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
《光明日報》社記者 危兆蓋
進入新時期,歷史學研究同人文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一樣,取得了顯著成績,思想活躍,研究深入,成果豐碩,人才輩出。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其中歷史虛無主義就很值得警惕。一些人以"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的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在社會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我們對此要慎思之,明辨之。為此,本報特邀沙健孫(北京大學教授)、李文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龔書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柱(北京大學教授)四位資深學者進行了座談。
以"重新評價"為名歪曲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
記者:先請各位談談,在近現代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有哪些主要表現?
沙: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就其本質和主流來說,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是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自身解放的歷史,是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壯麗一頁。但是,近年來一些人對于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采取虛無主義態度,以"重新評價"為名,肆意歪曲歷史。其主要表現是:一、提出否定革命、"告別革命"的主張,認為革命只起破壞性作用,沒有任何建設性意義。二、把"五四"以來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視為離開所謂的"以英美為師"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誤入了歧路;宣稱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沒有資格搞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搞的不過是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三、用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否定或掩蓋它的本質和主流,把它說成是一系列錯誤的延續。從學術研究角度看,這些觀點并沒有什么學術價值,因為它們不符合近現代中國歷史的實際,是站不住腳的;從政治上看,這些觀點的流行、這種思潮的泛濫會給人們的思想造成混亂,甚至導致嚴重后果,因此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李:在近現代史研究中,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突出表現是貶低和否定革命,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這種思潮的集中體現,就是所謂的"告別革命"論。有的文章竭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公開判定"20世紀的革命方式確實帶給中國很深的災難",有的甚至直截了當地宣稱革命的結果只是實現了"專制復辟"。按照這樣的描述,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9年的歷史,自然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
龔:表現在近現代史研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于這段歷史也并不是完全的"虛無",而是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他們"虛無"的是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專政;不"虛無"的則是為早已有歷史定論的叛徒、漢奸、反動統治者歌功頌德。他們不是從歷史發展的真實情形出發去詮釋歷史,而是想當然地解讀歷史,虛構歷史,歪曲歷史,否定歷史,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尋找根本沒有歷史根據的另類"歷史規律"和"發展道路"。
梁 在一些人那里,歷史成了一個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他們解構歷史又重構歷史,就是要否定近代中國革命斗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為此,他們把站在革命對立面的人物包括袁世凱等人打扮成中國現代化的開拓者,而把一切革命斗爭說成是"瘋狂和幼稚"。當然,一個腐朽政權不可能自甘毀滅,它勢必要作出種種努力,譬如晚清政府也搞過新政一類的舉措,但從根本上說,其目的絕不是為實現中國的獨立和富強開辟道路,而是為了延續處于窮途末路的反動政權;絕不是代表歷史前進的方向,而是在阻擋歷史進步的潮流。
以"理性思考"為名否定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
記者:可是他們卻宣稱自己是在進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實現什么研究范式的轉換,似乎這樣就堂堂正正、師出有名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龔:當然不是。歪曲了歷史的真實,當然也就說不上真正的理性思考。事實是,他們為了否定和貶抑革命,就拼命去美化和歌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把推動歷史前進的革命領袖和革命群眾邊緣化甚至丑化,而把阻礙歷史前進的反動勢力、反面人物放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這不是在為歷史研究提供新的范式,而是從根本上顛倒歷史,歪曲歷史的真相。
沙:為了否定革命,有的人聲稱,只有搞改良主義才是近代中國的惟一出路。我們知道,改良是在保存原有社會的政治經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對它的某些局部進行調整,但是阻礙中國走向獨立和富強的,恰恰是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制度,而不只是它的某個局部,所以靠改良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且,采取改良措施,必須經過統治者的同意,并自上而下地實施,而無論是晚清政府、北洋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他們都不可能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廢除封建主義對中國人民的束縛,不可能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也不可能開辟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李:為了否定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革命斗爭,一些人還故意把革命同現代化對立起來,宣稱要用"現代化史觀"取代"革命史觀"。而經過這樣的所謂"范式"轉換,近代史上的改革和革命便成了制造社會動蕩、破壞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力量。有的文章說,如果沒有康梁的變法維新和孫中山的革命,"中國早就實現現代化了"。其實,馬克思主義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也不能簡單地用"革命史觀"來概括。我們主張用唯物史觀去研究革命,也用唯物史觀去研究現代化。我們認為,革命不僅不同現代化相矛盾,恰恰是現代化最重要、最強勁的推動力量,沒有革命也就不可能有現代化。早在20世紀40年代,毛澤東就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講清了革命和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沒有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不可能建設真正大規模的工業。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一個不是貧弱的而是富強的中國,是和一個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獨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統一的中國,相聯結的。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是應該發展的,中國應該發展成為近代化的國家、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這就要解放生產力,破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束縛了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不破壞它們,中國就不能發展和進步,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使他們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一和不能富強的。"
記者:歷史虛無主義不但割裂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而且認為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是由少數革命家"制造出來"的。這符合歷史實際嗎?
