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訊 通訊員王偉)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下午,80高齡的原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日新老先生作客烏有之鄉大講堂,為廣大網友講述了建國60年來的經濟政策簡史。
劉日新老其人其事
劉日新,1929年生,湖南人,1957年中國人民大學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在國家計委工作四十年,參與過起草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計劃體制改革等文件,寫過大量理論文章,就國家經濟建設向中央若干建議,毛澤東等幾代中央領導人曾給予表揚。應邀向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和國務院辦公廳專題匯報過研究心得。在有關部門及省區市、北京多所大學講過課,作過報告。參加過中日、中美經濟研討會,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研究員,已離休。著有《新中國經濟建設簡史》, 《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及其比重問題研究》等。
講座開始,劉老幽默地說:“從60年代起,我就從事國家計委文件起草等工作了,因此我有詳實的資料作為研究和寫作的素材。40多年來,我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分析中國的經濟發展,堅信現代化一定能實現。在文革時,我也曾被扣過‘資產階級反動知識權威’的帽子。”
新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否定
劉老鏗鏘有力的指出,新中國實行計劃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否定,社會主義搞計劃經濟是天經地義的,但遺憾的是當局對計劃經濟的成就總是避而不談。
劉老說,60年來,我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經濟發展指標反映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從MPS到SNA再到GDP的轉變,可以看出此點。
“國家統計局在統計經濟數據時往往把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排除在外。”在談到統計局數據時,他說,“須知‘三年恢復,十年發展’,這三年恢復時期有著十分突出的重要性。按照GDP計算,我們現在的GDP總量相當于1949年的123倍,年均增長率約為8.5%,而不是統計局所說的8.1%,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就是統計局忽略了三年恢復時期的經濟數據。所以統計局在努力回避歷史的同時也在欺瞞中國的老百姓。”
所謂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以美為師,搞私有化,走資本主義道路。他說,“當然最早、也最理直氣壯地提出學美國的是XXX。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以來,XX置中國的老百姓利益于不顧,誰又知道XX帶了多少錢給美國救市了?XX總是大事化小,試圖掩蓋矛盾,但是如同全球掀起《資本論》熱一樣,資本主義在中國行不通,也必定給老百姓帶來災難。”
痛批鼓吹“共產黨”改名者
針對當下有人鼓吹中國共產黨應該改名為“人民黨”或“社會黨”以及要其交權的論調,劉老認為,現在我國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政黨仍然是中國共產黨,所以到目前為止這種說法不可想象。但是現在中央高層的改革已經不能再前進了。“繼續推行市場經濟就是繼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因為市場經濟只有一種那就是發展資本主義,所以這不是什么理論問題而是實際問題。XXX南巡講話是個大轉變,從此不再談四個“堅持”,而只說三個“有利于”,大力鼓吹資本主義發展了。當然有什么樣的經濟制度就會有什么樣的經濟核算指標和體系,兩套核算體系的轉型表明中國發展的是私有制,而且現今的GDP總量中包括了大量的重復計算。”
前后30年不同的經濟發展史
“不要否定歷史,也不要割裂歷史,否定歷史的那叫歷史虛無主義,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沒有理由不要平地,這樣再高的樓也沒用。前30年,我國GDP總量增長了79倍,年均增長率約為7.4%。要知道創業維艱,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帶領下取得的這些成就是舉世矚目的。”
劉老堅決不同意對文革的經濟成就持全盤否定的態度。在某公講“文革中我國處于封閉半封閉,閉關鎖國的狀況,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之后,劉老冒著巨大的危險寫了一封公開信,指這種論調不顧歷史事實。他說,“在文革時期,我國GDP年均增長率約為5.7%,這已經是非常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了。XX宣稱,在文革中國民經濟收入約損失5000億人民幣,而當時年均產值約為1500~1600億元,按XX的說法,有三年多的時間我國內沒有進行生產,這不合情理。”
劉老對始終不承認我國正處于通貨膨脹之中的觀點嗤之以鼻。他指出,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前30年中有兩次小的通貨膨脹,一次是在抗美援朝的時候,一次是在大躍進時,政府很快就克服了,而且抗美援朝的時候也是客觀形勢造成的;而后30年來發生了4次通貨膨脹,卻都是決策者主觀導致的。
劉老澄清了“誰最早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問題。他說,1963年是毛主席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設想,周總理貫徹實施。
“XX秉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對歷史事實妄加修改,恰恰如實用主義代表胡適所說,歷史就如妙齡少女,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劉老總結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