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清楚鑄幣稅及美元能否印鈔還債,應當從對貨幣的認識入手。我們應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認識貨幣。
1. 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即貨幣流通的全局,包括貨幣的種類,每種貨幣流通的范圍、數量,貨幣發行、流通、回收的機制等。又可分為:
(1)全球多幣種相互分割、相互融合與交換的全局;
(2)一種貨幣在其流通范圍內的全局。
從全球角度看,各國貨幣是相互分割的,各有自己的流通空間,幣種之間是相互對立,斗爭的關系;基于國與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相互交融,形成各國貨幣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雜局面,共同構成全球貨幣流通的全局,它們又是融合與統一的關系。
從現代國家主權的角度,一國貨幣在其主權范圍內的發行、流通、回收構成這國貨幣的全局。對此,可將貨幣定義為:依法強制發行與流通的,用于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價值符號,這種貨幣也稱為“法定貨幣”或‘法幣“。這種價值符合本身沒有價值。流通中貨幣之所以有價值,能被人們接受,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其價值量決定于流通中貨幣供應與需求等復雜關系。法定貨幣在一國內流通的權利,是這個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類比領土、領空、領海等概念,可以把這個權利稱為“領幣”。這種權利包括自主決定貨幣發行依據,發行方式,發行對象,發行數量,回收方式和數量等權利。這種權利一般由該國政府及其貨幣發行當局來行使,但可能由于經濟政治制度和政治勢力之力量對比,被其他勢力僭越。
2. 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即構成貨幣發行、流通、回收的具體交易環節。它是一國領幣范圍內,各經濟主體之間以法幣為媒介或對象的全部貨幣交易和貨幣關系。在微觀層面,貨幣是代表一定價值量,具有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等職能的價值實體。微觀貨幣價值的基礎是國家信用,來自于法定強制力和貨幣治理能力。強制力決定了國家信用的質,治理能力決定了貨幣的價值量。
貨幣由國家信用保證所具備的價值能力,構成貨幣的權利和責任的對立統一。貨幣發行方和持有方這種貨幣關系包括貨幣來源與貨幣去向兩種關系。貨幣來源即貨幣發行方式決定的來源渠道,常見的有借貸發行與交換發行兩種。貨幣去向即貨幣投入流通后形成的貨幣發行方與貨幣持有方的關系。
(1) 貨幣發行來源
借貸發行即通過創立一項負債來增加流動中的貨幣量,如銀行向企業發放一筆貸款,企業可以用這筆貸款用于支付,增加了流動中的貨幣量。這筆交易在會計核算上形成對立統一的兩筆債務:一方面形成企業欠銀行的貸款,另一方面形成銀行欠企業的可用于支付的銀行存款。
銀行的交易記錄是:
借:貸款-本金 XXX元
貸:吸收存款 XXX元
企業的交易記錄是:
借:銀行存款 XXX元
貸:短期借款 XXX元
交換發行即通過貨幣當局印鈔購買經濟體系內的商品增加流動中的貨幣量。貨幣當局用現鈔換取了物資,企業用物資換取了現鈔。這筆現鈔在進入流通之前,由印鈔廠移交貨幣發行當局時,尚未進入流通,是沒有價值的(印制成本忽略不計)。在交換發生后,企業持有的現鈔即具有了交換價值,流通中貨幣量增加。所以這是一種貨幣發行方式。
企業的交易記錄:
借:庫存現金 XXX元
貸:庫存商品 XXX元
貨幣發行方的交易記錄:
借:庫存商品 XXX元
貸:發行貨幣 XXX元
這筆現鈔在企業手中持有一筆資產,代表價值索取權。這個索取權是對應貨幣發行方的,這跟上面貸款發行,企業存入銀行的錢,可以指令銀行進行支付是一樣的。由于國家信用的存在,其他企業商戶愿意接受這個現鈔憑證。這筆現鈔的價值索取權在合理的期限內是不需要貨幣發行當局兌付的,從不需兌付角度看,貨幣發行當局的“發行貨幣”項目,可以理解為它的權益或凈資產。貨幣當局凈資產的增加,好像無償取得了一筆價值,這就是鑄幣稅概念所描述的現象。但只要這個現鈔沒有毀損,它終究是要兌付的,對貨幣當局來說,他就不是權益或凈資產,而應當理解為負債,不過這個負債不必記載確定的債權人,而是作為未具名,無期限債務。
從這個層面說,實際上不存在所謂鑄幣稅,鑄幣稅不過是貨幣當局不必立即兌付的負債吧了。人們之所以認為有鑄幣稅,是把債務誤認為收入和權益了。從會計角度看,債務和權益都是會計主體的資金來源,但權益不需要償還,而債務最終是需要償還的。貨幣當局發行的貨幣,就是它發行的債務憑證,最終是需要償還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如果這種交換發行失去約束,導致流動中的貨幣量超過交易需要的貨幣量,就會導致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再過量發行,最終會導致貨幣崩潰。這種案例很多,我們即將看到的就是美元崩潰的案例。
