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延明研究員2006年4月23日星期日上午9:30在烏有之鄉做題為《共產主義還有希望嗎》的講座,下面是作者提供的演講稿。
共產主義還有希望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共產主義?有人會說,這個問題難道還不清楚嗎?是的,種種事實表明,許多人并不清楚。除了本來就沒有學習和了解過它的人以外,有些自以為了解它的人也是不清楚的。對于這一點,聽過我的講解之后就能明白。
我先簡要地講一下什么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不是把別人的財產搶過來或者偷過來,用這種方式把別人的財產共過來那種概念。共產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一種社會形態概念。什么是社會形態?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的說法,就是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共產主義社會具有以下特征:一,整個社會作為一個主體占有全部生產資料。我這里說的主體指的是經濟主體,就是一個財產單位。它可以是一個小農家庭,也可以是一個奴隸主莊園、地主莊園,可以是一個資本家獨資企業,也可以是若干個資本家的合資企業、許多投資人的股份制企業,以及由股份制企業經過N次方以后形成的龐大的跨國公司。整個社會作為一個主體占有全部生產資料以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就是整個社會成了一個經濟主體,這個經濟主體是這個社會中唯一的經濟主體,不再有第二個經濟主體。由此就產生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二個特征:由社會中心對生產要素和消費品進行直接分配。這一條的前一半,即對生產要素進行直接分配,就是人們常說的對社會生產的計劃調節。對消費品的直接分配,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勞動者付出的勞動量為尺度,就是按勞分配;第二階段以每個人的合理需要為尺度,也就是按需分配。在第一階段,把人終身束在某種勞動中的勞動者分工還沒有消失,在第二階段,把人終身束在某種勞動中的勞動者分工消失了,人們可以各盡所能了。關于各盡所能,今天不展開講了,想搞清楚的人可以看我的文集,烏有之鄉書店有賣的。第二階段可以各盡所能,第一階段不能各盡所能。對消費品的直接分配也是一種計劃調節,只不過不是對生產的計劃調節。為了簡便,可以把共產主義社會的這第二個特征稱為直接分配。我在這里要指出的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這兩個特征是相互依存的。第二個特征以第一個特征為前提,第一個特征以第二個特征為實現形式,它們互為正反面。如果把這兩個特征看成局級的話,那么對生產要素的直接分配,對消費品的直接分配就是處級,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以及各盡所能則是科級。
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以后,依據對生產資料占有與否而形成的階級就消失了。階級一消失,沒有需要加以鎮壓的階級和實施這種鎮壓的階級,國家就失去政治性質,變成非政治國家,變成僅對生產和生活用品進行計劃調節的社會組織,變成社會計劃委員會,國家就會消亡。當然,階級消失,作為階級利益代表者的政黨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以后,勞動者的勞動不再是私人勞動,直接交給社會,直接就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不需要經過商品和貨幣的形式轉化為社會勞動;生活消費品由社會中心直接分配給社會成員,也不需要經過商品和貨幣的形式,商品和貨幣就消失了。這樣看來,階級消失、國家消亡、政黨消亡、商品和貨幣消失,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但是,這四個特征是前面所說的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社會中心對生產和消費品直接分配的結果,不是外在于上述兩個特征的特征,不是獨立存在的特征,因而是不能與上述兩個特征并列的。只要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社會中心對生產和消費品直接分配,就會產生階級消失、國家消亡、政黨消亡、商品和貨幣消失的結果。因此,我們在把握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時,只抓住整個社會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社會中心對生產和消費品直接分配這兩條就夠了。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推測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各個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其中任何一個特征出現,其它特征就有可能或者先于它出現,或者隨后出現。任何一個特征都不可能脫離其它特征而單獨存在。這些特征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這個邏輯體系同未來將要實際出現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關系,就像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式E=M×C的2次方同后來出現的各種核反應裝置的關系一樣,前者只是對后者所依據的基本原理的揭示,而不是對后者各方面細節的規定。
上面說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下面說一說同特征并列的另一個東西,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宗旨。什么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宗旨呢?就是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是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作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前一種表述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他的原話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1],因為“基本原則”這個提法的涵義太寬泛,所以我把它改稱為宗旨,宗旨更準確。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作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來的[2]。宗旨和特征并列,可以看成是部級概念。
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社會還有另一個提法,叫做自由人的聯合體。為什么叫做自由人的聯合體呢?有些人可能知道,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對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否定的否定。私有制社會否定了原始的公有制社會,這是第一個否定。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即公有制社會又否定了私有制社會,這是第二個否定,第二個否定是對第一個否定的否定。那么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同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有什么區別呢?有人可能會說,生產力水平不一樣。我說,生產力水平確實不一樣,但是這兩個社會的根本區別并不在這里,而在于個人同社會的關系。原始共產主義社會是一種群體社會,個人不獨立,僅僅是群體的組成部分,僅僅是群體的一個器官。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由獨立自主的個人自愿聯合而成的。這種獨立自主的個人是由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長期發展所準備出來的。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說:“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因此,家長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隨著商業、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展起來。”[3]關于自由人的聯合體同古代群體社會的異同,有興趣的人可以閱讀我寫的《群體與自由人的聯合體: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已經收進了我的文集。自由人的聯合體和共產主義社會說的是同一個事物,前者是從個人同社會相互關系的角度稱謂的,后者是從財產關系的角度稱謂的。如果我們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和宗旨看成部級概念的話,那么自由人的聯合體和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國務院級的概念。
