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毛澤東是如何“攘外必先安內”的
“攘外必先安內”可是蔣介石的絕活呀!這和毛澤東又有什么關系呢?大伙不妨細細聽來。
蔣介石的這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說得是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時,他不是積極地去抗擊日寇,反而是先花大把的兵力用于剿共。他認為只有先把中共給消滅了,才能談得上再去會會日本。
當然了,這是蔣介石一廂情愿的想法。按辯證法的邏輯,當國際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第一位時,國內的階級矛盾就暫時下降到從屬的第二位。否則,大家都做了亡國奴的話,還在那打來打去,豈不讓侵略者笑話嗎?河蚌相爭,漁翁得利。
其實,如果單就“攘外必先安內”這個短語來說的話,從學理上來講是沒有錯的。試想,如果內部鬧哄哄的,不團結的話,就不能一致對外,顯然是不可能集體抗辱的。
那么,蔣介石又錯在什么地方呢?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這里就來講一講共產黨和毛澤東的策略,大家一對比自然就心知肚明了。
在繼續講之前,先來簡單看看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社會階級、階層的構造。
關于中國的階級階層組成,簡單來講有這樣一些。有農民階級,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各種買辦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社會人民團體,民主黨派,知名民主人士,海外華僑團體等等。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農民階級是最牢靠的同盟軍。
那么,面對非工農階級的群體,毛澤東又是一個什么態度呢?
如果按照蔣介石的想法,那就是把所有對手都鎮壓下去,都必須老實聽話,唯他蔣介石是從;否則,就要徹底消滅之。
毛澤東不是蔣介石,毛澤東是辯證法的大師級人物,當然不可能象蔣介石那般的愚蠢。他的策略就是把盡可能多的社會各階級階層團結到共產黨的周圍,而把極少數的一小撮最頑固的反動派——如降日派、國民黨內部的頑固右派、親日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等——孤立起來。
大家不妨在這里想一想,當大多數人都團結到共產黨的旗幟之下時,國內不就自然而然地安定了嗎?這樣一來,各個抗日的階級階層就能團結一致積極地向日本侵略者展開全面的反攻了。
當然,為了達到團結的目的,不是喊喊口號就能解決的,而必須有切合實際的各種政策措施才行。
對無產階級來說,只要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動,自然就能獲得工人階級的擁護和愛戴。
對農民階級來說,就是共產黨積極地領導他們搞減租減息和土地革命運動,使他們得到實惠和看到希望,這樣一來自然就可以獲得農民階級的擁護和喜歡。
搞定了工農階級,共產黨就獲得了90%左右的群眾支持,也就基本奠定了獲取最后勝利的基礎。
對于其它一些階級階層,也不能因為他們人數相對較少,共產黨就不屑一顧。反之,應該大力爭取他們,他們相對工農來說都是比較的有文化知識的人,爭取他們是非常有利于抗日的,在文化戰線、政治戰線上都能發揮他們的作用。
在這些安定團結的對象中,最難辦的就是當時擁有最大數量軍隊的蔣介石。不把他搞定的話,抗日將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任務。毛澤東顯然沒有象蔣介石那樣采取先消滅對手的方法,來達到“安內”的目的;其實如果這樣做的話,也是不可能真正安內的;而且面對日本的侵略,時間是那樣的緊迫,也沒有時間來消滅對手。毛澤東的原則是以文為主,以武次之。先想辦法把蔣介石逼到抗日的陣線上來,把日本鬼子先打垮,國共之間的帳以后再說。
在共產黨的不懈努力和爭取下,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促進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就這樣,毛澤東以團結促安定的方針得到了最終的落實,而日本的命運也就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那樣給鎖定了,日本的失敗也就是必然的結局了。雖然在整個抗日過程中,蔣介石常常發癲,搞搞“摩擦”活動,試圖消耗共產黨,但都被共產黨給反“摩擦”回去了,穩定了抗日大局。
通過以上的描述分析,大家可以看到同樣是“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的方法是錯誤的,而毛澤東的方法才是唯物的、實事求是的。
不同的人最初的出發點可能是一樣的或相似的,但只有所采用的方法是合乎實際的,最后才能達成希望的目標。無論是什么時代,不管是革命年代,還是建設年代,這個道理都是一樣的。
毛澤東的這個策略,用歷史的話來說,就是“統一戰線”,針對抗戰來說,就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高手就是高手,比一比就知道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