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亡”看中國革命前的歷史
——韓毓海烏有講座簡訊
(本社訊:通訊員靈均)8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做客烏有之鄉大講堂,發表了主題為“毛澤東與郭沫若——兼談明亡300年時的一場爭論”的專題講座。
韓毓海,1965年生,作家,山東人。1985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文系,師從孫昌熙先生從事中國近代史和魯迅研究,1988年獲碩士學位。后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謝冕先生,1991年獲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先后赴美、日任訪問學者。韓教授著述甚豐,著有《新文學的本體與形式》、《鎖鏈上的環:啟蒙主義文學在中國》、《摩登者說》、《紅玫瑰到紅旗:變遷的中國現代觀》、《天下:江山走筆》等。2002年擔任編劇的《我最親愛的祖國》獲中國電視金鷹獎,2004年《香巴拉的中國》一文獲中國作協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而且多年來,韓教授一直堅持對新自由主義進行批判。
講座伊始,韓教授開宗明義地指出:“明亡”的歷史歷來為世人所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是最后一個漢族王朝,更因為明亡之期正是西方文藝復興、思想啟蒙的時期。因而探究明亡的原因對認識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有著特殊意義。
韓教授從1944年蔣介石授意陶希圣代為撰寫《中國之命運》談起,并逐步切入到“明亡”的主題。韓教授說: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認為,“明亡”主要是因為“流寇”和“外寇”共同所致。這里的“流寇”和“外寇”分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和建州女真族。蔣介石認為中國的問題一直就是“內部問題”,于是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理論,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下,將矛頭直指新生的中國共產黨。對此,韓教授認為,這完全是蔣介石出于擔心中國共產黨會危及其統治而提出來以便掃清他的政治障礙的理論。
接下來,韓教授提到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韓教授認為,《甲申三百年祭》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
韓教授對明初創后的繁榮昌盛至鴉片戰爭逐步走向沒落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韓教授認為,中國在這五百年間逐步走向沒落并不是因為中國的閉關自守和文明落后,而是因為:一、從宋明時期開始,封建勢力極大的發展,吏治混亂敗壞;二、1576年的海禁導致中國的金融和貨幣轉移到了國外;三、明朝由于國家財政困難而走上嚴重的重商主義,而此時的“商”卻不事生產;四、士大夫階層昏庸無能。韓教授最后總結說,從明亡的歷史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當前中國的影子,今天的政府必須吸取明亡的歷史教訓,不能重蹈覆轍。
韓教授又通過一些鮮活而真實的歷史事實,解答了一些人對郭沫若與毛主席之間關系的誤解——郭沫若并不是毛主席的“御用文人”,即使是“御用文人”也是蔣介石的御用文人。同時指出郭沫若先生是一位崇高的無產階級人文科學家。
在講座的提問環節,現場的聽眾門提出了一些問題,韓教授耐心地作了解答。整個講座嚴肅之中不失幽默風趣,氣氛更是十分熱烈,本場講座取得了圓滿成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