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 |
吳忠民 |
2005年12月16日14:25 |
一 后發優勢:六個方面的表現 每個國家現代化的起步時間都不相同?,F代化起步時間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現代化類型:先發類型(或稱為早發類型)的現代化和后發類型(或稱為晚發類型)的現代化。對于現代化建設來說,后發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少潛在的“后發優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種強大的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只要一個民族沒有滅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發展變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體內,外部的因素是無法予以取代的。毛澤東所說的“自力更生”一語,至今看來仍是蘊意很深,對于后發國家與地區來說更是如此。問題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發后發國家和地區自身的動力。必須看到的是,在現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開放是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必然抉擇,也是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動力的重要源泉。在現時代,只有通過開放,面臨著強手如林的外部環境,才能對后發國家和地區保持著有益的壓力感,從而誘導出一種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原動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啟動。后發國家和地區只有通過開放,面對發達國家的巨大壓力以及其他后發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其自身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民族意義,從而變壓力為動力,獲得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其一,在發達國家和巨大的經濟和其他方面的壓力面前,后發國家和地區可以產生出一種強烈的民族向心力。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廣大社會成員、各個利益集團、群體與階層,可以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歸屬感、凝聚力。由于目標的相對一致性和簡潔性,本國家和地區內原有的某些隔閡、離心因素可以消彌,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減弱。于是,便出現了這樣的情形,一方面,本國家和地區體內現有的動能可以略去不必要的磨損,而集中在一個方向、一個點上釋放,從而最大限度地收益;另一方面,本民族體內所具有的許多潛在動能本來有可能在無形中消隱,而在這時,極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的動能,并進而最大限度的收益。其二,在外來的壓力下,本國家和地區深感有自省的必要。自省的結果,會使自身的許多積弊得以剔除。這樣,就更有利于民族動能、原動力的有效釋放。其三,由開放所引起的壓力感,相對說來,可以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動能、原動力以較快的速度持續釋放。如果僅僅是依靠本民族新舊因素之間的沖突與替代的縱向啟動,那么就后發國家和地區體內原動力、動能的釋放來說,其程度和范圍是相當有限的。相對說來,一個民族“封閉”的縱向發展,在更多的時候是以穩定、平緩積累為主。但是,由開放所形成的壓力感卻是長時存在的。這是因為,世界范圍的競爭是急劇進行的,一個占有優勢的民族一旦衰落下去,那么,往往是意味著另一個具有強大實力的民族崛起,然后又會對別的民族形成新的壓力。這樣,相對恒常存在的壓力感,便會持續不斷地啟動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原動力、動能的釋放與再生。相比之下,后發國家和地區如果只是封閉在一個相對狹小的環境中,是無法獲得十足的民族意義的,因而其動力來源將是十分有限的。 第二,可以從發達國家那里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的參照與借鑒。發達國家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必定是經過了一番艱苦的奮斗與創造。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達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與教訓,從而形成了大量的屬于人類社會共有的文明成果,如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與規則、社會保障的理念與具體內容、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法治社會的建構等方面的經驗以及片面的經濟增長、貧富分化懸殊、拜金主義、環境污染嚴重等方面的教訓。這些,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建設來說無疑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人類是有相同之處的。后發國家和地區完全可以以此為參照和借鑒,追則有目標,戒則有所鑒,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拔覀円蛸Y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首、故步自封是愚蠢的?!?nbsp;相比之下,早發國家所能借鑒和參照的范圍要小得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現代社會需要有一整套嚴密、合理、有效的規則與章程,用以維系正常的運轉。中國是一個后發大國,面臨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和從事現代化建設的雙重任務。