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的生日和即將來到的共和國生日一樣,都是紅色的圣誕日。紅色是熱血的原色,也是火焰的原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象征色。人民軍隊與他們舉過頭頂扛在肩上的人民共和國一樣,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誕生的,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站起的,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的,人民軍隊為建立和鞏固新生共和國的戰斗歷程也因此而成為一部燭照后人的英雄史詩。對于因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斗英勇犧牲而獲得身心解放沐浴和平陽光的中國人民來說,這首由他們自己的英雄譜成的史詩,永遠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圣,因紅色而至珍,因紅色而至貴,因紅色而至厚,因紅色而至重!她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面旗幟叫理想,有一類品質叫忠誠,有一腔情感叫神圣,有一種付出叫犧牲……
銘記人民英雄 解讀人民英雄
雙石
《瞭望》雜志2009年第30期刊用,刊用時有刪節,這是未刪節原版。
1946年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
王克勤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普通士兵,1945年10月在平漢戰役中參軍的“解放戰士”。參軍后,他很快就溶入了這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且如魚得水般地迅速成為其中優秀的一員:除作戰勇敢屢建戰功外,還被公認為是遵守群眾紀律的模范。后來當上了班長,又成了愛民愛兵的模范,還尤擅做“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每有新戰士補入,他總要以親身體驗現身說法,啟發新戰士的“階級覺悟”,教育大家搞好團結,組織互助小組,開展思想、技術、生活三大互助活動——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這一切一切,當然對發揚這支軍隊的優良傳統,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而且得到了戰友們乃至上級首長的高度認同和贊譽——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先后授予王克勤“戰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產黨員”的稱號,并在中原野戰軍率先開展了“王克勤運動”,而這次《解放日報》又贊譽他 “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創造了新的光榮的范例,號召全軍部隊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將他的“三大互助”帶兵經驗迅速在全軍推廣……
中國共產黨機關報為一個普通士兵發表社論,這在當時中國傳媒界來說無疑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然而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軍隊中,給普通士兵以如此殊遇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就在這篇社論發表的兩年前,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袖毛澤東還親自參加了一位普通戰士的葬禮并致悼詞——這就是后來全國人民都耳熟能詳的著名演說《為人民服務》。
把眾多的普通士兵隆重請進人民革命戰爭的功勞簿,無疑是這支本來就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傳奇的軍隊的一個最大傳奇:這支軍隊眾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的主體構成大多是基層官兵甚至是本身就是“武裝起來的莊稼漢”,作為草根階層的他們此前的人生經歷又大都只有苦難而不具任何傳奇!在這支軍隊中卻又理所當然地成了馳騁于人民革命戰爭舞臺上真正主角與主人!留下的姓名和創造的故事還長期活躍在文藝作品和舞臺之上,其家喻戶曉程度甚至超過了這支軍隊在同時期的諸多百戰名將!這簡直就是對舊時代“陣前苦斗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的戰爭文化傳統一個公然的顛覆!
然而這樣的顛覆顯然是人民群眾喜聞與樂見的,因為這支軍隊的眾多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都是真正的“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英雄:他們是在為人民利益為人民解放而戰斗,在人民革命戰爭中他們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從“受欺凌受壓迫任人宰割”到“奪過鞭子揍敵人”的滄桑巨變讓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身心的巨大解放,從而也理所當然地使這場戰爭成了他們自己的戰爭!而當無數草根們將一場戰爭視作自己的戰爭從而萬眾一心去呼喚去托起一個共同的向往之時,洪波就涌起,英雄也如潮……
隨機擷取這“如潮英雄”中的一滴涓埃,或許就不難明白無數涓流最終澎湃天下之必然——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華南堅持游擊戰爭的部隊取得了一場戰斗的勝利。這場戰斗很小很小,殲敵30余名自身傷員僅有兩名。戰斗的勝利對于這支游擊部隊游擊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當然具有重要意義,但這與此間正在北中國醞釀的那場后來決定了中國命運的大決戰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如今稍微宏觀一點的戰史典籍都很難找到相關的記錄。
幾天后,因為缺醫少藥的游擊戰爭環境,一位傷員的生命之路走到了盡頭。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傷員倚著床欄,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自己的詩作:
祖國喲,親愛的祖國!
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祖國!
我從幼小時的夢幻中,
便聽到了你走向我來的足音。
如今,我看到了你了,
你從西北高原走來,
你在血的斗爭中成長!
你如此堅強!
我,一個長期等待著你的,
受氣的美洲華僑的兒子,
獻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見了你的豐彩,
你是這樣的燦爛美麗!
祖國喲,我親愛的祖國,
讓我永遠緊緊地擁抱著你!
這首詩作的作者名叫鄭達明,生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廣陽支隊第七團的一名副政治教導員,犧牲時年僅21歲。犧牲前,他將一條金項鏈、一塊金表和一疊港幣作為“最后一次黨費”交給了黨組織——這是他的全部遺物,也是4年前他從美洲歸國參加抗戰時母親留給他的全部財產。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沒有留下,就連他的姓名也淹沒在成千上萬的英烈名錄中了。
唯有一份珍貴他至死緊擁不放,那就是新生的祖國——新中國。
一滴涓埃,映照出萬丈光華——一年后的1949年10月,祖國,真的新生了!
祖國的新生是千萬個這樣的戰士用生命去召喚去置換的邏輯必然也是歷史必然,這樣的召喚這樣的置換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中又何止“成千上萬”。祖國的新生就是人民的新生,贏得這個新生是一個漫長的支付和犧牲的過程,不是每一次召喚每一次置換都能得到勝利的即時回饋,很多時候血流成河之后橫亙于前的還是一次次挫折與失敗,“革命成功”仍然不過是渺茫夜空中一縷星光,追隨這縷星光尋找光明的人們未必能預知這縷星光何時才能變成黎明曙光,自己是否還有幸沐浴這輪旭陽升起后的萬道霞光——他們中有太多的人留下一句“祝革命成功”后便或慷慨或從容地把生命交付了這樣的召換和這樣的置換,之所以為一面理想的旗幟抱定一個必死的信念,那是因為他們堅信“革命自有后來人”,在前仆后繼傳承著同一面理想旗幟的團隊中革命成功的信念將永遠不死,不死的信念在越來越多的后來者中化作“萬眾一心愚公移山”的堅強意志,那么“人民解放”的社會理想就一定會從邏輯的必然走向歷史的必然!
既或是在革命處于最低潮的時候,一位革命者又是革命領路者的共產黨人也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地預測了革命前景的“邏輯必然”:“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而就在作出這般激情浪漫表述的同時,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以身體力行的率先垂范,以腳踏實地的艱辛開拓,逐步結束了革命理論在書齋在沙龍在口號聲中流浪的歷史,爾后更以無數次流血犧牲所召喚所置換出的一個個具體的革命成果,彰顯和趨近著“遠大的革命目標”,成功地將共產黨人“改造世界”的社會理想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團隊而且傳播給億萬人民……
這位革命領路者也是革命的犧牲者——他有六位親人躋身于以生命去置換了勝利的人群中。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氣節和舍生取義的民族,歷代歷朝都不乏忠貞義士,而在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產生的無數革命英雄們,實際上已經遠遠超越舊時代節義觀所能涵蓋的最高境界:無論是“只留清白在人間”的自我堅守,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自我實現,都難以與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戰士情懷和英雄氣魄相提并論!——有著這般情懷這般氣魄的革命英雄們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社會進步的奠基者。
在懷抱如此執著信念的團隊中,英勇奮斗自我犧牲成為了一種超越了“趨利避害”這類“普適人性”的時尚追求:嚼著草根皮帶爬雪山過草地為的是“擔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領導責任”;缺衣少鹽浴血三年堅持游擊戰爭是因為篤信“嚴冬過盡綻春蕾”;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是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主的自愿組合;掩護群眾沖出重圍的“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戰士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自主行動;打光了最后一個人的“劉老莊連”得以迅速重建是因為父老鄉親披紅戴花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嶺突圍人們面紅耳赤爭相“留下掩護”的理由是他人“有知識有學問建設新中國更需要他們”;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沖鋒打的算盤是“這些高樓大廈馬上就要變成人民的財產”;長津湖畔爬冰臥雪凍死也不后顧信守的是“保家衛國”的誓言;上甘嶺上饑渴交迫依然頑強戰斗想到的是“祖國親人就在身后”;任憑烈火肉身肆虐也絕不挪動一步是“為整體為勝利”;舉起炸藥包撲向機槍眼的故事層出不窮,更是前仆者和后繼者們都在自覺踐行“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的必然軌跡……”
這無數英雄和英雄集體都是“人民英雄”,“人民英雄”與當今影視戲劇中那些獨步天下快意恩仇的劍俠游客有著本質的不同,那些來無蹤去無影的劍客游俠實際上是舊時代苦難深重的人民在茫然無助與無奈中一種虛幻的精神寄托,只能生存于舞臺和傳說,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更惶論承載一場改天換地的人民革命重任!而“人民英雄”是遠遠超越了這些虛幻人物的真正英雄。人民英雄們是依托階級的力量團隊的力量在戰斗,他們的團隊由共同的宗旨和嚴明的紀律所凝聚,既或是遠離組織孤身作戰也自覺地服從一個統一的意志;如今充斥于銀屏的江湖義氣似乎很能感天動地博得喝彩,然而與他們建立在批評與自我批評基礎之上的同志情誼相比照,歷史真實中的那些“稱兄道弟”的雇傭軍卻又顯得是那樣的無根無基且經不起磕碰。人民軍隊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孕育成長的根基就是人民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才是他們真正的“銅墻鐵壁”;他們生長于人民群眾之中也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兒女自己的英雄:拿起刀槍他們是堅強的無畏斗士,操起犁耙他們是勤勞的農家子弟。人民是他們的靠得住能生息的家園故鄉,他們是人民指得上敢信托的立柱頂梁;他們現身于父老鄉親危難之時,大聲吶喊喚起人民;他們陷陣于強寇頑虜營壘之中,英勇沖鋒消滅敵人!他們在流血犧牲之際想到的是“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們在建立功勛之后道出的是“感謝人民給予的光榮”;……
人民軍隊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征與特質:他們創造的英雄故事并不僅限于那些驚心動魄浴血戰斗的戰場,愛護、幫助和救助人民群眾或戰友的杰出者也可以成為榮登人民軍隊英雄榜的當然理由,而且其知名度還絕不遜于那些戰爭中堅定頑強的無敵勇士:為中央機關燒炭犧牲的張思德可以與人民軍隊最高宗旨聯系在一起;曾經是俘虜兵的王克勤開展“三大互助”的盛名甚至遮蓋他在戰場上殲敵數百名的不凡戰功;模范執行群眾紀律還在長途行軍中“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呂順保被樹為“全軍愛兵的旗幟”;異國他鄉救助落水兒童的羅盛教的故事后來是兩國人民中長久流傳的新傳說;從來沒有走進過戰爭的雷鋒因堅持為人民做好事而成為了整整一個時代的象征;推開驚馬保護了列車的歐陽海被寫進了小說而且還激勵了一代青年“火熱的心”;長津湖雪地英雄的傳人們在長江畔驚濤駭浪中筑起了“鋼木組合壩”,就象當年刷新了世界戰爭史一樣地刷新了世界抗洪史;汶川地震后一批學者專家被困深山幾天幾夜,見到前來解救的“烏蒙鐵軍”官兵的第一句話是“知道你們會來的!”……
……
翻開人民軍隊英模名錄,因“愛兵”、“愛民”而成就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目不睱接。
可以預言,只要人民軍隊的本質本色不變,人民軍隊具有如此特征特質的英雄譜還會延續。
人民軍隊的生日和即將來到的共和國生日一樣,都是紅色的圣誕日。紅色是熱血的原色,也是火焰的原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象征色。人民軍隊與他們舉過頭頂扛在肩上的人民共和國一樣,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誕生的,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站起的,是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成長的,人民軍隊為建立和鞏固新生共和國的戰斗歷程也因此而成為一部燭照后人的英雄史詩。對于因人民軍隊的浴血奮斗英勇犧牲而獲得身心解放沐浴和平陽光的中國人民來說,這首由他們自己的英雄譜成的史詩,永遠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圣,因紅色而至珍,因紅色而至貴,因紅色而至厚,因紅色而至重!她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面旗幟叫理想,有一類品質叫忠誠,有一腔情感叫神圣,有一種付出叫犧牲……
人民軍隊的人民英雄們是民族的英雄,也是階級的戰士!我們緬懷他們,學習他們,銘記他們,也解讀他們,為的是繼續舉起他們為之戰斗為之獻身的紅色旗幟,護衛著人民共和國的航船,向他們傳承給我們的遠大的革命理想,前進,前進,前進,進……
《瞭望》文章:銘記人民英雄
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傳奇史詩,她孕育和培養出的眾多英雄人物和群體燦若星辰、浩若長河,成為一個個不朽傳奇
銘記人民英雄
文/雙石
1948年8月的一天,一支在華南堅持游擊戰爭的部隊取得了一場戰斗的勝利。這場戰斗很小,殲敵30余名自身傷員僅有2名。如今稍微宏觀一點的戰史典籍都很難找到相關的記錄。
幾天后,因為缺醫少藥的游擊戰爭環境,一位傷員的生命之路走到了盡頭。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傷員用微弱的聲音吟誦了一首自己的詩作:
祖國喲,親愛的祖國!
