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麗:農民合作的實踐
——河南省蘭考縣南馬莊合作社成立與發展的啟示
3月25日晚,何老師做客北航,獻給北航同學一場精彩的演講,講述了她幾年以來在蘭考當副縣長期間在六個村進行農村合作社建設的酸甜苦辣,重點講了她在南馬莊較為成功的合作社成立與發展的過程,并總結她對當前農村鄉村建設的當務之急和經驗,使到場的同學大有裨益。下面簡述一下她演講的內容。
對于三農問題有真關心的也有假關心的,假關心的人要不不知道三農問題實質在哪,要不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可能會罵,或者總說共產黨執政給農民帶來太多的限制,以及國家社會二元分析的問題,認為三農問題的實質是在農民缺少科技,缺少錢,政府腐敗。我認為這些是錯誤的,實質是農民缺少自助的組織,根據區域、社區、專業原則形成一個屬于農民自己的低成本的自助組織。從我的題目可以認為,只有這樣做起來,才能叫真關心三農問題。
我們在搞得一個實踐,探討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能不能組織一個為自己服務的低成本的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社會組織,我只搞了幾年,作為實踐應該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通過實踐來看。
今天的講的內容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農民在實際上有沒有合作力,能不能形成組織;第二,如果農民自己不能形成,我們又要做組織,如何才能形成合作組織;第三,我的實踐中的經驗教訓,中層理論。
第一個問題,自由主義的研究者常認為國家要放開農民,農民自己可以合作,做的很好,放開就行了。我認為,改革二十多年來,農民沒有合作力。既有的合作是低程度的,用于克服暫時困難的,不能夠形成常規的長遠利益的合作。
改革以來,有兩種力量驅動中國現代化,其中一個是市場,而市場的特點,主要不是資源優化配置,而是追求效率。市場把農村各種資源的優勢配置到縣城,再配置到省會,北京、上海,使得贏得更贏,好的更好,把各種資源在遠離農村、農民的地方組織起來。因此實質是利用市場的力量來剝奪農民、農村。農民的話說叫“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市場經濟從全國2.3億戶小農,400多萬個自然村中,把農村原先的一個整體瓦解成對縣城、省會、北京最有利的因素,把年輕的勞動力、資金抽走。市場的篩選機制就是把農村篩選成為賀雪峰總結的叫原子化的農村,是市場的看不見的手起到很大作用,市場的抽取使農民沒法合作。
二十多年政府起的市場主體的作用,是權和資的結合。由于分稅制使基層的稅源越來越少,使得基層政府要政績就要辦廠子,貸款,招商引資,結果干一個賠一個,政府債務累累。溫鐵軍的話是第二第三產業攫取小農積累的作用。因此農民負擔很重,他們對鄉村干部很有意見。政府就是在做一個營利型經濟,而農民變成一家一戶,風險由家里承擔,原子化,被分解。
另外,有些地方有能人形成了專業的優化合作社,但這種不具有普遍性。溫鐵軍說的現在的結構像20世紀三四十年代,蔣介石的黃金十年,城市工業飛速發展,鄉村破產衰敗,能合作的條件都集中到城里了。由于沒有合作,所以農村公共產品沒有人提供,包括醫療教育,孤寡老人,水利工程都沒有人管。城里的人有雙重身份,既是家庭人,也是組織人;農村只有家庭人。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農村確實需要合作,水利和村莊內部的事情國家沒有辦法承擔?,F在農村都由家庭承擔風險,生產支出、教育支出、醫療支出。但農民家庭承擔風險太大,很難解決,迫切需要有另一個組織來承擔,因此農民需要合作。執政黨也需要農民合作,增加村莊的凝聚力。否則有三個陷阱,一個是在農村活不下去,二是城里資本家剝削的厲害,三是社會治安變差,年輕人三五成群搶劫。因此農民也需要合作。
第三個問題是怎么合作。到2030年還有一半人口留在農村,怎么讓他們合作,不僅是田間的專業合作,而是以村莊為單位的社區性合作,去做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劃不來的事情?,F在沒有具體方式,也不是原來的人民公社。我們不以意識形態去要求,而是在村里找一些優秀的人,讓他們想想村里的未來,為村莊奉獻一下,發動大家在資金、種無公害的稻米、共同養豬、買賣種子化肥方面進行產前產中產后合作。
我介紹一下我在蘭考的情況。
找了六個村,第一個是接受記者采訪后有個靠近縣城的陳在村村支書來找我;第二個是介紹了六支大學生隊伍到農村來實踐,河南大學的同學在賀村找到了一個有頭腦想合作的人才;第三個是南馬莊,我一個朋友想到了三義債鄉南馬莊的村支書,因為他是個獸醫,常給村民幫助,也不給干部發工資, 村民威望比較高;后面還有三個村。陳在村是為了響應新來副縣長的想法,賀村的問題是那個合作社的帶頭人和支書有些矛盾。我覺得在中國村莊,如果村支書能夠全力參與和支持,就有可能是合作社由幾戶發展到上百戶,發展成毛時代的生產隊,這是中國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