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中國必須有一整套嚴密、有效的規則,以順利完成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實現產品的平等交換,并與國際市場接軌。而從事現代化建設,又要求中國社會必須有完整的運作章程,以便及時消除社會機體紊亂的隱患,緩解眾多的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局面。必須承認,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創造,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中國可以吸取、借鑒其中的有益成分,并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進行必要的修正與創新,以盡快形成有效、合理的規則與章程。 第三,可以吸收大量的外來資金,以彌補現代化建設所需資金的匱乏。欠發達的后發國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人均收入的低下。人均收入的低下,使得資本形成過程很容易陷入兩個難解的惡性循環之中,即:在供給方面是,低收入——低儲蓄能力——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在需求方面是,低收入——低購買力——投資引誘不足——低資本形成——低生產率——低產出——低收入。嚴重的資本短缺,成為經濟起飛的制約性條件,進而會拖累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整體進程。因此,如何才能獲得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資本,提高投資率,便成為大多數后發國家和地區所關切的重要問題。對于這些國家和地區來說,要想解決這一難題,除了提高國內的儲蓄率,還有一個重要途徑,這就是應當盡可能地吸引外資。對于發達國家來說,由于存在著資本相對過剩的問題,再加上生產國際化的取向以及其他種種動機,也會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流向欠發達的后發國家。至于流入的渠道,既有官方性的,也有非官方性的。從絕對量看,發達國家流入后發國家和地區的資金基本上呈遞增的狀態。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提供的官方發展援助是(主要是對后發國家和地區),1985年為294億美元,1990年為545億美元,1991年為586億美元,1992年為627億美元,1993年為560億美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于外資的引進也呈明顯上升的趨勢。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在1984年為27.05 億美元,1985年為46.47億美元,1990年為102.89億美元,1993年為389.60 億美元,1995年為481.33億美元。1997年為644.08億美元,1999年為526.59億美元。 90年代,中國引進的外資總額僅次于美國而居于世界各國第二位,而在發展中國家中則居于第一位。這些資金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第四,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提高本國本地區的物質技術基礎??茖W技術對于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它能直接改變生產力的狀況,促進經濟結構的變革,提高經濟產值和經濟效益,提升社會生活的質量,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能否得以持續、穩定、健康的展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科學技術基礎的狀況。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科學技術上的差距和短缺,也是其現代化建設的阻礙性因素,因此,后發國家和地區必須在這一方面有所突破。問題在于怎樣才能有所突破?從歷史上看,近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出現過三次巨大的飛躍。對后發國家和地區科學技術基礎的成長來說,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復制這一過程。后發國家和地區可以根據高起點、實用化的原則,直接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在引進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再創造。“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假如正在發展中的國家能獲得工業國的新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的生產率和人均收入可能趨于相同?!?nbsp;后發國家的這一潛在優勢,可以使本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少走許多彎路,從而取得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時,一定要防止為引進而引進、盲目求新求全的錯誤作法。 第五,有利于本國本地區人力資源的培育和開發。現代化建設是靠人來進行的,現代型人力資源的開發是現代化進程有效推進的重要保證。如果缺乏大量的現代型人才,現代化建設便成為一句空話,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更是如此。不能想象一個嚴重缺乏人才的國度能夠實現現代化?,F代型人才包括現代型的勞動力、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決策者以及教育者等等。就現代化建設而言,后發國家和地區不僅缺乏必要的資金與技術,更缺乏現代型的人才。雖然后發國家和地區不能指望其全部的現代型人才皆由發達國家培養和提供,但是如果借助于某些適當的方式,通過派出去、請進來的途徑,還是能夠培養出一定數量的現代型人才的。以中國為例,1992-1997年引進外國專家44.7萬人,派出培訓的各類技術和管理人員為20.1萬人。 