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祖國!
我,一個長期等待著你的,
受氣的美洲華僑的兒子,
獻出了我的生命和血,
看見了你的豐彩,
你是這樣的燦爛美麗!
祖國喲,我親愛的祖國,
讓我永遠緊緊地擁抱著你!
這首詩作的作者名叫鄭達明,生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廣陽支隊第七團的一名副政治教導員,犧牲時年僅21歲。犧牲前,他將一條金項鏈、一塊金表和一疊港幣作為“最后一次黨費”交給了黨組織——這是他的全部遺物,也是4年前他從美洲歸國參加抗戰時母親留給他的全部財產。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沒有留下,就連他的姓名也淹沒在成千上萬的英烈名錄中了。一年后的1949年10月,他向往的新中國誕生了!
在世界戰爭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傳奇史詩,她孕育和培養出的眾多英雄人物和群體燦若星辰、浩若長河,成為一個個不朽傳奇。這支軍隊中絕大多數都是曾經飽受舊時代的奴役,是人民革命戰爭使他們走進了歷史舞臺,真正成為歷史的主角。這就是“人民英雄”——也就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英雄:他們為人民利益為人民解放而戰斗,在人民革命戰爭中他們既是解放者也是被解放者,從“受欺凌受壓迫任人宰割”到“奪過鞭子揍敵人”,從解放自己走向解放所有的勞苦大眾,而當人們將一場戰爭視作自我解放的進程,并且萬眾一心去取得勝利時,洪波就涌起,英雄也就輩出。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氣節和舍生取義的民族,歷代歷朝都不乏忠貞義士,而在波瀾壯闊的人民革命中,人民英雄已經遠遠超越舊時代節義觀所能涵蓋的最高境界:無論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格氣節,還是“只留清白在人間”的自我實現,都難以與“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戰士情懷和英雄氣魄相提并論——有著這般情懷這般氣魄的人民英雄們既是革命理想的殉道者,也是新時代的開創者。
為了新中國,千萬個這樣的戰士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祖國的新生和人民的解放,他們知道,不是每一次犧牲都能得到回報,不是每個人犧牲都會名垂青史——而“革命成功”在勝利前夜不過是渺茫夜空中的一縷星光,自己是否還有幸享有那旭日升起的時代已經不再重要。他們中有太多的人留下一句“祝革命成功”后便慷慨地付出了生命。
為理想的旗幟抱定一個必死的信念,那是因為他們堅信“革命自有后來人”,在前仆后繼中傳承著同一面理想旗幟,在越來越多的后來者中化作“萬眾一心愚公移山”的堅強意志,那么“人民解放”的社會理想就一定會從邏輯的必然走向歷史的必然。
在革命處于最低潮的時候,一位既是革命者又是革命領路人的共產黨人充滿革命樂觀主義地預測了新中國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以身體力行的率先垂范,以腳踏實地的艱辛開拓,逐步結束了革命理論在書齋和沙龍在口號聲中流浪的歷史,成功地將共產黨人改造世界的社會理想付諸實踐。
這位革命領路者也是革命的犧牲者——他有六位親人犧牲在建立新中國的進程中。
在有著這樣信念的團隊中,英勇奮斗、自我犧牲成為了一種超越了“規避危難”這類“普適人性”的自覺行動:嚼著草根皮帶爬雪山過草地為的是“擔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領導責任”;缺衣少鹽浴血三年堅持游擊戰爭是因為篤信“嚴冬過盡綻春蕾”;飛奪瀘定橋的22名勇士是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主的自愿組合;掩護群眾沖出重圍的“馬石山十勇士”是10位普通戰士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的自主行動;打光了最后一個人的“劉老莊連”得以迅速重建是因為父老鄉親送出了自己的82名子弟;十字嶺突圍人們面紅耳赤爭相“留下掩護”的理由是“新中國更需要有知識的人”;解放大上海不用炮火仍然浴血沖鋒想到的是“這些高樓大廈馬上就要變成人民的財產”;長津湖畔爬冰臥雪凍死也不后退信守的是“保家衛國”的誓言;上甘嶺上饑渴交迫依然頑強戰斗想到的是“祖國親人就在身后”;任憑烈火肆虐也絕不挪動一步是“為整體為勝利”;舉起炸藥包、撲向機槍眼的故事層出不窮,前仆后繼者們都在自覺踐行“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
這無數英雄和英雄集體都是“人民英雄”,他們具備著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階級覺悟,他們是依托階級的力量團隊的力量在戰斗,他們的團隊由共同的宗旨和嚴明的紀律所凝聚,即使遠離組織孤身作戰也自覺地服從一個統一的意志;人民軍隊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孕育成長的根基就是人民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才是他們真正的“銅墻鐵壁”;他們生長于人民群眾之中也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兒女自己的英雄:拿起刀槍他們是堅強的無畏斗士,操起犁耙他們是勤勞的農家子弟。人民是他們靠得住能生息的家園故鄉,他們是人民指得上敢信托的立柱頂梁;他們現身于父老鄉親危難之時,他們英勇奮戰于強寇頑虜營壘之中,他們在流血犧牲之際想到的是“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們在建立功勛之后道出的是“感謝人民給予的光榮”……
在人民軍隊中,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的事跡不僅僅體現在驚心動魄浴血戰斗的戰場,救助人民群眾是他們的天賦使命,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最高榮譽,團結互助是他們的特質,舍己為人是他們的典范。張思德因為燒炭犧牲,但是他的名字永遠與人民軍隊最高宗旨聯系在一起;戰斗英雄王克勤開展戰友之間的“三大互助”,而成為人民軍隊的典范;長途行軍中“不讓一個階級兄弟掉隊”的呂順保被樹為“全軍愛兵的旗幟”;異國他鄉救助落水兒童的羅盛教的故事后來是兩國人民中長久流傳的新傳說;雷鋒因堅持為人民做好事而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象征;推開驚馬保護了列車的歐陽海激勵了整整一代青年;長津湖雪地英雄的傳人們在長江畔驚濤駭浪中筑起了“鋼木組合壩”,就像當年刷新了世界戰爭史一樣地刷新了世界抗洪史;汶川地震后一批學者專家被困深山幾天幾夜,見到前來解救的“烏蒙鐵軍”官兵的第一句話是“知道你們會來的!”……
翻開人民軍隊英模名錄,因“愛兵”、“愛民”乃至“拯救人民于水火”而成就的英雄人物和英雄集體目不暇接。
人民軍隊的不可戰勝性來源于她的人民性。人民軍隊的人民英雄是民族的英雄,也是階級的戰士!我們緬懷他們,學習他們,銘記他們,也解讀他們,為的是繼續舉起他們為之戰斗為之獻身的紅色旗幟,護衛著人民共和國的航船,向他們傳承給我們的遠大的革命理想前進。
“鐵軍”葉挺獨立團
--------------------------------------------------------------------------------
走進葉挺獨立團,就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壯山河的革命歷史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琳
葉挺獨立團紀念館,6節碗口粗的鐵索,無聲地陳列著。
透過那暗紅色的斑斑銹蝕,人們仿佛仍能嗅著歷史的血腥氣息,重回1935年5月29日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歷史瞬間,耳邊殺聲震天。
走進葉挺獨立團,就走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氣壯山河的革命歷史。縱觀團史,它始終作為我軍的尖刀部隊、主力部隊,承擔最為艱險、慘烈和開拓性的戰斗任務。今天,作為我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團,葉挺獨立團仍是關鍵時刻最受信任、最能突擊的王牌部隊。
榮耀團史力量之源
葉挺獨立團成立于1925年11月18日,前身是孫中山的大元帥鐵甲車隊。該團名義上屬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建制,但干部任免調動、培養教育、重要軍政訓練計劃的制定,都由當時的中共兩廣區委軍事部決定,成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
北伐戰爭時期,團長葉挺率領該團屢立戰功,獲得“鐵軍”美譽,沿用至今。1927年,該團參加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紅軍時期,葉挺獨立團不僅參加了井岡山會師和五次反圍剿,更有“強渡烏江”掩護軍委縱隊順利渡江,“飛奪瀘定橋”粉碎敵軍夾擊合圍紅軍的妄想,翻雪山、過草地為紅軍趟出一條生命之路,“奇襲臘子口”開辟北上抗日道路,被譽為“開路先鋒”。
抗日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與日軍激戰平型關,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3年3月,在蘇北平原一個普通村莊劉老莊,為掩護黨政軍機關和群眾轉移,該團四連82名官兵與三千敵寇展開殊死搏斗。戰斗從早晨打到黃昏,戰士們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小鍬砍斷了就用牙齒咬,打退敵人一次次沖鋒。最后82勇士全部壯烈捐軀,死時仍保持戰斗姿態。四連由此被命名“劉老莊連”,朱德總司令評價劉老莊戰斗“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解放戰爭時期,葉挺獨立團南征北戰,參加四平保衛戰,南下海南島創造了“木船打兵艦”的奇跡。新中國建國后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葉挺獨立團攻必克、守必固、戰必勝,九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能攻善守英雄連”榮譽稱號。
作為一支備受重用的老紅軍部隊,從葉挺獨立團走出了共和國的3名元帥、1名大將、6名上將等176位將帥。榮耀的團史就是一面旗幟,是葉挺獨立團鍛造剽悍戰斗力的不竭源泉。
當代鐵軍剽悍之師
1997年,葉挺獨立團在全軍最早裝備了92輪式步戰車,成為解放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團。
近十年來,戴著“鐵軍”臂章的葉挺獨立團官兵,曾擔負98抗洪、蘇丹達爾富爾維和、中俄聯合軍演等多次重大任務。在2008年的抗震救災中,“鐵軍”更成為除成都軍區外最早到達震中區域的尖刀部隊。
5月14日到達災區后,團長劉豫便帶領突擊隊6小時強行軍50公里,直插映秀。而后,突擊隊3次攀越鐵索渡過岷江,6次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大山,繞過4座橋梁,歷時5小時,行程20多公里,第一時間趕到斷水、斷路、斷糧、通信中斷的“孤島”汶川縣銀杏鄉,展開救援。
在抗震救災過程中,葉挺獨立團累計搶救生還者16人,解救被困群眾2萬余人,運送物資3744噸,搶修公路277公里。鐵軍官兵參與了毛家灣救援、黃家村救援、搜救失蹤直升機、援建阿壩鋁廠等重大救援任務,還在災區建立醫療點和少年軍校。
救援官兵們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堅忍付出。部隊初到映秀,道路不通,保障困難,攜帶的3天干糧很快就吃完了,為了完成后續任務,官兵們每餐只喝半碗稀湯充饑。實在沒有吃的,他們就把當地用來喂豬的大葉菜買來充饑。
由于輕裝進山,官兵沒攜帶被褥,晚上休息只能靠雨衣裹緊身體,睡在冰冷的水泥路上。當時,上級下發的十幾捆帳篷就在身邊,但沒有人打開使用:官兵們清楚,上面寫著“救災專用”。夜晚突降暴雨,官兵被淋醒凍得瑟瑟發抖,望著群眾搭建的防震棚,戰士們像雕塑一樣在雨里蹲了一夜。
即便如此,全團官兵也沒有出現絲毫退縮。九連一班班長胡彥向本刊記者描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組織突擊隊時,師劉政委跟大家說,不是獨生子的站出來!結果大家全都站了出來,4個人寫了血書,超編加入突擊隊,接受生死考驗!”
