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培先生把沉入江底的所有城市統稱為白帝城,他說那里曾是我們的故園,那里曾埋葬著我們的祖先。這是白帝城的現實意義。如今唯有將它們保存在漢語之中、記憶之中,好讓我們的家園永存,祖先復活。白帝城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象征,是漢語的圣地和圣城。這是白帝城的文化意義。
王以培先生對白帝城何以如此理解呢?他在大學畢業后曾經到歐洲旅行,發現那里的城鎮居民都非常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建有博物館,保護文物和自然人文景觀。反觀我們國內,他發現人們在發家致富的熱潮中對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變得非常冷漠和生疏,商業氣息充滿了空氣,精神的世界發生了畸變,我們民族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破敗的角落里茍延殘喘。這種景象激發了他的民族意識。他認為要振興我們的民族,必須復興我們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漢語,這是我們民族得以延續發展的基因。但是,在我們的環境里,我們的漢語面臨危機,夾雜了太多非漢語的東西,而且使用極不規范,這是消解一種文明的標志。因此,他開始把復興漢語,復興民族文化作為自己的理想和事業,也因此他非常支持民風網發起的語文運動。
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為了肩負起自賦的使命,王以培先生自費沿長江考察民間的文化歷史傳統,切實地踐行自己的理想。他一路走訪老人,考察自然歷史人文景觀,查閱地方志等歷史資料,搜集整理該地區的文化故事。在魚嘴地區的花圈店中,他看到一幅對聯“今生勞動勞動,來世逍遙逍遙”,底層百姓的生活處境和人生態度盡在想象中。在長壽,他聽了一個老人講述關于“長壽”地名來源的故事,還弄清楚了描寫本地八大景觀的詩句,這些讓他獲得一種難得的精神愉悅。在另外一個地區,楊柳枝的故事更是感人,它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生命力。還有很多的故事,珍藏在王先生的記憶中和書中,還有更多的故事散落在民間百姓中,這是我們民族無形的財富,今日不知珍惜,來日失不再有。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遭遇到當地鄉鎮官員的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事情,主要是因為走訪移民。經過這次艱苦的旅行,他拍照了上千幅圖片,后來精選了四百多幅配以優美的文字編輯成書《三峽記憶》出版了。圖書出版的背后更有許多令人詫異的辛酸故事,因涉及移民問題而遭到諸多刁難,很多素材被強行刪掉,竟然連帶花圈的圖片都不能登出。
是啊,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白帝城的方位何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