這些外國專家以及學成回國的人才,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后發國家和地區還可以利用發達國家在本國投資企業的機會,培訓一定數量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在這方面,崇洋輕己固然不可取,但放棄有利的培養人才的機會也同樣不可取。第六,有助于創新能力的生成,并進而推動后發國家和地區實現歷史性的跨越。誠如前面所談及的那樣,同先發國家相比,后發國家與地區具有著更容易形成強大的推動力、可以從發達國家那里汲取必要的而且是大量的參照與借鑒、可以吸收大量的外來資金、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有利于本國本地區人力資源的培育和開發等諸多的“后發優勢”。這些,就為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眾多的有利條件。以此為基本的“發展平臺”,后發國家和地區可以進一步培育自身現代化的“內在生長力”。這里所說的現代化內在生長力是指,同后發國家和地區社會機體相吻合的、具有內源性和有機性特征的發展能力,而不是外在的硬性拉動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現代化進程能否得以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其基本的前提就在于是否具備了這種“內在生長力”。后發國家和地區一旦具備了現代化的內在生長力,那么,更進一步的事情就應當是著力培育自身的創新能力。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創新來說,具有許多客觀上是有利的條件:它們所面臨的復雜多樣的問題為其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們所面臨的種種外在壓力和自身對于發展的迫切要求為其創新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它們所能借鑒、參照、汲取的空前豐富的經驗和教訓“資源”則為其創新提供了有效的設計思路和廣闊的選擇余地。后發國家和地區通過在模式、體制以及發展道路等重要方面的創新,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可以以相對較小的社會成本和代價來取得相對較大的發展收益。當有效的創新達到一定地步時,后發國家和地區就會實現歷史上的巨大進步,即實現歷史性的跨越。東亞的一些后發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案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建設方面進行創新努力的同時,必須防止冒進的、不切實際的作法,否則,所要付出的實際代價將是巨大的。在這方面,許多后發國家和地區有著深刻的教訓。 二 后發劣勢:八個方面的陷阱 在存在著后發優勢的同時,后發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許多對于現代化建設來說是不利的情形即后發劣勢。這些后發劣勢除了人們常常提及的如人口多、底子薄等“先天性”的情形之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依附性發展的可能性。后發國家和地區一開始往往要面臨著十分不利的國際經濟環境。先發國家由于在經濟方面很早就具有很強的實力,所以曾經在世界殖民主義體系中扮演了主角,從殖民地國家攫取了大量的財富,并以殖民地為原料產地和工業制成品的輸出場所。直到現在,盡管世界殖民主義體系已經瓦解,但先發國家仍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占據著比較有利的位置。而后發國家和地區則不然。在后發展類型中,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始初往往是迫于亡國亡種的壓力而走入發展進程的,因而往往缺乏“正?!钡膹氖卢F代化建設的基礎。后發國家和地區國家往往留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印記,即使在如今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也往往處在十分不利的境地。在缺乏現代化建設經驗以及必要的實力的背景下,后發國家和地區如果不加擇別地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與建設項目,而且,如果又不考慮本國本地區的需要程度和消化能力,便很有可能會程度不同地造成本國本地區對于先發國家經濟與技術上的依賴,導致經濟發展自主性以及技術創新勢頭的減弱,從而成為某種意義上的“依附性”國家和地區。這種情形一旦出現,那么,就意味著本國本地區的發展潛力被先發國家所限定,意味著本國本地區與先發國家之間的差距將無休止地保持下去?!爸行膰乙约皩λ鼈兊囊栏疥P系并不造成貧困,”但是,“它們的確對長期保持貧困起促進作用”。 拉美等許多后發國家和地區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訓。“獨立以來100多年的時間,拉美在國際經濟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沒有發生改變。?……事實上,拉丁美洲獨立以后依靠出口初級產品帶來的100多年的經濟增長,只是在幫助推進西方國家的工業化而不是在搞自己的工業化,除了表面上經濟數字的區別外,同獨立以前的道路沒有很大的不同。” 對此,其他的后發國家和地區應當引以為戒。第二,不平衡發展。從現實的角度看,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早中期階段的發展不可能是全方位的推進,其演進軌跡必定是首先從某個部位、某個環節開始的,進而由點到面,再到整體。這樣,在現代化的早中期階段,后發國家和地區一方面是在某個部位、某個環節發展的迅速推進,另一方面則是落后的歷史基礎的延續。于是,后發國家和地區便出現了一種不平衡發展的情形,經濟“飛地”與周圍落后地帶之間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反差,便是這一現象典型的外在標志。