紅色基因用“練”傳承
將紅色基因滲透到每個官兵的骨子里、頭腦中、血液中,將革命傳統優勢轉化為現代軍隊的戰斗力,是祖國對葉挺獨立團的期望和要求。官兵們深知這一點。
葉挺獨立團不僅設有團史館,每個連也都有自己的榮譽室和“連魂”。比如“劉老莊連”四連的連魂是“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飛奪瀘定橋”二連的是“要橋不要命”,“能攻善守英雄連”九連的是“只要第一,不要第二”。每個入伍新兵放下背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團史館、榮譽室。
1986年出生的馬飛,是一名從青島理工大學休學入伍的戰士。去年在銀杏抗震救災時,二連要通過一個40公分寬、60米長的水庫壩頂,壩頂兩側都是深坑。看到前面的戰友一個個迅速通過,馬飛絲毫沒有意識到壩頂的危險。“當站在壩頂,我知道我沒有其他選擇。戰友過去了,我就能過去,絕不能有辱連隊榮譽,那時感覺團隊的精神力量是如此巨大”,馬飛說。
對常人來說,九連“只要第一,不要第二”的要求過于苛刻,任何一項比武第二名的成績都進不了連隊榮譽室。“我們招收的新兵和其他部隊沒有不同,但只要進了九連,他們就會在‘只要第一’的氛圍中被鍛造成精英、尖子”,九連連長楊國旺對本刊記者說,他們曾專門組織過“官兵懇談會”,討論新時期這樣“苛刻”的連魂是否還適用。“官兵們在討論中統一了認識,我們的成就感、戰斗力來自于連魂,我們要把它堅守下去”,楊國旺說。
“對于軍人,只有戰爭時期和戰爭準備時期,沒有所謂的和平時期。因此,革命傳統教育必須緊密結合實戰訓練,絕不能‘兩張皮’”,葉挺獨立團政委張友書說,“獨立團歷史上的戰績是用戰斗力拼出來的。今天,我們同樣把工作重心放在訓練上,所有工作都要首先圍繞訓練、服務訓練、保障訓練。以實戰訓練成果,傳承我們的紅色基因。”
2001年、2005年,葉挺獨立團先后兩次被總政表彰為全軍先進團黨委;2001年被總裝備部表彰為全軍車輛裝備管理先進單位;2006年,被四總部表彰為科學文化教育先進單位;2008年抗震救災,被濟南軍區榮記集體三等功。□
光榮的“臨汾旅”
--------------------------------------------------------------------------------
在烽火歲月中,這支部隊曾浴血72晝夜,一舉攻下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臨汾城,被中央軍委授予“臨汾旅”榮譽稱號,成為我軍建制最大的榮譽單位。
臨汾旅在60年的征程中涌現功臣1.18萬余人;殲敵數目為本旅建制17倍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云杉
七月南京,大地蒸騰著白色的熱浪。
解放軍某部的營房門前,一位頭戴鋼盔、身穿作戰服的哨兵持槍屹立,全身的衣服已經被汗水浸透,卻如鋼澆鐵鑄般地一動不動,與他身后的“臨汾旅”英雄群體塑像相映生輝。本刊記者在這一刻,似乎已經理解到了“光榮的臨汾旅”六個字的內在涵義。
旅長金川:“猛、狠、拼、犟”是
臨汾旅的特色
臨汾旅歷史陳列館就矗立在營區的大院里,這是一處外觀普通的青灰色小樓,卻牽動著一代代臨汾旅官兵的英雄情懷。在一面長達數米的浮雕前,政治部干事劉躍清站住說:我們旅的歷史上,有黃繼光式的英雄,有邱少云式的英雄,有王成那樣手執爆破筒沖入敵群的英雄戰士。可以說,我軍歷史上所有的英雄典范,都能在臨汾旅的歷史上找到。
劉躍清接著說: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潛伏戰中,臨汾旅就出現了11位邱少云式的英雄戰士,他們為了戰爭的勝利,犧牲了生命。
他的手輕輕撫過浮雕的右下角:“這是陳開茂、蔡朝興兩位烈士。他們在朝鮮戰場上,為了掩護戰友的安全,前赴后繼用自己的身體去堵敵人的槍眼。”雙人堵槍眼的事跡,在可以考證的世界戰爭歷史上,僅此一次。
“臨汾旅的榮譽是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站在演習場的臨汾旅政委戴學志說,“作為臨汾旅的傳人,我們的責任就是讓臨汾旅的旗幟永遠飄揚。”
在山呼海嘯般的炮聲中,海面上火光沖天,一顆顆炮彈精準、兇悍地命中靶區,海面上覆蓋著一片火網;
全副武裝的戰士沖向戰壕,動作之迅猛令人目不暇接,攀越巨石峭壁如履平地。好一支雄風勁旅!
這里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槍王群體”。
“槍王”的榮譽之所以驕人,難在于保持,難在于無論烈日狂風,或者大雨滂沱,必須保持20秒20發子彈的速射中達到195環以上的成績。這個成績不但標志著高超的射擊水平,更顯示出一個戰士的意志、勇氣和超強的心理素質。
臨汾旅已產生了五代槍王了,最好的成績是199環。這意味著在幾乎不瞄準的情況下,20發子彈全部命中靶心。
臨汾旅旅長金川說,這支部隊的特色是“猛、狠、拼、犟”四個字。這種善打硬仗惡仗的攻堅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藏族戰士三郎格西:我舉槍瞄準
的時候,覺得祖國就在我身后
臨汾旅除了執行野戰軍正常任務外,還是中國陸軍向外開放的窗口。從1970年開始,臨汾旅接待了一萬多名各國來賓,其中包括國外的元首和外軍將領。
演兵場上,雪花飛揚。只聽“準備——射擊!”一聲號令,曳光彈拖著火紅的尾焰穿過風雪,戰士們以不同的武器,從不同的位置,對著不同的目標,一顆顆子彈全部精確無誤地射中靶心。站在觀禮臺上的羅馬尼亞國防部長舉著高倍望遠鏡看了又看,興奮地走下觀禮臺,與射手們一一握手,并且授予他們“羅馬尼亞英雄戰士”的榮譽勛章。
當玻利維亞國防部長看到射手宋海龍送上的靶標時,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198環!他摘下墨鏡,把彈孔數了又數,良久,才在靶標上簽上自己的名字,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真是一群令敵人膽戰心驚的勇士!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美國前太平洋司令布萊爾與士官李華的對話卻是饒有興味的。
“作為中國士兵,你是不是認為我們美國軍隊很好戰?”
沒等翻譯的話落音,李華就用流利的英語回答布萊爾:“十分好戰!”
“哦?為什么?”布萊爾驚訝得合不攏嘴。
“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從海灣戰爭到伊拉克戰爭,美國軍隊停止過戰爭嗎?”
面對中國士兵堅定的回答,布萊爾默然了。
臨汾旅的戰士們有一種明顯的特質,就是“底氣”。這種“底氣”既來自革命戰爭中鑄就的大無畏傳統,也來自過硬的軍事素質,更來自深沉的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年輕的藏族戰士三郎格西神態還帶著稚氣,說話的時候有些羞澀。他說,他最崇拜他的班長葉榮堯,希望能像班長那樣,成為一代“槍王”。三郎格西入伍的時候,體能不是很好,射擊不及格。現在,他已經是能在20發速射中打出198環的神射手了。他有了另外一個稱譽:槍王之星,意思是有可能成為槍王的新星。
他是這樣敘述自己的心路歷程的:我是四川阿壩人。在抗震救災的日子里,看到那些不知名的戰友在廢墟上奮戰,我每天都想跪在地上流淚。我覺得家鄉像是一片沼澤,慢慢往下沉,可是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托舉起來了,我知道那雙大手就是“祖國”。
“我在訓練的時候,耳邊總有一個聲音在說:你是中國軍人,你代表祖國!
臨汾旅旅歌:無限忠誠于人民,
是我們的職責
政委戴學志談到臨汾旅精神時說:“臨汾旅的旅歌里有這樣的話:無限忠誠于人民,是我們的職責,這是我們的良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變遷,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永遠不會變!我們這支軍隊永遠是人民的子弟兵!”
