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大討論,中國共產黨召開了十六屆四中全會,完成了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追求目標,這標志著舊改革開放觀在我國已經走到了盡頭。到今年兩會期間,構建和諧社會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和全國民眾關注探討的焦點話題,這也是民心民意所向。早在1998年韓德強先生就發表了《通向和諧社會之路》一文,對于和諧社會進行了先期的深入探討。今天看來,他的探討是有著十分積極和深遠的意義的。3月6日,正值兩會召開,韓德強先生應邀到烏有之鄉和中國地質大學就此發表演講,以下是兩場演講的綜合簡介,供大家參考。
韓教授結合現今中國和國際上的各種事件,對資源、競爭、需求、和諧等問題與在場的同學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大家對西方經濟學講得對資源和需求矛盾的競爭性解決提出了質疑,并通過楊白勞黃世仁的例子,師生關系的例子等,對雙贏、市場經濟的分配最優等主流話語提出了不同見解。講座中對新自由主義的泛濫進行了批判,并給和諧社會的建設之路提出了若干想法。
第一層沖突是需求和資源的矛盾。如果人類追求物質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那么需求是無限膨脹的,資源是有限的,兩者必然發生沖突。
911事件中,世貿大樓是經過科學家建筑工程師的努力建立起來的,飛機也是工程師的科學杰作,恐怖分子也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技師。這樣的組織化,使得911成為系統化的矛盾沖突,因而殺傷力很大。今天的社會,沖突也從個人之間的沖突演進成系統化的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沖突,可能會導致人大批地死亡。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核技術,而這樣的科技進步導致的社會災難的程度也越來越大。為了所謂的爭奪生存空間,不同的國家、社會、階層、區域、行業、性別之間都在發生沖突,沖突廣泛無所不在。這樣的社會難以和諧。
大家從小形成了強大的思維慣性,就是求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多的薪水,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汽車。但是,大家拼命的學習和工作追求的奢侈品實際上自己所享受的又很有限。從有形的好學生的要求到無形的社會輿論對好的生活條件的要求,不斷的使人為錢奔波,這里的問題是虛榮,虛榮變成了社會前進的動力。
例如在全國的學生到大學校園來,由于學費的上漲,使得全國各地的原有需求減少了,轉移集中到大學校園來,并且由于在校園內的老師的額外需求并不是必要需求,因此這些需求實際上是減少了,而這種拉動需求只是為了滿足少部分人更高的需求。上不上大學,這種選擇是自愿的,沒有強迫,但又是力量不對稱的,因為社會就業壓力使得學生必須要努力爭取上大學。
關鍵的問題是對競爭的態度,即競爭是否產生社會和諧。西方經濟學認為競爭產生和諧,他們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即市場的資源優化配置及市場經濟中人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夠使得社會整體利益得到保障,從而產生和諧。法國的19世紀巴士夏的書講到和諧經濟學,他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就是和諧經濟。因為競爭社會中的選擇是自愿的,物質產品是豐富的,科技在提高,這樣的每個人都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努力,最后整個社會將得到最大發展。因此沖突和競爭帶來和諧,這也是之后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
這種和諧實際上是老板的和諧,有錢人喜歡聽的和諧。這實際上是第二個問題,即人與人的矛盾問題。
房地產商希望減少政府管制,可以自由的投資,炒作房價,如果按照剛才的邏輯,市場被強勢集團控制,老百姓買房變得很貴。房子是壟斷的,這種買賣是信息力量不對稱的,表面上的自愿和公平掩蓋的是實際上的不自愿和不對稱。
可以用黃世仁和楊白勞的模型來說明,黃世仁在春天借給楊白勞糧食使得他獲得秋天償還更多的許諾和楊白勞女兒的抵押,楊白勞也可以得到糧食,暫時度過饑荒。靜態的看,雙方實現雙贏。但動態的看,實際上每一次弱勢的一方都會向被削弱的方向前進的一點,積累起來變成不平衡,不對稱。長期一直看下去會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使得弱勢群體起來反抗,最后的結果是雙輸的。楊白勞在冬天不能吃到糧食,女兒也丟了,最后只能采用暴力反抗黃世仁,結果兩敗俱傷。
所以,市場經濟是從雙贏、到零和再到雙輸的過程。靜態看每一時刻都是雙贏的,長期來說都是雙輸的。這是為什么本拉登要飛機撞大樓,這是全球范圍內的市場機制,使得全球范圍內的兩極分化造成的。市場經濟的作用使得200年來大洲之間的人均財富的最大差距從1.5倍漲到50-70倍。
例如中國的孩子長大的十幾年中,所有的成本都是中國支付,上學畢業了之后就主動跑到美國去了,他們把這些教育之花摘走了,而不付出任何培養成本。這樣財富從世界鄉村向世界城市流動,在國內,財富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是市場條件下財富流動的必然方向。只有靠政府力量來制衡市場本身的兩極分化的作用,才能把市場的創新性積極性發揮出來,減少它的破壞性。
高稅率和政府管制限制生產要素的隨意流動,這是五六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普遍特點。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義鼓吹消除所有的政府調節,完全讓市場來運作,使得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機構不及大老板的作用大。或者認為因為有權利就會腐敗因此把他交給私人老板,這實際上是從非系統腐敗變成系統腐敗。
