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
有些人說毛澤東不懂經濟、不懂建設。我則認為他們要么是沒看清事實,要么是故意歪曲。毛澤東不僅懂經濟、懂建設,而且是很懂。要證明這一點太容易了。說遠的,當年在井崗山、在瑞金、在延安,那樣惡劣的情況下,毛澤東很快卻把革命根據地的生產搞得轟轟烈烈、紅紅火火,與“白區”的政府經濟建設形成鮮明的對照。說近的,從四九年建國時的一窮二白、遍地狼藉的戰火廢墟上,毛澤東領導的新政府到五二年,在短短的三年內將中國的工業生產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期間還進行了極端慘烈、代價極大,卻又是令世人皆驚、令華族申腰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一般的懂經濟、懂建設所能做到的嗎?有人會說恢復性工作相對來說較容易,那么在這之后的建設總應該說明問題吧?五二年后的建設是什么樣子呢?就感性的看,中國那些代“洋”子的產品都很快有了其“土”貨,并滿足遍及城鄉的生活生產需要。什么“洋釘”、“洋火”、“洋鏟”、“洋油”、“洋燈”、“洋布”……,到任何農村供銷社都能見到,這些看似普通,可不是一點半點的生產能力所能達到的。若嫌這些層次低,那么層次“高”的,鋼鐵不用提了(多得成了有些人的批判素材),我們有了系統的紡織、印染工業、機械機床制(鑄)造工業(比如車床、刨床、鉆床、萬噸水壓機)、品種繁多的化學工業(比如水泥、酸、鹼、煉油、化纖、化肥、農藥……);我們生產出了自己的自行車、汽車(卡車、客車、吉普車、轎車)、摩托車(幸福牌雙輪、三輪)、火車(蒸汽、柴油、電動機車)、輪船(百頓、千頓、萬噸)、飛機、電唱機、收音機、電視機(?)、大炮、坦克、軍艦、導彈、原子彈、氫彈、衛星……,還勘探并成功地開采出了大慶、勝利油田的石油、建立了品種齊全的醫藥工業、成功合成了胰島素、轉移核糖核酸(tRNA)。……
至毛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到工業成套設備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當然,這里所舉只能是掛一漏萬,要一一列出,真得要“罄竹難書”了。不否認這里面許多東西在解放前的上海灘上也能見到,但若要落實到整個中國都能見到、都能用上,那這里面的任何一項可就都不是輕松簡單的事了。
那些是人們能直接感受到的,卻難免片面,那么我們不妨看看具體的數字:1953年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增長率達平均每年18%,把中國的工業生產力翻了一番多;從1952年(當時工業生產恢復到了戰前最高水平)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的七十年代后期,工業平均每年增長11.2%。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盡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但工業生產仍繼續在以平均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這一點連我自己也沒料到)。
在這個令人驚異的高速工業化過程中有幾個關鍵部門的數據或許值得一提。從1952年至毛澤東時代結束期間,鋼鐵產量從一百四十萬噸增長到了三千一百八十萬噸;煤炭產量從六千六百萬噸增長到了六萬一千七百萬噸;水泥產量從三百萬噸增長到了六千五百萬噸;木材產量從一千一百萬噸增長到了五千一百萬噸;電力從七十億千瓦/小時增長到了兩千伍百六十億千瓦/小時;原油產量從根本的空白變成了一萬零四百萬噸;化肥產量從三萬九千噸上升到了八百六十九萬三千噸。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中國還在生產大量的噴氣式飛機,重型拖拉機,鐵路機車和現代海船。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成了一個主要的核強國,完成了州際彈道導彈的發射。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生產了第一枚氫彈1970年把第一顆衛星發射進了軌道。而且這些建設成就還是伴隨著普及全民義務教育的大量投入、伴隨著嚴厲的國際封鎖和戰爭威脅甚至而且打贏多場戰爭(兩次越戰、一次印戰和小規模的俄戰)而且長期不斷支援世界革命、伴隨著多次的摸索失誤(這將在對毛澤東的批判一節中細說)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實現了滅毒絕娼、道不失遺、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消滅了血吸蟲、消滅了麻風、天花、鼠疫、霍亂、人民的健康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完成大量農田改造、大規模興修水利的情況下取得的;是在高社會福利、無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取得的。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正是這些冰冷的、卻又實實在在的數據使毛澤東離我遠了,變成了我心目中的偉人。難道這叫不懂經濟、不懂建設?我不知道那些人的“毛主席的經濟成就微不足道!”這樣的話怎么說得出口!說他們眼里有個“大黑點”、有個“負號”確實沒錯。象毛澤東這樣使中國這么大的國家這么長時間地、快速地、實質性地增長,使中國這么一個貧窮落后,任人欺辱掠奪的“東亞病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成為無人敢惹的世界第六大工業國家,有誰能比?!
