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任釗)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前進,人民的物質生活正在飛速的提高。而人們的精神生活,看起來也似乎在飛速的提高,電視節目看起來更豐富了、電影看起來更多樣化了。但似乎我們并沒有從這些日益豐富的文藝中得到樂趣,這究竟是審美疲勞?還是別的什么東西呢?11月15號的下午,魯太光老師就來到了烏有之鄉,和我們共同探討了這個話題。
魯太光:《小說選刊》雜志社編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著名青年評論家。
講座伊始,魯太光老師就以當代文學尤其是小說,來定位了這次講座的分析對象。魯老師認為當代文學雖然筆法更細膩、文字更多樣,但以《推拿》為代表的當代文學,普遍的隱喻了一個實事:盲人摸象的實事。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學失去了從整體上把握世界的能力!可以說當代小說的創作基本沒有整體感,過于細節化。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性”文學:張賢亮時期尚且具有一些整體觀,原因是那個時期的“性”文學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內容。其主旨就是為了反對有歷史有革命性的十七年文學!但到了80年代,以女性主義寫作為代表的潮流就逐漸邁向了消費主義的道路。而90年代木子美下半身寫作,成純粹為了炒作,以至于后來性文學充斥了大多數雜志,許多作家開始為寫性而寫性。由此,我們的當代文學進入了陰溝,喪失了系統的歷史觀、整體觀。
在純以細節吸引低俗讀者的性文學的擠壓下,也只有秦腔、紅海洋、無土時代等少數小說碩果僅存。比如無土時代就寫了城市化的進程對土地的掠奪。魯老師認為:我們的生活其實充滿藝術、每天都在變。比如動物園附近的商販,便在城管的打壓下形成了警戒組織,開始利用對講機互相提醒,其實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文藝作品素材。
但如果說我們的小說僅僅是喪失了整體觀的話,我們的電影就可以說是連故事都不會講了!中國的大片幾乎一出場就成了笑料。《黃金甲》、《饅頭血案》、《夜宴》都是一樣。之前的獲獎片《英雄》似乎要講述些國家統一與個人英雄之間的矛盾與心路,但邏輯上也似乎非常牽強。在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紅高粱》、《蘋果》這種作品似乎也差不多。
之后,魯老師就以文藝的歷史和現實分析了我國當代文藝為什么缺乏整體觀、缺乏認可的根源。
我們的小說、電影從建國以來,其實是有一個整體的歷史觀的。以《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創業史》等為代表的十七年文學大多都是具備整體的歷史觀和世界觀的。比如《創業史》,就非常有意味,它不但隱喻了新中國建立前的那個叢林社會、隱喻了人與人之間那種狂亂的競爭關系,更表達了新中國建立后人心里那種重獲新生、如沐天光的感覺。是具有很強的歷史觀的、人生觀的。
魯老師認為,其實文藝是和我們的生活分不開的。80年代以來,我們實行了改革開放,我們的生活轉向了,而我們的文藝也就自然轉向了。
首先,就是我們一直在學歐美,故我們的文藝就不再以中國現實、中國氣質、中國精神為藍本了,反而以歐美對中國的想象為藍本了。很明顯的就是我們的影視往往去爭取世界大獎,似乎爭不到世界大獎就不是好電影,就見不得人了!事實上歐美人對中國的印象只是虛幻的、想象的。那當我們以此為藍本的話,就不再是真實的,不再貼近生活了。
那么我們的文學呢?新時期文學可以說是十七年文學的典型對立面,這里面有太多的政治因素,我們可以姑且不談。那先鋒文學呢,依然是以西方想象為藍本的。魯老師曾經有個前輩,自言在國內寫不出作品,但在其足跡曾遍及意大利教堂、韓國的海景房......企圖尋找靈感后,依然沒有半點收獲。魯老師認為所謂的靈感、藝術的靈感,其實還是不連貫的、虛幻的,如果沒有現實的涌動,靈感永遠不能成為源泉。
所以我們當代的小說沒有整體觀、影視作品更加不堪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文藝沒有以中國現實、中國氣質、中國精神為藍本,反而以歐美對中國的想象為藍本!
不過魯老師也認為,這幾年,電視連續劇似乎出現了復興:《潛伏》、《滄海》就是典型的代表。
事實上中國的電視劇與歐美的并不同。在歐美,電視劇是一種較為低檔的文藝。而中國的演員要獲得認可,大多要在電視劇中出鏡。為什么電視劇在中國更有生命力呢?重要的就是它是具有大眾性的文藝,是以中國現實、中國氣質、中國精神為藍本的。尤其是《潛伏》、《滄海》,里面飽含著歷史感,看這種電視劇簡直是在歷史的天空中翱翔。在這些片子里革命出現了、革命歷史出現了、信仰出現了、信念出現了!
當年革命初生,也是很美的事物?!都t旗譜》中描寫的把革命繡在衣服上,向心愛的對象表達愛意的情節,至今還歷歷在目。而今天我們在經歷了80年代的小生活和90年代的“滿清王朝”之后,也已經20多年沒看到革命了,這一再見也當滿是新鮮感、美好感和浪漫感。
事實上改革開放的30年,肯定會取得一些成績,畢竟革命的前30年靠的是勞動人民的理想主義、勞動人民的血氣。但血氣理想用了30年,人民似乎也有了些審美疲勞,我們也理應讓人民將養一番。不過改革的30年卻是靠欲望,這似乎也是值得去反思的。目前也涌現出了很多反思改革的文學,像薛書的小說《摩天輪》就反思了那些社會精英的頹廢和無聊的生活。
而現在的作家也在反對十七年文學,目前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也都對革命有一種抵觸、排斥的情緒。縱然是很好的作家也一樣,魯太光的老師就曾試圖阻止他在論文中論述革命話題。但電視劇作為大眾文藝則不一樣,它會很快的反映大眾的情緒。現在連一些出租車司機也在反思是否應該過渡批判和丑化革命年代。描寫革命年代的電視劇,也當然就會更受歡迎。
但魯老師認為,目前的革命影視潮流也是有個過程的:由90年代打著革命寫小生活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到流氓化革命者的《亮劍》都是一類打著紅旗反紅旗的片子。但在《士兵突擊》里似乎就有了些轉機,雖然“不拋棄”確實有做奴才的成分,但《士兵突擊》也著實反映了農家孩子的生活。而觀眾似乎也一同許三多一起,在很多極具歷史使命感的場景下受到了教育、拔出了小農意識的草、長出了集體意識的苗。其正面的東西就比《亮》、《激》多多了。而這《潛伏》則顯得更加明確,在腐敗時代、危機時代堅定的革命信仰充斥著這部片子,這部片子理應獲得如潮好評!
所以正如《潛伏》里面所言,我們當今也是需要信仰的,畢竟歷史一直活在我們身邊!
而《人間正道是滄?!返那鞍氩糠忠仓靥崃烁锩睦硐牒蜔崆椋響隙ǘ嘤谂u,里面描寫了早期共產黨人的青春和理想。
但《紅海洋》則更加令人興奮,是足以讓人稱奇一本著作。這本小說在2002年橫空出世,立足鮮紅眺望深藍。以深藍的筆墨,寫下了海軍建軍史的鮮紅歷史,憶苦思甜具有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
魯老師認為,盡管在現在的時代里,鮮紅色的筆墨依然略顯突兀,但像《紅海洋》、《潛伏》這種略帶藍色的筆墨描出的紅色畫卷,必將引領一個新的、充滿激情的時代拉開序幕!
隨后,魯老師也回答了很多在場熱心聽眾的問題,本次講座最后在一片掌聲中,結束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