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憲兵”是人們對美國四處插手世界事務的諷刺性說法。二戰結束后,美國一直以世界大家庭的主人自居,東征西討,攪得世界到處狼煙四起。在越戰中受挫后稍稍有所收斂,但在80年代的里根政府時期再次舉起了軍事干預的大旗。冷戰結束后,美國重新定義以“擴展”和“參與”做偽裝的新干涉主義。
隨著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美國成為惟一超級大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進一步抬頭。美國軍事戰略的重點也從對付原蘇聯的全球性挑戰轉向干預地區危機。為了維護在全球的戰略利益,美國頻繁在海外用兵。按照美國官方的統計,自1946~1989年的冷戰時期,美國對外較大規模軍事行動計約125次,平均每年2.8次;而整個90年代,美軍平均每年對外用兵5次以上。據美國國防部和參聯會有關材料統計,自1990年以來,美國先后40余次對外采取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其中,直接使用武力13次,威脅使用武力5次,空中禁飛行動3次,海上封鎖3次,派地空導彈部隊協防2次,撤僑行動5次、參加維和行動6次,“人道主義”援助及救災行動6次,掃毒行動1次。這些行動中,亞洲18次,歐洲14次,拉美5次,非洲8次。
1, 入侵巴拿馬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國政府以“保護美國僑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借口,出動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2.6萬名精銳部隊,趁著夜暗對巴拿馬實施代號為“正義事業”行動的突然襲擊,并很快控制了局勢,作戰行動在48小時內完成,巴拿馬國防軍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組織有效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巴軍政府首腦諾列加走出梵蒂岡駐巴使館向美軍投降。“正義事業”行動于1月12日結束。在此次行動中,美軍首次動用了6架F-117A隱形戰斗轟炸機,采用了新的作戰方法,戰斗中僅死亡23人。1990年1月12日至1991年1月,美軍在巴拿馬轉入“促進自由”行動。美軍入侵巴拿馬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應。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審議,但由于美、英、法三個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未能通過譴責美國武裝干涉巴拿馬的決議草案。
2,拉美掃毒行動1990年1月5日,美國政府以控制哥倫比亞的毒品通過陸路和海上流入美國為由,派遣“肯尼迪”號航空母艦和“弗吉尼亞”號巡洋艦等10艘艦艇,對哥倫比亞實施海上封鎖。哥外交部長當即表示,不能接受美國的軍事封鎖,要求美國停止這一侵犯哥倫比亞主權的行動。同年3月以及7~8月,美軍兩次派兵赴玻利維亞分別實施了代號為“魔鬼地區”和“綠色清掃”的掃毒行動。1992年和1993年又出兵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玻利維亞進行空中掃毒巡邏。1990年1月至1994年12月,美軍出動F-15、F-16戰斗機在墨西哥執行代號為“帶冠夜鷹”的掃毒行動。美軍在洪都拉斯掃毒行動迄今已持續14年,目前的兵力已達510人,在拉美地區美軍掃毒總兵力達1500人。美軍的軍事干涉使拉美各國政府在心理上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互相協調立場,共同反對美國這種無視別國主權的做法。
