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關于“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的對話

李文海 耿云志 宋志民 鄭大華 · 2006-03-29 · 來源:光明網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關于"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的對話
主持人:危兆蓋(本報記者)
特邀嘉賓:李文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耿云志(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宋志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
鄭大華(湖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

 編者按:2006年1月7-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史學、哲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界的40多位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對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做了多方面的解讀,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為了進一步推動這一課題的研究,我們特約請與會的李文海、耿云志、宋志民、鄭大華等四位學者談談各自的看法。
 
什么是民族主義

  主持人:對于近代中國人而言,民族主義是典型的西方舶來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讀。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民族主義這一概念也沒有達成共識,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在當下,我們應該如何看?

  李文海:我先舉幾個例子。梁啟超說:"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勿侵他族之自由。其在于本國也,人人獨立;其在于世界也,國之獨立。"也有人說:民族主義"是民族成員對自己所在的有血緣維系的群體利益的絕對強調"。還有人說:"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潛在的或實際存在的)成員的覺醒,這種覺醒是與現實、維持與延續民族的認同、整合、繁榮與權力的欲求結合在一起。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指一種心態,即一個人以民族作為最高效忠對象的心理狀況。"。當然,還有其他很多說法,如"民族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合法利益的維護";"民族主義主要是一種政治原則,它堅持政治與民族的單位必須一致";"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即個人對民族政權的忠誠高于一切。這種心理狀態是同生養他的土地、本地的傳統以及在這塊領土上建立起來的權威等等聯系在一起的"等等。

  在這林林總總的解釋中,我想特別介紹一下《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關于"民族主義"的條目,這是因為,由于這部書的性質,使得它對于"民族主義"的論述帶有一定的權威性,并在社會上產生著廣泛的影響。該書對"民族主義"是這樣表述的:"資產階級思想在民族關系上的反映,是資產階級觀察和處理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指導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一般來說產生民族主義的經濟基礎與階級基礎已經消失。但民族主義思想的殘余還將長期存在,還會不時地干擾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損害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不利于執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對外政策"。"社會主義國家中存在的民族主義,一般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需要謹慎妥善地處理。如果處理不當,也可能轉化成敵我矛盾"(《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版,第3395頁)。雖然條目也講到要區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民族主義同資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的民族主義的不同,以及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主義的不同,但可以看出,從總體來說,條目對民族主義持基本否定的態度。我以為,對于民族主義的這種表述,頗有值得進一步推敲的地方。

  首先是同我國的歷史實際不相符合。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當資產階級尚未產生以前,民族主義不論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還是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就已經存在,并且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大的影響。而綜觀整個中國近代史,幾乎沒有一個對歷史作出積極貢獻的歷史人物和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事件,不與民族主義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從主要方面來說,是積極的,應予肯定。至于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歷史現象,我在后面還要談到。

  其次,從道理上說,也有不少難以說通的地方。民族主義同愛國主義以及民族精神,當然不是一個東西,有著相當的區別,但它們之間又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們對歷史上和現代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一直給予很高的評價和積極的肯定。"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黨的十六大報告更明確提出,要"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調"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除非是把民族主義看作是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根本對立的東西,否則就很難對民族主義作出完全否定的評價。

  可不可以考慮這樣來對民族主義進行表述:民族主義是以民族權益和民族感情為核心內容的一種政治觀念、政治目標和政治追求。這樣一種表述的好處是,不事先對民族主義作價值判斷,而只是對民族主義的具體范圍和內容作客觀的敘述,留下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評價的寬廣余地。我提出這個建議,只是為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研究和思考提供一點素材。這樣的表述也許是不完善的,或者不準確的,但通過大家的討論,一定能夠完善起來,以至形成一個多數人能夠接受的提法。

  耿云志:既然國內外的學人對民族主義這一概念說法甚多,我認為要給"民族"或"民族主義"下一界說,且能取得大多數人的同意,恐怕很難。但我同時也認為,不能因為有這種學理上的歧異,就否定民族和民族主義的客觀性和歷史合理性。為了說明問題的方便,我不得不首先提出我個人對民族和民族主義的看法。我認為,近代民族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是不可少的,即:(1)長期共同活動的地域;(2)歷史上形成的共同文化;(3)長期緊密聯系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造成的國家認同。據此,則凡是維護這些東西,使之不受其他民族之侵害;同時,也不去侵害其他民族這些東西的思想原則,就是近代的民族主義。這樣的界說雖然不像數學和物理學定律那樣明晰、確定而不可移易,但也絕不是可以輕易歪曲或否定的。

