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張大雄文兒起,這網絡上到處都是瘋炒狂炒粟總英明神武的文字,甚至為了粟總的英明神馬,一定要把其他人貶得一錢不值,都是粟總的陪襯——甚至少陪襯都不夠格。請問這是捧粟總呀,還是害粟總?如果洪洞縣里一個好人都沒了,就粟總一人兒是好人兒,請問粟總是在為誰打仗耶?打一仗就要整得眾叛親離滴?最后粟總成了孤家寡人兒?
比如下面這篇文字——
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70825/31184547.html
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董保存張洪寶,原題:黃橋決戰:粟裕指揮7千人打贏3萬人殲敵上萬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曾采訪過數十位新四軍的老兵,他們唱起一首歌:“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他們說,這首歌和“黃橋燒餅歌”一樣,曾在大江南北廣為流傳,這兩首歌都與黃橋決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說起黃橋決戰,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那是粟司令帶我們創造的戰爭奇觀——
……
這一開頭,就直接無視了當年那仗真正拿主意下決心的那個人兒!請問粟總會同意么?——請參見《粟裕戰爭回憶錄》相關敘事。當年最接近指揮層面的葉(飛)王(必成)陶(勇)會同意么?
要不,咱來瞅瞅葉飛同志是咋說滴?——
葉飛將軍談黃橋決戰的決心確立過程
黃橋決戰在軍事上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有些人常真理絕對化。毛主席的軍事指導思想,殲滅敵人必須以少勝多,需要三倍、四倍、甚至五倍以上的兵力。孫子也說,“十則圍之”,要超過敵人十倍才能包圍。而黃橋決戰,韓軍十萬,我軍一萬;戰場上呢,韓軍二萬五千多主力,我則全軍不足一萬!
是不是以少勝多就違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不是以弱勝強就不符合自古以來的兵法呢?
并不是絕對的。
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就列舉了魯齊長勺之戰、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有名大戰。而重要的,毛澤東同志指出:“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因而戰勝之。”
陳毅同志是從我軍南昌起義失敗后,從實戰中鍛煉出軍事才能,習慣于長期戰爭中的“以弱勝強”,在黃橋決戰中得到了充分發揮。陳毅同志在黃橋決戰前后的統一戰線工作是得到中央表揚的,至今人人贊譽,而他在黃橋決戰的軍事成就卻被淹沒了。黃橋決戰是陳毅同志軍事上的杰作,是“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的典范。
與陳老總在姜埝召開軍民代表大會的同時,韓德勤在東臺召開旅以上軍官參加的軍事會議,研究進攻黃橋的計劃。他以為我軍撤出姜捻是“匪膽已寒”,“不敢與我作戰”。于是在九月三十日,韓德勤密令:“集中力量,力求主動”,“應不借犧牲,達到最后目的”,將新四軍“包圍而殲滅之”。韓德勤部署了三路大軍:兩李和陳泰運的部隊為右路軍,約一萬二千余人,攻擊我軍黃橋以西防線,并掩護中路軍的進攻;左路軍由第一、第五、第六、第九、第十共五個保安旅的大部組成,約七干人,攻擊我軍黃橋東南地區防線,牽制我軍防御兵力;中路軍是進攻的主力,兵力約—萬五千人,以八十九軍三十三師為左翼,向黃橋東面的加力、分界攻擊,獨立六旅為右翼,攻擊黃橋北面,李守維親率一一七師大部、軍部直屬隊及炮兵為中堅,由營溪南下,攻擊黃橋東北。韓德勤共組織了二十六個團、三萬余人的兵力,發起黃橋戰斗。同時,日軍加強了對長江的封鎖:沿江韓軍也劫走了船只,以斷絕我軍退路。
我軍僅七千余人,兵力懸殊太大,還要分兵防御可能配合進攻的泰興等地的日軍,形勢十分嚴重。
為遲緩韓德勤的進攻,中央于十月二日致電周恩來同志;“韓德勤又大舉壓迫陳毅,據陳毅稱戰事不可避免,要求黃克誠增援。因此,我部署方針,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著攻陳,黃必攻韓。望先告何應欽停止韓的行動,否則八路軍不能坐視。”少奇同志根據中央指示,致電陳毅、黃克誠同志,認為蘇北目前確不應向韓采取嚴重的進攻行動,而應完全站在自衛立場,對陳毅部的增援如無中央明令南下,就以到達阜寧、益林之線為止。而陳、粟目前的作戰方針“還應是獨立打破重圍,求得以速決為原則”,“在勝利后即以比較謙虛的態度言和,沖突可暫時停止。”
陳毅同志與粟裕、鐘期光、王必成、陶勇等和我在內的有關同志,經過反復商量,蘇北軍分委數度集體研究,形成了一個獨立解決韓德勤的方針。就是說,在八路軍及四、五支隊的配合下(這種戰略配合是非常必要的,陳毅同志后來在黨的“七大”發言時曾表示熱忱的感謝),并不固守兩星期待援,而是以“獨立作戰為原則,韓如三路或兩路來,堅決各個擊破之。”(陳毅于九月下旬致毛、朱、王電)這“各個擊破”就不僅是“打破重圍”,而是要殲韓軍主力了。因為多方爭取了兩個月的決戰戰機終于到來,按照陳毅同志和蘇北軍分委的意愿,即使援軍不能到達(如胡服所料,赴援“事實上決不會快的”),也非殲韓軍主力不可。事實上,韓德勤提出的是“決一死戰”,我軍提出“決戰”,雙方都很明確。我們很清楚:韓德勤主力全部來了,勝敗在此一仗,如果打贏了,就解決了蘇北問題,如果打不贏,再也無處可退。韓德勤也清楚:要末“把新四軍趕到長江喝水”,要么“蘇北垂危”。他的“追剿令”寫得很清楚:“此次決戰關系蘇北及我團體整個政治軍事問題至大,事已至此,應不借犧牲達到最后目的。”
我軍退出姜埝后,已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了有利地位:第一,揭露了韓德勤積極反共、破壞抗戰的罪惡陰謀,我軍的忍讓求全的態度,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極大同情;第二,加深了蘇北國民黨軍隊內部派系之間的矛盾,增加了地方實力派在韓我之間中立的可能性;第三,我軍能夠縮短戰線,及時集中兵力,處于進行自衛反擊的有利地位。我軍雖然人數較少,但軍事素質卻不是頑軍能比擬的,被迫自衛,背水作戰,“哀兵必勝”。當然,除了上述條件外,要取得戰役的勝利,還需要發揮靈活機動的軍事指揮藝術。
這是抗戰以來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戰斗,如何對付頑固派如此規模的進攻呢?