3,入侵利比里亞1990年6月3日,美國以利比里亞內戰威脅到美國僑民的安全為借口,宣布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35名作戰人員組成的兩棲作戰大隊,從地中海駛抵利比里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利比里亞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揚言逮捕所有利境內的外國人之后,美國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和空中侵入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并開始實施撤僑行動。此次行動一直持續到1991年1月9日,共從利比里亞撤出2600名外國僑民,包括330名美國人。
4,“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8月6日,美國宣布實施“沙漠盾牌”行動,向沙特阿拉伯和海灣水域集結大批作戰部隊,第一批美軍部隊在48小時之內即抵達沙特,其他國家也陸續派出部隊參加聯軍。截止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聯軍總兵力67.6萬人)、艦艇100余艘(聯軍共200余艘),飛機1300架(聯軍共1750架)。1991年1月17日,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境內實施持續了38天的空襲戰役,開始實施“沙漠風暴”行動。美軍出動飛機94000架次(占聯軍總出動架次的84%),投彈近9萬噸,對伊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目標實施了大規模轟炸,基本上摧毀了伊拉克的戰略反擊能力,使伊軍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境地。2月24日,以美軍為首的11國部隊分3個戰役方向共10路對伊軍發起大規模地面進攻。多國部隊利用伊軍部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從戰線西側迅速插入伊軍防御部署的后方,實現了對伊南部和科威特境內伊軍的合圍,并迅速將其擊潰。整個地面戰役持續100個小時,殲滅或重創伊軍42個師近50萬人。2月28日,伊軍無條件投降,“沙漠風暴”行動結束。這次行動,美軍參戰兵力達545萬人,坦克2240輛。飛機2080余架,艦船120余艘,美軍僅有389人死亡,467人受傷。海灣戰爭不僅使中東與海灣地區局勢發生深刻的變化,也對世界戰略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5,針對伊拉克的“海上攔截”行動美國海軍根據聯合國安理會660、661、687、688號決議,為支持聯合國制裁伊拉克而在阿拉伯灣、波斯灣、紅海海域實施的海上封鎖行動。
6,索馬里營救行動1991年1月2日,美國借口索馬里內戰危及美駐索使館人員和僑民的安全,從海灣地區派 出直升機航母“關島”號及兩棲艦“特倫敦”號載第4陸戰隊遠征旅人員駛抵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附近公海海域。1月5日,停泊索馬里沿海水域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出動直升機,分幾批進入索境內,營救出30個國家的281人,其中包括美國和俄羅斯大使。
7、“愛國者”保衛行動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從德國派出“愛國者”防空導彈部隊去以色列防御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攻擊的行動。
