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條重要政策
文化大革命既然是人類階級社會歷史發展之“最后階段”,三大斗爭必然有其獨特的規律,這一規律,已為毛主席明確補充指出。
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 科學試驗,都在以不同深入程度和彼此交義形式同時進行。
它的最大特征也即不同于歷史上不會同時進行的三大斗爭。
1) 三大斗爭同時進行。
2) 速度快而不破壞生產力,由大部不捕到一個不捕和一個不殺,廢除死刑。(全人類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幸福的,死了太可惜。)
3) 繼續革命,不只是改革。
4) 著重上層建筑的改造,要文斗,不要武斗。(整風,整黨,清黨)
5) 和風細雨地文斗。
6) 深入、細致、和風細雨地進行多次,不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而是7—8年一次地多次,進行。
7) 對黨員干部嚴格要求,自覺遵守巴黎公社條件要求:為人民服務,必須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黨員干部不學習,不要希望人民群眾相信毛澤東思想。
8) 人民共產主義覺悟水平也是黨的領導和干部學習水平的依存度。
X X X X
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十次接見紅衛兵,批評修正主義,打倒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我出差從上海回鞍山,路經泰安,利用火車停開,一人晚間趁月光爬上泰山觀看日出。群眾起來了,走資派下臺了,社會治安好了,生產上去了,我當時看到的形勢是這樣。
后來,由于在資產階級勢力陰謀破壞下,群眾斗群眾 ,走資派上臺,革命隊伍不純潔,領導犯錯誤,文化大革命失敗了。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資產階級叛變,(鄧小平由對天發誓永不翻案,叛變到徹底反對文化大革命和反對毛澤東!)
毛澤東看到,翻案(階級的,個人的)是必然的,因為有翻案的客觀物質基礎:國際國內階級力量的對比,和階級斗爭的客觀形勢發展。怎么辦?
革命要求徹底,為什么對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說要多次呢?這是毛主席指出過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最后消滅階級斗爭的特點。
“現在的文化大革命,僅僅是第一次,以后還必然要進行多次。革命的誰勝誰負,要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才能解決。如果弄得不好,資本主義復辟將是隨時可能的。全體黨員,全國人民,不要以為有一二次、三四次文化大革命,就可以太平無事了。千萬注意,決不可喪失警惕。”
因此,指出要有多次。
任何比喻只能取其某些情節相似,我們共產主義有可能 實行“七擒七縱政策”,看來它是最符合共產主義建設的政策。
附:
諸葛亮“七擒孟獲”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6月08日 來源:北京科技報
專家考證孟獲就是現在的彝族人
《三國志》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大書特書——
“七擒孟獲”《三國演義》大書特書的篇章,歷來廣為流傳。說的是劉備病逝白帝城后,蜀國南邊相繼發生判亂。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經過充分準備后,親率大軍南渡瀘水(金沙江),迅速平定了云、貴地區的叛亂,鞏固了蜀國的后方。在這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南征中,諸葛亮為了達到“攻心為上”的目的,七次抓住孟獲,又七次放走了他。如今,云南許多地方還保留著“七擒七縱”的地點。近日,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黃承宗先生撰文指出,歷史上孟獲確有其人,但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歷史上到底有無孟獲其人?
關于孟獲其人,學界一直是有爭議的。民國時云南地方史志專家張華爛先生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他認為:“陳壽志(指陳著《三國志》)于南中叛黨雍闿高定之徒,大書特書,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為‘獲’,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張華爛的觀點其實代表了許多學者的觀點。那么,到底有無孟獲其人?
黃承宗認為,雖然孟獲的生卒時間無法考證,但孟獲是實有其人的。孟獲的籍貫和家世,多與南中大姓有關。現在云南昭通第三中學內著名漢代“孟孝琚碑”是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昭通縣縣城南十里白泥井出土的。該碑記載漢代孟姓在歷史上是南中的最著名的兩個大姓之一。
除此而外,有關孟獲祭祀的歷史非常久遠。據目前發現的實物資料,最早是唐代和宋代時期。至于建國前西南諸省,或建祠廟,或附祀土主廟以祠孟獲者多處。僅西昌縣石柱子土主廟、青龍寺、五顯廟均設像祭祀。民間所供五顯埴神,其畫軸左側第三層排列中有一孟獲像,俗稱“掃壇蠻王”。
孟獲到底是漢族人還是彝族人?
