在一尊石佛像前駐足觀看。這尊大佛,頭像大概是在北魏時期鑿成,而兩臂和前胸則是在清朝康熙三十四年所補建。只見他方面大耳,闔眸微笑,環手而坐,法相莊嚴。毛澤東仔細看了一會兒,說:
“國之瑰寶啊!”
從興化寺來到放鶴亭,他對身邊的人說:
“1077年,蘇軾出任徐州知府。他當時剛過不惑之年,奮發有為,政績卓著,給徐州百姓做過一些好事。在他離任時,徐州百姓成群結隊為他送行,有的人挽住他的馬頭,獻花獻酒,依依惜別,甚至放聲大哭。蘇軾與張山人是好友。蘇軾常與別的朋友到他那里登門拜訪,他們一起飲酒賦詩。這位張山人馴養了兩只鶴,并在云龍山修建了一座草亭,名曰‘放鶴亭’。蘇軾為此寫了一篇《放鶴亭記》,文情并美,成為流傳千古的著名散文。”
毛澤東說罷,問身邊的一位地方領導人:
“能背出《放鶴亭記》嗎?”
那位領導人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毛澤東遂輕聲吟道: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毛澤東吟罷,又看著亭前乾隆題詩的石碑,說:
“乾隆這個人好題詩。”
一行人登上云龍山山頂,極目望去,山腳下的山巒、河道、村莊、城鎮、溝壑、林木,就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薄紗。站在毛澤東身邊的地方領導人,用手朝北邊指著視線下的黃河故道,側著頭看著毛澤東,請毛澤東看黃河故道。毛澤東瞇起了雙眼,用力望了望,也用手指了指黃河故道,微笑著說:
“啊!那就是黃河故道啦?”
江渭清說:
“是,主席,那就是黃河故道。”
毛澤東皺皺眉頭,說:
“黃河故道穿城而過,威脅人民的生命財產,市委市政府應當及早采取措施,變災為利。”
華誠一、張光中連連點頭稱是。毛澤東接著議論道:
“徐州是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著名人物都與徐州有關。據統計,徐州籍的皇帝有十幾人之多,除了遠古時期的篯鏗,還有劉邦、劉秀、曹丕、劉備、劉裕、蕭道成、蕭衍、朱全忠、朱元璋等。著名的文臣武將,有西漢的蕭何、曹參、周勃、王陵,還有抗金英雄趙立,剛直廉潔的徹里氏,反清復明的閶爾梅,義不仕清的萬壽祺,蔑視奸黨的李向陽等等。近代則有辛亥志士王少華,以身許國的吳亞魯,工人領袖姚佐唐,雨花巾幗呂勵之,民族英雄李云鵬,我們的炮兵司令朱瑞等。
歷史上很多名人來過徐州,做過很多有意義的事,如秦始皇為了秦政權的鞏固和持久,曾親臨彭城,于泗水求鼎。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曾隱居在古邳鎮,并在那里的圯橋見到了黃石公,黃石公給他一部兵書,幫助張良成就了大事業。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詩人謝靈運、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范仲淹、文天祥、李漁、蘇軾、韓愈、李煜等,都來過徐州。
大詩人李白專程去下邳圯橋憑吊張良往事,寫下《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一詩,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這李白也想見黃石公,得到上天指點,干點大事業,可惜,黃石公不在了!
大詩人白居易父親曾任彭城令,他9歲時便來過徐州,以后又多次來徐州。他曾寫下著名的《燕子樓詩》,這首詩還引起了一些矛盾。清朝的乾隆皇帝經常出巡,4次來徐州,在這里也研究過治理黃河的事,并留下過詩篇和題詞。
在徐州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很多:劉項楚漢相爭。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呂布等在這塊地區群雄逐鹿,導演了多幕歷史活劇。《三國演義》中寫了許多故事,如曹操血洗徐州,泗水因此斷流!呂布在沛縣轅門射戟,張遼招降關羽等。南朝宋的建立者劉裕,曾是東晉北服軍的戰將,后掌握軍隊大權;劉裕發動兩次北伐,收復了一些失地,并建立了新的朝代,他的主要活動是在徐州;歷史記載,他曾大興土木,擴建了徐州城。總而言之,徐州不愧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很值得學習和研究。”
毛澤東點燃了一支煙,吸了一口,指著四周對江渭清說:
“渭清啊,你說這石頭山上沒有植被,能不能搞綠化造林呢?”