8、在伊拉克建立安全保護區和北部禁飛區 1991年4月16日,美國政府宣布,為保護和援助伊拉克北部地區的庫爾德難民,美軍派遣以特種部隊為骨干的特遣部隊,與英法等國的軍隊一道進入伊拉克境內北緯36度線以北地區,為伊境內的庫爾德人建立安全保護區。美軍從駐土耳其的部隊中抽調了約8300人參加這次行動,美英法軍隊最多時達到21700人。美空軍的作戰飛機在伊北部地區上空實施偵察巡邏,迫使伊軍撤離該地區。5月3日,伊被迫同聯合國的代表簽署了一項協議,同意美英等國提出的在伊北部地區部署500人的聯合國警察部隊。7月15日,美英法等國部隊全部離開伊北部地區,撤至土耳其組成多國快速部署部隊,并明確宣布:伊拉克軍警不得進入北部約4萬平方公里的地區,伊拉克飛機亦不得在北緯36度線以北地區上空飛行。美軍在伊拉克北部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持續至1996年底。期間,美軍共出動飛機3381架次,運送人員2955人次,貨物11340噸。1997年1月,以禁飛為主的“北方監視”行動開始實施。美軍共出動兵力300人,飛機50架。
9,赴孟加拉救災行動1991年5月11日,美國政府宣布,應孟加拉國政府的請求,美軍派遣4600名海軍陸戰隊和3000名水兵前往該國,為遭受水災的群眾提供援助。5月15日,執行救災任務的美軍部隊全部到達救災地區。完成任務后,6月底全部撤回。1992年11月,美軍再次赴孟加拉國執行救災行動。
10,菲律賓救援行動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期間及“云崖”號臺風在菲律賓登陸后,美軍在菲實施的“人道主義”援助、救災和撤運行動。美海軍派出17艘艦船及第3陸戰隊遠征部隊參加,從菲撤出19000名美海空軍人員及家屬。
11,在沙特部署“愛國者”導彈1991年9月25日,美國應沙特政府要求,決定將美軍第7防空團的兩個營部署在沙特境內。該團編制1380人,配備“愛國者”導彈100枚。這是在伊拉克第二次扣留聯合國武器核查人員之后實施的,目的是向伊施加壓力。
12,海地救援行動1991年11月至1993年4月,海地發生軍事政變后美軍實施的撤僑行動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代號為“雙V”。
13,對前南斯拉夫海上封鎖美國參加的北約對前南斯拉夫海上封鎖行動。1992年7月16日,美國以執行聯合國對前南斯拉夫實施海上禁運的決議為名,派出艦艇與其他北約和歐盟國家的軍艦一道,開始在亞德里亞海域對前南斯拉夫實施海上封鎖。代號為“高度警惕”行動。
14,向原蘇聯地區運送物資1992年2月,美軍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國際健康協會協作向原蘇聯地區運糧食、燃料、藥品和帳篷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代號為“給予希望”行動。
15,波黑救援行動波黑內戰爆發后,1992年7月至1996年3月,美海空軍在波黑實施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美空軍出動C-17、C-141、C-130型運輸機4553架次,運送物資178000噸。美海軍先后派出“艾森豪威爾”號、“美國”號、“羅斯福”號航母戰斗大隊和兩棲戒備大隊參與該行動。代號是“給予諾言”行動。
16,安哥拉維和行動1992年8月12目至9月7日,美軍在安哥拉實施維和行動,共出動運輸機326架次、運送人員8805人次,物資265噸。代號:“給予轉變”行動。
17,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飛區1992年8月26日,美國政府宣布,為迫使伊拉克遵守海灣戰爭停火協議,保護伊南部地區的什葉派穆斯林,美國及其盟國決定在伊拉克北緯32度線以南地區上空建立“禁飛區”。8月27日,美軍及盟國的作戰飛機開始在劃定的“禁飛區”巡邏。美軍共派出200架作戰飛機參加這一行動,其中85架海軍飛機部署在位于波斯灣的“獨立”號航空母艦上,115架空軍飛機部署在沙特境內。同年12月27日,美空軍1架F-16戰斗機用導彈擊落1架進入南部“禁飛區”的伊拉克戰斗機。1996年9月,美軍空襲伊拉克后決定將禁飛區擴大至北緯33度線。1998年2月,支援“南部監視”行動的美軍兵力為28000人,艦船28艘,陸基及艦載機363架。
18,索馬里救援行動1992年9月21日至1993年2月28日,美軍在索馬里實施“人道主義”援助,出動飛機3100架次,從肯尼亞向索馬里運送物資34400噸。
