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事愛好者,每次想起粟裕這位天才級戰神,蒙冤36年,最后飽受冷遇、郁郁而終,感覺特別遺憾,尤其是想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總會猜測,如果粟裕指揮,肯定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犧牲。有人說粟裕晚年體弱多病,已不勝勞煩,但作為戰神,粟裕為戰爭而生,如能重回戰場,說不定能煥發青春,多活幾年呢。但歷史已不能假設,我們也只能在無限感慨中追憶這位叱咤風云的戰神。
一、求學時期追求進步
粟裕,侗族,1907年8月生于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楓木樹腳村一個地主家庭,家境優越,是典型的“富二代”,與賀龍、耿飚、許世友、徐海東、陳賡、賀炳炎一樣,從小練武,有相當的武術功底,也有些行俠仗義的樸素思想。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后來還煉成了神槍手,有些百步穿楊的本領。
1916年,粟裕轉入其叔父創辦的第八國民學校讀書。1918年遷居會同縣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級國民學校和會同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報考湖南省立第二師范,被錄取為選送生。1924年3月因錯過考期,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學學習,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師。
二、紅軍時期進步緩慢
1926年4月,參加為支援桃源第二女子師范罷課而引起的學潮;11月,加入共青團。1927年5月,參加常德各界聲討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罪行的斗爭,因受通緝在黨組織安排下離校,擔任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教導隊學員班長,1927年6月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部警衛隊班長;起義失敗后,10月下旬,朱德在江西大庾對部隊進行整編,成立國民革命軍第5縱隊,共9個連隊,粟裕從班長直接提升為5連政治指導員,后來的林彪元帥此時擔任7連連長。
1928年1月,粟裕和林彪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五連黨代表。4月28日,跟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會師。朱毛會師后,南昌起義余部被編入紅4軍28團,粟裕擔任28團5連黨代表,6月調任二十八團三連連長。
1929年1月,跟隨朱、毛離開井岡山挺進贛南,1929年6月,任紅4軍第1縱隊第2支隊黨代表,成為營級干部;1930年6月組建紅一軍團,粟裕任紅12軍第5支隊支隊長,成為團級干部,時任軍長是伍中豪;1930年12月,調任紅22軍65師師長,月底改任64師師長,時任軍長是陳毅;1931年6月,64師改為紅四軍第13師,仍任師長;11月調任紅四軍參謀長,成為軍職干部,時任軍長是林彪,不久調紅軍學校任學員連連長。1932年2月,仍任紅4軍參謀長;12月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不久方志敏在贛東北創建的紅10軍調入中央蘇區,組建紅11軍,1933年2月,粟裕調任紅11軍參謀長;1933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紅七軍團,當年10—11月,粟裕調任紅七軍團參謀長兼下轄的第20師師長兼政委。
1934年4月,廣昌戰役慘敗,瑞金已很難保全。5月,中央開始做戰略轉移準備。為掩護主力轉移,1934年7月,紅七軍團奉命組成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粟裕任參謀長。
與同期的林彪、肖克相比,粟裕進步緩慢,主要原因是他性格耿直、作風內斂、喜歡鉆研,雖有才華,但不善搞人際關系,所以,難獲重要領導支持,進而缺乏獨當一面的機會,很難創造輝煌戰績,甚至受到某些領導批評,如在紅七軍團工作時,與軍團政委樂少華關系不睦,受到打壓,從此影響粟裕一生,但直到晚年,他仍搞不清自己是怎么得罪樂少華的,后來樂少華娶了卓琳的姐姐浦代英,50年代到高崗主政的東北工作,在“三反”中被錯誤批判涉嫌貪污,因不堪受辱于1952年1月舉槍自殺。另一個原因是粟裕在戰場中多次受傷,需要治療,從而影響職務晉升。因此,粟裕雖是高級干部,但屬于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角色,紅軍長征前,即被列入留守行列。
三、留守南方難有作為
紅軍長征后,1934年11月粟裕調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11下旬,擔任由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及地方武裝合編成立的紅軍第十軍團參謀長,赴外線作戰。1935年1月,紅十軍團在譚家橋戰斗失利,又在懷玉山遭敵人圍殲,粟裕與劉英率領先頭部隊800多人轉進閩浙贛蘇區;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擊區,粟裕任挺進師(400余人)師長;在2月底一次遭遇戰中,僅有的1部電臺被打壞,從此失去與中共中央和上級組織的電訊聯系;10月5日,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成立,粟裕任省軍區司令員、省委組織部長。1936年2月2日,成立浙西南獨立師,粟裕任獨立師政治委員會書記,并以省委代表身份兼浙西南獨立師師長。由于久不與中央聯系,1937年5月,陜北召開蘇區代表會議,總書記張聞天宣布粟裕為烈士。
這段時期,由于粟裕帶領的多是游擊性質的部隊,規模很小、裝備極差、戰斗力較低,所以,軍事上遭遇挫折,還被王耀武打的丟盔棄甲,這應該是他少有的至暗時刻。當然,粟裕并未悲觀失望,而是知恥后勇,由此13年后在濟南城活捉王耀武,最終一雪前恥。
