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馬克思主義 概述
馬克思一生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我發現了消費小區理論,即發現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
馬克思主義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現代馬克思主義包括:現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共產主義社會學、科學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社會學
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簡要地概述如下:
全球劃分為三千個區域,每個區域兩百萬人口。區域的核心為城區,城區的外圍為農業區。城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工業區,一部分是生活區。生活區由近一千個消費小區組成,每個消費小區兩千人。消費小區里主要有:餐飲業部門和餐飲中心、洗滌業部門和服裝中心、住宿中心;精神生產部門、計算機網絡中心。
要保證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即要保證每個人能夠“今天上午在這個生產部門活動,明天上午在那個生產部門活動;今天下午在這個精神生產部門發展,明天下午在那個精神生產部門發展”,就要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生產部門里自由人聯合體、消費小區里自由人聯合體。
近一千個消費小區中:成人的消費小區六百個;老人的消費小區兩百個,病人的消費小區數個,殘疾人的消費小區數個;孕男孕女的消費小區幾個,孕婦的消費小區十個,嬰兒和乳母的消費小區十幾個,幼兒的消費小區幾十個,兒童的消費小區幾十個,少年的消費小區一百個。
為了深入理解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結構,簡要地敘述一下馬克思主義史:
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生產力從工場手工業時期發展到機械化、蒸汽化工業時代,與工場手工業時期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按資分配”不能適應發展了的生產力,而必須由新的生產關系“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生產中人與人的互助合作關系、按勞分配”來代替;完成這個代替,變革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必須運用上層建筑“無產階級專政”:“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盵1]“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2]這就是馬克思的過渡時期理論和社會主義第一階段理論。
列寧根據馬克思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組建政黨,這個無產階級政黨幫助資產階級政黨“反對君主專制,實現君主立憲,盡可能引向實現民主共和”,完成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從而為下一步的無產階級革命掃清地基。在國際上,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及其導致的帝國主義上層建筑到來時,列寧適應時代的發展,創立了帝國主義理論,他發現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國或數國取得勝利的理論。國內,二月革命一下子推翻了君主專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政制,無產階級政黨得以在這個地基上開展活動、擴大影響,從而迅速成長壯大。與此同時,愈來愈迫切的理論問題和政治實踐擺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面前,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向人們清楚地闡述了馬克思的過渡時期理論和社會主義第一階段理論。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后政治實踐的成功,標志著俄國從資本主義進入過渡時期。但是俄國是一個工業很不發達的農民國家:這樣的國家首先要發展生產力,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如何發展生產力、運用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來使生產力發展到機械化、蒸汽化時代的工業和農業(不僅在質上(工業時代,或稱工業質量),而且在量上(工廠數量)達到發達國家的生產力——落后國家的生產力之所以落后,首先在于工廠數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工廠數量,其次在于大多數工廠的工業所處的時代達不到發達國家的工廠工業所處的時代),馬克思沒有留下任何論述,列寧不得不進行全新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開始時實行戰時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后來改行新經濟政策迂回過渡……
斯大林對列寧的落后國家的過渡時期理論懂得十之五六,對馬克思的發達國家的過渡時期理論懂得十之二三,對社會主義第一階段理論全然不懂,1936年勝利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的蘇聯(80年來,所有以社會主義為方向、沒有渡過過渡時期的國家,只有蘇聯東歐國家的生產力達到了發達國家的生產力水平。中國20多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三個發達地區(工廠數量大致達到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工廠的工業都達到了同時代的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工廠工業所處的時代,因而稱之為比較發達地區更恰當),中國的這三個比較發達地區大概可以用19世紀上半葉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來比擬,而西部地區與這三個地區的差距,也可與19世紀上半葉東歐國家與這三個國家的差距相比),當渡過過渡時期、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要求把消滅階級、消滅國家(國家消亡、民主消亡)提到日程上來時,斯大林止步不前了,他贊揚無產階級民主,辨解說由于對外職能的必要,國家還不能消亡。斯大林主義是“革命馬克思主義”[3][4]。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達到了“科學馬克思主義”[5]的高度,列寧不僅理解、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而且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那么列寧之后,應該怎樣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呢?
