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毛澤東時代,在許多人,包括那些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印象中,首先就是貧窮、物質匱乏,其次才是貧富差距不像現在那么大,比較公平。我雖然沒有經歷過毛澤東時代,但我相信這是實情,我想我耳聞目見的這些普通人沒有必要為了粉飾現在而故意詆毀那個時代。
然而,看問題不能只看表象,還要看實質;也不能把目光僅僅局限在某一時代,還要看到歷史和將來;同樣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某一國、某一區域,還要看到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用馬克思主義的“行話”來說,就是要用辯證法的眼光,而不是形而上學的眼光來看問題。
由于毛澤東時代直接脫胎于舊中國,“一窮二白”,而經濟發展要有過程,幻想一下子達到多么高的經濟水平是不現實的;新中國剛成立,就受到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他們不僅對我封鎖、禁運,甚至在我國周邊挑起局部戰爭,到后來蘇修也與我反目成仇,在毛澤東時代我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非常惡劣,是現在無法想象的,那時一方面需要調動資源和消耗精力應付惡劣的國際形勢,而不能一味地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在發展經濟時也只能自力更生,沒有外資可供利用;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從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國民收入用于積累的部分偏多,用于消費的部分相對較少,這些都是毛澤東時代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的原因。這些原因基本都是客觀方面的原因,而不是主觀方面的原因。
即便毛澤東時代物質比較匱乏,可是拿現在與那時相比,勞動者的生活就真的更好些嗎?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享用發展成果,任何社會都能發展生產力,可是在不同的社會中經濟發展成果的受益者卻是不同的。后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的確不低,但在對這做大的蛋糕的分配中,勞動者顯然受益很少,真正受到佑護、攫得果實的是中外資本。既然如此,就算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再快,再發達,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又有多大意義呢?工人下崗了,農民失地了,國企改制了,“國退民進”了,中國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體現在何處?“社會主義”性質體現在何處?醫療、教育、養老、住房全都產業化,投機家們如魚得水,眉開眼笑,在這個充滿“商機”的社會里躊躇滿志、信心滿滿,可是倒霉的是誰?為之付出代價的是誰?還不是我們這個國家的“主人翁”——普普通通,沒有“商業頭腦”,不能在這個“市場經濟大潮”中“搏擊風浪”、“施展身手”,因而命如草芥一樣的勞動者嗎?
如果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政治路線沒有改變,到現在的話,也許中國的經濟體量不一定就更大,但是中國不會有剝削者、投機家們的生存空間,中國的貧富差距絕不會如此離奇,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不會比比皆是,醫療、教育、養老、住房這些不會成為壓在勞動者頭上的“大山”,普通勞動者的地位和權益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中國在如今的經濟體量下,如果能同時兼有毛澤東時代的真正為人民的公平,人民才能真正具有幸福感和獲得感,那樣的國家才可以說是真正屬于人民的國家。
然而,可悲的是,這只能停留在假設,假設而已!歷史呢,也許真的是不容假設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