  宋志明:"民族"難以準確地定義,猶如"文化"。斯大林的民族觀著眼于歐洲資本主義初期的情況,強調經濟的要素,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近代社會的情形。費孝通的民族觀強調文化的要素,注意到中國民族現象的特殊性。我認為,民族是與人類相對而言的。民族是人類的組成單位,猶如家庭是社會的組成單位。社會不可能是單一的家庭,人類也不可能是單一民族。除非另有一個星球向人類挑戰,迫使人類成為一個社會共同體來應對這種挑戰。"主義"一詞有兩種用法:一是指有主語的學說,如馬克思主義、凱恩斯主義等等;一是指無主語的思想傾向,如科學主義、個人主義、恐怖主義等等。民族主義屬于后者。"主義"是一個連接率很高的詞匯,有些詞一旦與主義連接,便有了負面的含義。如科學主義,表示一種把科學當成崇拜對象的錯誤的思想傾向?!掇o?!返木幾胝呔驮谶@種意思上解釋"民族主義"一詞。我不同意《辭海》對"民族主義"所做的釋義,因為這個詞語不一定只在負面的意義上使用,它也可以在正面的意義上或中性的意義上使用。我主張在中性的意義上使用"民族主義"一詞,而在負面的意義上使用"狹隘民族主義"一詞。至于"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我認為是一個正面的語匯,是指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形成為全民族共識的發展歷程,是指促使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社會思潮。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如何形成的

  主持人:講到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首先要厘清的問題是: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如何形成的,是"洋貨"還是"土產"?

  鄭大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既是我國傳統民族主義思想在近代的轉型,又是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引進,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就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思想而言,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華夏中心觀,二是華尊夷卑觀,三是建立在華尊夷卑觀基礎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觀念。促使這種傳統民族主義向近代民族主義思想轉變的原因,是西方的入侵引起的中國人思想觀念的變化。在鴉片戰爭前后相當一段時期內,受傳統民族主義的影響,人們把來自遠方的西方人也稱之為"夷",就是先進者如魏源也是如此。然而人們逐漸發現,這些被稱之為"夷"的西方人,在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方面,比中國還要先進、還要發達;人們還逐漸認識到,中國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而只是世界的一隅。隨著這種發現的增加,人們開始萌發出新的民族意識,即認識到中國只是世界各國中的一國,中華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員,民族之間的先進與落后,不是由種族決定的,而是由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中國在許多方面就落后于西方國家。就目前所發現的資料來看,最早具有這種意識的人是馮桂芬。他在《校邠廬抗議》的"采西學議"中說:"顧今之天下,非三代之天下比矣。……據西人輿圖所列,不下百國",并認為中國在經濟、政治、軍事、人才、學術等五個方面都不如西方人,中國再不"制洋器","采西學",向西方侵略者學習,"不獨俄、英、法、米為之患也,我中華且將為天下萬國所魚肉,何以堪之!"此后,具有此種認識的人逐漸增多。這一認識上的進步,是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產生的重要前提。因為只有認識到中國只是世界各國中的一國,中華民族只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員,才有可能產生近代意義上的民族認同和民族平等意識;同時也只有認識到民族之間的先進與落后,不是由種族決定的,而是由其軍事、社會、經濟、文化甚至政治的狀況決定的,中國在許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國家,才能產生一種民族危機感或民族憂患意識。而近代民族主義就是建立在民族認同、民族平等意識和民族憂患意識的基礎之上的。

  就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而言,它是伴隨著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而產生的。一般而言,西方的民族主義思想有兩個源頭,即:法國的民族主義和德、意的民族主義。法國的民族主義產生于法蘭西共和國的建立以及拿破侖的向外擴張之中,而德、意的民族主義產生于爭取民族獨立和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斗爭之中。相比較而言,德、意的民族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更接近于中國,更容易為中國人所接受。所以,德、意的民族主義比法國的民族主義對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影響更大一些。梁啟超宣傳、介紹和接受的就是德、意的民族主義。有學者認為,中國人之所以接受的是德、意的民族主義,而不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是因為法國的民族主義是政治民族主義,德、意的民族主義是文化民族主義,而德、意的文化民族主義與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更接近。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由兩者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決定的。如果說中國傳統民族主義在近代的轉型與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引進都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思想來源,那么,它們二者的關系如何?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過程中誰的作用更大一些?這恐怕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所在。就目前發表的一些成果來看,沒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我認為,中國傳統民族主義在近代的轉型,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西方近代的民族主義思想在中國的引進,則使這種可能性變成了現實。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產生而言,二者缺一不可,對任何一方面作用的片面強調都是不恰當的。