期間還發生一件大事,即1936年2月,粟裕奉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之命,誘捕閩東特委書記、閩東獨立師政委葉飛。葉飛跳崖后撿回一條性命,閩東特委從此退出閩浙邊臨時省委。葉飛逃脫,粟裕成為劉英清算對象,兩人從此關系緊張、互相戒備。從中看出,領導人之間不夠團結,也是粟裕軍事上難有作為的重要原因。
劉英1942年5月被捕犧牲,葉飛也與粟裕心生芥蒂,曾公開向陳毅表示不愿與粟裕共事。雖然葉飛如此表態,但真的在粟裕手下任職時,尚能能堅決落實粟裕指示,不像有的領導拒絕執行粟裕軍令,體現了葉飛將軍可貴的大局意識和堅強的服從意識。
四、抗日戰爭嶄露頭角
全面抗戰爆發后,1937年10月,挺進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浙閩邊抗日游擊總隊”,粟裕任司令員,劉英任政委;10-11月,粟裕又兼任抗日救亡干部學校校長。
1938年3月,南方八省游擊隊和紅軍改編為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中革軍委新四軍分會同時成立,項英任主席,陳毅任副主席。剛成立的新四軍下轄四個支隊,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領浙閩邊游擊總隊600多人從平陽縣開赴皖南,被編為第二支隊四團三營,粟裕任二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是張鼎臣;4月28日,陳毅建議,粟裕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后粟裕任先遣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熊夢輝任參謀長,鐘期光任政治部主任,率部向蘇南敵后執行偵察任務;6月17日,粟裕率部在鎮江以西韋崗地區設伏,取得了新四軍在江南的首戰勝利,挺進江南第一仗使粟裕嶄露頭角;6月21日,先遣支隊撤銷,粟裕仍回第二支隊任副司令員,張鼎丞后回延安,粟裕任代司令員。
1939年8月,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合并成立江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正、副指揮。
1940年7月,粟裕率江南指揮部和第二團、新六團渡江進入江北,與先期渡江的葉飛陶勇部匯合,江南指揮部改稱蘇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揮;部隊整編為3個縱隊9個團,第一縱隊葉飛任司令員兼政委,第二縱隊王必成任司令員、劉培善任政委,第三縱隊陶勇任司令員、劉先勝任政委,全軍7000余人,從此,“葉王陶”在粟裕帶領下,取得許多輝煌成績。如1940年9月的黃橋戰役,讓陳毅、粟裕等名聲大噪,劉少奇趁機向中央建議由陳毅任新四軍八路軍華中各部之總指揮,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海安成立,陳毅任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委,賴傳珠任參謀長,粟裕任副參謀長。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任代理軍長,劉少奇任政委,所部編為七個師,原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改編為第一師,粟裕任師長;隨后成立蘇中軍區和蘇中黨政軍委員會,粟裕任蘇中軍區司令員,第一師政委劉炎任蘇中軍區政委和蘇中黨政軍委員會書記,后因劉炎生病,粟裕兼師政委和蘇中軍區政委;2月26日,粟裕在新四軍一師司令部所在地如東縣與楚青結婚。
1942年春,六師和一師合并,第六師部隊歸第一師指揮,粟裕任師長,譚震林任政委,譚震林沒有到職,由粟裕兼政委。1942年11月,蘇中軍政黨委員會撤銷,成立中共蘇中區委員會,粟裕任書記。
1944年3月,粟裕、葉飛率部發起車橋戰役,殲滅大佐以下日偽軍800余人,其中生俘日軍中尉以下48人,車橋大捷震驚全國,粟裕再次因亮眼的表現得到高層關注。
1944年9月,毛主席電令新四軍一部反攻江南。1944年12月,粟裕帶7000余人南下,1945年1月蘇浙軍區在浙江長興成立,粟裕任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西、浙東部隊;10月,粟裕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張鼎丞)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高郵戰役和隴海線徐海段戰役,使華中山東解放區連成一片。
抗戰中后期,粟裕因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天目山戰役等不俗表現而嶄露頭角,除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外,也得益于各級領導的認可和支持,如新四軍組建初期受到陳毅的肯定,是陳毅幫粟裕壓住陣腳、協調關系;后又得到時任政委劉少奇的重視和推薦,尤其是劉少奇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力薦,是粟裕得到中央高層賞識的重要原因;劉少奇到中央后,粟裕又得到時任新四軍政委、華東局書記饒漱石的特別賞識和堅定支持,據說當粟裕否定中央南下計劃、提出淮海戰役初步設想時,最先表態支持的是饒漱石。另外,饒漱石有相當出色的組織能力,他應該是淮海戰役中組織后方支援的頭號功臣。可見,人的成功與良好的人際關系和領導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感謝領導支持”、“感謝領導培養”等溢美之詞絕非可有可無的場面話和馬屁話。