在戴學志的回憶中,98抗洪無疑是難忘的一幕。
南京下關超出警戒水位1.66米,南京岌岌可危!接到上級抗洪命令后,臨汾旅緊急出動,在狂風暴雨中奔上隨時可能坍塌的大壩。官兵們打樁、夯土、扛沙袋,連續奮戰18晝夜,一個人滑倒了,翻身起來繼續上。一個戰士暈倒了,旁邊的戰士扛他的沙袋繼續沖上去。
臨汾旅用人民子弟兵的赤誠筑起了銅墻鐵壁,確保了南京人民安然無恙。
大壩保住了。風雨過后,臨汾旅的官兵們正準備撤離,沒想到鄉親們聞訊趕來了,帶著雞蛋、饅頭,將汽車圍住。載滿官兵的汽車慢慢地向前開去,不知哪輛車上,有人唱起了臨汾旅旅歌:黨教育我們,不怕犧牲自己,無限忠誠于人民……
在臨汾旅,這樣的事跡太多了。在2008年的抗雪救災中,臨汾旅官兵與風雪搏斗12天,確保了南京交通干線的暢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臨汾旅被四總部表彰“抗擊風雪冰凍災害”先進單位,并參加全國“抗擊風雪冰凍災害”巡回報告會。
在這次抗雪災中,士官徐長有開著推土機破冰雪66公里,三天四夜沒有合眼。對于這種挑戰人體極限的戰斗,徐長有說:如果說堅持下來的動力是什么,那就是看到那些被困在路上幾天幾夜的群眾,他們又冷又餓,覺得只有解放軍才能救他們。
臨汾旅沒有辜負人民如山的重托。
臨汾旅第21任旅長金川這樣回答本刊記者:請祖國和人民放心,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抵御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的斗爭中再立新功!□
中國各民族的子弟兵
--------------------------------------------------------------------------------
中華民族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人民解放軍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人民軍隊。在人民軍隊82年的征程中,在解放祖國、保衛祖國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戰斗中,各族指戰員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輝
屢建功勛的“民族部隊”
--------------------------------------------------------------------------------
“民族部隊”在我軍歷史上比比皆是,而且為新中國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翻開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少數民族組成的建制部隊比比皆是,但最有名的有三支部隊,一支是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第二支是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中的朝鮮族師、團;第三支是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智勇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后,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他的部隊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后的回民支隊很快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冀中平原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野戰部隊。
原回民支隊政委、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空軍原副政委劉世昌將軍,回憶起回民支隊抗擊日寇的幾件往事。
1940年麥收前,日軍強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莊的公路兩邊挖戰壕。馬本齋得知后,悄悄動員老百姓把溝多挖了三五尺深。看著老百姓干得賣力,日本人很高興。可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這多挖的三五尺上。
5月30日拂曉,安家村據點的敵人被槍聲驚醒,以為回民支隊主力殺到,急忙打電話向衡水求援。敵人的求援電話一打通,回民支隊的戰士立即把電話線割斷。得到求援后的衡水據點立即派一個日軍小隊和一個偽軍中隊向安家村火速增援。在接近康莊時,日偽軍打了一陣炮后見無動靜,就放心地把部隊變成六路縱隊跑步前進。
見日偽軍進入伏擊圈,馬本齋一聲令下,密集的火力向敵軍傾瀉而去。敵軍急忙跳到戰壕里躲避子彈,跳進溝里才發現,站在溝里就是踮起腳也無法看到溝外。敵軍只能盲目地舉著槍向外亂射擊,完全無法組織火力還擊。
戰士摸到戰壕邊,冷不丁伸手一拽,就能從溝里敵人手中奪過一支槍來。只用了40分鐘,就殲滅敵軍80余人,還繳獲一門平射炮。戰斗結束后,馬本齋走上土丘,用馬鞭指著地上的尸體,讓劉世昌組織人把他們的衣服和鞋子弄下來帶回去。
劉世昌一時摸不清頭腦。馬本齋神秘一笑。7天后,六十多名戰士穿上這些繳獲來的服裝,40名扮成“皇軍”模樣,20名扮成偽軍模樣,這支“皇軍”和“偽軍”組成的掃蕩隊伍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通往榆科日軍據點的公路上。一路上老百姓四散逃跑,還以為真是鬼子來了。榆科據點的偽軍還沒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偽軍隊長就被抓住了,只用了半個多小時,偽軍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在敵人大部隊到來之前,回民支隊的戰士早撤走了。假扮“皇軍”奇襲榆科據點也成了軍民津津樂道的事件。
康莊戰役、奇襲榆科兩仗,氣得日軍暴跳如雷。日軍的山本聯隊長差人給馬本齋帶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
談起這些往事,劉世昌仿佛還沉浸在當年的戰斗中。1938年10月,劉世昌成為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不斷重創敵人。一時間,只要聽到馬本齋的名字,日偽軍就會不寒而栗。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回民支隊”榜樣作用下,河北的回、滿、蒙、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并肩戰斗,建立了各種抗日武裝和群眾團體,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
1944年2月7日,馬本齋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在山東省莘縣不幸病逝,終年43歲。黨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敬獻挽聯“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副主席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總司令挽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同年,獻縣抗日民主政府將東辛莊改為本齋村。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將馬本齋的故鄉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縣”。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駐防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68軍開赴朝鮮戰場。
威震敵膽的第四野戰軍“朝鮮族”師、團。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以朝鮮族官兵為主體,集中編了3個“朝鮮師”和一個“朝鮮團”。它們分別是第四野戰軍146師、156師、166師和141師的“朝鮮團”。這些朝鮮族師、團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為新中國的創建和反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作出了突出貢獻。
驍勇善戰的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抗戰勝利后,烏蘭夫根據黨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部隊,由騎一師、騎二師、騎三師、騎四師和騎五師組成,是以蒙古族為主,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漢各族指戰員組成的少數民族騎兵部隊。內蒙古騎兵部隊在解放戰爭中,配合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英勇奮戰,為解放全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光榮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檢閱。
抗日聯軍中也有不少民族部隊。
“九一八事變”后,朝鮮族人民一馬當先,先后組織了以本民族為主體、受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磐石、延吉、和龍、汪清、琿春、珠河、密山、湯原、饒河等抗日游擊隊。這些游擊隊歷盡艱辛,由最初的十幾人、幾十人逐漸發展成為有上百人、幾百人的武裝隊伍。其間,中國共產黨先后派遣楊靖宇(回族)、周保中(白族)、楊林(朝鮮族)等黨員干部到游擊隊擔任主要領導或指導工作。1936年1月后,這些游擊隊先后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各軍。抗日聯軍各軍中,有大批朝鮮、滿、蒙古、回、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赫哲、白族等少數民族指戰員。連人口僅一兩千人的鄂倫春族,人口不足一千人的赫哲族,也有人參加了抗聯。少數民族指戰員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用血肉之軀同日寇展開殊死的搏斗,數以萬計的將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延邊抗日烈士就達2841名,其中朝鮮族占90%以上,朝鮮族抗日女烈士就有338名,而且大多數為黨團員。
1936年2月,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步驟,妄圖肢解、侵略中國,在烏蘭夫等共產黨員的策動下,內蒙古百靈廟蒙政會保安隊愛國軍官云繼先率領1100名官兵舉行起義,打響了蒙古族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被毛澤東譽為“可貴的草原第一槍”。起義部隊幾經挫折后,成立了以蒙古族為主的抗日部隊新三師,粉碎日偽的瘋狂進攻,牽制大量敵人兵力,保衛了陜甘寧邊區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前身是新疆民族軍。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縣烏拉斯臺地區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舉行武裝暴動,亦稱“三區革命”。不久,這支暴動隊伍改編為新疆民族軍。
1949年10月,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即烏魯木齊),與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會師。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軍在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軍隊。
1950年國慶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特邀第五軍組織參觀團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1954年10月,第五軍軍部改編為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后改為伊犁軍區)。第五軍在創建和發展中,堅持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涌現出一大批英雄模范,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邊疆建設作出了貢獻。□
抗日名將
--------------------------------------------------------------------------------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著名少數民族將領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勛。這些抗日將領分別是:
關向應,滿族,遼寧金縣人。抗戰爆發后,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120師政治委員兼晉西北軍區政委、晉綏軍區政委、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1946年7月21日病逝于延安。毛澤東同志親筆為他題詞:“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向應同志不死。”
