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毛澤東軍事理論的科學預見
——讀 《論持久戰》
任何理論的價值,最主要的就在于它的預見的科學性,即準確程度;軍事理論當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戰爭沒有絕對的確實性”,因而更難以預見得準確;戰爭實踐對它的檢驗也更加迅速和直接。毛澤東《論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后十個多月時所作的,毛澤東的這篇著作是直接指導抗日戰爭的,因而抗日戰爭實踐對它的預見之科學性的檢驗異常嚴峻,對抗日戰爭整個過程、戰爭的形態以及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戰略與戰術原理靈驗還是不靈驗,或者有多大的靈驗程度,都會為戰爭結局、戰爭進程一一鑒定,如同于生產實踐對科學技術的檢驗,不可能有半點含糊和模棱兩可。
毛澤東在論述抗日戰爭的進程、戰爭形態和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原理時,謹慎地說道:戰爭的“具體情況不能預斷,但依目前條件來看,戰爭趨勢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觀現實的行程將是異常豐富和曲折變化的,誰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戰爭的‘流年'來,然而給戰爭趨勢描畫一個輪廓,卻為戰略指導所必需。所以,盡管描畫的東西不能盡合將來的事實,而為事實所校正,但是為著堅定地有目的進行持久戰的戰略指導起見,描畫輪廓的事仍然是必需的。”然而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對于毛澤東的預見卻沒有什么“校正”。就大端而論,其預見沒有例外地一一實現了。這在世界兵學史上如果不是唯一無二的,也是極為罕見的。
據我們所知,至今尚未有人從科學預見的意義上研究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至少理論界對這個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這個問題的提出,需要大量的論證。本文就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的進程、抗日戰爭的形態以及抗日戰爭的戰略、戰術之論述,結合抗日戰爭的實際進程,分別討論其預見為抗日戰爭所檢驗的準確度,從而顯示其偉大的指導作用。
(一) 持久戰的三個階段
毛澤東“依據全部敵我對比的基本因素”的分析,充分地論證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總戰略必須是持久戰,悲觀失望的亡國論是錯誤的,速勝論同樣是錯誤的,因而說服了一切不愿意做亡國奴的人們奮起抗戰,支持抗日戰爭,也說服了曾經相信速勝論的明智的愛國將士。那么,應該怎樣進行持久戰呢?持久戰的全過程會是怎樣的呢?
毛澤東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及其在戰爭過程中的必然地消長變化,提出持久戰必然經過三個階段,即:戰略防御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收復失地的戰略反攻階段。“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 然趨勢。”毛澤東預見的這個“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后來完全成了事實;而令人吃驚的也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對戰爭的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輪廓的具體描畫,也都應驗了。
關于戰略防御階段,毛澤東寫道:“這一階段我所采取的戰爭形式,主要是運動戰,而以游擊戰和陣地戰輔助之。陣地戰雖在此階段之第一期,由于國民黨軍事當局的主觀錯誤把它放在主要地位,但從全階段看,仍然是輔助的。此階段中,中國已經結成了廣大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空前的團結。敵雖已經采用過并且 還將采用卑鄙無恥的勸降手段,企圖不費大力實現其速決計劃,整個地征服中國,但是過去的已經失敗,今后的也難成功。此階段中,中國雖有頗大的損失,但同時卻有頗大的進步,這種進步就成為第二階段繼續抗戰的主要基礎。”正如毛澤東所預料的,日本帝國主義于1938年10月21日攻占廣州,25日攻占武漢,終因兵力短缺而停止了進攻,轉而鞏固其占領區,中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在戰略防御階段,我國喪失了大片土地,但是建立和廣泛開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面抗戰,粉碎了日寇逼迫中國政府投降以征服全中國的陰謀計劃;我國軍民抗日斗爭情緒日益高漲,日軍厭戰情緒已經開始發生;特別是廣泛地 發動了敵后游擊戰爭,建立了若干抗日民主根據地,八路軍、新四軍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威望空前提高,被全國人民視為抗日的中堅,國家的救星。的確,“這種進步”成了“第二階段繼續抗戰的主要基礎”。
