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中國的悲哀
邱林
6月9日,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全球綠色經濟峰會上,在談及中國與美國、歐盟之間的低碳經濟賽跑時,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和企業家認為,中國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大部分核心技術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其70%的低碳核心技術需要“進口”。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指出,中國要全面趕上美歐至少得要二三十年時間。(6月11日《南方日報》)
聯合國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驗證這一點。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邁向低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未來》的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多種骨干技術支持,而在這60多種技術里面有42種是中國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術。
聯合國的報告可謂一針見血。雖然中國低碳產業發展前景看好,但技術基數較低或將成為最大掣肘。在中國與美國、歐盟之間的賽跑中,中國技術處于不利位置,很多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低碳產業為代表的包括太陽能電池、多晶硅在內的光伏產業核心技術缺失、裝備依賴進口現象嚴重就是一個顯著例證。
以太陽能電池、多晶硅為代表的低碳產業曾被認為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差距的一次機遇。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低碳產業很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低碳業的“制造工廠”,成為發達國家污染和能耗的轉移地。80%的銷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進口,“兩頭在外”是當前中國低碳產業眾所周知的兩大問題。
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都靠進口這一事實卻猶如一塊堅冰,成為中國低碳產業迫在眉睫、亟待解決的問題。無論是原料在外,還是污染、耗能問題,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核心技術缺失。其實,中國擁有豐富的硅礦資源,但由于國內多晶硅提純技術不高,企業僅能采用電弧法用炭還原制取純度只有98%至99%的工業硅,然后作為工業原料以極其低廉價格賣到國外,經國外提純至99.9999%以上再采購回來。
核心技術落后可能使中國低碳產業走上一條老路,那就是從零開始引進、吸收國外技術,一點一滴地建立起自己的產業鏈,這與20年前從國外引進傳統的CRT彩電技術如出一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如果不能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將永遠是追隨者的角色,處于全球分工的最劣位置。
低碳產業的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中國的悲哀。目前太陽能電池、多晶硅等低碳產品的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美德日三國手中。例如國內能生產出純度達11個9的多晶硅高端產品的廠家少之又少,80%的多晶硅廠家都是沒有核心技術、上不了規模的小廠,這部分產能既落后又過剩,是中國低碳產業發展的一大隱憂。
有人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低碳產業中我們仍有許多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在低碳產業上,如果要以為我們已經離美國、德國等國的水平不遠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美、德的經濟是靠技術創新拉動的,而我們主要是靠政府投資拉動。這種狀態持續得越久,雙方國力的差距也就越大。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是中國低碳產業的經營理念存在不少問題。國內企業一般只重眼前市場,不惜利潤拼價格,這使得許多產品市場很快進入微利時代,并加重了國內企業間的內耗,沒有利潤自然無力研發,技術上就更受制于人;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是國家對這個新興產業缺少整體規劃,其技術與資本門檻相當高,單純依靠企業勢單力薄。
眾所周知,在發展低碳產業技術方面,中國、美國、歐盟,正處于一種競爭或者說緊張的氣氛。盡管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后,一場沒有硝煙的“低碳大戰”正在悄悄上演。低碳經濟正成為世界一大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更應突出綠色復蘇的理念,實施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新政,抓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后危機時代低碳競爭的制高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