粟裕,侗族,湖南會同縣人。抗戰爆發后,任新四軍二支隊副司令員。后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協同陳毅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戰役,開辟和發展了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后,調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等職。新四軍政委劉少奇對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一師給予很高評價:“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烏蘭夫,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抗日戰爭時期,策動了著名的“百靈廟起義”,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肢解、侵略中國的企圖,后任蒙古抗日部隊新編第三師政治部代主任,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陜甘寧邊區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韋國清,壯族,廣西東蘭縣人。1940年后,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委、新四軍第四師九旅旅長等職。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四師副師長,受命指揮西進戰役。1945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后,率部指揮了宿南戰役、睢寧戰役,連續收復宿遷、泗縣等多座縣城。
廖漢生,土家族,湖南桑植縣人。1937年,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與團長宋時輪率部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戰役。1940年率部參加了晉西反“掃蕩”和著名的百團大戰。1942年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田家會戰斗,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
江華,瑤族,湖南江華縣人。1938年12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9月,任八路軍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為蘇皖根據地的開辟打下了基礎。1941年11月至1942年初,協同羅榮桓等指揮山東地區的八路軍粉碎了日軍殘酷的“拉網合圍”式“掃蕩”。
韋杰,壯族,廣西東蘭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隊隊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八路軍129師新編第一旅旅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
另外,還有三五八旅政委冼恒漢、壯族;濱海軍區副司令員萬毅、滿族;冀魯邊區副司令員楊靖遠、滿族;新四軍第二副軍長羅炳輝、彝族;新四軍三師獨立旅旅長覃健、壯族;鐵道游擊隊政委張鴻儀、回族;等等。□(文/陳輝)
強軍衛國的“民族連”
--------------------------------------------------------------------------------
我軍至今還保留著“民族部隊”的傳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
新中國成立后,我軍仍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名氣最大的是新疆軍區某部民族六連。這個連隊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等13個民族的官兵組成,人們稱贊他們是“民族團結好六連”。
軍分區維吾爾族副司令員依明托乎提說,“民族連”是新疆駐軍的特色,少數民族青年在新疆參軍一般被編入“民族連”,因為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飲食、風俗和語言相近,又與漢族有很大不同。
“民族連”隸屬野戰軍,執行的任務、接受的訓練都與普通連隊相同。“民族連”由漢族軍官和少數民族軍官共同領導。軍隊要求少數民族軍官比例不得少于20%。
據了解,六連是我軍少數民族連隊中民族成分最廣、正式組建時間最長、獲得榮譽最多的先進連隊。六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新疆“三區革命”時的民族游擊隊。新疆和平解放后,他們作為民族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序列,成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六連多年堅持“雙語”學習,少數民族官兵學習漢語,漢族干部學習維吾爾語。每周半天“雙語”學習雷打不動。“日識一字、周練一歌、月習一文”成了傳統。“雙語”晚會、演講比賽,讓戰士們的“雙語”成績突飛猛進。現在,民族六連的戰士們每人都掌握了兩種以上語言。
在民族六連,無論你是哪個民族,在“經濟民主欄”的食譜上都能找到你想吃的特色飯菜。炊事班里也聚集著各民族廚師。維吾爾族戰士能找到抓飯、烤包子,哈薩克族能找到那仁、手抓肉,回族戰士能找到粉湯、油果子。官兵們說,在一個民族連隊,筷子頭上有學問。
每月,民族六連的各族官兵還要開一次麥西來甫晚會,大家盡情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舞。這是戰士們最開心的一天。在六連,穆斯林的古爾邦節和漢族的春節都各有一周的假期。有一年的古爾邦節恰逢元旦,部隊的新年晚會上,來自各個民族的戰士們彈起冬不拉、熱瓦普,打起手鼓,跳起了舞。
“把戰友當兄弟待,把連隊當家愛。”是六連的傳統。從加入六連起,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傳統的分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士兵安置處介紹說,近年來,六連轉業退伍的二百多名官兵,大多成為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骨干,五十多名退伍士兵被地方企業錄用,一百多名退伍士兵成為維護南北疆社會穩定的骨干。
從大部分人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到幾乎100%的士兵考取了國家漢語資格考試證書;從大部分人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到80%的士兵通過自學和函授學習拿到了大中專文憑;到13名士兵考上軍校、28名士兵光榮入黨、144人被評為優秀士兵。
近年來,六連參加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考核,先后奪得25個第一,連續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有16名士官被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涌現出22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連隊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六連自組建以來,先后18次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民委和總政治部等單位表彰為擁政愛民典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新長征突擊隊”、“學雷鋒標兵集體”、“民族團結好六連”……這些榮譽,印證著一代代六連官兵堅持不懈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光榮歷史。
在內蒙古軍區,像這樣的少數民族連隊也有不少。呼倫貝爾軍分區的吉拉林邊防連就是一個蒙族、滿族、朝鮮族、漢族4個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吉拉林目前居住著蒙族、滿族、俄羅斯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回族、漢族等7個民族,連隊與各族的邊民友好相處,共同為中華民族強邊固防。多民族軍警民聯防體制,是吉拉林邊境管理的一大特色。由邊防連隊、邊防派出所、邊防民兵等機構組成的聯防體制中,有蒙族、俄羅斯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還有漢族和滿族,他們共同巡邏、共同檢查邊境管理、共同處理邊境民事事件,為維護邊境安定和減少涉外事件的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吉拉林中俄邊境連續12年沒有發生涉外事件,邊防連6次被內蒙古軍區評為“邊境執勤先進單位。”連隊先后兩次被上級樹為“建設精神文明標兵連”,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8次榮立集體三等功,并被北京軍區授予“模范邊防連”榮譽稱號。
據本刊記者了解,僅內蒙古軍區就有4個民族以上的連隊二十多個。這些“民族連”為守衛祖國北疆、促進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少數民族將星璀璨
--------------------------------------------------------------------------------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帥史,是一部多民族將軍組成的將帥史,無論是開國將軍,還是我軍恢復軍銜制后涌現出的將軍,都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
開國將軍
據不完全統計,1955年9月至1965年5月我軍授予的少數民族將軍總計38位,其中大將1人,上將4人,中將8人,少將25人,他們分布在10個少數民族。
侗族3人:大將粟裕,上將楊至成,少將曹玉清;
壯族11人:上將韋國清,中將韋杰、覃健、冼恒漢,少將韋祖珍、盧紹武、吳西、黃惠良、覃士冕、覃國翰、朱鶴云;
蒙古族5人:上將烏蘭夫,少將索立波、孔飛、廷懋、吳濤;
土家族2人:中將廖漢生,少將彭飛;
滿族4人:中將萬毅,少將趙承金、郭維城、白志文;
藏族5人:中將朵噶彭措饒杰、阿沛阿旺晉美,少將桑頗才旺仁增、凱墨索南旺堆、黃正清;
回族2人:少將劉世昌、劉瑞方;
維吾爾族4人:中將賽福鼎艾則孜,少將曹達諾夫扎依爾、祖農太也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將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
瑤族1人:上將李濤。
新時期的中堅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1988年9月,我軍恢復軍銜后,截至2005年,共授予101名少數民族將軍,其中上將3人;中將10人;少將88人。他們分別來自鄂溫克族、納西族、侗族、錫伯族、仡佬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回族、滿族等18個民族。
上將3人:趙南起,朝鮮族,中央軍委委員,總后勤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1988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將軍銜;于永波,滿族,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93年6月7日晉升為上將軍銜;隗福臨,滿族,副總參謀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00年6月13日晉升為上將軍銜。
中將10人:丁一平,滿族,海軍副司令,2002年7月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孫福,滿族,第二炮兵副政委,1999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趙叢,滿族,國防大學副政委兼紀委書記,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馬子龍,回族,成都軍區副政委,2002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劉振來,回族,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2005年7月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沙顯明,回族,沈陽軍區空軍政委,1997年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馬米托夫吐爾遜,維吾爾族,新疆軍區副政委,紀委副書記、書記,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金仁燮,朝鮮族,成都軍區副司令員,1999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李永泰,朝鮮族,空軍副司令員,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粟戎生,侗族,北京軍區副司令員,1999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
少將88人(略)。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始終注重少數民族將軍的培養任用,總參謀長、總政主任、總后勤部部長等總部的重要崗位都曾有少數民族將軍擔任;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和大軍區的主官和重要領導崗位也都有少數民族將軍擔任,少數民族將軍與漢族將軍一樣,是我軍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塔山英雄團”的使命
