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的主要原因
武昌起義是一次突然的勝利,幾十天之間,革命黨人迅速奄有南方半壁江山。但是,這突然到來的勝利也突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需求。革命黨人要建立全國性的政權,要興師北伐,處處需要經費,其總數,當以億元計。不幸的是:當時國窮民困,各地庫存空虛;列強又迅速控制了海關稅款,這就使得原來并無財源的革命黨人碰到了一個十分難以解決的問題。
武昌起義后,孫中山決定暫不回國,先赴巴黎、倫敦借款,但是,革命軍尚在和清政府對壘,勝負難明,西方的資本家采取“金融中立”政策,不肯輕易解囊,孫中山空手而歸。
革命黨人當時到底需要多少錢呢?孫中山估計要5億兩白銀。他曾對日本友人山田純三郎說:“幫助搞點錢吧!”“越多越好。”“一千萬、兩千萬都可以。”這個數字雖曾驚得山田純三郎目瞪口呆,但只可能看做是孫中山的初期財政預算。
精于理財的實業家張謇也有一本賬。他認為:新政府的開支至少每年須有1億2千萬兩,每月須有1千萬兩;扣除可能得到的收入,新政府每年將短缺8千萬兩。當時,曾有人動員他在未來的臨時政府中出掌財政,但他自覺無力解決這一難題,不肯就職。
孫中山未到上海前,就傳說他挾有巨款;一到上海,被記者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帶回了多少錢來支持革命軍。未料孫中山的回答卻是:“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精神”固然可以鼓舞士氣,但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孫中山不得不絞盡腦汁,殫精竭慮,為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找尋辦法。
在孫中山歸國之前,南北和談即在進行。孫中山歸國后,雖然同意繼續進行和談,以便兵不血刃地光復全國,但在和議過程中,他越來越多地傾向于直搗北京,以戰爭解決問題。南京臨時政府前后進行的合辦漢冶萍公司和輪船招商局借款談判,本意都在于取得一筆經費,支持政府機構的運轉,發放南京附近革命軍隊的軍餉,同時也支持北伐。但是,卻遲遲不能到手。合辦漢冶萍公司之議遭到臨時參議院和張謇、章太炎等人的強烈反對,以輪船招商局為抵押的借款談判也困難重重。2月初,孫中山、黃興不得不轉而以租讓滿洲為條件,要求日方緊急提供1000萬元借款。孫中山當時的計劃是,一面與袁世凱締訂和議,一面籌措軍費,策劃再舉,“以武力掃除北京勢力”,“繼續排袁”。但是,這一談判,也由于日本陸軍大臣的反對,沒有成功。其后,孫中山又企圖以全國賦稅為擔保,向華俄道勝銀行借款150萬英鎊,也未獲結果。這一時期,南京臨時政府還進行過其他一些談判,除與日本大倉洋行進行的“蘇路借款”談判,獲得300萬元外,其他均告失敗;孫中山委托日人設立中央銀行的計劃也中途取消。
由于缺乏經費,南京臨時政府時刻面臨著軍隊解散、政府崩潰的危險。
孫中山對短期內獲得借款絕望,不得不接受和議。2月12日,清政府宣布溥儀退位,授權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同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其后,陸續演出了袁世凱在北京就任(3月10日)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4月1日)等活劇,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遂為袁世凱篡奪。
孫中山讓位于袁世凱固然反映出革命黨人對袁的本質認識不足,希圖取得廉價的勝利,但是,其主要原因則在于他們無力支付為爭取徹底勝利所必需的代價。
在南京臨時政府洽借外債期間,袁世凱受清廷之命成立的“臨時共和政府”也在積極與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談判。
由于四國銀行團的支持,袁世凱政府于3月9日獲得銀110萬的借款。5月7日,繼獲銀300萬兩。6月12日,再獲銀300萬兩,6月18日,又獲銀300萬兩。孫中山得不到的,袁世凱卻比較容易地得到了。
摘自楊天石著《從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發微》,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