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盧拉在圣貝爾納多-杜坎普向支持者發表演講。圖片:蓋蒂圖片社
盧拉的象征
似乎沒有人能擊敗他:無論是企業媒體、莫須有的指控和監禁、虛假新聞和右翼動員,還是癌癥和個人悲劇,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學概念——“盧拉主義”,既描述了他所發展的和解性左翼主義理論,也描述了巴西經濟增長和無與倫比的社會包容的歷史時期。
一些人期待社會主義左翼能夠重新煥發活力,但當時的左翼內部卻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20世紀70年代末的巴西,正值左翼嘗試重塑政治項目的激動人心的時代。盡管東歐集團尚未崩潰,但其僵化保守的模式早已被巴西左翼視為失敗的例子——這些國家主義政黨不過是壓迫機器的辯護者。
因此,巴西工黨開始向內看,在解放神學(一種本土天主教思潮,認為救贖意味著擺脫政治和經濟壓迫)和弗雷爾式大眾教育(將批判性思維和自由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中尋找影響力。社會運動——城市、學生、女權主義、環境——也是這場重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PT是一個致力于自下而上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工人群眾政黨,但該政黨究竟應該關注誰的問題從未被排除在外。
在一個精英階層高度壟斷權力的國家,盧拉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心理秩序。作為一個出身貧寒、曾做過金屬工人、幾乎沒有正規教育背景的人,盧拉成為巴西總統,這對上層階級來說是難以容忍的。他的形象觸及了統治階層深藏的階級偏見,也動搖了他們的身份認同。盧拉的出現讓那些長期被邊緣化的人看到了自身價值,這種賦權本質上威脅到了精英階層的文化和心理優勢。
作者:Gianpaolo Baiocchi
編輯:阿K
費爾南多·莫賴斯(Fernando Morais)撰寫的新傳記《盧拉》,生動再現了巴西現任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書中詳細描繪了2018年4月7日清晨的緊張時刻:一場政治風暴正在醞釀,而盧拉正站在風暴中心。
就在前一晚,這位前總統因腐敗指控被命令在24小時內向警方自首。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局,他前往圣保羅金屬工人工會總部,與幾位親密伙伴商討對策。莫賴斯在書中寫道,當黎明到來,時間已過去十四小時,距離最后期限僅剩十小時,盧拉堅定地對身邊人宣布:“他們可以來這里抓我。”
那天早上,工會大廳人頭攢動,聚集了工人黨黨員、工會同仁、神職人員以及與盧拉并肩作戰多年的活動家們。他們目睹了盧拉與特權司法機構代表之間的一場激烈對峙。這場戲劇性沖突,不僅是對盧拉及其支持者的考驗,更牽動著普通巴西民眾的心。就在這時,巴西媒體巨頭《環球報》(Globo)錯誤地報道稱盧拉計劃拒捕,這一虛假信息讓氣氛愈加緊張。
工會大廳內外充滿不確定性。支持者們擔心警方會切斷電力,甚至發現了隱藏的竊聽器和攝像頭。不遠處,防暴警察嚴陣以待,隨時準備突襲。莫賴斯詳細記錄了盧拉與親密盟友間的激烈討論,有人主張他躲避逮捕,但盧拉選擇直面命運。