--------------------------------------------------------------------------------
戰斗精神,就是體現在每一天的‘不放棄、不拋棄’,堅持每一天的高標準
文/付文武黃永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澤偉
“八一”建軍節前夕,《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前往廣西貴港,目的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支擁有優秀傳統、光輝戰績的英雄部隊駐地。
本刊記者抵達“塔山英雄團”駐地時是午夜。進入營門的一瞬,車燈照亮了大門右側“服從大局、嚴守紀律、勇于犧牲、敢打必勝”的大幅標語。這十六字,正是“塔山英雄團”的團魂。
塔山阻擊戰鑄就“塔山精神”
部隊駐地旁有一座樹木蔥蘢的小山。1989年入伍,在“塔山英雄團”成長為指揮員的該團副團長段曉明說:“我新兵入伍的時候,踏進營門第一眼就看見這座山。想當然以為這肯定是塔山了,隨后才知道是個誤解。”實際上,“塔山英雄團”的稱號,來自于遠離廣西貴港幾千公里之外遼寧省的一個叫做塔山堡的小村莊。
塔山無山,地勢易攻難守。遼沈戰役中,蔣介石為了打通東援錦州的道路,親自督戰,調集了海空軍和11個陸軍師的兵力瘋狂進攻解放軍阻擊部隊。“塔山英雄團”扼守塔山堡,浴血奮戰6晝夜,擊潰了敵獨95師、第151師、第8師和暫62師數十次輪番進攻,保證了兄弟部隊全殲錦州之敵。
“塔山阻擊戰之所以聞名中外,一是因為這一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跡和防御戰的典范;二是因為這次阻擊戰的勝利為解放錦州乃至奪取整個遼沈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段曉明這樣說。
在這次戰斗中,該團殲滅和俘虜國民黨軍3321人,涌現出了21個英模集體,10人榮獲毛澤東獎章,團隊被授予“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更鑄就了“顧全大局,嚴守紀律,勇于犧牲,敢打必勝”的塔山精神。
遼沈戰役結束后,該團跨黃河,渡長江,戰衡寶,進兩廣,追窮寇,殲殘匪,屢立戰功。全國解放后,“塔山英雄團”先后駐防廣東潮汕、廣西桂林,1976年底移防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出色地完成了守衛海防、戰備值班、教育訓練、文化學習、圍海墾田、國防施工、搶險救災等任務。
1979年2月參加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塔山英雄團”官兵勇猛頑強,殲敵389人、俘敵76人,共有1176名官兵和103個排以上單位榮立戰功,六連被中央軍委授予“穿插英雄連”的榮譽稱號,是全師榮譽最高的連級單位。
近年來,該團依舊成績斐然。2000年以來,參加大小演習數十次,完成重難點課題攻關近百項;2004年、2006年,集團軍、軍區在這里先后召開“四個基本”建設現場會和基層建設現場觀摩會;2006年參加軍區基礎科目尖子比武,獲步兵旅團步機專業團體第一名;2007年參加軍區士官尖子比武競賽,成績在集團軍團級單位中名列榜首;連續6年被集團軍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全面建設先進單位”,連續5年被軍區表彰為“全面建設先進旅團”。
榮譽高于一切
這支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具有光榮歷史的英雄部隊始終沒有背棄過“塔山精神”。
“參觀團史館,緬懷先烈,是每年新兵入伍的必修課。團史館里戰斗英雄的故事,不同年代的錦旗、獎牌,一面面帶著彈孔和燒灼痕跡的英雄戰旗,會讓這些初入軍營的年輕人重新審視理想、信念、責任這些字眼”,段曉明告訴記者。
采訪中,二營副營長彭誠說:“我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上研究生的時候,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各個部隊。當我一提到‘塔山英雄團’,所有人都知道。”
認同感和責任感,伴隨著榮譽感和自豪感自然而生。高炮連指導員周明說:“團政委嚴國正給我們打過一個比方:動車組為什么跑得快?那是因為不僅僅靠車頭帶動,每一個車輪也都在發力。我們‘塔山英雄團’要跑得快,也需要每一個官兵擔負責任,努力進取。”
本刊記者不止一次聽到官兵們提到“一進塔山門,就是塔山人”,“比武場上無亞軍”,“如果塔山英雄團在我們手里淪為平庸,那我們就是罪人”,“作為‘塔山英雄團’的一員,我們只能讓戰旗更加鮮艷,決不能讓它蒙羞”。
“塔山英雄團”更以風清氣正的用人標準,給每一個官兵提供了人盡其才的平臺。
“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二營副教導員魏強說:“我的經歷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2004年大專畢業分配到團隊時,我已26歲了。有人說,你這個年紀也沒啥搞頭了,混兩年復員就算了,但是我不認同這樣的看法。我覺得在我們這個團隊,有能力就會有奔頭。事實也是這樣,我取得了一些成績后,團里把我破格提拔到了副教導員的崗位上。”
向機械化、信息化轉型
“信息化能力是提高部隊戰斗力的倍增器,只有走信息化帶動機械化的道路,才能更快地提升部隊整體作戰能力”,段曉明告訴記者,近幾年來,這支從錦州戰場上一路走來的英雄團隊,積極進行著從傳統步兵向機械化、信息化轉型的探索。
早在幾年前,該團就已開始了信息化基礎建設。據后勤處處長徐道成介紹,目前,該團集戰備、作戰、指揮、訓練、保障于一體的作戰訓練中心大樓已經建成。該大樓擁有戰備物資標準化管理庫室、作戰室、營區可視化指揮、管理平臺、網絡訓練室、軍情室、紅(藍)軍作業室等5個樓層10余個主體功能室,基本滿足了部隊平時在營應急作戰指揮、可視監控部隊、首長機關室內戰術作業、網上對抗訓練等需要。
他們還相應地開發了涵蓋戰備、訓練、管理、保障等領域的20余種應用軟件,建立了兵要地志庫、演習想定庫、高科技知識庫和預定作戰對手知識庫等7個信息資料庫,為首長機關開展信息化訓練、網上作戰指揮模擬對抗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撐。
2007年底,60多輛新型履帶步戰車開進了營區,“塔山英雄團”正式開始了由摩托化步兵團向機械化步兵團轉變的進程。難題隨之出現:全團85%的官兵沒有接觸過新裝備,20多個專業門類白手起家,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該團團長李江平介紹說,新的應對舉措很快出臺:一是立足現有條件,不等不靠,對照說明書和相關教材重點進行理論知識學習和基本操作練習;二是請上級選調一批懂專業的干部骨干充當教員,讓官兵在學中練,在練中學;三是選送一批素質全面有潛力的官兵到相關軍事學院和訓練基地學習,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操作新型裝備人才的“大換血”。
這些舉措的效果顯著。該團政治處副主任賀志軍說:“一般規律,換裝之后要形成戰斗力,最少要三年時間。我們只用了兩年,就在今年7月總部組織的專業技術考核中實現了全優的目標。”
魏強告訴記者:“軍營的生活不像電視劇上那樣精彩,有時還很枯燥、很寂寞。早上6點起床出操,8點開始常規訓練,12點吃中飯;下午3點開始訓練,6點吃晚飯;晚上9點半晚點名,10點鐘熄燈就寢,這就是軍營普通的一天生活。”但正是全團2000余官兵傾力度過的每個普通的一天,讓這支屢立奇功的英雄部隊延續了“塔山精神”。□
英雄“上甘嶺特功八連”
--------------------------------------------------------------------------------
如果把空降兵比作一把刺刀,“上甘嶺特功八連”正是這把刺刀上的尖鋒
文/趙啟洪褚剛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早就從電影《上甘嶺》中知道有一個“上甘嶺特功八連”,在坑道中艱苦戰斗14晝夜,頑強戰斗作風讓敵人膽寒,并榮立集體特等功;
早就了解到八連新時期建設碩果累累,連續44年保持先進,2次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榮立集體二等功,10次榮立集體三等功,被空軍授予“從嚴治軍文明帶兵特功八連”榮譽稱號。
“八一”前夕,本刊記者來到空降兵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這個英雄的連隊,目睹了八連新一代的雄姿。
八連的387面旗在飄
走進八連,在五六十平方米的榮譽室墻上滿滿當當掛著各種錦旗、獎旗。記者看到一張發黃的老照片上,當年參戰的八連官兵在上甘嶺主峰緊握鋼槍、高擎戰旗,戰旗依稀可見一個個彈孔……
上甘嶺一役,敵人向八連防守的陣地投擲炸彈5000余枚,發射炮彈的密度是每秒鐘6發,八連官兵以超生命極限的戰斗韌勁,堅守坑道陣地14個日日夜夜,擊退敵人的無數次進攻,連隊付出了重大犧牲,最后將被敵人槍炮擊出381個彈孔的戰旗勝利插上了上甘嶺的主峰。
走到榮譽室的另一側,一架玻璃展柜里陳列著一面長條形獎旗,旗的左上方繡著一列小字:“步兵二營八連集體榮立特等功”;中間是兩行宋體大字:“英勇頑強,功勛卓著”;落款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司令部、政治部”;授旗時間是1953年。
八連指導員周延新告訴記者,這是八連獲得的第二面獎旗,“特功八連”的英名也由此誕生并傳揚開來。
八連現保存的387面旗,每一面旗都記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述說著一個個英雄的故事,見證了一個老英模連隊英勇征戰的烽火歲月,鼓舞和激勵著連隊一代代官兵。從抗美援朝奪得的“出國作戰第一功”的獎旗,到和平建設時期被空軍黨委授予“從嚴治軍、文明帶兵”榮譽稱號的錦旗,從抗洪搶險飄揚在千里長堤上的“上甘嶺特功八連”的連旗,到參加重大軍事演習任務榮立一等功、二等功的一面面獎旗,八連的每一面旗,都傳承著英雄的血脈,激蕩著勇士的豪情。
八連的戰士自豪
“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是八連熔鑄的“連魂”。“特功八連”所在某部政治處主任曲凡東告訴記者:八連年復一年進行光榮傳統教育,培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50多年從未間斷。
戰士程志龍說,在連隊接受的第一堂課就是光榮傳統教育——學習連史,面對上甘嶺戰役中那面穿有381個彈孔的戰旗宣誓;照的第一張照片是在毛澤東題詞的“上甘嶺特功八連”匾牌前。
八連的“連魂”激勵著連隊的官兵。與記者對面而坐的是被空軍授予“抗洪勇士”榮譽稱號的齊曉軍,在1998年抗洪搶險中,他堵管涌、固大堤,一天扛200多個土袋,連續奮戰20余天,后因勞累過度,加上長期受江水浸泡,導致神經性病毒感染,暈倒在長江大堤上,經過醫務人員5天5夜的全力搶救才脫險。
去年汶川抗震救災,面對被困深山的近千名礦工,八連官兵冒著余震頻發的危險救援。面對100余米高、有約70度傾斜的懸崖峭壁,6名官兵背起事先用空投小件的連接帶和木棍制成的軟梯,向峭壁的頂端攀爬。100余米的距離,2個多小時的奮戰,“生命之梯”終于架通。
可是,人在軟梯上攀爬,就如同在懸崖邊走鋼絲,何況已是傷痕累累、餓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了的礦工。
“我們背你們下山!”官兵們將毛巾被撕成布條接起來,把礦工捆在背上,又在他們身上系上保險繩,一個又一個的礦工被艱難地背下山來。
三天兩夜的苦戰,756名受困礦工被成功救出。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許其亮得知這場艱險的戰斗,親自來到小木嶺搶救現場:“你們冒著自己可能犧牲、可能隨時受傷的危險,把生的希望留給群眾,把更大的威脅留給自己。小木嶺精神是上甘嶺戰斗作風的繼續和發揚。”
八連的精神永存
本刊記者在鄂北某綜合訓練場目睹了八連官兵的雄姿。空中,傘花朵朵、一名名突擊隊員從天而降;地面,鐵流滾滾、傘兵突擊車和戰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入“敵”陣。僅僅35分鐘,“敵”四十多個目標便淹沒在火海之中……這是上甘嶺特功八連參加遠程機動,在陌生地域、無地面引導、無預案、無指揮部的情況下實施空降突襲,對敵指揮部進行“斬首”中的一個場景。
團參謀長楊成平告訴記者,過去連隊的裝備是“一套傘具、一支槍”,在對抗演習中因打擊能力有限,只能眼睜睜地等著后方的炮火支援,向“敵”目標發起攻擊時,常常因為兩條腿跑不過“敵人”的坦克而錯失進攻的最佳時機。但近幾年,隨著傘兵突擊車、傘兵戰斗車等一系列重型裝備的陸續列裝,連隊的作戰、訓練、編制體制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如今的“特功八連”早已從步兵連、摩步連向戰車連實現跨越。連隊官兵除了能駕馭傘兵突擊車和傘兵戰車外,還能熟練運用四種以上武器。
龍卷風、沙塵暴、大面積上升氣流襲來,哪一項都是空降官兵跳傘演習的“沼澤地”;跨三省機動、“三無四實”(無地面引導、無空中導調、無預設保障,實兵、實彈、實投、實爆)條件、狹小地域的實戰環境,哪一條都是空降官兵勇敢和智慧的“試金石”——這又是八連代表空降兵部隊參加上級組織的一次多兵、機種實兵演練的場景。
“跳!”800米高空,全連100多名官兵勇敢地躍入藍天,撲向大地。
八連官兵在經歷了3個多小時長途空運、消耗了大量體力的情況下,又面臨惡劣環境和氣候的嚴峻考驗。演習現場,只見身負兵器、彈藥的八連官兵憑著平時練就的過硬跳傘技能,沉著冷靜地處置各種特情,強行著陸。這次空降,80%的官兵或被強風拖拉或被龍卷風卷起來又摔下,有的被拖出300米以外,手背、膝蓋等多處磨得血肉模糊。但指揮員一聲令下,官兵們不顧個人的安危,快速集結突破,跨壕溝、越反空降堡、穿鐵絲網,勇猛地撲向“敵”陣。
八連官兵就是憑著這種精神和勇氣,越過了許許多多的“沼澤地”、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原始森林進行林區跳傘訓練,這在空降兵建制連是首次。執行這一訓練任務中,每架次飛機第一名的位置都讓干部包了。全連森林跳傘三百多人次,沒有發生任何事故,為大部隊跳傘摸索出了寶貴的經驗。
如果把整個空降兵比作人民軍隊插向敵人心臟的一把刺刀,那么,“上甘嶺特功八連”正是這把刺刀上的尖鋒。□
趙興元:兩次參加英模大會
--------------------------------------------------------------------------------