  耿云志: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是在空前的變局之下,因受外力刺激而形成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方面,在具有高度文化的"西夷"面前,不得不放棄古代的華夷觀念;另一方面,在"西夷"的侵略面前,為謀自救而迅速激活了民族意識。此民族意識已逐漸擺脫古代的華夷觀念,而導向建立獨立的近代民族國家的目標。建立近代民族國家,是近代民族主義的核心內容。梁啟超是中國揭示和宣傳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人。他在1901年10月發表《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一文。其中說:"民族主義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義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他還指出,西方民族主義已發達數百年,當時已進入民族帝國主義時期,我中國人民正受此民族帝國主義的侵害。故"知他人以帝國主義來侵之可畏,而速養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義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國民所當汲汲者也"。就是說,中國的民族主義,首以抵抗帝國主義,維護我民族之獨立為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數月之后,梁氏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又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為此后學者談民族主義問題立一典范。梁啟超還最早揭明建立民族國家的問題,他于1902年2月-4月在《新民叢報》上發表《論民族競爭之大勢》,明確提出:"今日欲救中國,無他術焉,亦先建設一民族主義之國家而已。"此后,梁氏之言論、活動均不脫建立民族國家,爭取中華民族之國際地位這一總目標。他積極投入立憲運動是為此;辛亥年與國內立憲派一起轉為贊成迫清帝退位,成立共和是為此;民國后維護共和國體,以及其后積極推動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為此。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些革命黨人,也是以民族建國為目標的近代民族主義者。孫中山說:"我們推倒滿清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又說:"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頁)陳天華說:"鄙人之排滿也,非如倡復仇論者所云,仍為政治問題也。"(陳天華:《絕命書》,《民報》第2號)由此可見,革命派的排滿,是把它作為建立民族國家的手段,與籠統的排滿論者不同。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以五族共和思想為基礎締造中華民國。這是中國人爭取建立近代民族國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

  主持人:在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過程?

  鄭大華:我認為,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清末民初,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階段。其特征有三:一為新(近代民族主義)舊(傳統民族主義)雜糅,而新(近代民族主義)的量在增加,舊(傳統民族主義)的量在減少;二是反對國外民族壓迫和反對國內民族壓迫,亦即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爭取國內各民族的平等的斗爭交織在一起;三是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結合,亦即推翻國外和國內民族壓迫的斗爭與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的斗爭結合起來。推動這一時期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形成的主要有兩種力量,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立憲派。第二、"五四"時期,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階段。其特征也有三:一是反帝與反封建的結合。這一時期,由于無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人民對于帝國主義的認識……第一階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認識階段,表現在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等籠統的排外主義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并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后才開始的。"正是對帝國主義認識的這種變化,中國人民開始將反帝與反封建結合起來,從而賦予了近代民族主義新的內涵。二是從思想文化上尋找中華民族落后的原因,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人們開始認識到近代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落后,這種落后又導致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革命的失敗,所以,解決民族危機的不二法門就是從文化上入手,謀求文化上的解決。三是民族主義開始與各種政治運動和思想運動結合,呈現出多元的傾向。第三,"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戰爭結束,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高漲階段。特征有二:一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從原來的反省、批判傳統文化轉變為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弘揚。因為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首要的工作是如何團結人心,激發民族意識,以抵抗日本侵略,而作為中華民族數千年生活與斗爭之結晶的傳統文化,很自然地成為人們鼓舞士氣、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以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力武器。當時的學術研究出現了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就是文化史學的蓬勃興起,有關中國文化史的著作不斷出現。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出版的有關文化和中國文化史著作大約50種左右,其中大部分出版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二是國內各個階級、各黨各派、各種政治勢力逐漸集合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戰的局面。