市場被大老板操控就意味著將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的權利交給了大老板。這種導致社會沖突越來越大的邏輯正在今天的社會流行。例如招商引資,對于投資商最好的環境是地價低,工資低,不限污染,有人協調勞資關系等,這種對資本最有利的投資環境就是對人民最不利的投資環境。而地價、稅收、工資和環境關乎著老百姓和國家建設的切身利益,這說明吸引投資和人民利益往往是沖突的。當多個城市為吸引投資爭相降低地價的時候,收益就越來越低。其中獲益的只有大老板。作為打工者或小商人,除非你獲有專利,掌握某種壟斷地位,或處在供不應求的階段時,才有可以獲利的機會。否則,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大,這個社會很難有和諧,即團結、合作、信任、友愛。
上面說第一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如石油資源緊張價格上漲的問題,環境污染暖冬的問題,食品污染導致疾病的問題;第二個是人和人關系的惡化。具體例如師生關系,老師應該傳授知識和道理,但現在只重知識不重道理,使得學習不能學到關于社會的、人生的道理。而答辯的方法就是老師找學生的問題,這比較適合知識的掌握;相反地,交流的方法適合于傳授道理。再例如醫患關系,表現了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不信任,變成一種零和博弈。房地產行業,房價已經高得離譜,早晚會要破滅,但銷售人員總是希望房價越高越好,這樣才被認為有能力。對于權力尋租權力腐敗,買官賣官的行為,會有人對買來官的售后服務給予保障,這就更促使有些人用買來的權力胡作非為,使得反腐敗流于百姓不滿的形式。這是現在國家加大整治的原因。
更復雜的問題是,今天的主流經濟學一直在接受和宣傳這種鼓勵競爭、鼓勵沖突的學術方案。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學科是為沖突、競爭、戰爭服務的。如歷史學,往往強調沖突和競爭中增長的科技文明。而科技文明像金字塔,只是為了滿足帝王將相虛幻的自身需要,不惜白骨遍野,但好像恰恰是這些作品也給人類的科技文化進步帶來了推動力。
這樣把技術進步和社會進步等同起來往往是有問題的。因為技術進步的需求方是統治階級,而供給方是全體人民。例如工業革命,對于技術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但使得大量的無產者失去工作,生活水平顯著下降;再如銀行電子網絡的普及也帶來失業的問題。這也正是世界精英們在華盛頓預言的那樣,21世紀將是一個有大量人沒有工作的20∶80的世界。
這是源于資源的分配是非常的不合理。一個合理的分配能夠使我們都從勞動中解脫出來,并且分享人類勞動的豐碩成果。例如去年的醫療資源分配,95%的費用發生在城市,并多用于減肥、美容的富貴病;5%的費用發生在農村,這是因為農民沒有錢看病,小病不看,大病拖。這樣真正有需求的得不到滿足,而滿足基本需求的又再刺激額外需求,這種經濟學的教條實際上是一種偽科學。
還有一種情緒為沖突進行辯護,就是自由主義。和諧社會需要一種對他人的考慮,這就是一種不自由,但好像人們對自由追求的時候應該對自由之外的其他事物完全不顧。事實上,很少人為自由而放棄生命、信譽、機會、感情等。因此,真正的自由應該是懂得生命、信譽、機會、感情等自由之外事物規律的自由,即需要的是實質自由,而不是形式自由,是終點自由,而不是起點自由。只懂得起點自由不懂得終點自由的人往往會因為自由的選擇帶來痛苦而喪失自由。例如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代溝的形成也是兩種自由選擇矛盾的結果。盡管自由的嘗試起點自由會使得人生閱歷豐富,但我們需要選擇,我們是選擇閱歷豐富但不幸福還是單調卻幸福的人生。
另外一個是原子論的方法論理論,就是西方人認為,社會是由每個人組成的,只要每個人都自由了,社會就自由了。而中國人注重整體的聯系,人與人的關系,認為一個人占有的多,就會影響到其他人。原子論的分析方法使得人們對自然科學每一個分支的追求都盡善盡美,給其發展帶來了很大正面作用。而原子論分析方法用在社會當中就會造成社會分裂,疏遠人們彼此的距離。這種分裂可以使得國家分裂、民族分裂、家庭分裂、宿舍分裂。這種原子論的思維也是自由主義的思維。
人類是群居動物,嬰兒需要成人養育,人與人需要相互協作。現代社會人類已經進入一個組織化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可分割,但自由主義的心態就想把人類帶回到原始社會的心態去。這種心態在當今社會商戰中的突出表現是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使得企業總是面臨分裂和丑聞。我們在課堂和媒體中學習的都是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的心態,這是把人與人之間的裂痕拉的越來越大,沖突越來越深的原因。這也是恐怖主義的根源。
解決方法是放棄原子論思維在社會科學領域的主導作用,用動態整體論來重新認識社會;在自然科學領域可以繼續沿用原子論機械論的思維。經濟學上要抑制新自由主義的泛濫而推崇國家干預主義,使得市場的兩個分化效應可以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緩和,而保留市場的積極性創新性。同時使得弱勢群體增強在市場中的討價還價能力,使得財富向下層流動,擴大內需,減少過剩產品,加快資金循環,提高效率,來擺脫今天公平問題突出的主要矛盾。對弱肉強食的輿論要作反省,要鼓勵扶弱抑強,擺脫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還要啟動下層政治動力,一要增強工人農民的發言的權力,改變權力精英、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三者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掌握輿論和代表人民的格局。當然這需要首先要解決工人農民的基本生存的問題。二要加大反腐敗的力度。三是要構造制度性的民主監督的渠道,給普通老百姓以發言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