關于孟獲的史料記載非常簡略,《漢晉春秋》僅記載他是一位“為夷漢所服”的首領。他到底是漢人還是彝人?長期以來形成兩種觀點。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的民族是漢族。而另一派史家的觀點認為孟獲是彝族。
支持漢族一派的理由是孟姓雖為南平歷史上的大姓,但孟氏有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之分。朱提孟氏自西漢時就有在內地為官者。而建寧孟氏是朱提孟氏南遷而來的。三國時有孟琰(朱提)、孟獲、孟干、孟通等。彝族中雖有祖先是孟獲的傳說,但也有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的傳說。所以,孟獲可能是南遷的漢族。
而支持彝族一派認為,歷史上少數民族首領被賜漢姓者歷代都有,因此不能以姓氏來判斷其族別。至于少數民族受歷代統治者挑動而互相殘殺,或奉命征剿,正是反動統治者“以夷制夷”的策略。所以彝族幫助諸葛亮打孟獲并不能作為孟獲是漢族,而非彝族的證據。
黃承宗認為,在南中歷史上確曾有楚人王滇記載的一些大姓落籍在南中,其實他們的勢力時有消長,但他們當屬少數人,時間長了與當地民族融合,多數已不知遷徙南中的年代,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根本是常見的。這類情況的族屬當然視為當地的土著人。
孟獲的族別應當是彝族,近年來在貴州整理彝文典籍時,也發現了孟氏的譜系記載。
關于“七擒七縱”孟獲的史實是不是真實的?
“七擒七縱”的最早由來是《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也有簡要的記載。但《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及當時率軍首領《三國志•蜀志》卷十三《李恢•呂凱傳》均沒有直接記載。而北宋的《資治通鑒》則提到:孟獲被“七擒七縱,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顯然是采納了《華陽國志》的記載。究竟是陳壽以后的史學家發現了新資料,彌補了《三國志》的不足,還是他們僅僅根據傳說而記入史冊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深究。
1983年4月,著名歷史學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繆鉞先生在全國首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指出,諸葛亮哪有那樣大的本事,把孟獲當小孩一樣隨便放了又捉?已故著名滇史專家、西南歷史地理專家、原云南大學歷史系教授方國瑜先生在《諸葛亮南征路線考記》一文中說,七擒七縱孟獲之事不過是民間傳說,載于志書者更多附會,不值辯論。方先生還在其所著《彝族史稿》一書中對此問題作了一番深入的考證,認定關于諸葛亮七擒孟獲之說“像煞有其事,完全是虛構的。”當代著名三國史研究專家、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長譚良嘯先生也在《諸葛亮“七擒孟獲”質疑》一文中說,七擒一事,實近乎離奇,諸葛亮俘孟獲不殺當是有的,但“七擒七縱”則令人難以置信。
“七擒七縱”時間上是否有可能?
黃承宗先生指出,關于”七擒孟獲的地點,據《滇元紀略》稱:“七擒孟獲:一擒于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于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于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從這些地點的分布來看,覆蓋是現在云南省內的廣大地區。從當時交通情況看,是兵卒步行,輜重馬匹馱運。
諸葛亮的南征開始于建興三年春,平定完叛亂班師回成都是秋天。從成都出發,到了“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渡瀘處,已經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剩下的時間,即使完全不停的走也走不完各點,更談不上還要在七個地點都要打仗。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后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怪誕不稽。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于黃承宗先生發表在《四川彝學研究》上的《蜀漢孟獲史實瑣談》一文,特此致謝!)