在現代化的早中期階段,后發國家和地區不平衡發展涉面非常廣泛:一是就社會機體的各個層面來看,往往是經濟領域發展較快,而非經濟領域如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往往是不夠配套,容易出現相對滯后的情形;二是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工業往往是超前于農業的發展,以致于出現現代的工業體系與傳統的農業生產部門并存的局面;三是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得開放風氣之先以及區位優越的區域如沿海地區相對來說發展得要快一些,而內地的發展相對來說則要慢得多;四是城鄉之間的發展也表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城市社會就總體而言其發展的速度要明顯地快于農村社會的發展,城鄉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不平衡發展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整個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極為復雜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社會的價值體系容易出現紊亂的情形。從一定意義上講,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情形造成了多種不同的社會生活板塊。在不同的社會生活板塊基礎之上,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必然很不相同,致使社會的價值體系出現程度不同的紊亂情狀。而社會的急速轉型,會使得社會原有的價值準則失效或是部分失效,新的價值準則又難以在短時期內迅速確立起來,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在一定意義上講是處在某種真空的狀態,于是許多社會成員往往只能是按照一種本能化的行為取向去行事,從而加重了社會價值體系的紊亂狀態。另外,國外示范效應的存在,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國民眾心理重心外移的特有狀況。民眾心理重心的外移會進一步傷害民族的自尊與自信。而民族自尊與自信的傷害,又會使不少社會成員丟棄原有的社會行為規范去簡單模仿、照搬西方的行為規范。更何況,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強,先發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也不可避免地滲入到后發國家和地區。這些,勢必會使后發國家和地區出現一個先發國家和后發社會價值觀念并存、不適甚至是沖突的局面,至少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是這樣的。再者,世俗化過程片面并且急劇地展開,也會使不少社會成員信奉一種更加接近物欲的、拜金主義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從而加重后發國家和地區社會價值體系的紊亂程度。需要說明的是,價值體系的紊亂與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并不是一回事情。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從本質上講是同現代社會個性的多樣化和選擇的多元化相吻合的,是隸屬于一個同一社會的。而價值體系的紊亂則是一個結構分割的社會所特有的一種非同一的、相互抵觸的社會現象。價值體系的紊亂會使社會成員缺乏必要的準則和約束,從而會誘發出許多社會問題。第四,容易形成相對較高的社會期望值。在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始初階段,有一個明顯的反差現象,這就是社會成員對于未來發展所可能取得的積極成果容易抱有程度比較高的期望值,而且,這種期望值極有可能呈高指數增長態勢。相比之下,社會對于這些期望值的兌現能力則是相對較低的,至多只是呈正常速度增長的態勢。后發國家和地區里的這種現象具體表現為:在經濟層面上,人們往往熱衷于經濟的高速甚至是超高速增長,期望國家在短時期內就能夠迅速富強;在政治層面上,許多社會成員期望通過實施改革的一攬子方案和措施,使民主化盡快實現;在社會生活層面上,社會成員容易過早地注重高消費的問題,希冀日常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時,人們對于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失誤的寬容性很弱,認為這些失誤本不該出現。這些相對較高的期望值,同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進程相距甚遠,幾乎不可能令人滿意地得以兌現。而期望值一旦得不到兌現,社會成員便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挫折感,進而產生對于正常的社會秩序來說是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之所以會出現前述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人們對于發展結果的適應速度要遠高于生產能力自我更新的速度。比如,人們對于高消費技巧的掌握用很短的時間便可以完成,但是,高消費的生產基礎的提高卻必須經過若干年方可實現。因此,人們的期望值便很容易增高增大。其二,發達國家所產生的示范效應。同先發國家不同的是,后發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在開放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發達國家示范效應的影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成員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國家和地區同發達國家作橫向比較,這樣,也就進而難免會使自己的期望值程度不同地脫離本國本地區實際的發展水平。其三,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始初階段的基數較小。在發展基數較小的條件下,相對來說后發國家和地區容易取得比較好的結果。這樣,也就難免助長了社會成員對于發展的相對較高的社會期望值。 第五,貧富差距容易迅速拉大。后發國家和地區在現代化的早中期階段,社會的貧富差距容易迅速增大。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無疑,西蒙?庫茲涅茨的倒U理論對此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給予解釋。西蒙?庫茲涅茨認為,當經濟水平很低的國家向中等經濟水平發展時,經濟不平等最初是增大的,然后到經濟發展過渡至高水平時,這個不平等才會縮小。大多數后發國家與地區的現代化實際進程證實了這種判斷。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如韓國和中國的臺灣省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就保持了相對說來比較成功的公平狀態。