細心的聽眾可能已經發現,我沒有提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高尚的情操或者思想覺悟。我之所以不提,是因為這兩項都不是社會形態的組成部分或要素。處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力是一定的社會形態的依托或者基礎,就像房屋下面的土地或者巖石,或者火車下面的鐵軌一樣,本身并不是房屋或者火車。而高尚的情操或者思想覺悟這類社會意識,不但有很大的獨立性,而且就像鏡子里的影像不過是客觀存在的物體的反映一樣,并不是客觀的物體,不過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本身并不構成社會形態,或者說不是社會形態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的社會的設想,也可以叫預測。所謂設想,就是說,它不是現實,不是對已往的歷史的概括。在學科分類方面,它屬于未來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這些特征的出現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性質超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所能容納的限度。
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估計有些被事實否定了,有些沒有被否定。在他們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曾經以為以蒸汽動力機器為標志的生產力就已經不能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容納了,在這個階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即剛性障礙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喪鐘就可以敲響了。后來,在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繼續發展的事實面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經濟形態滅亡時間的具體估計雖然發生過變化。例如,1858年,馬克思在指出資產階級社會建立世界市場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任務已經完成以后,說:當時“在極為廣闊的領域內資產階級社會還在走上坡路。”[4]1895年,恩格斯為《1848—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寫的導言說:“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這個經濟革命自1848年起席卷了整個歐洲大陸,在法國、奧地利、匈牙利、波蘭以及最近在俄國初次真正確立了大工業,并且把德國變成了一個真正第一流的工業國,——這一切都是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發生的,因此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5]盡管有這些說法上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制度已經腐朽,已經阻礙生產力發展的觀點卻并沒有根本改變。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半世紀。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但容納了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生產力,而且容納了以電力、核動力和自動工具系統為標志的生產力。不但沒有腐朽,而且40多年前還在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新技術革命,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不但能夠容納當前階段的生產力,甚至還能使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世界歷史的事實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對資本主義生命進程的診斷是不符合事實的,給資本主義制度敲的喪鐘敲早了。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被否定的估計。那么什么沒有被否定呢?就是現在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的下面這段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6]
前面說過,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后的社會的特征是一種設想。那么它是不是一種虛幻的設想呢?不是。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及其發展趨勢的觀察得出的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化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只能有一種解決途徑,就是由社會直接地占有除了適于由社會管理之外不適于其它管理的全部生產資料,社會化生產方式戰勝私人占有方式,社會化生產方式戰勝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此外不能有第二種解決途徑。而這樣一來,社會形態就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由資本主義變成共產主義。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是以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出現的事實為依據的,他們所用的邏輯方法又是正確的。因而這個設想是科學的。我們之所以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稱作科學共產主義,或者科學社會主義,理由就在于此。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是同義語。把這兩個概念分開,用社會主義表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用共產主義表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二階段或者叫高級階段,是列寧首創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非常美好。那么怎樣到達那里去呢?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一條路,就是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由此,出現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以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為目標的共產主義運動。
這個運動的結果怎么樣?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種共產主義制度建立起來沒有呢?我們只要把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狀況同馬克思恩格斯對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設想對照一下,就清楚了。因為經過改革開放,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離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不是近了,而是遠了,所以我們不用這些國家改革以后的狀況來比較,而是用改革前蘇聯和中國公有化程度最高的斯大林時期和毛澤東時代來進行比較。