19,入侵索馬里1992年12月4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美國打著“人道主義援助”的旗號,宣布派遣一支28000人的部隊,參加在索馬里的“人道主義”援助行動,以確保聯合國的救援物資的運送和分發。12月9日,美軍第一批部隊1800人登陸,并進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爾后約16000名海軍陸戰隊在摩加迪沙登陸,10000人的陸軍部隊乘飛機抵達拜多阿,向首都周圍地區推進,開通向索馬里各地運送救援物資的路線。12月底,美軍完成了在索馬里的軍事部署。按照原來計劃,美應于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卷入武裝沖突。6月5日,索馬里維和部隊的巴基斯坦士兵遭到伏擊,24人死亡。6月12至17日,美軍對索馬里艾迪德派武裝連續發動4次進攻,50多名平民傷亡。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艾迪德。10月3日,美軍士兵與艾迪德派武裝發生沖突,美軍動用了武裝直升機。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2萬余名維和部隊周旋,使美軍搜捕行動連連受挫,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里人在沖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達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1994年3月21日,美軍從索馬里撤出。此次行動,美軍已經超出了維和行動的目的和范圍,插手索馬里內部事務。這次行動的代號為“恢復希望”,美軍在這次行動中吃了啞巴虧。
20,空襲伊拉克。1993年1月,美國在英、法的配合下,以伊拉克違反南部“禁飛區”的有關規定和圍剿什葉派穆斯林為由,對伊實施空襲。1月13日,美、英、法三國分別從位于波斯灣的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和駐沙特的空軍基地出動攻擊機80架,支援飛機30架,對伊拉克南部“禁飛區”內塔利爾、薩馬瓦、納賈夫和阿馬拉等地的防空導彈陣地、雷達設施和指揮中心等進行空襲,持續約3個小時,擊中伊軍2個防空導彈陣地、4個雷達陣地和指揮中心,伊軍有34人死亡。1月17日,美從停泊在波斯灣和紅海海域的軍艦上共發射45枚“戰斧”巡航導彈,對位于巴格達市東南21公里處的伊核工廠進行攻擊,持續約30分鐘,廠區內18個建筑物中的16個被摧毀,巴格達市的一家飯店和一個新聞中心被擊中。造成4人死亡,31人受傷。伊防空部隊擊落1枚巡航導彈。1月18日,美、英、法再次出動75架作戰飛機,對伊拉克南部薩馬瓦、塔利爾等地進行空襲,歷時約3個小時,21人喪生。伊拉克用防空導彈進行了還擊。1月19日,美空軍1架戰斗機在伊北部“安全區”上空,使用“哈姆”反雷達導彈等攻擊了對其進行跟蹤的伊拉克雷達設施和1個導彈陣地。約3個小時后,美空軍2架F-16戰斗機在伊北部“安全區”遭到伊地面防空火力的攻擊時,當即用集束炸彈轟炸了伊拉克高炮陣地。
21,以維和名義在波黑實施“禁飛”行動軍隊以聯合國維和行動名義開始在波黑執行“禁飛區”任務,監視聯合國保護區,防止沖突各方(主要是塞族)使用空中力量相互殘殺,必要時為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緊急空中支援。該行動由北約南歐盟軍司令指揮,持續983天。期間,出動飛機100420架次,其中美空軍出動各型飛機24201架次。美海軍先后派出“艾森豪威爾”號、“美國”號、“羅斯福”號航母戰斗大隊和兩棲戒備大隊參與該行動。1996年以后“禁飛”行動改為“決定性優勢”行動,1996年12月又改為“審慎看護”行動。
22,空襲伊拉克情報中心1993年6月27日凌晨,美國以伊拉克策劃暗殺美前總統布什為由,從位于海灣的軍艦上向巴格達市區的伊拉克情報中心發射了2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20枚命中目標,造成伊拉克情報中心2座大樓嚴重受損,18人死亡。此次空襲與1993年1月打擊方式相似,但目標有限,動作迅速。伊方僅進行了象征性的還擊。襲擊發生后,世界輿論嘩然,第三世界國家一片譴責聲。
