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內銀行業的是非紛爭不斷,從此前的利潤高到“不好意思公布”,到多家銀行“日賺數億”,如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坦率直言,“少數幾家大銀行處 于壟斷地位,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了”,于是乎各界對于銀行業的改革聲日益高漲,這也使得原本略有平息的銀行業問題再次成為眾矢之的。
在去年實體經濟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全國銀行業實現凈利潤1.04萬億元,于是眾人對銀行業扣上了“暴利”的帽子,很多人對銀行業暴利的觀點僅僅是源 于這“萬億”的數字,如果僅僅從利潤的多少來衡量是否存在暴利,過于粗淺和偏激。數據顯示,2011年末我國銀行業的總資產達到113.28萬億元,如果 考慮巨大的資產規模,銀行的盈利能力遠比不上新興產業,甚至還低于很多國有企業,看來銀行的暴利說法更像是種發泄不滿情緒的聲討。
在銀行業“暴利說”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銀行業壟斷改革的誤區,將銀行業目前的現狀一股腦兒的歸結于政策壟斷。其實,銀行業本身作為資本 集中的行業,是所有產業中最依靠資本運行的產業,做大資本規模本無可厚非。同時,中國的社會性質也決定了銀行業壟斷存在的必要性,在過去國內經濟高速發展 的過程中,國有銀行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在服務國家的發展和調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
更何況,銀行壟斷的現象不僅在國內,幾乎每個國家都會出現某些大的金融機構處于壟斷地位,華爾街就是幾個大財團在把持金融業,在全球競爭的情況下,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勢的金融機構,很難在全球市場上與其它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抗衡,所以在某種層面上,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其壟斷程度有著緊密聯系,高盛就 是個例子。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銀行業應不應該壟斷,如果銀行業在既能保持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又能很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的話,這樣的壟斷有何不可?
所以,不能簡單籠統地將解決銀行業的問題定位在打破壟斷上,因為打破壟斷后銀行業不一定能服務好實體經濟,目前國內除了四大國有銀行外,仍有不少的 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參與,但是這些銀行也是集中冷落中小企業,故當前的問題不在于再引進多少金融機構來打破壟斷,而在于如何引導 這些金融機構服務于中小企業,如果未來引進的金融機構仍是集中在服務于大型客戶方面,那這樣的壟斷改革的效果只能適得其反。
因此,壟斷并不是目前銀行業的主要問題,銀行業真正的問題在于服務領域過于集中,出現了不能夠更好服務社會的空隙,這也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不完善所 致,未來的改革方向需要在這上面花大力氣。有統計數據顯示,私營企業的短期貸款在全國銀行的貸款比重僅為1.3%,鄉鎮企業是2.7%,數量龐大的企業無 法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我們的政策就應該鼓勵更多的“地方銀行”服務于地方企業,比如通過同業拆借市場給企業優惠,幫助提升其利潤,又或者是當地政策更多 的傾向于扶持這些地方銀行抗衡大型銀行在本地的分支機構。
銀行業的“暴利”、“壟斷”說能夠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前實體經濟和銀行業的兩極分化,過去幾年整體宏觀環境好的時候,銀行業的高額利潤并 不會引起太多關注,而在去年實體經濟處于水深火熱時,銀行的利潤卻再創新高,導致了銀行和企業間的矛盾愈發激烈,而原本是服務性機構的銀行反倒成了剝奪企 業利潤的資本家。拿去年來說,很多幸運的民營企業就算拿到貸款,也是以基準利率上浮30%、40%才能拿到,而銀行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賺取利潤,所以說銀 行賺得越多,就意味著貸款企業賺得少,企業成了銀行的打工者。
因此,銀行業如何服務好實體經濟、服務好企業,這才是改革的關鍵,要對銀行業改革,首先要搞清銀行業問題的根源,而不是簡單的將矛頭指向銀行業的“暴利”和“壟斷”,如果改革最終未能落到實處,未能權衡國家的發展和企業的生存,那所謂的改革最終很可能就是紙上談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