后發國家和地區之所以會出現貧富差距急劇增大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價值體系的紊亂、社會規則的某種“真空”狀態以及過高的社會期望值容易促使人們尋求種種有利于自己的短期行為,以求迅速增大自己的經濟利益。于是,各式各樣“鉆空檔”、“搭便車”等種種不正常的尋租行為便出現了,并進而使“灰色富有階層”、“黑色富有階層”迅速形成。各種非法收入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收入分配狀況開始發生重要的影響,在短時期之內造成了一些相對來說是過于富裕的社會群體。另一個原因是,后發國家和地區不平衡的發展,使得一些地區、一些行業、一些職業、一些群體領先一步地獲得了較高的收入,因而使部分社會成員同其他社會成員在收入方面迅速拉大了差距。這一現象如果不予以妥善解決的話,其負面影響將是深遠的,而且涉面也將是廣泛的,會產生許多對整個社會來說是不穩定的因素。第六,由外延型發展方式向內涵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十分艱難。從理論上講,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當務之急,是應當由外延型發展方式盡快地轉變為內涵型的發展方式。但是,實際上這種轉移是極為困難的。后發國家和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業勞動者隊伍中又存在著較高的隱型失業率,再加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過低,這些,必然會使勞動生產率難以盡快甚至是難以正常地得以提高。另外,為了在發展過程中保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為了實現充分就業這一公正的目標,為了避免現有勞動力的浪費亦既充分開發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外延型的發展方式確實還有著某種存在的必要性。這一切,決定了后發國家和地區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要想從總體上實現由外延型發展方式向內涵型發展方式的轉換,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第七,面臨著以強勢經濟和強勢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外來大眾文化的侵蝕。大眾文化主要是指同民眾日常生活有密切關系的文化,是一個同民族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在后發國家和地區,由于社會價值體系某種程度上的紊亂,由于社會整合性程度不同的降低以及經濟基礎的落后,大眾文化處在一種相對弱勢的狀態。與之相對應,外來的大眾文化則是以強勢的經濟和強勢的科學技術為基礎因而也具有了一種強勢的特征,并對后發國家和地區進行著大面積的侵蝕。一方面,外來的大眾文化以商品文化為突出的潮流沖擊著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大眾文化,如麥當勞、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鴨、柯達以及品牌汽車、品牌電器等等。另一方面,外來的大眾文化以先進的信息網絡系統,對后發國家和地區大量地、不間斷地、甚至在客觀上是強迫性地輸出特有的文化信息(包括價值觀念)。而這些文化信息是經過發達國家有所選擇和處理的。發達國家同后發國家與地區在大眾文化方面的“交換”是極不平等的,一方是主動的,而另一方則是被動的。以下一組數據很能說明這一問題:目前傳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區80%-90%的新聞,卻由美國和西方的通訊社壟斷。美國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NN(美國有線電視傳播網)、ABC(美國廣播公司)等西方媒體所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國發布的總信息量的100倍,是不結盟國家集團發布信息量的1000倍;目前,美國《讀者文摘》以19種語言、48種國際版本在100多個國家發行2800萬份,使其在美國的發行量相形見絀;《花花公子》有16個國際版本,讀者約500萬;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每年向別國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中美國的節目高達60%-80%,成了美國電視的轉播站,而美國自己的電視節目中,外國節目僅占1%-2%;美國的電影生產總量只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7%,卻占據了世界總放映時間的一半以上。 外來大眾文化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所產生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對于后發社會的青少年及兒童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它不僅僅會使后發國家和地區許多社會成員對外來文化產生一種盲目崇拜的偏好,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社會價值體系紊亂的程度有所加深,更為嚴重的是會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文化程度不同地趨于“空心化”。對此,后發國家和地區必須予以應有的重視。 第八,容易出現社會問題的并發癥。在后發國家和地區,社會的急劇轉型使得社會控制力程度不同地有所減弱,因而社會對于社會成員的各種行為往往缺乏一種有效的整合;國外示范效應的影響以及價值體系某種程度的紊亂,很容易誘發社會成員大量的“越軌”行為;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則會使社會問題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狀態。于是,與先發國家與地區相比,后發國家和地區很容易出現社會問題的并發癥,即社會問題的種類很多、很齊全,處在一種“并發”的狀態。中國的實際情況就能說明這一點。無論是從橫向的角度還是從縱向的角度來看,中國現階段的社會問題都是非常繁多的。