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是美國經濟的推進器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美關系漸入緩和階段,美國借“民生發展需要”這個理由,大力鼓動中國放棄軍事工業,尤其是借機瓦解中國軍工體系,不但促成一大批軍企破產,而且以“落后”為名誘導許多戰略項目下馬,造飛機的去造摩托車,搞導彈、研究相控陣雷達的不如賣茶鹽蛋的,直到兩次伊拉克戰爭才打醒夢中人。
軍工企業,對于大國而言,在看得見的時期內,一定會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不要以為它只是國防命脈。軍工企業,在所有大國中,都是高精尖人才的集居地,也是高科技產品創新的集中地,因為怕落后挨打,所以,必須保證最好的軍品持續涌現,軍品研制過程會帶動諸多民用企業,軍品成熟之后,還會轉化為諸多民用產品,最后實現相互提高。
美國的軍民融合不只是產品融合的問題,可以認為是“先軍科技”,可以認為是美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推進器。
換句話講,美國會把最先進的科技優先用于軍事,之后才逐步向民品轉移,以確保它主導的戰爭能保持武器領先和模式領先。
下面,我會舉幾個大家都能看得見的例子分析美國的先軍戰略和軍民融合。
▓-互聯網。
這個東西所有人都熟悉,但它誕生于何時何地并是所有人都很關心。事實上,互聯網,又稱因特網,它始于1969年的美國,最早是美軍在ARPA(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首先用于軍事連接,讓美軍事部門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以達到信息高速化的目標。之后又被嫁接于高等院校之間,再之后才逐步向一般民用轉變。此后造就的生產力持續振興著美國,它涉及的產業不只是科技含量高,而且遠期持續性不可估量。互聯網經濟的源頭就是美國軍事需要。它首先引爆了美國信息革命,隨后又引爆了世界信息革命,未來的經濟戰都離不開這個戰場。
▓-GPS導航系統。
現在,全世界大概有四大導航系統,但五十年前,有這種想法的只有美國國防部,GPS系統的前身為美國國防部主持研制的一種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1958年研制,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早期,它只有6顆衛星,精度較低,后來才一步步擴網提高精度,到了1993年就完成系統組網并投入到軍方廣泛使用,隨后又開放給警方使用,著名的“辛普森案”偵破過程中,當辛普森從家中逃跑后,美警方就是利用GPS導航在高速公路上根據其手機訊號進行的定位。全范圍轉民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之后的事。美國研制GPS系統過程中和過程后,分別帶動了諸多相關產業的發展,“導航經濟”已成為重要的資源型戰略經濟。
▓-洛-馬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簡單點講,它是美軍事工業的心臟,當之無愧的美國第一軍工。該公司的軍工產品以極大優勢稱雄世界,主要領域包括航空、航天、電子產品和信息系統等。因為它有超凡的研發能力,比如說軟件系統開發,每年編寫的軟件代碼甚至超過了微軟公司,這方面極少為外人所知曉,包括微軟在內的大量民用公司都選擇與其聯合開發大型軟件系統。軍用和民用領域的高端傳感器、數據鏈、電子系統都成為該公司的核心業務。
▓-波音公司。
因為它在民用飛機上的名氣太大,不需多言介紹。事實上,這家公司早年叫“太平洋航空制品公司”,主要業務是生產軍用飛機,為美國國防部服務,包括生產大型轟炸機,二戰中,赫赫有名的B-17(綽號“空中堡壘”)、B-29轟炸機,冷戰時期著名的B-47和B-52戰略轟炸機, KC-135空中加油機以及E-3預警機,都是由波音公司生產。六十年代以后,它才開始更多涉足民用航空。現在,它仍然是軍民融合度極高的雙型公司。波音成功的基礎是軍事推動力,轉而又成就了美國航空經濟的巨大動力。
▓-雷聲公司。
它是美國五角大樓的第二大軍工供應商,在某些領域的技術極具優勢,包括雷達系統、導彈系統、傳感器、潛艇聲吶系統、軍用教練機、無人偵察機等,其中雷達技術和導彈技術代表了當今世界的最高水平。因為它在雷達技術和傳感器技術領域的成就,促使它又選擇性地介入大量民用領域,它的三維光電傳感器可以更好地對目標進行識別和跟蹤,它的無人機通用控制系統、放射性探測系統和高科技模擬器都非常受歡迎。雷聲公司的產品涉及到多個產業鏈,對美國經濟的間接貢獻非常大。
