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豆戰爭”未熄,“玉米戰爭”又起
邱林
中糧集團14年來首次大規模進口的美國轉基因玉米,在7月21日隨“瑪利亞”貨輪進入深圳蛇口招商港務碼頭。盡管對于如此巨量的進口轉基因玉米的原因和安全方面的評價,中糧集團相關發言人暫未作出回應,但是伴隨這批轉基因玉米進入中國,一些農業方面的研究人士表現出諸多擔憂。(7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
玉米進口量所發生的巨變讓人不禁想到了大豆的命運,同樣是從自給自足到放開進口,但卻逐漸喪失了市場話語權。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4月,過去一年中國訂購了2190萬噸的美國大豆,與上一年同期的1820萬噸相比,增加了370萬噸,占到同期美國大豆出口訂購量的58.6%。
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此后美國靠巨額財政補貼生產的大豆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低價進口大豆開始橫行國內市場,眾多內資豆油壓榨企業陷入困境,ADM、嘉吉、邦吉和路易達孚四大糧商趁機低價收購、參股多家食用油壓榨企業,中國的大豆市場由此受制于國外資本。其直接結果是,中國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位,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位。
現在,也許該輪到玉米交易了。海關總署公布的6月份進口數據顯示,6月份進口玉米6.45萬噸,5月份進口4882.31噸。其中,6月份從美國進口了6.12萬噸,進口總額為1480.25萬美元。況且,今年7到9月期間還將有超過30萬噸美國玉米陸續從深圳蛇口港入境。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中美還可能簽署更多協議,預計今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將達100萬噸左右。
實際上,中國玉米供求現已進入了一個轉折點。有消息指出,為緩解國內供應緊俏的態勢,中國或將大幅增加2010年玉米進口配額,在原來基礎上再增加400萬噸至500萬噸。基于此,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近日發表預測稱,中國可能在2015年之前,將玉米進口量從本年度預期的100萬噸升至1000萬噸,增加10倍。
難怪美國彭博新聞社在一篇評論中稱,在石油、鐵礦石、銅、煤炭等資源類商品之后,玉米也許正在迎來它的“中國時刻”。顯然,在經歷了“大豆戰爭”后,美國又對中國發起了沒有硝煙的“玉米戰爭”。讓我們擔憂的是,現在美國的大豆、玉米充斥中國市場,這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很大威協。
中國現已給美國玉米出口開啟閘門,但是該不該進口,國內業界存在激烈爭議,而且兩派的觀點都是以“糧食安全”為主要理由。反對進口的一派以大豆為前車之鑒,強調避免玉米重蹈大豆覆轍關乎中國糧食安全和穩定;支持進口的一派則認為,利用國際上便宜的糧食平抑國內糧價波動,同樣是維持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這真是考驗決策者的一道難題,二者之間究竟如何取舍呢?
的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國際糧食穩定國內市場成為越來越多經濟體的選擇,但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兼顧國內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樣重要。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韓國都是糧食進口大國,即便如此,在進口糧食的過程當中,政府仍是主導,貿易商作為統一進口的窗口,糧食市場并不是完全放開的。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應是政府管理部門在博弈中必須考慮的要素。
但是,中國對大豆、玉米和棉花等農產品幾乎沒有設置任何非關稅壁壘。例如,中國已批準進口美國的轉基因大豆、玉米,也沒有設置進口上限。有分析認為,當中國玉米進口一旦突破1000萬噸,就等于將自己的市場完全放開了。于是美國會延續他們十多年來的巨額補貼,繼續向中國出口便宜玉米,到最后中國必將重蹈大豆的覆轍。
這種分析是站得住腳的。因為中國在與美國的“大豆戰爭”中已成為輸家。隨著中國從美國玉米進口量的激增,在與美國的“玉米戰爭”中,能否成為下一個輸家,將成為今后人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美國在對華玉米出口中,仍延續了與大豆出口同樣的戰略,一方面是美國政府對玉米的巨額補貼,另一方面是美國公司通過大量控股、參股中國的玉米加工企業,逐漸控制玉米貨源渠道。而留下的,則是中國玉米加工企業的低利、虧損甚至倒閉,以及國產玉米的滯銷。到那時,中國玉米產業也許將會像大豆產業一樣幾近全軍覆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