23對南斯拉夫的系列軍事行動美海軍及北約其他國家海軍部隊在亞德里亞海為執行聯合國對前南斯拉夫制裁進行的海上封鎖行動。1993年6月~1995年12月,對前南斯拉夫制裁進行海上封鎖,代號為“嚴密看護”行動;1995年12月~1996年12月,實施“決定性加強”行動;1996年12月至今,進行“決定性努力”行動。共查詢了海上船只73000艘次,海上登船檢查5800艘次,使約1400船只改變航向并在港內接受檢查。
24,波黑維和行動1993年7月12日,美軍參加的聯合國維和行動,監督并報告馬其頓、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邊界軍事動態,防止馬其頓被拖入波黑內戰。美軍有380人參加,該行動于1998年結束。代號為“能干哨兵”。
25,武裝干涉海地1991年9月30日,海地發生軍事政變,民選總統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逃亡美國。在美洲國家組織和聯合國的斡旋下,海地軍政府與逃亡總統于1993年7月3日達成協議,要求聯合國派遣軍政人員協助海地恢復秩序,訓練和組建治安和警察部隊,為阿里斯蒂德回國復職作準備。1993年9月23日,安理會通過第867號決議,決定建立“聯合國海地特派團”。但海地軍政府未能履行協議,10月12日,美海軍坦克登陸艦“哈倫縣”號運載200名美、加軍人(聯合國先遣部隊)前往海地,因遭到海地人民抗議未能在太子港登陸,被迫返回。
1993年10月美國積極支持對海地使用武力實施石油和武器禁運,并伙同英、法、加等國派海軍兵力實施海上封鎖。1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宣布派出6艘海軍艦艇對海地封鎖。1994年6~7月間,大批海地難民乘船涌向美國。美借海地軍人政府驅逐聯合國民事調查團之機,促使安理會在7月31日通過第940號決議,決定組建以美軍為首的1.5萬人的多國部隊,采取一切手段迫使海地軍政府下臺,以確保阿里斯蒂德回國復職。8月1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對海地軍政府發出最后通牒并命令美軍部隊準備出兵海地。9月18日,在美國大軍壓境情況下,海地軍政府與美國達成了一項協議,規定1.5萬名以美為首的多國部隊從9月19日開始進駐海地,實施“堅持民主”行動,塞德拉斯等3名海地軍事領導人在10月15日前下臺,海地議會將對上述3名領導人實行大赦。19日,當首批美軍士兵在太子港登陸時,海地軍隊與示威群眾發生了小規模沖突。20日,沖突再次發生,造成1人死亡。24日,美軍巡邏士兵與當地警察局的武裝人員交火,造成10名海地警察傷亡,1名美軍士兵受傷。30日,阿里斯蒂德的支持者與軍政府的支持者在太子港發生沖突,死亡3人,傷11人。駐海地美軍兵力一度達2萬人。1995年3月,美軍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任務,1996年4月美軍全部撤出。
26,軍事干預朝鮮核問題1993年11月,美國以朝鮮拒絕核核查并在三八線以北集結重兵為由,向朝鮮半島增兵。1994年春,美宣布正尋求聯合國對朝實施經濟制裁,并向韓國增派“愛國者”防空導彈部隊。1994年7月,美軍緊急從印度洋調“小鷹”號航母編隊抵韓國海域對朝實施威懾。西太平洋及駐韓美軍進入臨戰狀態,并舉行各類針對朝鮮的實戰演習。美國以軍事為后盾,配合政治、外交、經濟手段,化解了朝鮮核核查危機。
27,打擊波黑塞族部隊1994年2月28日,北約戰機在波黑上空擊落了4架違反聯合國“禁飛區”規定的波黑塞族飛機。北約聲明說,兩架美國F-16戰斗機上午在波黑西北部城市巴尼亞盧卡上空擊落塞族武裝的4架“海鷗”式固定翼飛機。美軍以保護駐波黑格拉代地區聯合國觀察員為名,于1994年4月10日、11日和16日,向塞軍陣地實施了三輪空中打擊。8月5日。北約空軍(美、英、法、荷)作戰飛機應聯合國維和部隊請求,對薩拉熱窩周圍的波黑塞軍陣地進行轟炸,逼迫塞軍交回搶走的重武器。1994年9月22~23日,美、法、英、荷四國出動飛機20余架次對波黑塞族防空導彈部隊和坦克部隊再次進行打擊。此次行動,是北約成立45年來采取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軍事行動。
