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據外媒報道,BP欲出售價值120億美元的資產,有消息人士說,作為中國市值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中石油正在為收購BP而積極努力。據高盛估計,BP最終會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億美元代價,或元氣大傷,使得收購成為可能,但由于政治上的障礙,中石油不太可能對BP發起全面收購,極可能以合資企業的形式加入BP生產和經營。

 

    中石油收購英國石油公司(BP)?提出這個問題在一年前還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在英國石油公司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身陷困境的今天,這個英國老牌石油巨頭被中國石油公司收購卻是有可能的。消息人士說,作為中國市值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中石油正在為收購BP而積極努力。

 

    與此同時,據外媒7月12日報道,BP欲出售價值120億美元的資產,以彌補漏油造成的損失。出售資產中包括其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建設的原油基地。

 

    除了出讓資產,BP也正在通過債券發行和銀行貸款等手段,籌集資金。這樣做是為了讓投資者安心,表明公司不會因原油泄漏事故大傷元氣。而美國投資銀行高盛認為,BP最終會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億美元的代價。

 

    而7月12日,英國《金融時報》在一則對中國石油公司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毛澤鋒的采訪報道中稱,將“歡迎”與BP展開更密切的合作。

 

    該報道援引毛澤鋒的話表示,中石油對BP在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第一反應是,如何幫助BP快速解決問題。中石油已經同BP進行了接觸,看看是否需要提供什么工程上或技術上的援助。不過,毛澤鋒拒絕討論提供資金援助的可能性?!拔覀儗τ谑袌錾系闹{言無可奉告?!彼硎?,“但如果有更密切合作的機會,我們會很歡迎?!泵珴射h稱,過去,中石油與BP的合作“非常密切”。BP是中石油2000年上市時的基石投資者,購入20%的上市股份。不過,BP在2004年已經將這部分股份售出。

 

    對此,《金融時報》報道稱,由于政治上的障礙,中石油不太可能對BP發起全面收購,但是極可能以合資企業的形式加入這一英國老牌石油巨頭的生產和經營,也可能購入BP部分資產,緩解后者目前在財政上的困難。國際金融報

      作者:本報記者 郭覲 發自上海
 
 
英國石油公司下嫁誰家?
作者 世華財訊 2010-07-16

英國石油公司(BP)放出資產出售風聲后,國際石油巨頭蠢蠢欲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簡稱中石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中海油)等中國國有企業也卷入“緋聞”。
BP總額達到100億美元的出售資產包含哪些項目,潛在的買家是誰,目前BP新聞發言人還沒有作出更詳細的說明。但BP旗下眾多的優質油田項目必然會引發國際石油巨頭們的關注。
潛在買家
據美國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BP最終將對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付出700億美元的代價。同期,即有媒體傳出消息,BP欲出售價值120億美元的資產,包括其在美國阿拉斯加州普拉德霍灣建設的原油基地,以彌補漏油造成的損失。除了出讓資產,BP也正在通過債券發行和銀行貸款等手段,籌集資金。這樣做是為了讓投資者安心,表明公司不會因原油泄漏事故大傷元氣。
關于BP出售的這些油氣資源的最終去向,目前眾說紛紜?!度A爾街日報》7月12日報道,美國Apache
Corp正與BP談判收購事宜。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援引石油業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美國石油公司??松梨冢‥xxonmobil,Mobil)以及雪佛龍(Chevron Corporation)也均有收購BP的意向。
同樣,中國國有石油企業更是出現在收購緋聞中。6月11日渣打銀行發布報告,建議中石油趁機“抄底”BP。眼下,BP欲出售阿根廷第二大石油生產商Pan American Energy
60%的股份,中國最大的海上勘探公司中海油則被視為最合乎邏輯的競購者,該交易將為BP帶來約90億美元。而中海油在3月份收購了Bridas 50%的股份,已擁有Pan American 20%的權益。目前,中海油與BP都拒絕就此發表評論。
中石油抄底?
中石油雖然被傳正在為收購BP而積極努力,但分析人士稱,由于政治上的障礙,中石油不太可能對BP發起全面收購,極可能以合資企業的形式加入BP生產和經營。英國《金融時報》在一則對中石油投資者關系負責人毛澤鋒的采訪報道中稱,中石油“歡迎”與BP展開更密切的合作,并表示中石油對BP在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第一反應是,如何幫助BP快速解決問題。
中石油已經同BP進行了接觸,看看是否需要提供什么工程上或技術上的援助。不過,毛澤鋒拒絕討論提供資金援助的可能性?!拔覀儗τ谑袌錾系闹{言無可奉告?!泵珴射h表示。他并稱,過去,中石油與BP有過多次合作,并且合作將持續下去。
是中石油2000年上市時的基石投資者,曾購入20%的上市股份。BP在2004年已經將這部分股份售出。
中石油收購BP--這個問題在一年前還是無法想象。已有100年歷史的BP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團公司之一。但是,BP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身陷囹圄,使這個英國老牌石油巨頭被中國石油公司收購成為可能。
然而,2005年中海油收購美國尤尼科(Unocal)一役失敗后,中國企業開始思索海外并購的政治風險與談判技巧。在累積了數年經驗之后,中國企業在面對大型海外并購時會不會多一分勝算?
          