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全社會為一個經濟主體,只有這一個經濟主體。而當時的蘇聯和中國不但有眾多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單位,如蘇聯的集體農莊,中國的人民公社的生產隊、生產大隊,而且號稱全民所有的國營企業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財產在國營企業間流動也需要經過商品和貨幣的形式。經濟計劃不是像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樣,直接把生產要素分配到不同的生產領域中,而是依據價值規律制定經濟計劃,也就是說給價值規律披上計劃的外衣。在消費品的分配上,不是不經過商品和貨幣的按勞分配,而是按能力和資歷分配。有時,在局部范圍,在某個獨立或者相對獨立的經濟主體內部,如車間、工段、生產隊內部,實行計時取酬或者計件取酬,也就是多勞多得,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種按勞分配。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是個無階級社會,與無產階級專政階段相互銜接,互不重合,只有無產階級專政結束,才能夠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而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無一不存在著階級,無一不存在著具有鎮壓職能的國家政權。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并沒有建立起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第一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或者社會主義社會,通過人為努力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的實踐并沒有成功。由于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不存在私有經濟成分,只存在兩種公有制經濟成分,離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種全社會為一個經濟主體的制度有一定相近之處,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社會稱之為準共產主義社會,或準社會主義社會。然而,就是這種準社會主義制度,也像在三寸的腳上套了五寸的鞋,不適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現實狀況,因而不能使社會順利前進。于是,在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狀況的牽制下,人們不得不通過改革開放,恢復私有經濟成分和市場機制。而這樣一來,雖然經濟發展了,但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卻重新產生了,社會離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更遠了。
面對著現實同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明顯區別,我國的一些所謂的理論家不是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階段的學說,實事求是地判定我國社會實際所處的發展階段,而是在宣布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下,宣稱我國現有什么特征,什么就是社會主義。我國沒有什么,什么就不是社會主義。為此,他們甚至宣布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特征的推測是空想,或者具有空想的成分。
究竟什么是社會主義?應該由誰說了算?判斷一個社會是不是第一階段的共產主義社會究竟應該以誰的觀點為準呢?
這個問題與商標和商品的關系問題有些類似。我們可以用茅臺酒作例子。大家都知道,茅臺酒之所以是茅臺酒,是由各種具體指標決定的。不具備這些指標的酒不是茅臺酒,自然不應該使用茅臺酒的名稱。這些指標通常由最初生產茅臺酒的貴州茅臺鎮的茅臺酒廠確定。同樣,對于什么是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特別是對于什么是馬克思所說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只能以提出這一概念并規定了它的基本內容的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論述為準,不能以其他人的主張為準。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那種社會是以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7]的性質超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商品交換關系[8]所能容納的限度為條件的。在這個條件出現之前,亦即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能夠被證實或證偽之前,沒有理由斷言它不符合實際。因而,也沒有理由否定它作為判斷什么是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標準的資格。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設想為標準,我們建立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努力并沒有成功。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
這是因為,在同一社會舞臺(即同一時空范圍內)上活動的各個自然人和各個人群集合體的意向不一致,其活動所產生的作用力的方向不一致,所以盡管參與活動的每個人和每個人群集合體都按照自覺的目的活動,他們的活動共同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和大小卻與其中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集團單獨活動所形成的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都不一樣。雖然人們的活動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活動的結果卻不受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支配。于是,在人們參與社會總活動的過程中,人們活動產生的總作用力便脫離自己意志的支配,自覺的人共同活動形成的合力便成了“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9],即類似于自然力的力量,“在歷史領域內造成了一種同沒有意識的自然界中占統治地位的狀況完全相似的狀況。”[10]使人類社會的歷史過程“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11]。
活動的規模越大,在同一個時空范圍內參與活動的主體越多,每一個主體對活動結果的支配程度就越小。例如,寫字,只要會這種文字,想寫哪個字就可以寫哪個字,自己的意志完全可以支配活動的結果。做飯,是做米飯還是做面條,炒油菜還是涼拌黃瓜,也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支配,但是需要的條件多了一點,受到的牽制多了一些,自己的意志對活動結果支配的程度略為小了一點。活動的級別再升高一級,例如蓋房子,是蓋平房還是蓋樓房,自己的意志也可以起主要作用,但是需要資金,需要地皮,需要得到批準,除此之外有時還涉及到與鄰居的關系,已經不那么隨心所欲了。活動再升一級,例如辦一個小刊物,辦一個小書店或者網站,辦一個企業,涉及到別人,涉及到別的主體的地方就更多了,自己的意志對活動結果的支配程度又降低了一些。總而言之,由于合力的作用,活動的級別越高,參與合力的主體越多,方向(目的)不同的參與主體數量增加,活動的結果就越脫離其參加者的意志,意志對活動結果的支配程度就下降,而社會發展規律對活動結果的支配程度就上升。主體意志對活動結果作用的最大極限,是民族內部政權的更替和民族之間斗爭的勝負。到了經濟的社會形態這一級,人的意志就基本上不起作用了,而是社會發展規律——生產力最終制約律起支配作用。因此,盡管斯大林和毛澤東對共產主義非常虔誠,手中的權力在人類歷史上登峰造極,有億萬群眾對他們狂熱崇拜,一心一意跟著他們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努力,也仍然沒有成功地建立起共產主義社會。