  耿云志:我認為,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民族主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鴉片戰爭前后一段時期,中國人尚未擺脫古代的民族觀念,即強調"華夷之辨",認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鴉片戰爭發生時,面對外來的侵略者,絕大多數中國人仍未脫出此種傳統的民族觀念。(二)過了一段時期,一部分中國人對來侵的西方列強漸漸有所了解。先進分子開始意識到,"今之夷狄,非古之夷狄"。不但看到西人之技藝遠過中國,進而還認識到西人治事、治政亦有可法處。康有為1879年游香港,"覽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敵視之"。張之洞談到仿西學,亦不限于西藝,還包括西政(自然不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但直到民國初年,除少數先進分子,絕大多數中國人仍認為在禮教人倫方面,中國仍遠勝于西方。此點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起來,才有根本性的轉變。還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即近代東來的"西夷",步步進逼,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在這樣嚴峻的挑戰面前,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被激活。為謀求生存,必須奮起抗爭,自求振作。(三)到了1920年代初,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中國之民族主義增加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意義,那就是為爭取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而奮爭。孫中山所說"健全之反帝國主義",求"世界人類各族平等",要"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以及他的名言"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等等,都反映了這種民族主義的新內容和新意義。至于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其成立第二年就加入共產國際。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它當然要遵循國際主義的原則。與國際主義密切聯系的民族主義,實質上是以各國家、各民族完全平等為原則。所以,共產黨人的國際主義的民族主義,得到孫中山相當程度的認同。

要正確評價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

  主持人:這樣說來,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與國內目前各種工具書上對民族主義的釋義明顯不一樣,我們有必要對它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

  宋志明:"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自我意識走向自覺的理論升華,對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對于克服民族自卑感、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除了少數的民族敗類以外,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可以說是這種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孫中山先生把民族主義納入三民主義體系之中,舉起民族主義的大旗。中國共產黨人也多次申明鮮明的民族主義立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號召共產黨人動員全民族一切生動力量,為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中國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中之所以采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理論依據之一就是這種意義上的民族主義。有良知的中國人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的民族主義的指引下,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達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偉大目標,使全世界對中華民族刮目相看。"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前提,并且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覺醒。首先,它促進了愛國精神的覺醒。其次,它促進了改革精神的覺醒。再次,它促進了革命精神的覺醒。最后,它促進了啟蒙精神的覺醒。因此,我的看法是:不能把"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混為一談,也不能用《辭?!返?民族主義"釋義看待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是以中華民族為主語的新的社會思潮。這是一種健全的民族主義,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

  李文海:有的同志認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對歷史的發展起著重大的積極作用,不存在任何消極的影響,應該給予充分的完全的肯定。也有同志認為,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主要作用是負面的,以一種狹隘的、閉塞的心態,阻礙甚至抗拒中國融入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對于學術討論來說,有不同意見的爭論,是一件大好事,只要大家抱著心平氣和、相互尊重、共同探求真理的態度,就可以不斷深化對問題的認識。我個人的看法是,對上面兩種意見都不太贊成,覺得都過于絕對,過于簡單化。事實上,民族主義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人物及不同的政治派別,民族主義的內容和作用會有很大的差異;就是在同一個人和事上面,民族主義的作用也往往具有雙重性,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對民族主義要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我們說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民族主義主要起著積極的作用,首先就是因為近代中國是一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壓、掠奪、凌辱的半殖民地國家。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的雙重壓迫和統治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走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如果沒有全民族的覺醒和奮起,那中國就只能"束手以待列強之烹割",中華民族也就永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民族主義成為一種動員、鼓舞和激勵全民族包括社會各個階層、各種人物以不同方式獻身"振興中華"宏偉大業的巨大精神力量。近代中國民族主義所以深刻地影響和推動了歷史,還因為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曾經處于世界先進的地位,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之后,巨大的反差強烈刺激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這正是民族主義空前活躍的土壤。這一點,連美國政要布熱津斯基都清楚地看到了。他說:"19世紀強加給中國的一系列條約、協定和治外法權條款,使人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不僅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地位低下,而且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同樣地位低下。這一衰敗的現實同中國人的自我意識發生猛烈的沖突。中國人認為在過去,甚至就在不久以前,他們在文化上和政治上還都比那伙蠻橫的侵略者們還富有和強大得多。事實上,中國在經濟和政治上發生大滑坡只是近代的事。"(《大失敗--20世紀共產主義的興亡》第179、180頁)雖然布氏的這本書是以預言共產主義的"大失敗"為目的的,但我們大可不必因人廢言,應該承認他這段話有一定道理。我們在肯定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民族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并非沒有產生過消極的作用和影響。不待說農民及下層群眾(如義和團)或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某些政治派別(如封建頑固派),就是思想觀念在當時處于先進地位的維新派或革命派,他們在處理對內、對外的民族關系上,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并非盡善盡美。