英國外交大臣訪華是準備推銷BP?
 時間:2010年07月16日   中財網 
  據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日前透露,應外交部長楊潔篪的邀請,英國外交大臣威廉·黑格于14日訪華,并與國務委員戴秉國舉行中英戰略對話。
  對于此次訪華的意圖,業內猜測頗多。值得關注的是,有專家認為,此次對話有可能為BP和中國企業牽線搭橋。自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爆發后,BP就一直是國際輿論的焦點。日前,美國投行高盛認為,BP最終會為原油泄漏事件付出700億美元的代價。雖然BP自稱有足夠財力應付,但業界普遍預測,這家國際石油"大佬"會出售股份換取現金,而事實也的確如此。近日,該公司高層奔走各方,尋求出售部分資產的消息就不絕于耳。而財力豐厚的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自然而然地被各界當作收購BP的假想對象。
  據中石油內部人士稱,該公司正為與BP展開更密切的合作而積極努力著。緊接著,7月13日中石油表示,下半年的一個工作重點是,盡可能增加原油資源,解決天然氣供應矛盾。結合即將舉行的中英戰略對話,上述表態立刻引發了各方聯想。有專家認為,全面收購不太可能。BP正值歷史上最困難時期,最后會走到哪一步也尚待觀察,不過如果形勢逼得其拿出資產,中國企業也可以考慮;但需要"把持住",盡量選擇優質資產。
□ .劉.斌  .南.方.都.市.報
 
 
海灣的章魚:英石崩潰較雷曼倒閉更具毀滅性
 

蝴蝶效應不再適宜,不妨將自己想象計算機程序的一個進程,整個宇宙,莫不如此。

圖片請參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f2861d0100k2r5.html

 

海灣的章魚:英石崩潰較雷曼倒閉更具毀滅性

 

作者:Gordon T Long

譯者:海杲

英國石油公司 - 以下簡稱“英石”(BP)

 

海灣環境事故非常恐怖,而更為棘手更為激烈的災難正在隱約逼近。清理、訴訟,或許世界最糟環境悲劇的損害補償,此類相關未知成本,可能觸發英國石油公司的信用事件,相當程度上會摧毀全球場外交易(OTC:over-the-counter)衍生品??赡艿膫魅拘K將如同雷曼兄弟與貝爾斯登一般,是潛在破壞未加抑制增長615萬億場外交易的早期警告信號。

英石的表外負債和杠桿頭寸真實情況,還是個未知數。到底運營了多少特定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Entities:SPEs)?請注意,安然崩潰事件,其首席財務官Andrew Fastow作證說,10年前通用電氣(GE)就已存有2500個此類實體。英石比安然和通用電氣擁有更多的實物財產,然而,沒人知道英石場外衍生品協議(諸如利率掉期與貨幣掉期)真正規模到底有多大,只有那些大型國際銀行才知道如此工具縣官的抵押債務數量,以及信用觸發事件,還有交易對應方。很明顯,大銀行閉口不言。正如接下來要解釋的那樣,它們正在急劇調整數億萬億美元的全球貨幣、掉期、衍生品、期權、債務和權益組合。