■專家簡介:黃承宗,《涼山彝學》副主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研究員
版權所有 新華網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師到之處,所向披靡,進展十分順利,如今只剩下最后一個堡壘,那就是逃到建寧的孟獲。
孟獲是大姓首領,掌握家族勢力,為人豪邁慷慨而多智,頗受當地土人擁戴,是個不怕死、敢出頭而十分倔強的人物,非常不好付對。
如今孟獲雖說逃到建寧,又被蜀軍包圍,處境不妙,可他卻不管這些,一邊頑強抵抗,一邊極力鼓動各少數族反抗朝廷,影響不可謂不大。
諸葛亮明白,要消滅孟獲不難,但要實現南中安定卻決非易事。他想起出征前和馬謖的談話,決定這次作戰以攻心為主,使之真心降服,讓他反過來起到長期幫助朝廷穩定疆域的作用。
諸葛亮既然決定利用孟獲,就采取圍而不打的戰法。孟獲在建寧城內忙了一陣,作好了守城死戰的準備,可諸葛亮就是不發動進攻,使他滿腹狐疑,摸不清諸葛亮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天天早晚上城觀察蜀軍動靜。過了幾天,他發現圍城的蜀軍不像當初那樣摩拳擦掌,顯得有些疲憊和散漫。他可不愿意久困異地,于是決定突圍,南返家鄉。
一天夜里,月黑風高,孟獲帶領手下人馬悄悄打開南門,往外就沖,不料竟落入陷馬坑中,他正想掙扎起身,突然眼前火把齊舉,蜀兵不知從哪里冒了出來,將他捆個結實。孟獲見城破人擄,大叫“中計”,蜀軍可不管他服不服氣,立即將他押到諸葛亮的帳中。
諸葛亮笑咪咪地迎了上去,親自幫他松綁,給他披上衣服,又遞過一盅酒來,為他壓驚,然后請他坐下,勸他歸降,并保證他和他的人馬以及財產的安全。
孟獲很倔,他回答道:“我只知被俘當斬,從沒想過投降,你要殺要剮,只管動手,何必來這一套!”諸葛亮聽了,笑著說:“此志可嘉!不過我想告訴你,我是故意誘你突圍的,可笑你竟當真照辦,這等才智,還有什么值得犟的?倒不如降了為好。”孟獲聽到這里,猛然心生一計,便對諸葛亮道:“丞相既然如此好意,那我就回去和幾位洞主商量商量,要降就一起來降,免得我一人擔當。只不知丞相放不放心我去?”
諸葛亮一聽就知道孟獲在用詐降脫身之計,于是決定將計就計,馬上答應道;“那太好了!你速速回去商議,我這里專等佳音。”諸葛亮送孟獲出去,故意帶他從自己營中經過,邊走還邊指著一排排營陣問孟獲道:“你看我的軍隊怎么樣?”孟獲見蜀軍果然陣容嚴整,卻故意說:“我看也只一般。”并接著表示:“原來不知你的虛實,以為你如何強大,這才突圍而出,結果落入陷坑。其實,要我早看到這營陣,與你擺開戰場,肯定可以贏你。”
諸葛亮等的就是這話,他笑道:那好呀!你就回去組織人馬,到時候來決一勝負,輸了再降也不遲嘛!”孟獲馬上追問道:“此話當真?”諸葛亮道:“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你若有意,不妨試一試。”
孟獲被釋,急奔家鄉,組織勇士,連夜返回蜀營,他要劫營,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孟獲這回細心多了,聽營中更鼓正敲,知道已是三更,一切并無異樣,于是將手猛一揮,帶頭沖進蜀營之中,正要砍殺,忽然發現眼前竟是一座空營,心里暗暗叫苦,趕忙下令撤兵,可是已經來不及了,襲營勇士一個不剩,全被蜀軍伏兵所捉。這時,諸葛亮來到孟獲面前道:“我早對你說了,‘我這里專等佳音’,不想你竟不信,偏要來送死,現在被捉,還有何話說?”孟獲道:“只會設伏,不算本事,有膽量的就放我回去,與你決一高低。”諸葛亮很爽快,只說了一個“行”字,便令人將孟獲等人全數放掉。