▓-赫氏(HEXCEL)公司。
它是美國著名的材料公司,也可以稱之為材料巨頭,成立已超過75年。所有制造業的基礎是材料,沒有好材料,就沒有好產品,而軍工產品又是美國追求性能優越的一個最重要場地,赫氏工業部門很早就與美國國防部合作并相互促進,它研制的碳纖維增強材料、樹脂體系、結構材料等都領先于世界,并應用于美國軍事工業。目前,該公司已經具備空天材料、海洋材料、風能材料、汽車材料和其它新型增強材料在內的超范圍研制能力。
▓-戰爭公司(白宮和五角大樓,又稱“白-五公司”)。
美國,表面上看,它是一個正常國家,但仔細研究,它更像是一家巨型公司,這個公司,首先最重視開發軍品,然后是軍民融合,再然后是一般民品。在軍品開發方面,白宮是決策和撥款機構,五角大樓是執行機構。當推進到軍民融合刺激經濟時,兩者又合為一體,制造沖突和戰爭是軍民融合型經濟的必備條件,沒有沖突和戰爭,就沒有軍事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沒有軍品開發的必要性。尋找軍民融合經濟的合理借口必須是“有危險,有威脅”。
“白-五公司”以軍事推動經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間接制造戰爭;一種直接主導戰爭。
間接制造戰爭可以實現兩個目標:一是消耗庫存武器;一是試驗新型武器。美國的追求是“永遠領先”,庫存已久的武器必須定期清倉,但清倉又不能浪費性清理,讓代理人承擔清庫成本是其最重要的手段。比如說,援助烏克蘭600億美元,但必須有超360億美元的經濟利益最終回流美國(還不包括戰后獲得的利益空間),代理人出一部分,盟國出一部分,既賺了援助友國的名聲,又實現了擴大美國再生產的目標。代理人戰爭,不可能試驗最新式戰略型武器,但可以試驗最新型常規武器,或者說可以試驗未來戰爭的常規武器。
直接戰爭,不常發生,一旦發生,就是美國戰爭模式的一次試驗,兩伊戰爭的高度信息化,相當于在給全世界做戰爭實驗演示教學,它是對美國軍工系統成果的集成式檢驗。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它進行了這樣的全方位檢驗,俄烏戰爭達不到這種標準,其它國家的戰爭更加不值一提。大家需要清楚認知地是,美國的規模化信息戰已經超過二十年,而其它大國卻還沒有演示過這種戰爭,都只局限在“演習”這個層面,真正遇到大規模戰爭,戰力會完全不一樣。
間接戰爭和直接戰爭還有一個什么樣的經濟效益?
最明顯的作用是年度軍售。美國每年有規模的全球軍售大單在800億至1000億美元之間,要實現這樣高的經濟收入,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它的武器在戰場得到過驗證,只有演習而沒有實戰的武器在市場上受歡迎度不是很高,使用國會很小眾。美國的常規武器,幾乎都經歷過實戰,優點可以實現更好地提升,缺陷可以及時暴露而得到改進,故購買都眾。
我今天要強調什么呢?要強調美國的“模式創新”。
“戰爭模式”這幾個字一定要引起中國人的重視,不要只埋頭考慮人家有航母,我也跟著有航母,只簡單跟人家比有無,只跟人家比數量,而認不清“戰爭模式”的重要性。跟著美國的舊戰爭模式做戰略規劃,勝負主動權不可能掌握在自己手上。
那未來的戰爭模式是什么?
我判斷的方向是:未來戰爭就是“軍民融合式戰爭”,或者說“全智能戰爭”。
我們曾經提出過的全民皆兵是不是就叫“軍民融合式戰爭”?不是。當時的全民皆兵,主要指全民思想觀念和全民責任,更著重于人力。
未來的“軍民融合式戰爭”或者“智能戰爭”則更著重于系統戰力,它比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戰爭更加智能化和集成化,人被智能化改造,這就是美國為什么自己全力智能化而打壓其它國家智能化。
我觀察美國的每一次革命性技術誕生,都可以看出它跟美國軍事應用的高度兼容性,都可以看出軍民融合的統一性,雖然它自己沒有明示,但已經可以嗅出其中的味道。
美國現在為什么還堅持不直接進入大型戰場?因為它的新戰爭模式還未成型,還沒有達到可以給世界耳目一新的時候,美國最近兩年對全球軍事力量進行大范圍重組和再部署包含著對未來戰爭的準備。
中美建交前,美國曾嘲諷中國的“先軍政治”,故意曲解中國軍民一體的體制。而事實上,美國才是最為成功的“先軍政治”,在這種成功體制的刺激下,美國又成為科技和經濟雙成功的典范。未來,美國仍然一定會依靠“軍民融合”來確保自己的經濟領先和軍事霸權。
歸根結底兩個結論:
1,美國就是一家大公司,用軍品帶動民品,用民品反服務于軍品,最終實現軍民高度融合和全面配合;
2,“白-五公司”必須打仗,全世界必須應對它持續的、性質各異的戰爭需求,戰爭或戰爭憂慮不持續,美國經濟就不能持續強盛,世界和平是美國的最大心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