再次說明,正如雷曼兄弟與貝爾斯登展現那樣,我們無法獲知黑暗的表外、離岸與未經管制的場外協議世界,但英石的金融風險是斷定無疑的。當人們獲悉一家企業風險倉位時,這便非常要緊了,投資者都處于黑暗之中。市場確定無疑時,災禍也就接踵而至。最新的金融管制法案(Dodd-Frank)絕對沒有解決此類問題,真正了解大而不倒的話,也就知道這才是中心議題??墒?,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倘若監管再次失敗,市場很可能要求“納稅人”支付費用。

巨大的英石風險,躺在615萬億場外交易市場,只有大型國際銀行才知道真實情況……但他們閉口不言!

 

AAA評級資產的杠桿化

沒有比jsmineset.com網站Jim Sinclair陳述得更為清晰:
“人們嚴重低估英石破產導致的全球金融領域流動性規模。英石通過貿易與金融擴張信用。他們極度擴張了只有銀行才能奢想規模時限的信用??梢韵胂笠患姨柗Q儲備100多年石油天燃氣公司的幕后金融肌理。也可以與一家擁有少量有形資產的銀行進行比較。那么,當英石沉沒的時候,你可以設想一下,會發生什么,不僅僅是銀行吧。已經證實的地下儲備與油田,遍及全球的野外資產,考慮到信用品質與信用條款——沒什么能與一家石油巨頭相比。除了老天爺,沒人知道基于英石信用與金融擴張遍及全球的資產規模到底多大。任何銀行實體的乘數效應都相形見絀……標價與英石破產的合力順帶效應,可以輕松導致不亞于雷曼兄弟公司的結果。很明確的是,起碼是安然公司的10倍!”

從歷史背景來看,有些人沒有注意到,聲名狼藉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達到銀行業頂點時,開始進入能源與石油行業。另外,約翰 D.洛克菲勒很快意識到,全球擴張的標準石油公司,更象一家銀行,通過后來成為大通曼哈頓銀行(花旗集團的基礎)的銀行架構,鞏固了他的金融帝國。一旦一家能源巨人,能夠通過價格波動易變性管理現金流,也就變成了貨幣與信用生成的機器??梢噪S處以AAA級別利率按需借貸,再借給信用價值較低的實體,獲取誘人利差。這種借貸差異有助于資助430萬億的利率掉期場外市場。英石已經能夠分拆最近5年來的200億贏利,去年獲取了150億的現金,所有這些會突然終結,倘若其信用評級已經不再匹配的話,但什么事情會導致這些發生呢?或許是黑天鵝事件。飛去來兮,肥尾效應。

 

[密度函數為肥尾性和非正態性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由于信息的成堆出現而產生,因而引起價格巨大波動;另一種解釋認為投資主體對信息的處理是非線性的,信息并非馬上在當前價格反映出來,信息累積效應使得價格大幅波動,從而導致肥尾現象的產生。]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以前聽過如此討論吧?

海灣石油災難就是終結所有肥尾的肥尾,暴露了大部分衍生算法模型的整體風險模型敞口。這也表明,不到90天以前,英石需要彌補超過200億的損失,看來已經超出了可能的范圍。現在,如果它能控制到僅僅200億的程度,已經是個幸運。Fitch在6月15日調低英石信用評級6個點,從AA到BBB,而6月3日剛剛從AA+調到AA。這就是肥尾效應時發生的事情,而且只是剛剛開始。

 

蔓延已經開始

盡管很少人公開說明,但并不表示沒有安排大規模貨幣。這種重新安排可以有效去杠桿化,因此也會導致流動性枯竭。美國的M3已經是負數,而M2、M1正在急速下滑。英石將面臨大規模流動性擠壓,全部撥款將觸發已經貧瘠惡化的國際流動性局勢。

筆者發現“信用衍生研究”出版的圖表,很好地說明了這種生硬的急轉。這些圖表說明,4月21日馬康多(Macondo)油井爆炸觸發風險、對手方與高收益的明顯變化。政府與所謂優質債務的對比,有著不同的剖面(請看圖表報告的結尾),反應了歐洲銀行更為關注南歐經濟體(豬歐:PIIGS)。區別各自驅動體系,這非常重要。一定比例的企業債券,6個月內都會處于極度困境之中——投資者期望經濟變緩,以及違約上升的跡象。這就是去杠桿化的法術。