孟獲回到家鄉,這次他學精了,采取堅守戰術,而且學著諸葛亮的樣子,又挖陷阱、又設伏兵,誓報屢敗之仇。諸葛亮見孟獲不出戰,就料定他會耍什么花招,因此也小心翼翼,先派兵在正面吶喊鼓噪,虛攻一下;旋即暗地調動主力,抄到孟獲營壘后面,偷渡滬水,然后突擊進攻,一下子就將孟獲營寨攻破,并活捉了孟獲。孟獲被押到諸葛亮座前,諸葛亮問道:“這回可是我打進來的,你還有什么話說呢?”孟獲道:“畢竟不是正面交鋒,我仍難心服。”諸葛亮又道:“古人云:‘事不過三’。我如今就再放你一次,若再被擒,看你還有何說!”結果又把孟獲放了。
這一次孟獲得釋后,他倒是得出一條經驗,那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決定先避開蜀軍鋒芒,然后乘其不備,卷土重來,殺他個措手不及。孟獲的行蹤哪里躲得過諸葛亮的眼睛,他立即率兵追擊。南方叢林是瘴癘之地,此時天氣燠熱,諸葛亮讓士兵先服下解毒藥物,深入山谷。孟獲原以為自己隱遁,諸葛亮難覓行蹤,等他發現蜀軍推進,又寄望諸葛亮必被毒氣所制,不料蜀軍步步進逼,令他最后無路可走,只好束手就擒。再看蜀兵,一個個生龍活虎,哪有什么中毒的征象?心中十分驚異。等到見了諸葛亮才知道蜀軍早有預防,看來暫避也是避不過去的,于是又想了一個計策,他對諸葛亮道:“還敢放我么?”諸葛亮答道:“怎么不敢?對你可謂手到擒拿,不信就再試試。”
孟獲第四次獲釋,改變了戰術,不到一天便又帶著幾名勇士來到蜀營,他們身藏利刃,想用詐降的辦法麻痹諸葛亮,然后伺機行刺。孟獲入營,拜見諸葛亮,口稱已經想通,不愿再戰,情愿歸降。諸葛亮知他用的是詐降計,也不說破,只令人設宴接風,剛剛入座,諸葛亮便將酒盅一擲,頓時武士擁上,將孟獲等人抓住,從他們身上搜出利刃,并責問孟獲還有何說。孟獲理屈,低頭不語,諸葛亮將手一揮,五縱孟獲。
孟獲謝了諸葛亮,便組織人馬來戰,準備拼個死活。他哪里打得過訓練有素的蜀軍,結果大敗,自己又當了俘虜。諸葛亮倒有耐心,又一次將孟獲放掉。
孟獲回去,借助彝兵,又來交鋒。蜀軍故意敗退,將孟獲誘入絕境,切斷歸路,然后反身猛攻,孟獲和彝兵招架不住,舉手投降。諸葛亮一如既往,又要孟獲回去。這次孟獲不走了,他深為諸葛亮的大度和足智多謀折服,痛哭流涕表示真心降服,他說:“丞相天威,孟獲再不反了!”諸葛亮知他這次確實出于誠意,非常高興,熱情招待了他和眾彝兵,并任命孟獲為御史中丞,讓他管理南方各部族事務,自己帶著人馬返回成都。
孟獲見諸葛亮如此信任,竟然不留一兵一卒,更是感動,從此便忠心耿耿,臣服蜀漢,再也不思反叛了。
蜀軍中有些將領見諸葛亮如此處置,頗不放心,便進言道:“若南中再叛,將如何處置?是否可留些軍隊,派一員大將駐守此地,方可無恙。”諸葛亮道:“留軍鎮守,彼必生疑,反為不美;不如以誠待之,我相信孟獲必不再反。”
諸葛亮回到成都,南中一直平安無事,還歲歲朝貢,蜀國從此越發鞏固,還得到南中少數族送來的兵員以及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軍用物資。諸葛亮也讓人給孟獲部族送些糧食、藥物,作為獎勵。
這樣,漢族與各少數族有了經常交流的機會,封閉的南中得以較快發展,老百姓的日子過好了,他們更加擁護蜀漢政權;蜀漢朝廷也就得以集中力量去對付北方的強敵曹魏政權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