這場風波的起因是巴西著名的“洗車行動”——一項覆蓋面廣、頗具政治色彩的反腐調查。這場運動牽涉數百人,包括盧拉及多名工人黨高官,他們被指控與巴西最大建筑公司及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ás存在貪腐交易。盡管盧拉始終否認所有指控,但他決定自首。他對圣保羅組織者吉列爾梅·布洛斯說道:“如果可能,我愿意抗爭到底,但我相信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盧拉自首了,但在此之前,工會大廳里舉行了一場悼念他已故妻子瑪麗莎·萊蒂西亞的集會,盧拉發表了長達50分鐘的演講。“我曾夢想著能夠通過讓數百萬計的窮人進入經濟領域、進入大學,并在這個國家創造數百萬個就業崗位來治理這個國家,”
聽眾們懇求他不要投降。“他們下令逮捕我,但他們將了解到,一個戰士的死不會阻止一場革命。”盧拉隨后走進一輛汽車,但人群不讓他離開。
他走向另一輛等候的汽車,汽車將他送往警察局接受處理。隨后,他被送往庫里提巴,在監獄中度過接下來的19個月,直到檢方瀆職的證據被曝光,他才提前獲釋,比9年刑期提前了很久。
黑客曝光的短信揭示了盧拉案中的串通舞弊行為;最終,他被完全宣判無罪。獲釋后,他感謝了支持他的人。“每一天,你們都是我需要的民主動力,”他告訴他們。“這些人必須知道一件事:他們沒有囚禁一個人。他們試圖扼殺一個想法,而思想是無法扼殺的。思想不會消失。”
盧拉被捕和被平反的戲劇性事件令人嘆為觀止。但這只是他必須克服的眾多挑戰之一——洗車事件甚至不是他第一次被政治對手關進監獄。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非凡的政治勝利了。
盧拉出生于赤貧家庭,主要由一位單身母親撫養長大,八歲就被送去工作;成年后,他創立了一個政黨。他三次競選總統,直到2002年第四次獲勝,并于2006年連任。2022年出獄后,他以巴西歷史上最高得票率(約6030萬)贏得第三個總統任期。
回顧盧拉的一生和影響力,人們不得不盛贊他的成就。巴拉克·奧巴馬曾稱他為“地球上最受歡迎的政治家”。至少有一位記者推測道,如果將盧拉歷次競選中獲得的選票全部加起來,他可能是地球上獲得選票最多的人。
似乎沒有人能擊敗他:無論是企業媒體、莫須有的指控和監禁、虛假新聞和右翼動員,還是癌癥和個人悲劇,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他的名字已經成為一個政治學概念——“盧拉主義”,既描述了他所發展的和解性左翼主義理論,也描述了巴西經濟增長和無與倫比的社會包容的歷史時期。
盧拉的政治故事始于2018年他被捕前近40年,即1980年他被軍事獨裁政權監禁之時。盧拉曾是金屬工人,在一波波罷工浪潮中脫穎而出,成為舉足輕重且日益受到關注的勞工領袖。
正如莫賴斯所寫,盧拉被捕后的反應已經體現出他特有的幽默和無畏精神。當警察來到他家時,盧拉(當時還在床上)對他們說:“讓他們去死吧。我睡得正香呢,***!”他開玩笑說,在被帶走之前,他害需要刷牙喝咖啡。
從一開始,盧拉就堅持認為,巴西工黨是一個由工人組成的、真正為工人服務的政黨。
當時的場景令人揪心:盧拉坐在一輛沒有標志的面包車后座上,兩側是六名武裝人員,他不知道他們是否會開車撞死他,讓他看起來像是一場意外——考慮到當年被專制政權殺害的活動分子數量,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盡管遭遇挫折,盧拉還是以非凡的勇氣直面挑戰。約一個月后,他在經歷拘留和審訊后獲釋。如果說逮捕他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噤聲,那么當權者顯然低估了他的個人魅力。這場風波不僅沒有打壓盧拉,反而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同時也讓他成為反抗壓迫的象征和工人階級的英雄。他的聲望因此在巴西國內外迅速攀升。
盧拉早在1980年2月協助創立的巴西工人黨(PT),也因為他的崛起而聲勢壯大,逐漸成為巴西政治版圖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作為一個最初對政治并無好感的“圈外人”,盧拉為何選擇全身心投入政黨建設?