當時有三種作戰方案:
一種是給予韓軍重大殺傷后,暫時撤出黃橋,乘頑軍追擊時,再集中兵力殲其一路。優點是兵力集中,便于機動,誘敵深入根據地腹部殲敵,這是紅軍一貫戰法。但是,該地區北有運鹽河,東有串場河,西有泰州到口岸的運糧河,南有長江,并有泰興城、靖江城等日寇大據點,回旋余地甚小。而且我軍撤出黃橋,非但影響民心、士氣,對中間派也必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另—種方案處全力死守黃僑,待韓軍進攻失敗后再出擊。這個方案是有道理的。黃橋西南面有日寇大據點。北面省韓來攻,腹背受放,此種戰法可以應付敵頑夾攻的嚴重局面。但以當時的人力、物力來看,因難較多,最多只能擊潰頑軍而不能殲其主力。這樣就會同前一方案—樣,都會大大增加中間勢力參戰攻擊我軍的可能案—樣,都會大大增加中間勢力參戰攻擊我軍的可能性。這樣就不能決戰。使蘇北問題長期拖下去,于我不利。
陳毅同志主張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案。不是以主要兵力守黃橋,而是以少數兵力(約占總兵力的四分之一)堅守黃橋,吸引、遲滯、消滅敵人,主要兵力(約占總兵力的四分之三)則置于側翼機動位置,當敵人遭我軍大量殺傷后,擇其一路殲滅之,并繼續擴大戰果,以求全勝。對中間勢力穩定其中立;對日寇據點則大膽不管,只派少數偵察部隊進行監視。有人擔心:這樣是否有風險?陳毅同志分析:當頑軍大舉進攻時,日寇會采取坐山觀虎斗的態度,而韓德勤也不敢公開要求日軍直接參與向我軍進攻。只要此戰能速戰速決,日、頑聯合攻我的局面不會出現。陳毅同志恢諧地說:“如果戰勝了,蘇北大局就定了.我們就可大發展;如果失敗了,那就算了。”他是充滿必勝信心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了這一方案。戰后,俘獲的頑一一七師參謀長稱贊說:出其意外!
根據這一方案,具體部署是:一、二縱隊兵力比較充足,用于突擊方向,隱蔽集結于黃橋西北的顧高莊.嚴徐莊、橫港橋地區待機;并由二縱隊派出主力老二團的兩個營配置于古溪至分界一線,實行運動防御,誘敵深入;另以一縱隊派一個營化裝進入敵后,配合地方武裝,襲擾敵人。三縱隊全部人員不足兩千,用于防守。當時,我考慮三縱兵力少,擔當如此艱巨任務,確有困難,所以提出由一縱隊抽一個團增強防守黃橋的力量。陳毅同志認為這會削弱突擊力量。粟裕同志提出自己坐鎮黃橋,陳毅同志同意了。陳毅同志的指揮所則放在黃橋鎮西北十二里的嚴徐莊,指揮全局。
當時,管文蔚同志奉陳毅同志之命去見李明揚,李表示“嚴守中立”。陳毅同志聽了匯報之后說:“我們打勝仗,他不會動;我們打敗了,他就會來搶黃橋了。我們一定要打好第一仗,才能穩定他的中立。”在部署戰斗時,又派朱克靖、黃逸峰同志到泰州“報聘”,安撫兩李,并時刻警惕蔣介石、顧祝同、韓德勤方面及日偽方面派來的說客。陳泰運、各保安旅團也都派了人去。這就穩住了左右兩路約一萬七千人的兵力,使得我軍能集中全部力量對付敵中路軍的進攻。
……
三老四少,葉司令他老說明白了沒?各位聽明白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