如果說毛澤東作《論持久戰》的講演之時到戰略防御階段的結束不過五個月時間,因而對它的預見還比較容易的話,那么對抗日戰爭的第二階段即戰略相持階段的情況的預見,就困難得多了。但毛澤東卻預見得十分準確。毛澤東寫道:“此階段內,敵之企圖是保守占領地,以組織偽政府的欺騙辦法據之為己有,而從中國人民身上盡量搜刮東西,但是在他的面前又遇著頑強的游擊戰爭。游擊戰爭在第一階段中乘著敵后空隙將有一個普遍的發展,建立許多根據地,基本上威脅到敵人占領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勢主要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除正面防御部隊外,我軍將大量深入敵后,比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敵未占區域,配合民眾武裝,向敵人占領地作廣泛的和猛烈的游擊戰爭,并盡可能地調動敵人于運動戰中消滅之”。“……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做得好,可能使敵人只能保守占領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區域,三分之二左右 仍然是我們的,這就是敵人的大失敗,中國的大勝利。那時,整個敵人占領地將成為三種地區:第一種是敵人的根據地,第二種是游擊戰爭的根據地,第三種是雙方爭奪的游擊區。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依敵我力量增減變化的程度如何及國際形勢變動如何而定,大體上我們要預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總之,“這個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也將是最困難的時期,然而它是轉變的樞紐。中國將變為獨立國,還是淪為殖民地,不決定于第一階段大城市之是否喪失,而決定于第二階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中國將在此階段中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中國抗戰的三幕戲,這是第二幕。由于全體演員的努力,最精彩的結幕便能很好地演出來。”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描畫得如此具體,而它竟然不折不扣地成了事實。
關于第三階段,即收復失地的反攻階段,毛澤東寫道:“收復失地,主要地依靠中國自己在前階段中準備著的和在本階段中繼續生長著的力量。然而單是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還須依靠國際力量和敵國內部變化的援助,否則是不能勝利的”;“這個階段,戰爭已不是戰略防御,而將變為戰略反攻了,在現象上,并將表現為戰略進攻;已不是戰略內線,而將逐漸地變為戰略外線。直至打到鴨綠江邊,才算結束了這個戰爭”。“這個階段我們所采用的主要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毛澤東的這個預見,從最一般的意義上看,也是基本上正確的。八路軍、新四軍于1945年展開了對日軍的夏季攻勢作戰,對日軍占領的據點和交通線的包圍越來越緊,打通了若干解放區之間的聯系,實現了由游擊戰到運動戰的轉變,為轉入全面反攻創造了重要條件。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我東北境內,殲滅日本陸軍之主力,俘虜日軍51萬人,決定性地促成日本之崩潰和無條件的投降。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號召全國規模的反攻,各個抗日根據地當即根據延安總部的命令對日偽軍發起了猛烈的全面反攻。……由于國際因素的作用,直接的是蘇軍出兵與日軍作戰,反攻階段比毛澤東預計的要短促得多,但是他所估計的必然“依靠國際力量”、“單是自己的力量還是不夠的”,則是正確的;如果不計蘇軍對日軍的作戰主要是飛機、坦克等先進武器作陣地攻擊,就我軍反攻來說,“采取的主要的戰爭形式仍將是運動戰,但是陣地戰將提到重要地位”,這個估計,也是正確的。
(二)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