盧拉曾坦言,他既不喜歡政治,也不喜歡政治人物。然而,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巴西軍政府逐漸松動,允許成立正式反對黨——如巴西民主運動黨,盧拉和其他工人運動的領導者逐漸認識到,傳統政黨中幾乎沒有工人的聲音和位置。盧拉回憶道,工人黨的初步構想誕生于1978年7月15日巴伊亞州石油工人罷工期間。這場罷工讓他們意識到,工人階級需要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政黨。
從創立之初,盧拉便堅持認為,工人黨必須是一個“由工人組成、為工人服務”的政黨。他明確表示:“學生應該呆在學校,牧師應該待在教堂。如果有人想為工人創建一個政黨,他必須穿上工作服。”這一立場奠定了工人黨的草根基調,盡管知識分子在黨的未來發展中注定會發揮重要作用。當時,著名藝術評論家馬里奧·佩德羅薩(Mario Pedrosa)成為首批加入工人黨的知識分子之一。他曾對一位持懷疑態度的朋友說道:“這個政黨需要我們這樣的人,哪怕只是以同情者的身份。”
然而,創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人政黨絕非易事。巴西左翼陣營在軍政府時期受到重創:以共產黨為代表的老一代政治勢力被鎮壓或流亡海外,而1960年代的武裝起義則大多被無情瓦解。
一些人期待社會主義左翼能夠重新煥發活力,但左翼內部卻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20世紀70年代末的巴西,正值左翼嘗試重塑政治項目的激動人心的時代。盡管東歐集團尚未崩潰,但其僵化保守的模式早已被巴西左翼視為失敗的例子——這些國家主義政黨不過是壓迫機器的辯護者。
因此,巴西工黨開始向內看,在解放神學(一種本土天主教思潮,認為救贖意味著擺脫政治和經濟壓迫)和弗雷爾式大眾教育(將批判性思維和自由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中尋找影響力。社會運動——城市、學生、女權主義、環境——也是這場重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PT是一個致力于自下而上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工人群眾政黨,但該政黨究竟應該關注誰的問題從未被排除在外。
1980年2月10日,在圣保羅錫永中學禮堂正式宣布成立PT時,它已經決定成為一個內部多元化的政黨,避免嚴格的黨派路線。莫賴斯寫道:“允許具有各自政治理念和議程的團體參與,并在董事會中擁有正式代表席位。”這種創新“在巴西乃至外國左翼政黨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人黨是一個由各種不同派別組成的團體,通過微妙的妥協凝聚在一起,盧拉本人在維持這種團結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20世紀80年代初,巴西開始向民主過渡,工黨在全國范圍內不斷發展壯大,鞏固了實力,特別是在圣保羅。然而,對盧拉來說,道路并不平坦。1982年,他第一次嘗試競選圣保羅州州長,但失敗了,這讓他對政治感到失望。
我,非常痛苦。我變得絕望。我迷失了方向。我唯一確定的是:我不再從政了,”盧拉承認道。1985年,盧拉在訪問古巴期間與菲德爾·卡斯特羅的一次關鍵對話說服他重返政壇。盧拉向莫賴斯回憶道,盡管盧拉落選了,但卡斯特羅從選舉結果中看到了巨大的勝利,并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懇求他不要放棄斗爭:
聽著,盧拉,自從人類發明投票和選舉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工人……我再說一遍,從來沒有一個工人,沒有一位工人階級伙伴,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像你一樣獲得過一百萬張選票。你沒有權利放棄政治。你沒有權利這樣對待工人階級。”
第二年,盧拉參加國會競選,以該職位有史以來最高的票數贏得選舉,為圣保羅州的PT贏得了一個席位,并為隨后的總統競選奠定了基礎。2002年,盧拉首次當選總統,這在巴西歷史上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巴西總統都來自精英階層,即使他們以經濟包容性為競選綱領——就像盧拉之前當選的兩任總統——也常常讓窮人失望。1992年,費爾南多·科洛爾因腐敗丑聞黯然下臺;科洛爾的繼任者、巴西社會民主黨創始人和社會學家(曾參與過早期工黨的討論)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成功降低了該國通貨膨脹率,但只實施了小規模的社會計劃,同時增加了私有化。
盧拉的勝利標志著左派二十多年選舉活動的最高潮。在他的前兩個任期內,他實現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通過家庭補助、收入再分配計劃和提高最低工資,使數千萬人口擺脫貧困。