有人問毛澤東留的遺產在哪里呢?“黃金?工廠?設備?藏在大山里面?不錯,毛的時代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工業,有了工廠,能生產鋼鐵,開采石油了,幾家可以有臺收音機、一輛自行車了,但是總量種類與現在相比呢?姑且不談消費品,就算生產資料、煤炭、電話、交通有可比性嗎?遺產?不足道吧。”。這不有點睜眼瞎嘛!難道上面那些不是鐵鐵實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遺產?就拿鋼鐵、石油、醫藥來說,今天又比毛澤東離去時增加了多少呢?有的甚至還退步了。
他們也許會承認那些確實是毛澤東留下的遺產,但卻會說“沒有留下多少所謂的導致社會高速發展的遺產”。真是這樣嗎?那我們就來看看毛澤東留下的遺產對我們的這后三十年起到些什么發展上的作用:誰都知道毛澤東的發展時期主要是注重基礎建設,如大量的水利建設、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建設。而這種建設往往都是投入大見效慢的,它們的更多的是提高社會的生產能力和延展能力,一般不直接體現在物資財富增長上,尤其不立即體現在現實生活物資層面。而且它們的效益往往要在一定的時期后才逐漸顯現出來。例如發展鋼鐵,首先需要勘探、建礦、開采……這些長時間的前期投入,到冶煉出鋼再用于其自身的擴大規模和生產一級加工、制造機械設備,這中間的投入又是巨大的,而且仍然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見到成效。但這些卻是以后發展二級、三級生產,如紡織機械、汽車生產線、生活用品加工機械、軍工生產線……等的可能和必須。待到這些轉化為毛澤東時代后期的門類齊全、規模宏大的完整工業體系,僅僅用了二十幾年,實在是太少了!
可以想象,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完成這樣偉大的工業準備,必然要犧牲大量的改善生活份額用于擴大再生產。但這樣的工業儲備建設卻為將來的生活建設蓄積了巨大的能量,而且它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發揮效應,造福社會。當然了,如果只生產不投入或多生產少投入,經濟增長能不顯著嗎?只搞生活建設不搞生產建設或少搞生活建設多搞生產建設生活能不大好嗎?毛澤東留給我們的是八○○○億元的工業總產值。可以設想,如果將其中多劃10%用于生活建設會是什么樣的經濟情形呢?社會生產必將絕對活躍,生活將大大改善,僅僅是把這部份財富直接用于人民改善生活會是什么情況?全社會每人將多獲得一百元的生活物資,按當時的物價狀況,意味著每人可多吃約150斤豬肉(0.68元/斤)、700余斤大米(0.138Y/斤)、700余只雞蛋、100斤菜油或2000斤蔬菜,可多買5-10雙皮鞋、30-40雙布鞋或10-20件衣服、一只手表或一輛自行車,若綜合來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水平翻一至兩番!
我們今天的生活改善、經濟活躍正是建立在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巨大遺產上的。就拿紡織行業來說,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輕紡體系,在改革開放后,甚至今天,一直是中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我們今天生活中所用的大量引進產品和引進設備(如寶鋼、電視機、電冰箱、空調及其生產線)所生產的產品都很大程度上乞福于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但我國的紡織業卻在這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中基本沒有得到任何自身的發展提高,反而因為技術過時、設備老舊出現了全行業虧損,但它仍然在為掙外匯吐血站著最后一班崗。這就完全是在吃老本,坐吃山空的結果。
軍工行業也是這樣。這些年的摩托車、汽車、家電產業,許多生產線都是由毛澤東時代建立的軍工企業轉產而來,如重慶的嘉陵、長安、貴州的富日、安徽的飛雁、合叉、四川的長虹……不勝枚舉。但中國今天的軍工狀況如何呢?其眾多行業也是類此。國企今天的凋敝,除了管理不善、腐敗盛行之外,這樣的竭池而漁是其重要原因――春蠶到死絲方盡啊!
這樣的情形也同樣演義在農業上,毛澤東時代的農田改造、興修水利使得改革后的農民能夠在這方面不投入多獲益。毛澤東時代開始建設的化肥生產線也開始發揮效用,就連最近一夜成為億萬富翁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也是在毛澤東時代播下的種子呀。
現在的農村怎么樣?我不敢妄自回答,人們心里應有一桿秤。我們可以去看看現在的農村水利、去看看農田的土質、去看看森林、看看河渠……。還不提毛澤東所開創的有利國際局勢、清廉的國內風尚、潔凈的債務形象、教育基礎、軍事實力和福利信譽的穩定作用這些無形的遺產對后來經濟發展或煥發的貢獻。所以,別看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花花綠綠、熱熱鬧鬧,成就也不是沒有,發展也不小,但看深一點,真沒什么大不了的。按毛澤東打下的基礎,換了任何人只需稍加調整,不出大的偏差,都可以顯得很好,而且可以更好。我在過去那篇《假如毛活到現在,我們的日子會比現在更好》中,實際已經指出了這一點。現在改革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毛澤東的一比,才真叫“微不足道”,要論遺產而言,就更不值一提了。不說吃老本,單是那賣土地、賣資源,子孫的口糧吃了多少還說不清楚呢。
那些說毛澤東“沒有留下多少所謂的導致社會高速發展的遺產”、“毛澤東的經濟成就微不足道”的人莫異于狂徒吠日。若把毛澤東時代比作修路造橋造車、挖塘養魚、挖坑種樹、壘石建房、攢錢備娶的話,后來者則只是開車兜風、撒網捕魚、依樹乘涼、上樹摘果、張彩娶親,甚至還坐地納租、拆屋換糧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