十九世紀七、八、九十年代,發達國家的生產力從機械化、蒸汽化工業時代發展到機械化、電氣化工業時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落后的俄國,列寧提出要實現“全俄電氣化”,那么在經過過渡時期,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無階級社會)第一階段之后,應當適應時代的發展,創立電氣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第二階段理論:與機械化、電氣化工業時代生產力相應的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生產中人與人的互助合作關系、按需分配”,社會科學的這次革命發生后,在實踐上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第二階段,同時提出:自此以后的無產階級革命都是和平革命。然而,第二次社會科學的革命沒有發生。試問:人們不能繼承馬克思主義的過渡時期理論和社會主義第一階段理論,又如何能發展出社會主義第二階段理論呢?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的生產力從機械化、電氣化工業時代發展到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工業時代,這時應當創立自動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第三階段理論:與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工業時代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生產中人與人的互助合作關系、按需分配、縮短工作日”。第三次社會科學的革命必然要發生,但是在地球人類史上沒有發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信息化(生產自動化,傳播網絡化;廠區智能化,小區智能化)時代來臨:生產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提高到不能再提高)——在發達國家,精神生產生活領域不可或缺的傳播手段從十五世紀開始的印刷化經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的電子化(廣播電視)發展到現代的網絡化——在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廠區智能化為生產部門里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提供了信息技術支持,小區智能化為消費小區里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提供了信息技術支持。這時應當創立信息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論:現代的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生產中人與人的互助合作關系、按需分配、最短工作日、自由人的聯合體”。第四次社會科學的革命必然要發生,而且已經在發生。
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呢?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論述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的體系和著作:“它們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的主張,例如消滅城鄉對立,消滅家庭,消滅私人營利,消滅雇傭勞動,提倡社會和諧,把國家變成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MAEN,1,304]”
在列寧的《卡爾·馬克思(傳略和馬克思主義概述)》<社會主義>[L,2,439—442]中,有且只有六個問題:
“從上文……直接結果”——經濟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在重新分布人口(既消除農村的荒僻、與世隔絕和不開化狀態,也消除大量人口集中在大城市的反常現象)的基礎上結合起來”——消滅城鄉差別。
“現代……唯一方法”——消滅家庭。
“民族是……的真理”——消滅民族。
“國家這個……陳列在一起”——消滅國家。
“最后……的好處”——必須在過渡時期解決的農民問題(消滅工農差別——把農民變為產業工人、由農業工人從事大農業,必須在過渡時期完成)。
《德意志意識形態》不僅論述城鄉差別(104頁)、家庭(83頁)、國家(84,85頁)、民族(86,87頁),而且論述分工(《馬恩選集》第82—87頁,第104頁) ——馬克思著重指出:是分工導致了城鄉差別的存在,是分工導致了家庭的存在,是分工導致了國家的存在,是分工(或者說,是私有制:“分工和私有制是兩個同義語,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MAEN,1,84]”)導致了民族的存在。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一消失——自由人的聯合體一實現——城鄉差別、家庭、國家、民族也就隨著分工、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了。
社會學(社會主義社會學) | ||||||
經濟學 |
社會主義(消滅分工,全面發展) | |||||
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全面發展 |
城鄉差別 |
家庭 |
國家 |
民族 |
蒸汽化 |
過渡時期 |
消滅城鄉差別 |
消滅國家 |
|||
蒸汽化 |
按勞分配 |
單方面發展 |
私人的家務… |
幾百種 | ||
電氣化 |
按需分配 |
雙方面發展 |
孩子的撫養… |
幾十種 | ||
自動化 |
縮短工作日 |
多方面發展 |
一生多次婚姻 |
幾種語言 | ||
|
自由人聯合體 |
全面發展 |
戀愛自由 |
一種語言 |
“消滅城鄉差別”——劃分區域,平均分布人口;區域內人口分布:除了必要的農業人口,全部人口集中在城區?!挥羞@樣,才能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無階級社會)第一階段。
“消滅國家”——政治意義上的國家消失了,標志著過渡時期的結束,無階級社會的建成。
世界上的語言的統一(即通用語言以外的很多種語言的消滅)程度表明著民族的融合(即民族的取消)程度。地域性的、民族性的個人在何種程度上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何種程度上成為世界公民,當然憑感性感覺就知道了(可是如果要給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的話,那么這就是世界上語言的不斷消滅后剩留下來的得到廣泛使用的語言(即通用語言)的種數)。
在講個人的全面發展程度之前,先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分別分類:
人們首先必須吃、穿、住、用、行,然后才能從事構造、藝術、科學、哲學。
農業 農產品加工業 餐飲業 …………………………………………………………吃
農業(棉花) 紡織業 服裝業 洗滌業……………………………………………穿
建材業 建筑業…………………………………………………………………………住
(生活用品多而瑣碎, 暫且不提)……………………………………………………用
采礦業 冶金業 客車制造業 客運業………………………………………………行
產業部門中的自動化機器體系,專家把它分為(1)加工系統 把原材料轉變為最后產品的部分,包括各種加工設備,每一種加工設備都由電動機、傳動機構、工作機(機械)組成 (2)運儲及管理系統 (以機械制造業為例(客車制造業與其相似,其他產業就其原材料的運輸、勞動對象的加工、產品的儲存來說也是同樣的過程))實施對毛坯、夾具、工件、刀具等出入庫的搬運、裝卸工作。搬運由托盤夾具和工件傳遞系統來完成,裝卸工件的機器人給加工設備把工件裝上;加工設備加工完后,裝卸工件的機器人把工件卸下(貨車運輸原材料給工廠,經過機器體系的一系列加工后,堆垛機把成品儲存在工廠倉庫) (3)計算機控制系統(是一個多級遞階控制系統) 實施對整個柔性制造系統的監控。由各種傳感器來監督,由各級控制器(每一級控制器都由計算機和控制器組成)來控制。
采礦業 冶金業 物質設備(貨車、機械、堆垛機)制造業 設備安
采礦業 冶金業 能量設備(發電機、電動機、傳動機構)制造業 裝和系
硅提純業 硅芯片制造業 信息設備(傳感器、計算機、控制器)制造業 統集成業
[注]:物質設備(物質運輸設備、物質加工設備、物質儲存設備)、能量設備(轉化為電能設備、電能轉動能設備、動能傳遞設備)、信息設備(信息采集設備、信息處理設備、信息輸出控制設備)
傳播的網絡化(精神產品的儲存—網絡化的傳播—精神產品的需取、消費),需要:
采礦業 非金屬材料制備業 (攝像機、文字錄入設備等)制造業
硅提純業 硅芯片制造業 網絡計算機制造業
根據馬克思的“人腦掌握世界的四種方式”,精神生產分為:
構造 規劃
藝術美 現實美
造型藝術:繪畫 雕塑 自然美
表情藝術:音樂 舞蹈 人體美:容貌美 人體美
語言藝術 產品美:食品美 服飾美 建筑美 園林美
綜合藝術:戲劇 電影 用品美 汽車美
科學 技術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材料技術 能源技術 信息技術
天文學 地質學 數學 生物技術 空間技術 海洋工程技術
哲學 社會學
(《概述》一共十一頁半(A4紙,十一頁半),此處三頁半,想看后面的八頁,可以打開[email protected]密碼333444)
(我的EMAIL:[email protec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