南馬莊是如何成立發展的?我去了南街,新鄉的劉莊之后,就帶了支書去了溫鐵軍的鄉村建設學院。賀村去年8月26日成立了合作社,我也讓南馬莊支書派了4人去培訓,聽了山東成功的合作社的經驗。開始農民并不理解,以為我搞得什么非法組織,因此我就需要用感情加理智,讓大家覺得我這樣做是為了農民。培訓回來以后,他們就決定要做些事。他們以前也有些小合作,一起來度過危機,他們認為沒有外力就很難形成大合作。后來大家也看到國家有給合作社提供資金的文件,也感到合作是趨勢。另外,支書申請了一個沼氣項目,條件是村民要養豬,因此大家就決定要合作養豬。后來,到9月20日,有38戶加入成立了合作社,并做了兩件事,一是一起到江蘇去進豬,另一件事是別的鄉種子站想按國家政策把種子給他們種,再用高于市場價15%的價格回收,做了這樣一件好事,合作社就增加到72戶。
他們沒有一個公共的議事場所,他們也沒有積極性建,我想了一個辦法,把我們農大書記請到南馬莊來,看看他們搞的合作社,鼓勵他們建房,迎接農大書記和市委領導。我還請來中原油田的退休工人教婦女把腰鼓打好。結果73戶社員出了170個義務工,弄了一個房子,修了廁所,布置了規章制度和照片,以及圖書室。我們書記來了給他們講了話,贈送了錢。我們唱《團結互助歌》,唱《團結就是力量》,改了詞:向貧窮自私開火,讓一切不合作的制度死亡,向著太陽向著小康向著新鄉村發出萬丈光芒!口號就是:改變自我做家鄉主人,團結起來建設新鄉村;在合作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改變自我;凝聚誕生力量,團結誕生興旺;文化立村,勞動光榮,開發名利,建設家園。通過這次看,我覺得農民感覺到榮耀,有了自信。
12月10日到12月14日培訓,我們請了學者來培訓。但也有些問題,社長動員力較差,農民對開會沒有積極性,我很不滿意,決定早上上課前要軍訓,這樣漸漸就好些了。我們教了他們如何通過資金互助集資來小額貸款,減少風險。這些天我就用自己的補助補貼培訓的開支,請來的學者也和老鄉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睡稻草,用路費入股,老鄉感動得哭了,覺得還有人真正關心他們,又唱歌又跳舞,覺得幾十年沒有這么快樂。
培訓之后,我們還感覺到農民得合作習慣太弱,因此要加強學習和軍訓。還給婦女組織起來,打腰鼓,扭秧歌,外出表演。除此以外還有三大問題,一是內部得嚴格管理,二是合作社和村兩委、外部社會到底是什么關系。第三,合作社開展什么項目?購銷項目、流通項目還是生產項目。由于政府和市場的結合,使得農村的所有資源都向城里整合,這怎么辦?現在中央向農村轉移支付的力度逐漸加大,只有合作社能夠最大程度上適應這種變化,接受圖書、科技扶貧、優質麥種等。
但問題還是很多,怎么才能讓合作社發展,我想了很長時間,讓中國農業大學三農發展研究會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關注農村,還請了美國大使館兩個官員去,給我們提供小額贈款。對于怎么管理,我就找到毛主席講的理論聯系實際。我們請了開封市委黨校的人來村里走紅軍路線,搞了一個民主集中決策的理事、監事、顧問、小組長和熱心社員五方聯合機制,從小組入手搞好小組討論和大會學習,教大家如何表達不同看法,民主的意見如何集中。合作社長只是搭建一個資金平臺,負責資金互助和信息交流,其他人搞成養豬小組、養雞小組、食用菌種植小組和無公害稻米協會。
第二個問題,和村兩委的關系。用農戶加合作社加公司的模式,這樣讓技術進入和市場進入,由合作社來負責。村兩委負責上面的任務,村支書負責計劃生育、收水費等,社長負責對社員服務。
第三個是申請無公害稻米原產地論證,如果申請下來,在合作社的安排下全村都可以生產無公害稻米,每畝地多收入二三百塊錢,合作社可以有很大的發展,收益的70%返回社員,30%積累成公益金,就成為標準的合作社。再繼續全村可以土地入股,全村的3000畝水稻可以由十幾個人來負責,其他人搞副業,建老人協會等,形成像劉莊這樣的村子。
最后總結有幾條經驗:
一我們搞的是三結合: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當地的朋友、干部,農村的精英、受農民愛戴的人,離開了任一方的努力都不行。
二是必須找尋和發揮農村傳統的合作資源,親戚資源,朋友資源,合作社要有權威的文化網絡,觸發原有的小合作形成大合作以及樹立合作社的權威性。
三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學校領導、村里的大學生、縣里的領導等。
四是把給社員的實惠和合作的文化相結合,比較重要的是合作的學習機制、合作的文化、合作的心理。先搞合作的文藝,通過唱歌跳舞,讓他們產生思考??偨Y起來就是讓老百姓盡可能體會到團結、奉獻、參與的力量。我帶了六個農民到劉莊去看史來賀的事跡,鼓勵他們奉獻。
五是外力觸發內力,內力通過培訓,在精神上和精力上來增強合作社的持久性和獨立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