 

我們所了解的英石衍生品情況

1 - 信用合成債務(CSO:Credit Synthetic Obligations)

Moody研究表明,英石如果破產會損害117個抵押合成債務(CSOs),將導致普遍的持有人損失。而117份協議生效,不過是未嘗信用合成債務(CSOs)的18%罷了,是對英石全球金融的沖擊表現。對于還記得2008年金融崩潰的人來說,也許還能回憶起來,當時焦點是受沖擊金融公司與房屋抵押和信用違約掉期(CDS)相關的債務抵押債券(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信用合成債務杠杠化更高,更為有毒。

上述信用合成債務(不包括由CSO背書的CSO)對卷入墨西哥海灣事件的五家公司有超過3%的敞口風險

引用Moody—>

{

在英石重組或破產事件中,涉及英石及其相關下屬公司的信用合成債務交易,也許會經歷所謂“信用事件”。如果發生信用事件,信用合成債務交易必須兌現受保護買家的支付義務,將導致相關信用合成債務拆券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從屬債券不再有效,信用合成債務投資者遭致損失。

……

我們評估了整體未嘗CSO,確定英石及其下屬公司的敞口為117(不包括CSO背書的CSO)個交易,約占Moody全球評級CSO的18%。各自涉及資產組合的敞口范圍則是從0.26%到2%。英石及其下屬公司的交易,最大敞口是Arosa Funding Limited 系列2005-5。

}

{

其它石油公司的重組或破產,也會卷入CSO的溢出效應。另外,我們評估了Moody針對其它四家涉及墨西哥海灣事件公司及下屬機構的CSO敞口,它們分別是halliburton、Anadarko Petroleum、Transocean Inc.以及Cameron International。Halliburton顯示為43份CSO,Anadarko Petroleum為28份CSO,Transocean Inc.為79份,而Cameron International為6份。我們最近改變了對Transocean與Anadarko Petroleum,以及相關附屬機構信用的看法,從穩定到否定,因為這些公司卷入墨西哥海灣事件的不確定性,潛在的金融債務。牽涉到一家或多家如此發行方的CSO,將面臨信用事件的結果,都會陷入重組或破產局勢。

}

要知道,Transocean是墨西哥海灣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老板/操作者,實際的137個有131個為Transocean(RIG)與Anadarko(APC)使用,而Transocean是英石25%的油井伙伴持有人。Cameron International(CAM)是錯誤防噴器的制造商,而Halliburton(HAL)是油井鉆孔灌漿的承包方,承包密封13,350英尺的馬康多鉆井工地。這些玩家毫無疑問會深度卷入訴訟及補償處理當中,另外,還會對其它石油工業參與者造成連帶傷害,因為他們要被迫拿出現金用于訴訟補償索賠。

 

2 - CDS(信用違約掉期)

6月25日英石的信用違約掉期,5年期CDS迅速從44漲到580,這意味著,每年需要580,000美元成本,以確保超過5年協議期限英石債券的1000萬美元。任何接近300的事情,都是個嚴重風險。對于交易方來說,他們愿意支付的話,意味著動態對沖模型要被時間所折磨,會發生近乎恐慌混亂局面。

6月16日,零點對沖報告:

{

英石曲線真的失控了。曲線上的1年點,已經超過每秒1,000,一年移動400每秒。改點無人出價(傳統術語叫無人投標)。即使DV01接近于0,相當的低,但這種荒謬的曲線倒轉,對關聯操作也是嚴重破壞。6月點現在0.5個基點標價。不久之后,英石就要應用類似歐洲央行的救援方案,當希臘利差交易到了一定程度,歐洲央行必須救助所有處于垮臺風險中的銀行?,F在問題變成:誰出售了這么多的英石保護協議?BofA昨天宣布(06-15-10)它是英石所有1年期以上協議的限制性交易方風險敞口,應該是個非常重要的線索,至少識別出一個“實體”了。

}


 