歷史上已經出現的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改變都不是人們自覺地進行奮斗的結果,而是人們在解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具體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改變的。例如,中國東周后期,在原來的井田之外,有人又開墾出了一些荒地,占為己有。這些地是不被政府承認的,既然不被承認,自然也不需要向政府繳稅。后來,政府中有人發現承認這些土地的私有權,向它證稅,可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于是,就開始向它證稅,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初稅畝”。從這時起,封建社會土地制度的基礎之一——土地私有制就確立起來了。歷史學家就把這個事件作為中國從奴隸制社會變為封建社會的標志。由此可見,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并不是有一批人把建立封建社會作為自己的偉大奮斗目標,長期不懈地進行自覺努力的結果。既然如此,人們就只應該提出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任務。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希望人們在日常工作中不要事事問“姓社姓資”,是很有道理的。盡管共產主義社會形態不是可以人為建立的,但是建立工人階級的政黨,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爭取并保持國家政權、實行有利于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新民主主義政策卻是可以人為的。
經濟的社會形態的演變就像四時更替,甚至星移斗轉一樣,雖然我們人類的活動可以對它有所影響,例如通過大工業的過度發展,在地球上造成溫室效應,使季節變化與原來不太一樣,但是這種作用同自然界固有規律的作用相比微乎其微。四時更替基本上是按照地球在太陽系內公轉和自轉固有的內在規律進行的。像歷史上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更替一樣,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也將是一種類似于自然過程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可以為人所實現和為人所阻止的。在社會自身沒有發展到那一步時,條件不具備時,無論人們怎樣努力,怎樣拔苗助長,共產主義社會的那些特征也不會出現。在社會自身已經發展到那一步時,條件已經具備時,無論人們怎樣不努力,或者怎樣努力阻止,共產主義社會也仍然會到來。
有些人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能否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完全取決于人的覺悟,取決于人為的努力。如果有了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政黨,這樣的黨通過暴力取得了政權,使用行政強制手段改造社會經濟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就能夠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如果沒有這樣的黨,或者有這樣的黨但是沒有取得政權,沒有用行政強制力量對社會經濟制度進行改造,或者這樣的黨雖曾取得政權但又失去了政權,甚至連想這樣做的人也消失了[12],沒有人再去進行這種努力了,資本主義社會就不會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了,永遠也不會了[13]。現在,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被廢除,想通過人為努力實現共產主義的黨已經下臺了,甚至消失了。中國也通過改革開放恢復了私有制和市場經濟,中共中央負責人宣布實現共產主義是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事情,不是當前歷史時期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共產主義就沒有希望了,至少對于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希望了。這種認識,就是把共產主義社會看成人為自覺努力的結果,人不爭取,它就不會到來這種觀點的產物。我認為,只有把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共產主義社會看成自然歷史過程,才有可能建立起最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這種態度不是以對革命主觀力量的依賴為基礎的,而是以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基礎的。
在共產黨執政國家共產主義實踐遭受挫折的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預測過的趨勢比一個多世紀前不是減少了,而是又增加了很多。在這些國家里,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的差別、工業生產同農業生產的差別、城市同鄉村的差別越來越小。雖然雇傭勞動制仍然存在,但是雇傭勞動者的狀況已經逐漸改善,工資和福利呈現逐步提高的趨勢。雇傭勞動者的公民權利日益得到保障。拿我們中國同他們相比,他們社會中的社會主義因素或者共產主義因素只多不少。既然我們把當代中國存在的一切都稱之為社會主義,那么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的這些因素更有資格稱之為社會主義或者說共產主義。現在,通過資本積聚、集中,相互滲透,資本重組,股份公司的N次方越來越大,跨國公司已經在經濟上達到與國家相匹敵的程度,生產資料占有社會化的趨勢日益增強。與一切都以同我們黨持同一觀點即同樣系著黃紀蘇所說的“二尺二褲腰帶”的共產黨是否掌權為準繩,敵視“趨同論”的人相反,我認為歐美發達國家出現了許多向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跡象。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很有實現的可能,具有預見的驚人科學性。
當代世界不是向同馬克思恩格斯的預測相反的方向演變,而是向同馬克思恩格斯的預測相同的方向演變。因此,共產主義運動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人類社會卻正在朝著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方向前進。
從這一方面看,對共產主義的前途悲觀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2006年4月23日
[1] 《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49頁。
[2] 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
[4] 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97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頁。
[7] 在這里,生產方式是勞動的進行方式,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中介,而不是什么這兩者的統一。
[8] 參見《交換關系不應該被包容在生產關系中》,載《李延明文集》。
[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這里所說的“歷史領域”應指“社會領域”。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
[12] 包括有這種想法的人放棄這種努力在內。
[13] 蘇聯東歐共產黨垮臺后,很多人喪失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就是源于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這種認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