從橫向的角度來看,中國社會大致存在著這樣一些社會問題:失業問題,腐敗問題,通貨膨脹問題,民族心理失重問題,環境污染問題,拜金主義問題,極端的利己主義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問題,平均主義問題,治安惡化問題,發展不平衡問題,行業不正之風問題,高消費問題,貧困化問題,心理障礙問題,暴力增多問題,民工潮問題,職工勞保問題,道德問題,勞資關系問題,教育滑坡問題,宗教問題,民眾參與問題,家庭問題,女性地位問題,代際矛盾問題,老年人問題,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問題,立法滯后與執法不嚴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消費品質量問題,兒童失學問題,離婚率上升問題,單親家庭問題,衛生保健問題,住房問題,文化生活枯燥問題,經濟病態問題,同性戀問題,“六害現象”亦即賣淫嫖娼、淫穢物品、賭博、拐賣婦女兒童、販毒吸毒、封建迷信等等。這些問題幾乎覆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從縱向的角度來看,這些社會問題就其時代屬性而言,不僅僅有屬于傳統社會的問題、轉型社會的問題,還有屬于較發達社會者甚至是“后現代社會”的問題。 三 揚長避短:六項對策 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對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后發優勢有助于為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提供一種強勁的動力,有助于為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獲取必不可少的資金、技術、資源,有助于后發國家和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有助于為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模式的選擇與確定提供重要的參照和借鑒,有助于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建設盡可能地減少成本和代價,從而最終有效地推動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的整個進程。從消極的方面來看,后發劣勢則會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質量有所降低,會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公正出現較為嚴重的問題,有可能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出現搖擺、波動等不穩定的情形,有可能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目標程度不同地出現扭曲的狀況,還有可能削弱后發國家和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后續推動力。 顯然,對于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所持的明智態度應是揚長避短,即:盡可能地發揮、擴張后發優勢,使之得以充分地兌現;盡可能地避免或者是抑制后發劣勢,將其負面效應降至最低限度。如何才能做到對于后發優勢和后發劣勢的揚長避短?應當以有效地培育現代化的內在生長力為基本的思路,即:要注重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內生性(內源性)的培育。就此而言,具體之,至少應當做到如下幾點: 其一,要把握住現代化發展進程的自主性,防止發達國家對于發展目標和發展過程的干預,避免陷入被動發展的境地。這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予以通盤的考慮。誠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魏瓮鈬灰竿袊鏊麄兊母接?,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其二,要使現代化內容在本國本地區社會機體中得以廣泛的滲透和扎根,使之成為社會機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只有如此,一個國家才能真正具有的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具有源源不斷的后續推動力。必須防止僅僅是追求表面外觀上的現代化。其三,要使現代化同民族傳統融為一體,以民族傳統為某種必要的框架和根基,并強化民族意識和民族自尊,防止民族傳統和民族文化的空心化。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育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并有效地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其四,要使現代化內容與大眾的需要相吻合,使現代化內容逐漸成為民眾日常生活、行為、觀念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防止兩者之間的脫節。如是,才有可能使后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具有一種強勁的底力,具有一種真正的生命力。其五,要使現代化建設波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不是僅僅地集中在社會機體的某一個層面或是某一個環節,以保證現代化進程協調、健康的推進。要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以致于出現“沒有發展的經濟增長”的情形。其六,要提高社會的整合程度,應當在現代化程度和市場經濟程度不斷提高的基礎之上建立起現代型的社會價值體系,并不斷提升社會的控制能力,以此將社會問題并發癥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從而保證社會有一個正常的秩序,使得現代化建設能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 原載《科技導報》2001年第6期 |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奔騰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