3 - 債券倒轉

關注一下信用違約掉期,我們知道這將反映在英石的收益曲線利差中。此處有意思的是,該曲線就象英石CDS曲線的反轉(上述)。通常來說,短期收益要比長期收益低得多,這是因為長期收益的固有風險性要求所致。比如,一個人交易了很多債券,將在2012年3月到期,最近收益率為9.48%。與此同時,2019年3月到期的債券收益率是7.74%,低于短期債券。表明什么?市場在對信用事件定價,一起信用事件將嚴重沖擊場外協議,我們看不到的場外協議。

但我們知道,英石介于20億到25億區間一年期商業票據到期付款,需要交易操作與營運資本,需要耗費更為昂貴成本,更加難以確保安全,也會吸干英石的流動性。

 

4 - 流動性需求

為了應對上述到期商業票據(20億-25億,一年內),還有當前最新以及到期債務發行,需要增加已經落實到位的與白宮簽訂的200億美元,盡管我們知道,實際上沒有簽署詳細的協議。

 

5 - 未補拋空

金融時報Alphaville通過Data Explorers報告了到6月4日的未補拋空情況。正如下圖所示,有個明顯“尖峰”信號,是最近的股息支付,未償款項(SOOL)潛在股票數量,自泄漏之后勉強微動。因此,賣空者不能因跳入受責備;賣方一定是從其它什么地方而來,比如長倉(只做多頭)資金。謠傳2010年6月10日,Norges Bank希望放掉330m股份。經紀人說,2010年6月9日跨大西洋英石股票交易數量價值80億美元。拿這個數據放遠來看,同一天整個EuroStoxx指數交易總量也不過150億美元。而且,加之4月21日深海地平線設備爆炸,英石市場價值70%翻了過來,大部分是美國的。英石美國證券存托收據(ADRs)交易總量通常比倫敦正常股份低10個百分點。自泄漏之后,這種情形已經逆轉,美國證券存托收據交易量是正常情況下的3.5倍,所有這些表明,英石最大美國投資者基地,已經傾空股票。

 

資本短缺還要多久?此處要注意,這是英石的股本。英石債務的短缺行為則是另一碼事,特別是關注到動態的對沖,再次說明,很多都是看不見的。

 

6 - 期權行為

2010年6月10日Wall Street Pit寫道,“困境中的英石期權規模,已經很快接近750,000份協議,股市可以看到的隱含波動性已從79.7%升到5年來的120.96%高點。股市期權行為無疑比較瘋狂,就象很多到期快速增長的買入賣出期權規模一樣。”

英石資金成本快速飆升,從根本上來說,一家能源金融企業可能完結!

訴訟的規模與范圍

海灣石油泄漏事件最終成本多少,200億還是600億?有人知道嗎?個人認為,可能更接近后者而非前者。如果使用已經報告的石油泄漏數量進行比較,可以更好理解最終的失敗情形,到底能造成何種規模的災難。根據金融時報的說法,已經報告的石油泄漏事件如下:
                 泄漏           成本           增加
(桶/天)          迄今              
4月20日          1000     
5月04日          5000                   
5月07日          5000           350M    
5月14日          5000           625M
5月28日          15,500         950M
6月03日          19,000         990M
6月08日          15,500         1,250M
6月10日          15,500         1,430M
6月17日          15,500         1,600M
6月23日          25,800         2,600M           60天內增加了25倍

 

隨著時間的流逝,數量仍在指數增長。工程師警告說,泄漏捕捉非常復雜,科學家監視局勢,預測可能會比當前估計反應的還要大?,F場的專家,來自Simmons international的Matt Simmons說,接下來每天會有1200,000桶。大部分獨立專家均是贊同。

假設4,000美元/桶的損失成本,每天100,000桶的流動比率,90天流動時限(最小了),我們估計清潔、訴訟及損失補償的總額約為320億。這個數量是美國第三方保管賬戶協議數量的2倍,我們估計是在200億到600億之間。還有很多每天都在面臨的問題,進一步的泄漏,抬升的海床,沼氣的規模,颶風以及支出效果等等,都對當前分析和估計有著明顯負面影響。