28,盧旺達援助行動美軍在盧旺達及附近地區實施“人道主義”援助行動。1994年7月,美軍出兵2100人前往盧旺達,實施“人道主義”援助行動。到9月,美軍已共出動運輸機700架次,運送人員11000人次,物資23000噸。代號為“支援希望”行動。
29,增兵海灣行動1994年伊拉克在伊科邊境地區集結2個共和國衛隊師。美軍以保護和支援盟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為由,迅速向海灣出兵,共集結兵力2.9萬人(其中陸軍7800人、海軍陸戰隊2000人),艦艇17艘,作戰飛機270架。在美軍的威脅逼迫下,伊拉克從邊界撤軍。這次行動代號“警惕勇士”。
30,空襲克羅地亞塞族武裝根據聯合國安理會958號決議,1994年11月21日,39架美國、英國、法國和荷蘭飛機從意大利起飛,對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內塞族武裝控制的烏德比納機場進行了長達45分鐘的轟炸,炸毀了機場跑道、地面指揮系統及附近民用設施和民房,造成部分人員傷亡。
31,再次空襲波黑塞族1995年5月25~26日,北約以報復塞族炮轟聯合國安全區為由,連續出動飛機空襲波黑塞族陣地,摧毀薩拉熱窩西南一座塞軍彈藥庫。
32,向波黑及克羅地亞運送快速反應部隊1995年6~8月,美軍為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動用海空軍兵力向波黑及克羅地亞運送快速反應部隊,僅美空軍就出動C-5、C-141大型運輸機80架次,運送人員4742人次、物資1504噸。代號是“快速輸送”行動。
33,再次打擊克羅地亞塞族武裝1995年8月4日,美海軍的2架EA-6B電子作戰飛機和2架F/A-18C戰斗攻擊機向克羅地亞克拉伊納塞族首府克寧附近的一個塞軍導彈基地發射AGM-88反雷達導彈。美國飛機是在發現它們被塞軍雷達盯蹤后“為了自衛”而發射空對地導彈的。飛機安全返回停泊在亞得里亞海上的美國“羅斯福”號航空母艦。北約官員說,北約是因當天克拉伊納地區局勢緊張而派飛機前往巡邏的。
34,對波黑塞族武裝進行大規模空襲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波黑塞族武裝的大規模空襲行動。為削弱波黑塞族的軍事實力,迫其接受美國提出的波黑和平方案,北約以保衛薩拉熱窩等聯合國“安全區”為由,以美國海空軍為主的北約部隊,于1994年8月30及9月20日連續兩周出動大批飛機對波黑塞族軍事目標及部分民用設施進行猛烈轟炸。9月10日,美海軍導彈巡洋艦“諾曼底”號向波黑東北部的塞族防空設施發射了13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此次北約用于空襲的飛機約170架,其中美國約87架,主要有F-15E、F/A-18D、F-16C/D戰斗機、A-10攻擊機、EC-130指揮機,EA-6B、EF-111A電子作戰飛機等。行動代號為“審慎力量”。
北約空襲初期的主要目標是設在波黑的聯合國“安全區”薩拉熱窩圖茲拉和戈拉日代周圍的塞族防空導彈和雷達基地、火炮陣地、彈藥庫、指揮所和通訊設施。9月9日后,又將空襲范圍擴大到波黑塞族控制區腹地巴尼亞盧卡周圍的塞族軍事目標。此外,北約還轟炸了道路、橋梁等民用目標。在為期兩周的空襲中,北約飛機共出動約3400架次(其中約850架次執行轟炸任務,投擲各類彈藥1000噸),摧毀塞族56個重要目標。塞族60~70%的防空設施和作戰指揮設施被摧毀或陷入癱瘓狀態,近30~40%的彈藥庫被炸毀,2~5%的重武器遭到破壞。塞族最后被迫接受了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了300件重武器,北約僅1架飛機被擊落。
35,在西奈執行維和任務美軍在西奈半島監督埃及與以色列戴維營和約執行情況的多國維和行動。1998年初,美軍兵力為1000人。