五、解放戰爭大放異彩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中央采納粟裕建議,改變太行、山東、華中3支大軍同時出擊外線的計劃,同意華中野戰軍主力先在蘇中內線作戰。1946年7月,徐州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率劉雨卿的整編第21師、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王鐵漢的整編第49師、李振的整編第65師、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和戴之奇的整編第69師1個旅,15個旅共12萬人,集結在南通、靖江、泰州、揚州一線,欲對粟裕所部發起攻擊。粟裕與譚震林等指揮華中野戰軍19個團3萬余人,殲滅國民黨軍6個旅、5個交警大隊共5.3萬人,取得“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
1947年1月,粟裕又率部先后發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6月兼任豫皖蘇軍區司令員。1948年6月16日,粟裕發起開封戰役,殲敵4萬余人;6月27日發起睢杞戰役,殲敵5萬余人;7月12日發起兗州戰役,殲敵6.3萬余人。這3次戰役是解放戰爭國共決戰的轉折點,國軍從此喪失了對解放軍城市攻堅戰的信心。
1948年9月11日,粟裕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總指揮;9月16日發起濟南戰役,殲敵10.4萬余人;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該戰役共投入解放軍66萬、地方部隊40萬,粟裕指揮華野17個縱隊作戰殲敵44萬余人。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2月開始籌備京滬杭戰役,4月下旬,指揮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揮上海戰役,在上海外圍殲敵8個軍;5月20日,被任命為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副主任,后又兼任南京市軍管會主任、南京市市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率第三野戰軍代表團出席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和中央軍委召開的軍事會議,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毫無疑問,解放戰爭時期是粟裕的高光時刻,這段不俗表現使他與林彪、彭德懷、劉伯承、陳賡成為共和國“五虎上將”,也為他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肯定粟裕的同時,也不能忘記饒漱石和陳毅的特別貢獻,饒漱石、陳毅、粟裕三人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是取得勝利的關鍵。當然,粟裕的勝利也與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正確指導分不開,如果毛主席是像蔣介石那樣的“微操大師”,恐怕粟裕也會像杜聿明、衛立煌等名將那樣難有作為。可見,沒有脫離組織和群眾的英雄。
六、建國初期遭遇挫折
1950年1月27日,粟裕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任臺灣工作委員會主任。1950年7月上旬,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1950年12月——1951年9月赴蘇聯治病。1951年 11月12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第二副總參謀長兼華東軍區副司令員;12月12日,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1954年10月31日任總參謀長。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將軍銜。1956年11月20日被增補為中央軍委委員。1958年5-7月受到錯誤批判,9月19日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黨委第一副書記,負責院常務工作;12月30日,擔任國防部副部長(1978年3月中止)。1963年8月任軍科黨委第二書記。
由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出色表現,粟裕被黨中央和毛主席寄予厚望,是率部解放臺灣、抗美援朝的最佳人選,但因身體不好,最終未能成行。粟裕仕途上的高光時刻,是1954年10月—1958年5月擔任總參謀長,此后仕途逐漸走低。尤其是1958年5月,粟裕和劉伯承等人,受到彭德懷等人的錯誤批判,從此蒙冤36年,實在令人唏噓。
七、文革時期仍受重用
1966年11月,粟裕升任軍科黨委第一書記。1967年3月27日,任國防工辦軍事代表組組長、國防工業軍管小組組長;30日與謝富治、蕭華、楊成武被增補為中共中央軍委常委;5月8日率軍科干部500余人對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管。1972年11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73年2月任國務院港口建設領導小組組長,谷牧為副組長;當年8月當選為中央委員。1975年1月,以解放軍代表團團長身份出席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常委,與許世友當選國防部副部長(葉劍英任部長),2月任中央軍委常委。
文革期間,由于受到毛主席、周總理、林彪、葉劍英、江青等人的保護,粟?;疚词軟_擊,出席了期間幾乎所有象征政治待遇的黨代會、人代會、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并一直擔任中央委員、國防部副部長,1967-1968年、1975年2月—1976年10月,兩度擔任中央軍委常委,還曾擔任類似副總理職務的國務院業務組長,雖然地位不如以前顯赫,但同樣屬于重用。遺憾的是,1975年1月,曾是粟裕副手的古牧當選副總理,而粟裕卻無緣副總理。
八、改開時期退居二線