未來訴訟的因素,非常重要的是,可能遭致懲罰性損失的數量。在白宮派首席檢察官Eric Holder到新奧爾良刑事檢控威脅之后,英石反應說,該公司相信這是一起無法證實的疏忽。然而,深水地平線的漫畫對英石來說,來的特別不是時候。根據布隆伯格公司Caroline Baum的說法,“英石已經是美洲最應該責罵的公司了。兩家精煉廠在過去三年時間里,占精煉行業違規行為的97%(總共862起,其中760起是“故意行為”),這是來自社會廉政中心的說法。英石還保有最多的罰款記錄(8700萬美元),由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部門征收。另外,美國化學安全與危險調查委員會很快加入石油泄漏事件調查,之前2005年,他們還調查過英石在德克薩斯州精煉廠火災爆炸事件,當時死了15人,傷者眾多。

在Moody于6月18日降低Anadarko評級為垃圾之后,其美國石油公司(占馬康多油井25%的非運營投資股份)沉默長達8周,后來該公司首席執行官Jim Hackett始有言語:

{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著表明,此起悲劇本可預防,是英石魯莽決策和行為的直接結果。坦誠說,我們為最近調查和本周證詞揭示的公開可用信息所震驚,此外這也表明,英石不安全的操作,沒能在馬康多油井鉆孔期間監控并對幾起關鍵信號做出反應。英石的行為活動是個重大疏忽,故意瀆職,因此影響了操作協議下各方的義務。

}

我們完全可以推測,白宮200億的“黑暗之刺”,同2009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失業改進、GDP增速預測一樣“精準”——小事化了。更為現實的數字規模可能更大,不久就會浮出水面。然而,只要規模大過200億,便是對英石公司的致命一擊,這也是為何新當選的英國首相被派到白宮,以阻止英石公司以及英國福利系統嚴重壓縮的漸增內爆可能。

 

英石反應

英石闡明,該公司可以立刻兌現的現金仍有150億,還會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增加額外現金:

1.資產出售

2.資金開支削減

3.下三個季度的紅利削減

雷曼兄弟/貝爾斯登的死亡螺旋



再次引述jsmineset.com的Jim Sinclair說法:“英石是能源曲線長尾的主要玩家。Goldman sub J. Aron、Morgan Stanley和JPM暴露多少?或許很大?,F在,信用削減輪到英石。對應方不會接受他們名字超過一年期間,這前所未聞。大螞蚱都栓在一根繩上。如果他掉下來,落地時整個地球都會震動一下。正如我們開始看到的那樣,西方退休金架構、金融貿易與全球信用都有內聯,英石是其核心之一,是很多據信為AAA級信用的巨量供應方。因此,當銀行延緩付款或是倒閉,那么主權實體就會踉踉蹌蹌……我們現在有家大型石油公司處于崩潰邊緣。全球經濟椅子的另一條腿,已經被邪惡地從我們身下踢除?!?/p>

整幅英石漫畫,由場外衍生品市場以及內在風險性組成。

1.正如雷曼發生的那樣,當需要透明的時候總是出現曖昧。

2.金融總是風險相關決定對象,但風向評估下的過多杠桿化,擁有如此復雜、獨立架構工具之前并非如此。

3.投資者依然沒有得到保護。Frank-Dodd Bill不過是淡化的外表修飾,在最終臨近立法核準之前,乃至法規督查開始之前。

4.投資者痛恨不確定性,但我們什么都沒有,只有不確定:

a.政治

b.法律

c.金融

d.商業

 


結論

最可能的場景是,美國對英石的處理,將自動進入聯邦破產法第11章訴訟。對原告來說這是最糟的情景可能。這里的問題在于,觸發一個信用事件,對高度杠桿化的全球金融市場來說有著令人畏懼的影響。和之前AIG一樣,政府并不想損害衍生品放棄CDS項目。[因此],雷曼就是多余的一個。

如果美國阻止一個屬于美國的自動破產,那么英石公司就會破產,而英國政府就極有可能被迫介入救助。最終,納稅人必須為當前正在進行的監管套利買單,游戲于是再次發生。

英石公司的杠桿化,或許是觸發5萬億量化寬松高峰的事件,我們警告已久。它將要完成明斯基溶解的最終生產過程,以避免正在逼近的退休金、津貼和美國各州財政危機。

政府完成此種目標的能力絕不確定,我們要預料到未曾預料的因素,小心被肥尾效應絆倒。

Dodd-Frank法案再次讓投資者與納稅人暴露在另一個雷曼事件之中。

監管套利游戲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