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中,把毛澤東和劉少奇、鄧小平分成了兩個司令部,代表著兩條不同的道路,文革結束后對此給予了否定,認為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今天在網上有很多網友認為還是對的,但我卻認為需要重新進行解讀。
我認為文革中的那種劃分方法,以意識形態為線,強調兩個階級的斗爭是錯誤的,是應該否定的;而且劉少奇和毛澤東的分歧究竟是不是能夠看做是兩條不同道路的分歧,恐怕也是值得重新研究的。我就不認為毛和劉之間存在兩條道路的區別,但從改革開放的歷史看,毛和鄧之間的確存在兩條道路的區別,只是這兩條道路不能夠叫做兩個階級的道路,不能以意識形態的觀點對待,而是什么樣的現代化和如何現代化的區別。關于這一點,我是看了小豬網友《刷盤子還是讀書》后才逐漸明晰起來的。
簡單說來,毛澤東的道路叫做‘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之路,而鄧小平的道路則可以稱為小康富民道路。
從根兒上說,毛澤東和鄧小平都出身農民,但現代世界是個工業化的世界,要領導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深厚農業傳統思想的大國進入現代化,有沒有工業化的思維意識決定著不同的道路。毛澤東就是一個已經脫胎換骨了的農民,是具備了先進的工業化思維的領導者;而鄧小平則仍然沒有脫離農民意識,仍然以傳統的眼光看待現代化的工業社會。
有人說毛澤東一生沒有出過國,所以骨子里還是傳統的農民封閉意識,這是不知歷史的信口開河。和鄧小平比,毛澤東的確只是到過還不夠‘發達’的蘇聯,但是他在那里卻看到了一個落后的國家成長為一個能造各種各樣機器的工業化強國,他的興奮點在‘造東西’上,從差距中看到了希望、從落后中看到了光明的未來,而這正是‘現代化強國’的本質。反觀鄧小平,雖然訪問了發達的日本和更發達的美國,但看到的卻只是那里人民富裕的生活,只是外表,興奮點在物質享受上,因此同樣是差距,但從中只看到一個‘窮’字,看到的只是‘小康’的未來。
和毛澤東同時代的那些領導人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沒有脫出‘農民意識’,雖然也說著現代化,但骨子里和‘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傳統思維并沒有徹底決裂,因此面對毛澤東‘言不及義好行小惠’的嚴厲批評,根本就不以為然,反而認為他們才是代表著中國農民和中國工人的核心利益。
在毛澤東時代,因為有這樣一個工業化思維的領頭人,所以盡管下面大多數領導人沒有開竅,但生拉硬拽之下,我們仍然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初步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但工業化的奮斗過程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小農經濟,不可能像歷史上王朝循環那樣,改朝換代之后人民生活得到迅速地提高和恢復小康社會,在建成了完整獨立的工業化體系之前,人民只能享受有限的生活改善(相對于工業化之后生活的迅速改善而言),艱苦奮斗是我們必須的選擇(當然,和毛澤東時代的種種失誤也有很大關系)。
但是毛澤東逝世后,我們失去了工業化思維的領頭人,因此傳統農民思維迅速恢復,迅速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不可遏止地爆發出來,依賴于毛澤東打下的堅實基礎,我們提高生活水平實現小康的速度令人稱奇舉世矚目,但從歷史的大視野來看,這個偉大成績和古代大一統王朝前期的富裕社會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因此當我們要邁向全面小康的時候,才發現是那樣的困難重重,那樣的步履艱難。
從全球的視野來看,小康型的富裕社會可以有不同的實現方法,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基礎之上。曾經是第三世界富裕典型的阿根廷,其全面小康是如此的脆弱,恰如我們國內的豆腐渣工程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一場金融風暴,馬上現出了‘小康’原形;而同樣是全面小康的日本,盡管經歷了‘失去的十年’(比所謂‘停滯的十年’更厲害),但小康本色依然鮮亮。
不同的思維,導致了不同的眼光。如果我們不是像傳統農民那樣目光短淺,只盯著眼前利益,那么在結束文革之后,就應該繼續走毛澤東道路,同時糾正毛澤東時代一些過左的、比較極端化的政策,那么在本世紀初,或者晚一些,在2010年前后(不是說文革耽誤了十年嗎?),我們就可以實現毛澤東的理想,建成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那么什么‘三農’問題,什么‘新三座大山’,等等,就根本是天方夜譚;什么健康長壽,什么綠水青山,什么幸福文明富裕,等等,也都統統不在話下。當然,如果走毛澤東道路,也許現在的生活水平不如今天,但今天的中年人和年輕人都會對未來充滿信心,一個強大而富裕的中國指日可待,個人的將來還用得著擔心嗎?
現在怎么樣呢?先富精英們當然個個是滿面紅光、肥腸滿肚,甚至是直追國際先進水平,但大多數老百姓卻仍然在‘艱苦奮斗’,就像我在上個月寫的文章那樣,年輕人甚至對將來發生了恐懼(見<a href="" target=_blank>反對皇甫平的網絡調查揭示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a>),而主流媒體上更是披露,底層百姓對未來已處于絕望狀態;即便精英們,說起現代化來底氣也不足了,哪怕奮斗到2050年,也不敢承諾實現‘四個現代化’。
由于不同的思維以及導致的不同眼光,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就發生了很大差別。在毛澤東看來,社會主義就只能是共同富裕,只有人民群眾才是實現現代化的主力軍,對精英階層就必須嚴格管束,強迫他們走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不許他們先富起來從而脫離群眾。而對鄧小平來說,精英階層是實現現代化的主力軍,因此要滿足他們先富起來的愿望,認為他們先富起來后一定會想方設法地讓全體人民都富裕起來。在毛澤東看來,勞動人民的地位高于一切,因此必須對‘資本’實行專政,不能讓它為所欲為,所以要計劃經濟;而在鄧小平看來,富裕起來高于一切,應該讓資本充分發揮它的魔力,因此要給‘資本’盡量松綁,讓它盡情在市場經濟中暢游。
所謂‘復辟資本主義’,從非意識形態的角度理解,就是精英和資本的結合,對精英的批判,老田網友寫了很多非常有深度的文章,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到烏有之鄉網站查看)。如果說毛澤東對‘精英’、對‘資本’進行了過分的限制,那么鄧小平則是過分的放縱,盡管他也有需要限制的認識,但落實在行動上卻總是軟弱無力,總覺得‘精英’和‘資本’的結合并不可怕。結果如何呢?現實告訴了我們答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誰對誰錯,歷史將給以公平的結論。
歡迎訪問我的個人日志:http://blog.sina.com.cn/u/1494911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