李:歷史的真相完全不是這樣。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華民族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由于反動統治勢力不愿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前一個任務只能通過革命的手段來完成。而如果不先完成前一個任務,就不可能為完成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前提,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為空中樓閣。這就是為什么近代以來的民族精英總是不惜拋家舍業,流血犧牲,把最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的原因。中國人民選擇革命,完全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這才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邏輯。可以這樣說,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魂牽夢繞的不懈追求,革命則是貫穿近現代歷史的主旋律。
沙:近代中國發生的革命,不是也不可能由少數革命家"制造出來"。革命的發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正是因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及其尖銳化,才引發了近代以來日益壯大的革命運動。如果不革命,中國人民就將繼續忍受深重的、沒有盡頭的苦難。正是有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它不僅挽救了中華民族的危亡,而且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強國之路。如果說,近代以來我們的民族蒙受過深重的屈辱,我們的人民經歷了無窮的災難;那么革命勝利以后,雖然也遇到過許多困難,甚至遭受過某些暫時的、嚴重的挫折,但是從根本上說,我們的民族是真正在世界上站立起來而且站穩了,我們的人民終于過上了具有人的尊嚴的生活,我們這個文明古國重又煥發了青春的光彩。
記者:歷史虛無主義主張"告別革命",以所謂的"現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言外之意是近代中國應當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李:歷史虛無主義歪曲歷史,否定革命,美化和歌頌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丑化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歸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然而,歷史早已證明,這是沒有出路的。鄧小平曾經指出:"孫中山開始就想學習西方,所謂西方即資本主義",但并沒有成功。"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后來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繼續貧窮下去。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講完這段話,他特別強調:"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6頁)
沙: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表明,中國的先進分子也曾試圖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來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富強,但此路不通。眾所周知,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對外國壟斷資本具有相當大的依賴性,并且始終未能形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因此,獨立以后的中國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它就仍然不能擺脫對于外國壟斷資本的依賴,結果必然成為外國壟斷資本的加工廠和單純的廉價原料、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歷史虛無主義還借口中國經濟文化落后,否定中國人民有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權利。這種觀點也是不能成立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搞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在答復查蘇利奇的信件和列寧在《論我國革命》等論著中早已闡明的思想。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實踐,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理論。1977年10月,鄧小平在同加拿大林達光教授夫婦談話時指出:列寧在批判考茨基的庸俗生產力論時講,落后的國家也可以搞社會主義革命,我們也是反對庸俗的生產力論的。"當時中國有了先進的無產階級的政黨,有了初步的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國際條件,所以在一個很不發達的中國能搞社會主義。這和列寧講的反對庸俗的生產力論一樣。"
梁:事實再清楚不過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確確實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基本上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在贏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之后又贏得了經濟上的獨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進一步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具有極大優越性和旺盛生命力。有的人把改革說成是對社會主義的否定和對資本主義的"補課",這是完全不符合實際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歷史的歪曲。
龔: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創立以來,在八十多年的時間里,為了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領導人民做了許多事情。總起來說,就是三件大事:第一,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制度,創建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得近代以來受盡壓迫和欺凌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第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全面確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以后的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擺脫了極度貧弱的境況,而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國家。這就是黨的歷史的本質和主流。我們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宣傳黨的光榮歷史、偉大成就和實踐經驗,同時也要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批駁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誤。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記者:如果革命的歷史被否定,那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呢?