36,波黑”維和“行動美軍參加北約在波黑的維和行動。美軍地面主力部隊于1995年12月開始進駐波黑,監督代頓協議的實施,1996年2月進駐完畢。這次行動代號為“聯合努力”行動。截止1996年5月10日,美軍出動飛機2783架次,其中,E-8A型飛機監視飛行97架次,運輸機1535架次,運送兵員10933人次,物資20791噸。1996年12月,“聯合努力”行動改為“聯合看護”行動,“北約實施部隊”改為“北約穩定部隊”。1998年夏“北約穩定部隊”從波黑撤出后,美軍參加“北約后續部隊”。目前,在巴爾干地區“北約穩定部隊”為32000人,其中美軍12000人(8500人在波黑,3500人在鄰近國家)。
37,臺灣海峽“靈活威懾選擇”行動1996年3月,中國在東南沿海舉行“聯合96”演習。美軍以防止臺灣海峽發生“不測事件”為借口,在臺灣附近海域集結海空兵力,其中包括2個航母戰斗大隊,2.1萬人,作戰飛機160架,各型艦船17艘。“獨立”號航母戰斗大隊下屬導彈巡洋艦“邦克山”號抵高雄外海我彈著區附近長時間活動,多次針對我導彈發射進行模擬攔截。其中,美軍共出動各型陸基偵察機90架次對我沿海實施高強度偵察。這是越南戰爭結束以來,美軍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大一次針對中國的軍事行動。
38,利比里亞非戰斗人員撤離行動1996年4~8月,美海軍“關島”號兩棲戒備大隊、第2陸戰隊遠征部隊、第22陸戰隊遠征小隊及空軍部分單位參加,從戰亂中的利比里亞撤出數百名僑民和使館人員。代號為“有保證的反應”行動。
39,中非共和國非戰斗人員撤離行動1996年5~8月,美軍在中非共和國實施的非戰斗人員撤離行動。美海軍“關島”號兩棲戒備大隊、第2陸戰隊遠征部隊、第22陸戰隊遠征小隊及空軍部分單位參加,從中非撤出僑民和使館人員。代號為“迅速反應”行動。
40,對伊拉克實施“沙漠打擊”行動1996年9月3日和4日,美國以伊拉克政府軍出兵北部鎮壓庫爾德反政府武裝違反“安全區”規定為由,對伊實施軍事打擊。9月3日,位于波斯灣軍艦及由關島遠程奔襲而至的2架B-52戰略轟炸機,分別向伊拉克南部4個地區的15個軍事目標發射了31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和13枚AGM-86C型巡航導彈,襲擊防空指揮中心、雷達系統和防空導彈陣地,摧毀或重創了15個預定目標,造成伊方30余人傷亡。伊方基本沒有還擊。隨后,美政府宣布將1991年海灣戰爭后設立的伊拉克南部“禁飛區”由原來的北緯32度線擴大至北緯33度線。9月13日,美以伊軍向“禁飛區”上空巡邏的美機開火為由,宣布向海灣培派海空軍兵力,包括1艘航母和52架空軍作戰飛機,同時又把4架B-52H戰略轟炸機從關島轉移至迪戈加西亞;9月18日開始從美本土胡德堡調一重型旅前往海灣,僅96小時,3500人全部部署至科威特,以加強對伊拉克的威懾。
41,秘魯和厄瓜多爾“安全邊界”行動1995年初,秘魯和厄瓜多爾發生邊境沖突。美軍為協助解決兩國之間沖突,派出支援人員、直升機以及軍事觀察人員。
42突襲蘇丹和阿富汗1998年8月20日,美國為了報復恐怖分子對美國駐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美大使館的炸彈襲擊,分別命令游弋在紅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戰艦艇,用“戰斧”巡航導彈同時襲擊蘇丹和阿富汗境內的目標。此次打擊,不僅對蘇丹希法制藥廠造成巨大破壞,而且也使阿富汗境內的恐怖分子的營地遭到重大損失。但是,美國以導彈報復恐怖活動引起世界關注。普遍認為,用國家恐怖來對付集團或個人恐怖,只能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恐怖和混亂。
43,準備對伊拉克實施“沙漠雷霆”行動1997年9月,伊朗空軍進入伊拉克南部“禁飛區”轟炸伊拉克支持的伊朗反政府武裝基地,美軍立即取消了航母“尼米茲”號等7艘作戰艦艇訪問新加坡的計劃,令其迅速前往海灣。美警告稱,不管伊朗還是伊拉克只要違反禁飛規定,美軍將予以打擊。1998年1月,美國以伊拉克拒絕聯合國武器核查為由,迅速向海灣地區增兵,截止2月20日,美軍在該地區集結的總兵力達3.5萬人,艦艇40余艘,作戰和支援飛機400余架,準備對伊拉克實施代號為“沙漠雷霆”的軍事打擊行動,后因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和平斡旋成功而擱淺。