江渭清想了想,回答說:
“世上無難事嘛,石山綠化一是可以搞人工植被來解決,二是可以在石頭上打眼,再向洞眼石縫中填土,播樹種和植小樹苗,我看總是有辦法的。”
毛澤東說:
“那好嘛,就按你說的辦吧。這么大的一座山,荒禿禿的多可惜。我問過專家,種一棵樹就可以含吸住一噸水,既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態平衡,又能美化環境,產生經濟效益,豈不是一舉兩得。你們應當治好戰爭創傷,加快建設步伐。發動群眾,上山栽樹,綠化荒山,變窮山為富山。”
華誠一、張光中等人表示,一定照辦。
眼見日當午時,毛澤東一行便從北坡下了云龍山。
10月29日中午,毛澤東一眾人等簡單吃了飯,稍事休息,便乘車沿中山路向北行駛,前往九里山。
九里山在徐州市西北郊,東西走向,逶迤9里。西起第一峰名象山,當中是團山。九里山上保存了很多古跡,有樊噲磨旗石、白云洞、劉向墓等。
毛澤東坐在車上,非常興奮,他對身邊的人說:
“徐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文獻記載,從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起4000多年里,在徐州發生較大規模的戰事,就有400起。九里山則是一個重要戰場,更是軍事要塞。你們看過《水滸》嗎?那里有一首歌謠:九里山前古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順風吹動烏江水,好似虞姬別霸王。這說的正是劉項楚漢相爭的故事。”
有人插話說:
“主席,為我們講講楚漢相爭的故事吧。”
毛澤東說聲“好吧”。他點上煙,抽了幾口。說:
“秦朝末年,由于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沛縣人劉邦起義后,被稱為沛公。下相人也就是今日宿遷人項梁、項羽,避仇吳中,殺死吳郡太守,也舉起義旗。全國很多地方的農民以及原六國舊人紛紛起來反秦。當時的劉邦官居泗水亭長,大概相當于現在的一個鄉長吧,他已經48歲了。那位以‘萬人敵’為志向的項羽,才28歲,是個年輕小伙子。
劉邦起兵后,在山東西南江蘇豐沛一帶,打了幾個小勝仗。項梁、項羽率八千子弟兵揮師北上,而且力量很快擴大到六七萬人,兩軍合并,力量更大。
陳勝、吳廣西進起初順利,當打到離咸陽不遠的戲時,被章邯打敗。陳勝退到今安徽蒙城一帶,被車夫莊賈殺害。陳勝、吳廣起義軍失敗。
這時反秦力量主要是項、劉兩支。項梁因驕傲,在定陶被章邯打敗身亡。劉、項把他們擁立的楚懷王,從盱眙接走,退守徐州。
章邯以為殺死項梁,楚軍不再構成威脅,便揮師攻趙。趙大敗退守巨鹿,向懷王求救。楚懷王命宋義、項羽、范增率一路人馬救趙,攻打章邯;另外命劉邦率部西進,攻打河南,而后取咸陽。
此前,楚懷王對諸將有言:‘先入關者王之’。秦滅亡后,劉邦和項羽又開始爭奪天下……”
毛澤東正說著,車子已經到了九里山。下車后,大家一邊走,一邊聽毛澤東繼續講故事:
“劉邦乘項羽攻打齊國之際,迅速東進,數十萬大軍很快占領了彭城。但劉邦因為產生了驕傲,對項羽反撲估計不夠。當項羽得知劉邦攻占了彭城,大為驚慌,急率精兵3萬返彭城。這時的劉邦,卻在彭城置酒與各路諸侯喝慶功酒呢!楚軍在早晨向漢軍發起進攻,先擊破漢軍駐魯就是現在曲阜的樊噲部,又穿越胡陵,過九里山,大敗駐蕭縣的漢軍,而后直趨彭城。一日之內趕回彭城,可謂神速。劉邦急促開城迎戰,潰不成軍,大敗而逃。漢軍沿谷泗二水退逃,被殺十幾萬,在東濉水上又被項羽趕上殺死十幾萬人,史書上說:‘濉水為之不流’,可見死人之多。劉邦只帶數十騎逃走,他的父親和老婆都落到項羽手中,真是慘敗啊!
