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人口5.5億,解放后中國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中國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601,938,035人,估計每年要增加1,200萬人到1,300萬人,增殖率為千分之二十。歷史上一直缺乏的人口一下子變成社會問題了。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他說:“中國人口這樣發展下去,十年后有八億一千萬,五十年后多少?嚇死人!二十六億一千九百萬”,他提出“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的主張。雖然他一直說他的“新人口論”有別于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89年的《人口論》,但事實上仍然不過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變種。1959年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遭到批判。
中國人口1960年6.5億,1979年9.709億。《光明日報》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標題是“錯批一人誤增三億” ,意思是毛澤東1959年“錯批”馬寅初,從而“誤增三億”人口。就是說依照馬寅初的理論到1979年中國人口只能在6.7億左右,中國人口在壽命延長的情況下零增長。“錯批一人誤增三億”的謠言從此廣為流傳。“錯批一人誤增三億”的謠言從此廣為流傳。
有人將中國人口問題歸因于毛澤東的昏庸。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在經歷大亂后都會有一個時期的出生率較高,二戰之后的世界各國包括美日蘇歐莫不如此。1949年以后,由于戰亂的結束,并因為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袁隆平認為70年代的農田水利建設是歷史上最好的)和建立農村醫療體制(經過2003年SARS的流行,中國政府重新認識到農村醫療體制的重要性,痛定思疼,決定重新建立農村醫療體制),人均預期壽命由35歲延長到1976年的65歲(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一點不容易呀;世界平均只由1949年的47歲延長到1976年的58歲。這些足以說明當時中國的醫療體制的正確性),新生兒死亡率也大為降低。在婦女生育率(兩百年來中國婦女終身生育率一直在6.0左右)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中國人口急劇增長。因此1949年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長不完全因為新生人口的增加,更大程度歸因于壽命的延長。中國人口由康熙時期的兩千萬增加到乾隆后期的四億左右;毛澤東時代壽命從1949年的平均35歲延長到1976年的65歲,而解放后30年人口還沒有增加1倍,說明當時是適當控制了人口的,1971年開始符合人性的計劃生育,允許生育兩三個孩子,1979年時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從兩百年一直維持的6.0左右降到2.75了。在適當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毛澤東注重人口素質的提高,把對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種國家長期性的戰略投資,即使在文革時期,中國基礎教育仍然做得令人刮目。每個公社(現在的鄉)都有高中(而現在每個縣才有幾所高中,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初中畢業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國家對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見,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3%,比非洲窮國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聯合國要求的6%,導致現在還得靠出賣廉價勞動力)。一定要將現在的人口壓力歸因于毛澤東的話,那只怪他將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壽命增加得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都還沒有去世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