毛澤東指出:“犬牙交錯”是中日戰爭的特有形態,說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中表現為特殊的光榮的一頁”。毛澤東分析,這種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有以下四種表現:(1)內線和外線——抗日戰爭是整個處于內線作戰的地位,但主力軍和游擊隊的關系,則是主力軍在內線,游擊隊在外線,形成夾擊敵人的奇觀;各個游擊區都以自己為內線,而以其他各區為外線,又形成了很多夾擊敵人的戰線。(2)有后方和無后方——主力軍利用國家的總后方把作戰線伸至敵人的后方作戰,但每一游擊區仍各有自己的小規模的后方,并建立非固定的作戰線,而每一游擊區派出去向敵后臨時活動的游擊隊,他們不但沒有后方,也沒有作戰線。(3)包圍與反包圍——從戰爭整體看來,我方處于戰略防御和內線作戰地位,在敵人的戰略包圍之中,這是敵對于我的第一種包圍,我以數量上優勢的兵力,對于從戰略上的外線分數路向我前進之敵采取戰役上、戰斗上的外線作戰方針,把分進之敵的一路或幾路包圍,這是我對于敵人的第一種反包圍;每一個敵后游擊戰爭根據地都處于敵人四面包圍或三面包圍之中,這是敵對于我方的第二種包圍,各個游擊戰爭根據地聯系起來配合作戰,各個游擊根據地又和正規軍陣地聯系起來,我又把許多敵人都包圍起來,這又是我對于敵人的第二種反包圍。這樣,敵我各有加于對方的兩種包圍,大體上好似下圍棋,敵對于我、我對于 敵的戰役和戰斗作戰,好似吃子,敵人的據點、我方的根據地好 似作眼。如果把世界戰爭的“圍棋”計算在內還有第三種包圍 和反包圍:敵人以法西斯侵略陣線(德、意、日)包圍中、蘇、法、捷等國,我則以反法西斯和平陣線反包圍德、意、日。(4) 大塊和小塊——一種可能,敵占區將占中國一部之大半,而中國 本部完整區域只占一小半;但是敵占大半中,除東三省外,實際上只能占領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來說它是一等的,依面積和人口來說可能只是敵占區中的小半,而游擊戰爭根據地反居其大半。如超越本部范圍來說,“把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算了進來,則在面積上中國未失地區仍然是大半,而敵占地區包括東三省在內,也只是小半”。毛澤東在把我方游擊根據地的建設和敵占區將出現的變化進行分析之后指出:“總起來看,中國將是大塊的鄉村變為進步的和光明的地區,而小塊的敵占區,尤其是大城市,將暫時地變為落后和黑暗的地區。”這個犬牙交錯的戰爭,“就是中華民族自求解放的戰爭形態,是半殖民地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和四十年代舉行的解放戰爭的特殊的形態”。
當毛澤東提出和分析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時,中日戰爭不過進行了十個多月,毛澤東分析的犬牙交錯的四種情況,在當時只不過是略見端倪,而且只有明眼人才能看得出來,至于它的輪廓則遠遠沒有形成。而毛澤東竟預見得與后來的事實絲毫不差,以致如果把它作為中日戰爭的勝利的總結,只消把“可能”這樣 的字眼去掉,而用不著任何修改。預見得如此準確,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二) 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與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根據對于敵我力量對比及其消長的分析,根據對于中日戰爭全過程及這一戰爭之特殊形態的預見,提出了正確的戰略方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但是怎樣進行持久戰呢?毛澤東寫道:“我們的答復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即敵人進攻和保守階段中,應該是戰略防御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進攻戰,戰略持久中的戰役和戰斗的速決戰,戰略內線中的戰役和和戰斗的外線作戰。” 他解釋說:敵分數路向我進攻,敵處外線,我處內線,敵是戰略進攻,我是防御,我利用地廣兵多兩個長處,采用靈活的運動戰,以幾個師對他一個師,幾萬人對他一萬人,幾路對他一路,從戰場的外線突然包圍其一路,打他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斗。這樣,敵人戰略上的外線和進攻,“在戰役和戰斗的作戰上,就不得不變成內線和防御”,而其戰略的速決戰也不得不變成持久戰;我之戰略上的內線、防御和持久,在戰役和戰斗的作戰上就變成了外線、進攻和速決。毛澤東的這個方針中包含著把 游擊戰爭提高到戰略地位這個重要原則。 在中外戰史和兵學史上,游擊戰只有戰術地位,而沒有戰略地位。毛澤東認為在抗日戰爭的第二段“游擊戰將升到主要形式”,并且游擊戰逐步向正規戰發展。第三階段運動戰將升為主要形式,“但這個第三階段的運動戰,已不全是由原來的正規軍負擔,而將由原來的游擊戰提高到運動戰去擔負其一部分,也許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