  耿云志:近代中國備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壓迫和掠奪。因此,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一直是民族主義的中心內容之一。在長期斗爭中,民族主義有過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產生過各種不同的結果,其中經驗與教訓不一而足。在清末,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有各種層次:有政府(包括中央與地方)行為;有知識階層與紳商階層的略有組織的斗爭;有下層群眾自發的反抗運動。就政府一方面說,以武力反抗,屢以失敗告終,結果是割地、賠款,出讓利權。談判交涉亦因無實力做后盾,加之朝廷昏聵,官吏無能,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喪權失利告終。以此,清政府叢怨山積,人民之反清,民族主義亦正為一種動力。就知識階層和紳商階層的斗爭而言,在有相當組織的情況下,又得到下層群眾的適當支持,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積極結果。如不少次的收回利權斗爭,抵制外貨的斗爭等等。就下層群眾的自發斗爭而言,情形不盡相同。在戰爭狀態下,人民自動武裝起來,抗擊侵略者,即使不能取得完全勝利,也能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例如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大多數的自發斗爭是在非戰爭狀態下,如各地層出不窮的反洋教斗爭。這些斗爭無例外地都是由于外國勢力欺壓民眾,積怨太深,遇有機會就爆發出來。這種反壓迫的斗爭,無疑都具有相當的正義性。但斗爭起來之后,往往缺乏組織,漫無約制。加之政府官吏處置不當,遂往往導致破壞性的結果,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更進一步的損失。民國時期,這三個層次的民族主義仍然存在。大致說來,第二個層次的斗爭成長進步較快,第一個層次,亦較清代有所不同,第三個層次的斗爭,純自發的性質已逐漸減少。

  總起來說,民族主義具有天經地義的合理性,這是首先應該肯定的。但這并不等于說,因具有民族主義的動機,就做什么都可以,怎么做都行。近代民族主義的中心目標是建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近代民族國家,因此,凡是有利于實現這些目標的民族主義思想和行動,就是健全的民族主義,應予完全肯定;否則,就不是健全的民族主義,就不應無條件地給予肯定。在相當一個時期里,人們不加區別地肯定和頌揚一切指向外國勢力的言論和行動,起了誤導群眾的不良作用。民族主義會牽及民族感情,甚至可以承認,民族主義有其心理和感情的基礎。但絕不可以因此將民族主義歸結于感情,或停留在感情的層面上。要完成建立近代民族國家這樣艱巨的任務,必須依靠健全的理性指導。因此,我認為應當明確地提倡"理性的民族主義"。大約八九年前,我在一次學術演講中首次論述"理性的民族主義"問題,獲得聽講者的熱烈贊同。可見是心同此理。

鄭大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作用,是由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內容決定的。在我看來,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內容是由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決定的。中國近代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一是民族獨立,使中華民族從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亦即后來的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二是社會進步,實現中國社會從傳統向近代的轉變,這既包括從傳統的封建專制制度向近代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也包括從傳統的封建農業經濟向近代的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轉變,即所謂"現代化進程"。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相依相存,民族獨立是實現社會進步的保障,而社會進步又有利于民族獨立的實現。所以,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最主要的內容,便是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而要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國家,就必須實現社會進步,推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綜觀近代以來有關民族主義的一切主張、討論和斗爭,實際上都是圍繞這一內容展開的。這其中包括喚起民族意識,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而民族意識則表現為民族的認同感、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自信心。因此,我們在敘述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時,應緊緊抓住實現民族獨立、建立近代民族國家這一最主要的內容而展開。因此,就性質而言,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是一種進步的社會思潮,在其生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促進中華民族的覺醒,增進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自信心,動員和鼓舞廣大中華兒女投身于振興中華的偉大斗爭起過積極的歷史作用。
(《光明日報》2006-03-28)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yelso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2. 為什么批評西方的他們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動,迫使中國放棄毛澤東思想!
  4. 侯立虹|誰在動搖“兩個毫不動搖”?
  5. 以色列會亡國嗎?
  6. 從兩處戰火看東方和西方思維方式
  7. 司馬南:美國為什么沒能把巴基斯坦徹底拉過去?
  8. 這才是最難打的戰爭,國安部門剛發出積極信號
  9. 郭松民 | 評普京年度記者會:“過度輕信”及其他
  10. 大陸認定臺灣設置貿易壁壘,惠臺政策即將終結
  1.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這是一股妖風
  5. 你搞一次個人崇拜試試,看看有多少人會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來嗎?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8.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痛心,反華潤人丁一多因強奸被捕,哈哈!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