劉邦逃到滎陽,收集逃散士卒,蕭何從關中派來增援部隊,他又把韓信的部隊收來,漢軍重新振作起來。
此后,劉項長期對峙,或拉鋸戰于滎陽、成皋一帶。經幾年對峙,項羽疲于奔命,只好提出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西為劉屬,東為項屬。劉邦表面同意雙方都撤軍,其實他聽從張良、陳平建議,耍了個鬼把戲,當項羽后退時,他卻偷偷從后邊殺來。同時,劉邦命令韓信從齊,彭越從梁,英布從淮南,會戰項羽,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
項羽邊戰邊退,而劉邦步步進逼。民間傳說在九里山,韓信曾指揮軍隊與項羽發生過激戰,項羽由此退往垓下。”
毛澤東一行人來到團山樊噲磨旗石前,當地人解釋說:
“相傳楚漢決戰時,漢軍大將樊噲在山上豎起一面大旗指揮作戰,因為旗能磨倒山石,所以叫磨旗石。”
毛澤東細看這團山之石,果然奇怪:巖石上有一個大洞,長3米,寬1.3米,深1.7米。一行人又來到象山半山腰的白云洞,當地人介紹說:
“據說它是項羽命令士兵挖的隧道,出口在漢軍陣后,因而擺脫了漢軍的包圍。”
毛澤東笑著說:
“看來項羽還懂得地道戰呢,要不是這個洞他早就完了。”
順著白云洞向下,毛澤東又去看了劉向墓。在返回途中,毛澤東接著講楚漢相爭:
“項羽最后退到垓下,被漢軍團團圍住,劉邦、張良采用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計謀,從軍事實力上和心理上瓦解楚軍。項羽絕望得慷慨悲歌,別姬南下,到烏江時自刎而死。這場戰爭最后以劉勝項敗而告終。”
他吸了一口煙,繼續說:
“項羽和劉邦幾乎同時起兵,以實力而論,項羽比劉邦雄厚。滅秦后,戰爭由反秦轉變為劉項爭天下,其間各有勝負,最后劉邦勝利,原因有三:一是劉邦實行的政策比較符合歷史潮流,得到人民的擁護。如約法三章,為義帝發喪等。而項羽則燒殺搶掠太甚,分封也不公平,陰謀殺死義帝。二是劉邦有一條正確的作戰方針,正面由劉邦與項羽對峙;北面由韓信消滅魏、趙、齊后,南下對項羽施加壓力;南邊由英布、彭越侵擾項羽后方;總體上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之勢。同時,采取離間計,除去項羽大謀士范增,削弱其領導核心力量。而項羽則顧此失彼,疲于奔命,以一己之勇橫沖直闖。三是劉邦用人政策正確,正如他自己說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可見,劉邦是有自知之明的,比較明白自己勝利的原因。而項羽則不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正如司馬遷批評的那樣:項羽‘自矜攻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5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欲知毛澤東在視察途中,還會道出什么宏論妙語,且看下一章詳述。
東方翁曰:毛澤東評楚漢相爭之劉邦勝利、項羽敗亡的三個原因,的確是高論!人心之向背、戰略方針正確與否和用人之道,自古以來都是決定創業、治國勝負成敗的關鍵,后人可不慎乎?!
咨詢微信: qunfeiyang201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