59年后的今天,趙興元回想當時全國英模代表會議的場面依然熱血沸騰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實習生趙歡
1950年9月,首都北京正在緊鑼密鼓籌備著國慶一周年觀禮,一列專車駛進了車站,從車上跳下一群剃著光頭、風塵仆仆的漢子。火車站的工作人員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他們,直到把這些背影送出車站。
很快,大家從報紙上得知,這些都是來參加全國英模代表會議的代表。他們當中,有用120發子彈消滅110個敵人的特等射手,有只身俘獲上百名敵軍的孤膽英雄,有七發炮彈打進一個炮洞的神炮手,有炸掉敵人數十座工事的爆破大王,個個都曾浴血沙場,屢建奇功。
這是新中國建國后第一次舉行戰斗英雄、勞動模范的大聚會,許多人甚至臨時從前線部隊集合趕來。時年25歲的趙興元就在其中,幾天之后,他又在會上被推舉為戰斗英雄代表向毛主席獻花。
近60年前的盛況,趙興元至今記憶猶新。坐在大連市黑石礁干休所的家中,老將軍雖然有些耳背,但思維清晰,一五一十描述起如何被選為英模代表進京,如何與毛主席握手交談,戰友們又如何搶著與自己握手。老人目光似炬,激情一如當年。
到北京之前,趙興元所在的四十軍正準備開赴朝鮮戰場。由于作戰英勇,趙興元剛被提升為副團長,受傷的左臂還用繃帶吊在胸前,已經摩拳擦掌打算再立新功。這時,突然接到參加英模代表大會的通知。
參加英模大會的代表是一級一級推選出來的。趙興元一路順利當選,在虎狼之師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出席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之英雄隊長。
1950年9月25日,全國英模代表會議在北京空軍禮堂隆重開幕。上午,趙興元和其他代表早早來到會場,入座后,雙眼就緊緊盯著臺前的通道和主席臺上突出的講臺,耳邊響起會前總政治部副主任肖華叮囑他的話。
肖華是這么說的:“會議期間,毛主席要代表中共中央委員會向大會致賀詞,組織上指定你和郭俊卿作為戰斗英雄代表,在致辭結束后向主席獻花,希望你們完成好這項光榮的任務。”郭俊卿被譽為“當代花木蘭”,是代表團里非常出名的一位女英雄。
趙興元從當兵第一天開始,就知道毛主席,就盼著能跟毛主席見面。肖華太了解老兵的這種想法了,怕他過于激動,又特地交代:“你們獻花后,領袖不伸手,你們不要搶著去握手,伸出手后,你們要雙手握住,握手的時間不要太長……”
10時左右,禮堂的燈驟然亮起,奏響了《東方紅》樂曲,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走上主席臺,一邊走一邊向大家揮手致意。人們站了起來:“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掌聲、呼喊聲響成一片。
59年后的今天,趙興元回想當時的場面依然熱血沸騰:“我一個窮人家的孩子,13歲就參軍打仗,終于盼來了勝利,盼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這一天。能夠和國家領導人站在一起,想到以后要去建設自己的國家,建設自己的軍隊,那種高興勁兒,真的難以形容。”
許久,會場終于平靜下來,趙興元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身邊的代表也幾乎個個如此。這時候,毛主席宣讀了賀詞,有幾句話趙興元印象非常深刻:“你們是全中華民族的模范人物,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只有決不驕傲自滿并且繼續不倦地學習,才能夠對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作出優異的貢獻,并從而繼續保持你們的光榮稱號。”
講話結束后,在全場有節奏的掌聲中,趙興元和郭俊卿一起捧著花環,快步走到毛主席面前,立正,敬禮,獻花。他當時的心情既緊張又激動,心跳快得能被耳朵聽見。主席溫和地向他點了點頭,微笑著伸出手,趙興元立即用雙手握住……
散會后,代表們都特羨慕趙興元能和毛主席握手。有代表提議:“跟趙興元握個手吧,就相當于和毛主席握手了。”一下子,大家都涌了過來,紛紛搶著和他握手。
英模大會開完后,英雄們參加了國慶觀禮,然后各自回到部隊,有的直接奔赴前線,再也沒有回來。直到半個多世紀后,借著建軍80周年暨全軍英雄模范代表大會的機會,健在的老戰友們才在北京又見面了。
當年參加第一次英模代表會議的代表只來了19位。回想昔日戰友們雄姿英發,趙興元百感交集。他的思緒飄散開,難忘的回憶逐一浮現:剛入伍時手把手教他怎么打仗、怎么做政治工作的營教導員李樹楨,后來負傷離開戰場,如今已駕鶴西去;錦州配水池戰斗中挑起鐵絲網讓他先通過的通信員范俊青,被敵人打中腹部,犧牲前還安慰他:“趙營長,你放心指揮部隊,重傷不叫哭,我一定不影響部隊情緒。”
參加新英模大會的有四十軍和黑龍江軍區的6位年輕代表,他們早就熟知趙興元的英雄事跡,見到趙老將軍紛紛上前攙扶,圍在身邊合影留念。老部隊的年輕軍人朝氣蓬勃,沖淡了趙興元的感懷。
在新老英模座談會上,趙興元被安排第一個發言。他即席講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這是1950年我被毛主席接見后又一次難忘的聚會。新老英模都來了,讓我既想到過去,又看到今天和未來。今天來之不易,國無軍不穩,民無軍不安,看到軍隊強大,國家安全,人民幸福,我們老同志放心了,滿意了,高興了。胡錦濤同志在大會上的講話鼓舞人心,代表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意愿,一定要學習好,宣傳好,落實好,把革命傳統一代一代傳下去。□
“全面英雄”趙興元
--------------------------------------------------------------------------------
趙興元,1925年生,1939年7月參加八路軍,1940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歷經多次戰役戰斗,作戰英勇頑強,9次負傷,7次帶傷指揮戰斗,立特等功2次、大功6次,被授予“模范班長”、“模范政治指導員”、“全面功臣”、“文武雙全的全面英雄”、“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輝戰旗”等稱號。
1945年冬,參加山東臨沂孟家村戰斗,他負傷后堅持執行爆破任務,機智勇敢地炸開國民黨守軍的堅固工事,為部隊打開了進攻通路。1947年3月,參加四保臨江戰役。1948年3月,參加四平攻堅作戰,時任營長,親率突擊隊攻城,為全殲四平國民黨守軍打開了沖鋒道路。同年10月,在遼沈戰役攻打錦州戰斗中,他率領全營攻擊國民黨軍錦州外圍重要據點配水池,堅持靠前指揮,浴血奮戰8小時,為解放錦州掃除了障礙。1950年4月,在海南島登陸戰役中,他機智地指揮全營殲滅國民黨守軍指揮所和一個炮兵團。
1950年9月,趙興元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戰斗英雄代表會議。歷任師長、副軍長、黑龍江軍區政委、旅大警備區政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郭興:文武雙全“李向陽”
--------------------------------------------------------------------------------
敵后武工隊的抗日英雄,新中國建國后守護人民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周惠欽
郭興今年85歲了,一開口仍是大嗓門,透著干云的豪氣,讓人敬仰之余,不由得平添幾分親近。
“跟著毛主席,走遍高山和平地。春去夏來,秋至冬去,我們一年一年就是為了你。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要緊握手中槍,挺起胸膛抬起頭,永遠保衛你,永遠保衛你。”采訪中,郭興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朗誦這首他自己的詩。1949年10月1日深夜,年輕的“一級殺敵英雄”郭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詩歌,抒發他對新中國的珍愛。
60多年前,郭興就是華北平原出了名的英雄好漢,帶著一支敵后武工隊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沒,打得日偽心驚肉跳。這段經歷,新中國建國后被改編成電影《平原游擊隊》,李向陽的大名傳遍大江南北。
后來一路南征北戰,上朝鮮,下天山,戎馬一生。1986年從北疆軍區司令員的位置退下來后,郭興回到老家,住進新疆軍區洛陽干休所。如今雖然已是耄耋之年,英雄氣概不減當年,走起路來甩開膀子,往沙發上一坐,虎踞龍盤。
提起電影里那個會使雙槍、智勇雙全的武工隊隊長,郭興連連擺手:“李向陽是藝術的綜合,要說原型,那也有好幾個。”
不過說到李向陽的雙槍,郭興忍不住大手一揮:“豈止雙槍,我使的是三槍,懷里還揣著一把小手槍。那是個繳獲來的小玩意兒,只能打個三五十米,一般用不上。”老頭兒瞇著眼睛,眼神依舊鋒利:“駁殼槍也不是左右接連開弓,我們那時候子彈不多,再說槍的撞針也經不起這么使。”
聊起這輩子打過的漂亮仗,郭興豪氣萬丈。不過,會打仗只是一方面,“能文能武,智勇雙全”,這是當年軍區首長對他的評價。郭興頗有些自得:武工隊全稱叫武裝工作隊,除了適時打擊敵人之外,很重要的任務是要深入敵后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教育群眾進行抗日,“做群眾工作可得有一套”。
1941年,郭興被太行軍區五分區司令員皮定均任命為敵后武工隊隊長時,瞪圓了眼睛問皮司令:“我沒人手當啥隊長?”皮司令說:“沒有兵,你就去動員啊!”
于是用了半年時間,走家串戶、發動群眾、組織農會、建立骨干,郭興的隊伍由最初的3個人,慢慢發展到數十人,在太行軍區名氣越來越大,被授予“郭興模范武工隊”的稱號,受到劉鄧首長通令嘉獎。
“從形象上影響群眾,從作風上感動群眾,從工作上帶動群眾,從思想上教育群眾”,年輕的武工隊長郭興摸索出這么個道理。
這個道理,30年后又派上了大用場。1972年,正值“文革”中期,造反派紛爭使烏魯木齊市的治安陷于癱瘓,時任陸軍某師副師長的郭興奉命率三個步兵營進城維護治安。
“軍容整齊,全副武裝,當兵就要有個兵樣子。”郭興傳令下去,作風硬朗。
造反派里有不歡迎當地部隊的,群眾也有誤解,工作不好開展。老武工隊長依舊足智多謀:“部隊對外代號疆字121,要讓人感覺是從北京過來的中央警備部隊。”
部隊進城當天,三個營1500多號人陣容整齊,荷槍實彈,齊刷刷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分別從南、北、西方向以三個箭頭同時列隊步入烏魯木齊市區。部隊一邊走,郭興悄悄在一邊觀察情況:老百姓自發地涌上街頭,夾道歡迎,高聲喊著“解放軍萬歲”、“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部隊的形象和威信一下子樹立起來了。
當時烏魯木齊城區又臟又亂,道路上厚厚的積雪也沒人打掃,結成坑坑洼洼的凍冰。郭興帶著部隊一到達各自駐地,馬上放下背包,拿起掃把、鐵鍬,清除積雪,打掃衛生,把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看見解放軍的表率,居民們也坐不住了,紛紛動起手來,一個星期過后,城區換了個新面貌。
公檢法被“造反”沖擊后,群眾對治安情況最不滿意,郭興就把戰士每兩到三個人編成一組,白天出勤七八十個巡邏組,晚上則增加到兩百來個,在烏魯木齊全部撒開,主要街道、火車站、汽車站、商場等重點地區,還專門設立固定哨。
烏魯木齊氣候寒冷,不管白天黑夜、風天雪地,部隊堅持按時出勤巡邏。戰士辛苦,郭興看在眼中,每天都起早摸黑查哨,鼓舞士氣,一晚上總要查一百多個哨位,不到一兩點睡不下覺。
火車站是犯罪分子經常作案的地方,一次,執勤戰士發現一名小偷明目張膽拿旅客的包,當即大喝一聲,將其扭送到派出所,公安機關又依法對其嚴懲。這件事在社會上影響很大,群眾紛紛議論:“社會上的壞人部隊抓得住,公安局管得了,真讓人高興。”
郭興回憶說,在敵后抗日那會兒,像漢奸、惡霸這樣的首惡分子是一定要打擊的,“打掉幾個猖狂的,敵人氣焰下去了,群眾就會相信你,跟著你干”。
部隊和公安機關聯手維護社會治安的事跡傳遍烏魯木齊大街小巷,震懾了犯罪分子,社會治安一天天好了起來。1975年,部隊圓滿完成執勤任務后,奉命撤回營區。
采訪中記者問郭興,從敵后抗日的英雄,到領兵一方的首長,究竟是武工隊的工作苦,還是烏魯木齊時的工作難?
郭興想了想說,要論生活條件,那是武工隊時更苦,吃不上也穿不上;但烏魯木齊的工作也真難,處理不好就影響群眾關系,影響民族團結。所幸有一套做群眾工作的好辦法,在什么時候都管用。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橫跨鴨綠江。旌旗揮動天山雪,飲馬黃河弓自張。”這是郭興一生的真實寫照。“建國前一心打擊敵人,建國后專門守護人民。”郭興給自己一輩子作了個評價。□
柴云振:33年后補領的勛章
--------------------------------------------------------------------------------
我活在世上,應該代我的戰友做點事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如果不是墻上掛滿的老照片,很難把眼前這位笑瞇瞇的清瘦老者,與當年血戰樸達峰的志愿軍特等功臣聯系到一起。
老人名叫柴云振,現住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家中的顯眼處,掛著一張朝鮮已故領導人金日成與他的合影,拍攝于1985年志愿軍戰斗英雄代表團訪朝期間。
照片背后藏著一段令人唏噓的往事。老人摘下帽子,撓了撓頭,記憶回到五十多年前的烽火戰場:
我是1950年秋天隨15軍進的朝鮮。之前參加過渡江戰役,還立了個二等功。美國人打到朝鮮,連里的指導員開始動員大伙兒“保家衛國”,很快我們部隊就奉命轉頭北上了。
朝鮮戰場上打得很艱苦,犧牲了許多同志。我現在大夏天有時戴帽子,就是當時戰場上腦殼被敵人砸了,經常還會痛。
負傷的那一仗,是1951年5月到6月在樸達峰打的阻擊戰。樸達峰在朝鮮金化西南幾十公里,美國人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向我們沖來,在那里打了五天五夜,雙方傷亡都很大。
一開始我在師警衛連,后來部隊傷亡大,就補充到134團3營8連7班當班長。這時候,敵人打了我們兩個山頭,已經逼到三營陣地跟前,情況十分危急。營長武尚志把剩余的人組成梯隊堅決阻擊,又命令我帶著班里剩下的戰士向兩個山頭發起反擊。
我們沖上去幾次,都奪下山頭,可過了不久,美國人用飛機大炮又把陣地搶了過去。我手下只剩兩個戰士了,營里大多數人也都犧牲了,這時候,武營長又沖我喊:“7班班長!”“到!”“再給你補充兩個人,一定要拿下那兩個山頭!”