毛澤東的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指導了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進程又檢驗了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抗日戰爭的實踐證明了毛澤東的戰略方針是正確的,他的預見都應驗了,從基本上說,都一一變成了現實。它指導我軍用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進攻、速決戰的方針,大量殺傷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逼迫敵人不得不把他 的外線、進攻變成內線、防御,把侵華戰爭的速戰速決變成持久戰。這就是說,毛澤東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實際上還指揮、調動了敵人的軍隊。對敵人的消耗和損傷最大的是敵后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的中堅力量也是在游擊戰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1945年上半年敵后游擊戰完成了向正規戰的轉變,在反攻階段除了蘇 軍對日軍的殲擊不計,真正的反攻力量就是在敵后游擊戰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它在反攻階段已達一百萬人,較之抗戰開始時的四萬余人增長了25倍,部隊的質量顯著提高,武器裝備也大為改善,它成了決定中國命運的正規部隊。毛澤東對于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的論述和對于實施這個戰略方針的進 程、結局的描畫,與后來的事實對比,幾乎不用進行校正,只要去掉幾個“將”字,就好像是事后的總結了。
毛澤東《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的進程、戰爭形態及其結局的預見,為什么能夠如此準確?歸根到底在于他的高水平的哲學思想。因為有了杰出的哲學思想,因為把經他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應用于研究中日戰爭,所以才能夠用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對中日戰爭的基本因素作出全面的深刻的分析,從而發現中日戰爭的特殊規律性,所以才能夠集中和概括實戰經驗,集中和概括各級將領和廣大抗日軍民的創造、智慧,提到理論的高度,得出正確的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
經過長征到達延安之后,毛澤東利用相對安定的環境,對中國革命、中國革命戰爭進行了理論的研究和概括。1936年12月,毛澤東作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講演,其中系統地提出了研究戰爭的方法論;1937年7月作了《實踐論》講演,這一著作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年8月毛澤東又作了《矛盾論》講演,這一著作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三部著作標志著毛澤東哲學的成熟。毛澤東研究中日戰爭、準備作《論持久戰》的講演,就是把達到新水平的毛澤東哲學應用于實際。當然在進行這種研究中,又將他自己的哲學思想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哲學就是在應用中發展的。毛澤東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國革命、中國戰爭,寫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毛澤東階段;他又將毛澤東哲學應用于研究中日戰爭,寫出了《論 持久戰》,則又把作為中國第一次以國共合作為標志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十年內戰”的最概括的理論總結——毛澤東哲學向前發展了一大步。要想了解《論持久戰》之所以能夠預見抗日戰爭的進程、戰爭形態及結局的非常準確,只能從毛澤東哲學,從《論持久戰》中所包含的毛澤東哲學中去找。社會科學中當今最引人注意的是未來學,亦即預測學,這是根據過去、當前的事實預見下一階段的大趨勢的科學。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是中日戰爭進行了十個多月之時對中日戰爭的全局、進程、結局所作預測的科學,其預測被事實證明異常準確,說明它預測未來的方法是完全正確的。從這個角度看,可以說《論持久戰》是未來學或預測學的范例。當然戰爭有其特殊性,1937年至1945年的中國抗日戰爭更有其特殊性,但是一般寓于特殊,科學研究就是要從特殊中發現一般。抗日戰爭及其勝利已經是距今半個世紀左右的歷史了,我們今天研究《論持久戰》的目的,就是要從中發現一般,將其所蘊含的思想方法加以概括,亦即找出未來學或預測學的方法論,這對于發展未來學或預測學,對于我們預見未來,預見下一階段世界、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將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與曹家廉合作。原收入魏先鉻主編的論文集《繼承珍貴遺產開創光輝未來》一書中,該書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討論會論文集,未正式出版;現作為附錄收入《古代社會文化探究》一書中,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