(2) 貨幣發行去向
不管是借貸發行還是交換發行,發行的流通中貨幣都最終構成貨幣持有人對貨幣發行方的索取權。這種索取權一般情況下即為債權,或可理解為一種債權。這種債權債務式的貨幣是現代私有產權為主體的經濟社會普遍存在的方式,這就是“債務發行”。
3. 債務貨幣
當今所有國家的貨幣發行都是債務發行。流通中的貨幣都是貨幣發行方對貨幣持有人的債務。
廣義的貨幣發行方即簽發支付憑證,承諾以真實價值兌付的支付憑證簽出方。這個意義上,所有能夠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都是貨幣發行方。甚至一個單位食堂管理者印發飯票也可以稱為一種貨幣發行,只是這種貨幣僅在很小的區域內流通而已。
狹義的貨幣發行,僅指一國央行(或其他類似機構)依法向經濟領域注入法定貨幣的過程。其效果是增加流動中的法幣數量,同時增加央行資產負債表中本幣計價的債務。采取的方式包括: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發放再貸款;中央銀行回購流通中的債券或其他金融票據;中央銀行用本幣兌換商業銀行持有的外幣。中央銀行直接購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屬于直接的貨幣發行,財政部向市場發行國債,流通中的貨幣數量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只是從民間商業主體轉移到財政部手中,不屬于貨幣發行。但央行購買這些國債就屬于貨幣的間接發行了。從貨幣發行的關系來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上資產方的政府債券并不是貨幣,財政部資產負債表上所欠的國債也不是貨幣。央行資產負債表負債方的本幣欠款才是貨幣。
央行負責管理金融,財政部負責管理財政收支,財政部不能直接發行貨幣。中國的中央銀行法規定,財政部不能向中央銀行透支,即取消了財政部通過向央行透支發行貨幣的可能。財政部就完全喪失了貨幣發行能力。貨幣發行職能完全交給了銀行體系。
債務貨幣體制下,貨幣發行數量的限制力量是債務人的償債能力。在微觀領域,商業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債務人失去償債能力,將導致銀行壞賬。宏觀層面,財政部發行的國債過大,超過了其償債能力,依據這些國債發行貨幣的累積,必然導致國債持有人的終極損失。如果國債的主要持有人是央行,央行持有的資產發生巨額損失,就會貨幣崩潰。作為金融中介,銀行不會首先破產,一定是銀行的債務人首先破產,無法償還貸款,才導致銀行損失而破產。央行也不會首先破產,一定是財政虧空無法彌補,導致國債崩潰,最終導致貨幣崩潰。
4. 美元能否印錢還債?
美國國債到2022年9月已經累積到31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早已喪失了償債能力。只能借新債還舊債,靠做秀般地不斷提高債務上限來維持。這些美元國債由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持有,有相當一部分由美聯儲持有。在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上,其持有美元國債對應負債方的美元本幣債務,就對應著流通中的美元貨幣。美聯儲持有的其他金融工具,對應美國金融市場上其它發行主體發行的債權憑證,這些機構發行金融工具,有一部分也對應其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美國國債的壞賬是必然的,美元崩潰就是必然的。在美債發生壞賬的時候,投資者不管是持有美債還是美元,都將遭受重大損失。
在這個意義上,美債=美元。也就是說,雖然美債不是流通中的貨幣,但流通中的貨幣很大程度上是依據美債發行的。如果將財政部和美聯儲看做一個整體來合并報表,持有美元也就相當于持有美國國債,美債壞賬也就相當于美元崩潰。
那美元到底能不能印鈔還債呢?
不能簡單地回答能或者不能。應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分析。
從微觀層面看,美債到期,財政部無法通過稅收收入來償還,的確可以通過發行新的國債來償還,如果這些國債直接由美聯儲購買,那就是直接印鈔來還債。
從宏觀層面,不斷發行的國債,及由此發行的更多的美元,不過是財政部通過美聯儲向金融市場透支而已。這并不是無成本的,它以不斷累積的美元債務為代價。這里的美元債務,既包括美國國債,也包括金融市場上的美元,因為美元也是債務。據此,美元并不能印鈔還債。印鈔還債,唯一的結局只能是賴賬,進而導致持有美元方的巨大損失。對美國來說,則是美元信用破產的崩潰,美國的徹底衰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