44,對伊拉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國以伊拉克破壞核查為由,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動了大規模空襲。這是繼“沙漠風暴”行動和1991年、1993年和1994年三次襲擊之后,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又一次較大規模空襲行動。在空襲行動中,美國海軍出動“企業”號和“卡爾·文森”號兩個航母編隊共41艘艦艇和171架飛機,海軍和海軍陸戰隊投入兵力20288人。此外,還有空軍的飛機參戰。在空襲中,美國空軍的B-1B轟炸機首次在海灣亮相,并在作戰中使用了大量新研制和改進的高技術武器。空襲行動持續70小時,于12月20日結束。美國的打擊目標由伊拉克的軍事和安全設施擴大到電視發射臺、油庫等民用目標,給伊拉克造成了重大損失。
“沙漠之狐”行動是在沒有得到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美國伙同英國擅自發動的一場戰爭行動,其目的是摧毀伊拉克的若干重要目標,繼續保持對伊拉克的軍事壓力,促使伊政權產生內部分化,拔除薩達姆政權這個“釘子”。隨后,美英又在未經聯合國認可的“禁飛區”攻擊伊境內的目標,持續1個多月。美英未經聯合國授權公然對一個主權國家實施戰爭行動,在國際關系中開創了一個危險的先例,對國際安全形勢產生重大影響。如果這種行徑得不到有效制止,將對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45,美國及北約對南斯拉夫聯盟進行大規模空襲行動1999年3月24日,美國為首的北約以解決科索沃問題的“最后外交努力”失敗為借口,進行代號為“聯盟力量”的作戰行動,出動大規模海空軍力量,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軍事打擊,使持續了一個時期以來的危機轉化成了公開的戰爭行動。科索沃戰爭,開創了自二戰以來一個軍事集團公開武裝干涉一個主權國家的先例。最為嚴重的是,美國于5月8日悍然轟炸中國駐南大使館,造成3名中國記者死亡,多人受傷,館舍嚴重被毀。這種無法理解的暴行充分暴露出美國的霸權心態和強盜行徑,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一切愛好和平人民的感情。國際社會對此反應強烈,但美國人至今仍百般遮掩,蒙騙世人。
1999年6月20日,南聯盟軍隊被迫撤出科索沃地區,北約隨即宣布停止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以美國為首北約對南聯盟的戰爭行動持續了78天,9月16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在布魯塞爾公布了一項關于科索沃空襲效果的評估報告,承認空襲期間公布的一些數字不夠準確。克拉克說,北約的科索沃空襲評估小組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在長達78天的空襲行動中,北約戰機在科索沃擊中了南聯盟軍隊約三分之一的武器和車輛,其中包括93輛坦克、153輛裝甲車、339輛軍用車輛、389門大炮和迫擊炮。同時,78天的空襲,造成6000平民傷亡,50多座橋梁被毀,公路、鐵路、機場、電站損失殆盡,損失達2000億美元,百萬人顛沛流。1999年6月10日,根據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1244號決議,科索沃國際部隊由北約成員國和非北約成員國組成。除了北約成員國之外,俄羅斯、烏克蘭、奧地利、芬蘭、瑞典、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馬其頓等12個國家也表示派兵參加科索沃國際部隊。這樣科索沃國際部隊總數達到6萬人,其中德國派出8000人,是二戰后德國第一次在國外部署的軍隊。英國軍隊主要部署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地區,負責組建國際部隊指揮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