營長知道,不拿下山頭,營里的陣地守不住。補充的兩個人是團里的通信兵,也是老兵,會打仗。我就帶著4個人,分成兩個戰斗小組往山上爬。敵人火力很猛,我們互相掩護,終于摸到他們陣地后面,可是自己人也犧牲了3個。一個軍官模樣的人正在指手畫腳,我一槍把他打翻了,又和剩下的那名戰士一起扔過去幾個手榴彈,山頭上槍聲停了一會兒,我們順勢把山頭搶了回來。
敵人很快開始反攻,我們趕緊收拾彈藥,準備掩體。我把沖鋒槍放在右手邊,手榴彈放在左手,右手掃幾梭子子彈,左手操起手榴彈,嘴里一拉弦,“嗖”的就飛出去。打退了敵人幾撥沖鋒,我回頭想找那名戰友,卻找不見,多半是已經犧牲了。我之前在團部見過他一面,可他叫什么名字一直都不知道。
這時候我忽然聽見側面傳來嘰哩呱啦的聲音,仔細一看,山頂拐角處有半截洞口,估計是敵人一個指揮所。我拿起一個手榴彈,悄悄爬到洞口邊上十來米處,拉開弦,停了幾秒鐘,扔進洞里。“轟”的一聲,指揮所被炸塌了下來。
還有不少敵人從掩體里跑出來,我端起沖鋒槍拼命掃,敵人被打蒙了,一個勁往山下跑。陣地上只剩我一個人,滿身是血,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傷口流出來的。剛想松口氣,突然聽見后面有動靜,一回頭,幾個美國兵從側面沖了過來。我一扣扳機就是一梭子,還剩一個黑人士兵愣在那里。我又扣下扳機,子彈居然卡殼了。
那個美國兵手上沒槍,看我打不出子彈,一頭沖了過來。我倆倒在泥坑里扭打,混戰中我拿右手去抓他的眼睛,誰想到他臉一仰,張口使勁一咬,把我的右手食指給咬去半截。
我一下痛得失去了勁兒,被他壓在身下。美國兵抓起地上一塊石頭往我頭上狠狠砸,一下,又砸一下。正以為自己沒救了,突然想起槍聲號聲,我們的增援部隊打上來了。美國兵慌了,扔下我就跑。我使出最后一點力氣,撿起地上的槍沖他后背扣了扳機。也不知道是我打中了,還是咱們的部隊打中了,反正那美國兵一個跟頭栽倒在地……
戰史記載,正是柴云振與戰友們的頑強阻擊,掩護了大部隊的順利后撤,并為最終扭轉戰局作出了巨大貢獻。
柴云振昏迷過去后,增援部隊收復了陣地,把他送往后方。迷迷糊糊間,柴云振記得自己被轉了好幾個地方,彭(德懷)總司令、秦(基偉)軍長都來看了他。再蘇醒過來時,自己已經躺在內蒙古草原上的后方醫院了。
朝鮮戰事紛雜,柴云振原來的營被打光了,部隊補充換防,一時聯系不上。住了將近一年院,柴云振服從醫院組織安排,復員回到四川岳池老家務農。按照部隊當時規定,老柴只告訴鄉親們自己從朝鮮戰場回來,其他什么都沒透露。
柴云振不知道,為表彰他的英勇事跡,志愿軍總部授予他“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可由于當時文書登記姓名時將“振”誤寫成了“正”,部隊多次尋找“柴云正”未果,勛章一直無人領取,一擱就是三十多年。
老柴安安心心在老家務農,閑暇時,偶爾也會想起戰場崢嶸歲月,懷念當年那一幫老戰友。采訪中本刊記者問他,難道這幾十年里從來沒想過跟組織上聯系,找回老部隊?柴云振沉思了一會兒,搖搖頭:“找部隊做啥子?我已經回到地方上了。能活下來,我什么都知足了。”
時光一晃轉到1980年代,時任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訪華,在與鄧小平會面時,回憶起志愿軍英雄人物,其中就有柴云振。在朝鮮,革命軍事博物館還專門請畫家憑想象繪出英雄的畫像,以供人瞻仰。
部隊又開始新一輪的尋找。各大報紙連續數天在顯著位置刊登“尋找特等功臣柴云正”的尋人啟事。啟事被柴云振的家人和鄉親看到了,覺得跟老柴沾邊,催著他給有關部門寫了一封信。很快就有人下來調查,經過辨認,原部隊將柴云振接了過去,并請了一眾老干部一同見面。
見到當年的老戰友、老上級,時隔三十多年的硝煙戰場仿佛又回到眼前。柴云振挨個喊出名字,老友相見,先是熱淚盈眶,而后抱頭痛哭。
遲到的表彰大會召開了。靜靜躺在部隊榮譽室里的勛章,時隔33年,終于掛到了他的主人胸前。1985年10月,柴云振又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斗英雄代表團成員,去朝鮮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三十五周年紀念活動,金日成向他頒發勛章,并與他拍下合影。
回國時途經北京,原15軍軍長、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將軍專門設宴。席間,秦基偉問道:“你對組織上有什么要求嗎?”
柴云振搖搖頭:“我那一個班的戰士都犧牲了,就剩下我。我活在世上,應該代我的戰友做點事。我對組織上沒有任何要求。”
全場靜寂。一個赤誠老兵的風范,躍然而出。□
麥賢得:英雄不被雨打風吹去
--------------------------------------------------------------------------------
軍人忠誠于職責的光榮,與時代變幻無關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瑞豐
在全國“雙百”評選活動中,麥賢得的名字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麥賢得名列其中。
一個名字,勾起了一個時代的回憶。上世紀60年代赫赫有名的“硬骨頭”,那名頭纏繃帶、身著海魂衫、目光堅毅的水兵戰士,從宣傳畫上,從記憶深處緩緩走來。
當年的新聞報道記錄下英雄的事跡——
1965年8月6日凌晨,臺灣“劍門號”和“章江號”闖進了東山島附近的漁場,我護衛艇、魚雷艇奮起迎敵,是為“八六”海戰。
戰斗中,611艇后左主機意外停車,輪機兵麥賢得立即跑過去幫助啟動機器。一塊彈片打進麥賢得的右前額,插到左側靠近太陽穴的額葉里。在接受簡單的包扎后,麥賢得又站到了自己的崗位上,一刻不停地檢查機器。
額上的鮮血和流出的腦漿粘住眼角和睫毛,影響了麥賢得的視線,但他憑著平時練就的一手“夜老虎”硬功夫,頑強地堅守在戰斗崗位上。在劇烈搖擺的機艙里,他穿來繞去,摸索著檢查一根根管路、一個個閥門、一顆顆螺絲釘,由于失血過多,麥賢得的動作逐漸有些遲鈍,但他的戰斗意志卻更加堅強。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居然能在幾臺機器、幾十條管路里,檢查出一個只有手指頭大的被震松了的螺絲,并頑強地用扳手把螺絲擰緊,保證了機器的正常運轉……
是役,人民海軍以小打大,取得新中國成立后最大一次海上殲滅戰的勝利。但炮彈片嚴重傷害了麥賢得的腦神經。戰斗結束后,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得知他的傷情,都十分關心,周恩來親自組織全國最優秀的腦外科專家為他會診,要求一定把麥賢得的傷治好。
全國各地掀起學習麥賢得的熱潮。他的事跡被登上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創作成宣傳畫、連環畫、快板、歌曲、話劇,甚至編進小學課本。毛澤東、朱德、董必武、賀龍、葉劍英、徐向前等當時黨和軍隊領導人專門接見這名英雄的水兵。1966年,他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這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如今化作一張張泛黃的黑白相片,被靜悄悄地收藏在麥賢得家門廳的小櫥窗里。
自2007年從海軍廣州某基地副司令員崗位上退休之后,麥賢得一直住在廣東汕頭的家中。鬧市中一條安靜小巷的盡頭,海軍家屬院的門衛指了指右手邊的二層小樓:“喏,麥賢得住在這里。”
40余年過去了,傷病和歲月在麥賢得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記。昔日的“八六海戰”英雄,早已不是身著海魂衫的英姿少年,也沒有宣傳畫上的健碩與棱角分明。出現在本刊記者眼前的是一位瘦高的老人,右半邊身子微微有些歪斜,每次開口,都需要很努力地組織起語言,濃長的眉毛偶爾緊蹙時,依稀還能找見那個“硬骨頭戰士”的身影。
“老麥的身體一直都不行,近年來有所好轉,但還是有一些偏癱,語言功能至今也沒完全恢復。”老伴李玉枝坐在麥賢得身旁,一邊給他準備藥片一邊幫忙介紹。十幾粒不同種類的小藥片,紅的白的圓的方的,被裝在一個小密封袋里——這只是中午一次的藥量。麥賢得這些年吃下去的藥,真的得用籮筐來裝了。
蕩氣回腸的戰斗總被人們一遍又一遍稱頌,光環背后,英雄用一生承載的犧牲,亦讓人為之深深動容。
建軍80周年,北京的軍事博物館展出了兩片當年從麥賢得頭部取出的彈片。這些彈片造成的后遺癥一直伴隨著麥賢得,除了損傷英雄的語言功能和記憶力之外,一度造成右半邊身子完全癱瘓,每天還必須服用大量安定藥片來控制情緒。
負傷帶來的癲癇癥發作更為嚴重。起初數天一發作,一時間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給英雄的身心帶來巨大創傷。
李玉枝就是在這個時候走到英雄身邊的。雖然是組織上的安排,但李玉枝不曾后悔,卅余載如一日,盡心盡力照顧英雄的生活。“當初結婚的時候,做好了方方面面的思想準備。”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形。“表演節目時,老麥唱的是‘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我就唱了一首‘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
時代風雨滄桑,英雄也歷經浮浮沉沉。麥賢得共遇到過兩次低谷。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由于受到林彪事件的沖擊,曾經敬仰他的人們,如今“要砍下這棵大樹”,他為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殘疾的身軀被屢次拉上批斗場,家人也受到牽連。
一次則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于多方面原因,麥賢得一家在幾間草房中生活了兩年多。吃飯的時候,老鼠就在屋頂拖家帶口地“散步”。黑污污的河渠環繞草屋,招來無數蚊子,李玉枝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用塑料布把整個屋子鋪上,然后點上蚊香,不一會兒就能聽見蚊子跟雨點似地噼里啪啦往下掉……
提起這些經歷,麥賢得歸于淡然一笑,潮起潮落,帶不走一名老兵的榮耀。李玉枝也擺擺手說:“都過去了。我始終認為,是黨和人民給了麥賢得第二次生命,我們這個小‘家’和國家這個大‘家’緊密聯系在一起,都是不斷向前進步。”
二十年前,麥賢得一家搬到了現在的住址,組織上給配備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和車輛。門廳的櫥窗和書房里,掛滿了歷代領導人接見他時的合影。最新一張攝于建軍80周年的晚宴,照片中,胡錦濤主席正舉起酒杯,向英雄敬酒。指著每一張相片,老人回憶著當時的情形,眼中充滿熱切。
站在這些相片前,歷史的卷軸仿佛緩緩展開。時代風云變幻,改變了多少滄海桑田,當年戰場上你死我活的對手,如今也已相逢一笑泯恩仇。老兵心里有怎樣的感想?
麥賢得沒有言語,他的老伴李玉枝沉吟良久:“我想,那個時代需要老麥這樣的戰士,他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他始終是一名合格的軍人。”
說話間,一旁的書桌上,正擺放著麥賢得揮筆寫下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
吁建英模紀念館
--------------------------------------------------------------------------------
文/林蔚
也許因了生活的日益“物質化”,心是變得越來越少波瀾。然而,當筆者并非特意地點開網上“雙百”候選人名單,并逐一讀過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英雄模范人物”候選人的簡介后,眼睛竟漸漸濕潤起來。
那一個個穿越時空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那一張張被定格在年代久遠照片上的面龐,用他們不朽的精神感動著筆者,更用他們短暫而強烈的生命光輝震撼了筆者。
由衷感謝中央有關部門在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聯合推出全國“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它為英模立豐碑,為歷史存紀念,為民族聚精神,為后世樹榜樣,不僅是對國家、民族和歷史所做的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準心”的一次校正和確認,而且是對所有身處社會轉型期心浮氣躁、精神迷茫的人們所作的一次靈魂洗禮。
令筆者有點遺憾的是,這樣的大規模集中評選、宣傳、表彰英模的群眾活動來得晚了一點。因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被俗務所纏,被物欲所困,對為了締造和建設新中國而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英模特別是先烈們確實淡了忘了。不用說大多數“80后”“90后”的年輕人對他們少有認識和了解,就是如筆者這樣的半百“老者”,對他們也差不多只剩下一些零零星星的模糊記憶了。
所幸的是,公眾對表現出來的空前熱情讓我們看到,雖然時代不斷變遷,雖然英烈們確實不再能被人們時時記起,但英模們所代表的愛國、奉獻的無私品質,卻仍然是多數國人心底深切認同的價值觀,仍在人們心中具有不可撼動的道德分量,我們這個社會仍然崇拜英雄,熱愛英模。
筆者有所擔心的則是,“雙百”評選結束,人們從感動中走出,“忘卻”又再次登場。
筆者特別想提醒,為了英模們不再被我們的記憶所“拋棄”,“雙百”評選千萬不能止步于評選結果,必須有后續“固化”成果的舉措跟進。至于如何“固化”,可以考慮選用兩招:一是讓英模事跡進大中小學政治課本,讓記住英模、記住歷史成為一代代年輕人的責任;二是在北京為英模們建一座紀念館,并使之成為“紅色旅游”的重點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英模們有一個永久展示音容笑貌的地方,讓我們有一個可以凝視他們雙眼、和他們進行心靈對話的場所。
當然,蓋紀念館得花錢。但筆者想說,我們可以花錢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難道為保護和鞏固我們的核心價值觀花點錢不可以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