1976年10月——1979年9月,粟裕任中央軍委常委,經常以中央軍委負責人身份參與工作。1977年8月,出席中共十一大并當選中央委員;1978年2月26日―3月5日以解放軍代表團團長身份出席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當選全國人大常委。1980年9月當選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82年9月當選為中顧委常委。1984年2月5日因病逝世,享年77歲。
改開之后,粟裕任職可分兩個階段,一是1976年10月—1979年9月,擔任中央軍委常委,直接參與指揮軍隊建設;二是1980年9月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退居二線,直到1982年2月逝世。粟裕從卸任軍委常委到逝世,僅2年半時間。
回顧粟裕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后期戰功卓著。粟裕前期稍有獨當一面的機會,所以與林彪、許世友等將帥相比默默無聞,但在抗日戰爭尤其是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如孟良崮戰役、蘇中七戰七捷、淮海戰役等,受到毛澤東、林彪、劉伯承等人的高度評價。毛澤東夸他:“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1961年對來訪的蒙哥馬利元帥介紹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林彪稱贊“粟裕盡打神仙仗”、“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劉伯承對他高度評價:“智深勇沉、百戰百勝,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因戰功卓著、受人尊重,粟裕是唯一與朱德、彭德懷、徐向前、賀龍、陳毅、聶榮臻、林彪七大元帥并列稱為“某總”的大將,其中,前六位可被稱為“總、老總”,他和林彪因為比較年輕,只能稱為“總”,連葉劍英元帥和江青都客氣地稱他“粟總”。而劉伯承、羅榮桓、葉劍英三個元帥一般不被稱“老總”或“總”,而稱“帥”。
二是一生淡泊名利。粟裕低調謙虛、內斂寡言、淡泊名利,他兩讓司令、一辭元帥,堪稱共產黨人當之無愧的楷模。如在授銜前,毛澤東說:“論功、論歷、論才、論德,粟??梢灶I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后由衷地稱贊他:“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么!”
三是受到錯誤批判。由于戰功卓著、性格直爽,與彭德懷、聶榮臻等人在工作中產生矛盾,1958年5—7月受到錯誤批判,后擔任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逐漸被邊緣化,從此門前冷落,故舊踟躕,正如楚青回憶所說:“這時鬼都不上門啊。”
四是仕途比較坎坷。1975年1月,除粟裕外的國務院業務組長甚至連谷牧這樣的副組長都被任命為副總理,唯有粟裕原地踏步。文革結束后隨著一系列復雜的人事調整,他進一步被邊緣化,如1979年3月被免軍委常委,原先在葉劍英力薦下內定出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后來卻陰差陽錯改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提前退居二線。
粟裕雖有大才,但自始至終未進入政治局、出任副總理或擔任國防部長等核心部門的領導職務,這對于一個人品好、能力強、戰功卓著的軍事家很不公平,也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損失,而他的手下卻有多人入主中樞,如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宋任窮任中組部長、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副參謀長張震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二縱司令員韋國清任第十至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總政治部主任;七縱政委陳丕顯曾任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九縱司令員許世友曾任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縱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姬鵬飛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等職;被粟裕推薦為華東海軍司令員的張愛萍曾任第十一屆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
五是慘遭刻意隱藏。由于粟裕一直未被平反且仕途坎坷,因此在多人回憶錄及修史過程中被刻意隱藏甚至抹黑。如陳毅在提及粟裕指揮的“七戰七捷”信件中批示“這并不好,也無必要”;以正直著稱的張愛萍為“七戰七捷紀念館”題寫館名,卻又交代“不要突出個人(粟裕)”; 1985年推出的電影《黃橋決戰》,在總政主任韋國清等人的干預下,粟裕用“谷盈”代替;1986年出版的許世友回憶錄,從未提及粟裕是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也從未提及陳毅自1948年5月起便不在華野;1988年出版的葉飛回憶錄,對粟裕很少提及,卻對陳毅大書特書;1995年出版的陳士榘回憶錄,多次將自己與直接領導粟裕并列。粟裕對此心知肚明,曾對夫人楚青表示:“準海戰役的文章我不讀,準海戰役的書我不寫,準海戰役的戲我不看!”
六是最后郁郁而終。文革后,粟裕在蕭克、李達等人平反的情況下,2次申請平反一直沒有結果,加上回憶錄、影視劇對他刻意隱藏,使他深感郁悶,最終含恨離世,年僅77歲。老部下王必成曾為他打抱不平,嘆息道:“粟總是被浪費的人才”。直到1994年,劉華清、張震二位軍委副主席通過在《人民日報》發文的特殊方式,變相地為已故10年的粟裕平反,可惜因種種原因,至今未見正式發文平反,這對于一位戰功卓著的軍事家,實在令人惋惜。(2022-8-1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