龔:鼓吹歷史虛無主義,實質上是從歪曲革命的歷史、社會主義的歷史和黨的歷史入手,達到否定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其影響之壞,危害之大,不可不防。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過:"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他又說過:"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這些話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研究歷史和正確對待歷史的重要性,說明了能否正確評價歷史關乎國家治亂興亡的道理。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值得我們深長思之。
沙:重視歷史研究,注意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我們之所以必須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保持警惕,是因為如果聽任這種思潮泛濫,必然會把中國人民革命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丑化了、糟蹋了,必然會摧毀堅持人民革命的成果、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和領導作用的歷史依據,由此會導致何種嚴重的政治后果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在涉及近現代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重大問題上,我們要旗幟鮮明,堅持原則,決不能采取含糊敷衍的態度。
李:歷史虛無主義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一些人不但歪曲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而且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對源遠流長的燦爛民族文化也一筆抹煞。在一些人的筆下,我們的民族不僅"愚昧"、"丑陋",而且充滿"奴性"、缺乏創造力、安于現狀、逃避現實,如此等等。這樣一些荒唐的言論,不但遠離歷史的真實,對于增強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知道,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五千年,歷經磨難,飽嘗艱辛,戰勝各種驚濤駭浪,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優秀的民族傳統和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無論從學術研究上,從文化建設上,還是從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前途上考慮,我們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都不能聽之任之。
唯心史觀和社會主義"失敗論":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
記者: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源是什么呢?
龔:歷史虛無主義所鼓吹的那一套,從根子上說是歷史唯心主義。就方法論而言,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都要看它的主流、本質,而不能抓住支流、現象就下結論。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歷史,恰恰是把支流當主流,把現象當本質,將歷史上的某些失誤抽象化,并加以孤立地、片面地放大、渲染,從而達到歪曲歷史的目的。
沙:從思想淵源上看,歷史虛無主義在學術上并沒有什么新意,有的甚至是早已被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乃至革命的資產階級思想家駁倒了的論調。比如,在1905 1907年資產階級革命派同改良派進行的論戰中,革命派就把改良派借口革命要流血犧牲而鼓吹改良、否定革命的觀點,批駁得體無完膚,以至改良派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氣為所懾,口為所箝"。
李:歷史虛無主義常常打著"解放思想"、"反對僵化"的幌子,以標榜自己"思想解放",而指責別人是"思想僵化"。其實,他們所宣揚的那一套,不過是從某些西方漢學家那里販賣來的,是教條主義的一種反映。美國杜克大學的德里克(Arif Dirlik)教授在一篇題為《革命之后的史學: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當代危機》的文章中,就詳細介紹過歐美漢學家通過從"革命范式"轉換到"現代化范式",實現對中國近代歷史上從革命的正面評價到否定革命的轉變的情形。文章說:"歷經六七十年代,革命一直是美國漢學界歷史解釋的范式。"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是對革命的"正面評價",認為"革命給中國引進了一種新型政治,使遠比此前為多的人們得以參與政治,使無權言政的人們得以發言,它將人們從過去的被壓迫狀態中解放出來,并使他們擺脫了傳統的思想奴役。革命使中國擺脫了帝國主義,并轉變為一個現代主權國家。革命還清除了或由歷史形成的、或由近代帝國主義導致的種種發展障礙,解決了發展問題"。但這種看法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發生改變了:"先前一直被描述為解放史詩的革命史,現在卻變成了衰落與失敗的故事",有的甚至說"革命帶來的可能并不僅僅是失敗,它還可能打斷了清末以前一直在進行的朝著現代化方向的發展過程","革命使潛存于中國文化中的惡劣習性與態度泛濫成災","中國如果沒有革命,其境況會較好些"。如果我們把這些西方觀點同國內學術界某些人否定革命的言論相對照,就不難發現,從思想到語言,實在是亦步亦趨,如出一轍。
梁:談到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根源,還應當看到,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及其后國際上出現的西強東弱的總體態勢,使得社會主義"失敗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共產主義"渺茫論"的市場有所擴大。其實,革命低潮的出現并不可怕,因為歷史的進程從來就不是直線的,暫時的挫折不能改變歷史所昭示的發展方向。值得警惕的是,因為低潮的出現,革命隊伍里有人因此而驚慌失措,喪失信心,甚至另找出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出現,正是同社會主義處在低潮的形勢緊密相關的。他們以學術研究為幌子,要求"重寫歷史",鼓吹"告別革命",說到底是為"另找出路"制造歷史依據。
沙:歷史是一部偉大的教科書。科學地研究和宣傳近代以來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中國歷史,是每一個有民族自信心和歷史責任感的史學工作者應盡的義務。切實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國情,掌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弘揚民族精神,堅定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光明日報》2005年3月15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