在他的領導下,大學入學率幾乎翻了一番,并為黑人、原住民和公立學校的學生在聯邦精英大學中引入了積極的平權行動配額。在黑人占多數、種族隔離的巴西,談論種族問題——更不用說承認種族不平等——一直是禁忌話題,但配額制穩步改變了該國中產階級的面貌,盡管遭到了一些反對,但短期內不太可能消失。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他還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低通脹并減少了公共債務。
社會運動——城市、學生、女權、環保——是巴西左翼重塑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八年的部分成就反映了社會運動的需求和組織。例如,黑人運動長期以來一直爭取對其主張的認可,在盧拉的領導下,巴西首次出現了愿意傾聽他們的聲音的聽眾。盧拉政府還贊助了數十個理事會和會議,討論性別平等、種族主義、無家可歸和青年需求等議題。但最終,他之所以能夠治理國家并取得成果,是因為他善于妥協。雖然盧拉本人獲得了民眾的廣泛支持,但他上臺時并未在國會掀起紅色浪潮。為了治理國家,他必須做出妥協——這意味著將更多保守勢力和地區政治機器納入他的聯盟和政府職位。
這不是一個沒有代價的策略。在盧拉執政的八年里,有時會導致該黨的進步派感到失望:他的政府從未兌現其承諾的土地改革水平,也沒有采取一貫的親工會立場,而且未能正面對抗該國強大的經濟利益集團——農業企業、建筑和媒體集團。盧拉還必須處理巴西工黨內部的緊張關系,一些團體希望總統能夠更加堅持左翼路線。雖然他成功地維護了黨的團結,但未能阻止一些知名人士的叛逃,以及社會主義自由黨(PSOL)等分裂政黨的成立,該黨現已成為巴西工黨的主要競爭對手。
2005年,一場規模巨大的腐敗丑聞爆發:一些國會議員因受賄而投贊成票支持PT。盧拉迅速采取行動支持調查并解雇了所有涉案人員,但這一事件永遠損害了PT作為道德外行的政黨聲譽。雖然PT領導層的一些官員被判有罪,但盧拉本人并未受到指控,并成功連任。2010年,在連續兩屆任期結束后,他卸任總統,并任命其前幕僚長迪爾瑪·魯塞夫(Dilma Rousseff)為繼任者。卸任時,他的支持率高達87%,創該國歷史新高。
魯塞夫的表現則不盡如人意。盡管在艱難的第一任期后成功連任,但她仍面臨不斷升級的政治危機,中間派聯盟政黨紛紛拋棄了PT。羅塞夫從未像盧拉那樣能干,她肩負著限制社會支出的艱巨任務,以應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國內的影響。
2015年,羅塞夫遭到彈劾,幾個月后被免職。彈劾的正式理由是預算技術性問題,但實際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攻擊,由憤怒且日益動員的中上層階級領導,他們試圖利用羅塞夫不受歡迎的機會。隨著羅塞夫和巴西工黨被趕下臺,極右翼浪潮的大門隨之打開:2018年,極右翼浪潮將雅伊爾·博爾索納羅推上了總統寶座,并使一群極端保守派人士進入了國會,開啟了巴西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章。
在博爾索納羅執政期間,政府對大學、科學、女權主義者、進步教科書和教師、各種形式的政治正確以及亞馬遜本身發動了戰爭,加速了不可逆轉的森林砍伐。不僅如此,博爾索納羅時代還激發了暴力專制的聲音:自軍政府統治結束以來,巴西的政治暴力首次呈現上升趨勢。
到2023年1月,盧拉再次宣誓就任巴西總統,開啟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三個任期。這一時刻不僅宣告了他戰勝癌癥、妻子的去世以及長達將近兩年的牢獄之災,更象征著他終結了極右翼總統博爾索納羅的政權,完成了這位七十七歲老人令人驚嘆的政治復出。
巴西政治學家、工人黨支持者安德烈·辛格(André Singer)早在2009年提出“盧拉主義”(Lulismo)一詞,形容盧拉獨特的政治妥協方式。
盧拉允許普通人坦然地做自己、追求自己。這激怒了國家的精英階層。
巴西近年的動蕩歷史給盧拉的傳奇經歷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這一陰影的復雜性在書中未能充分展現。書中描述的盧拉敵人——腐敗的法官、審訊他的警察以及主導輿論的企業媒體——似乎動機單一,僅僅是為了扳倒他。但事實上,這種敵意的根源遠比表面上顯得更深刻,也更具有象征意義。
對盧拉及其左翼力量的仇視,尤其是在2013年的中產和上層階級反政府抗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一年,公共交通費用上漲的示威迅速演變為更廣泛的反政府、反左翼抗議浪潮。這場運動動搖了羅塞夫政府的根基,引發了一系列政治風暴:立法政變、左翼政權的崩塌,直至幾年后巴西全面向右轉,邁向博爾索納羅主義。然而,這種敵視的具體原因卻令人困惑。正如政治學家安德烈·辛格所指出的,盧拉的政府在執政期間與資本和精英利益集團高度和解,甚至讓這些集團在經濟上獲得了豐厚回報。他們為何還要如此激烈地反對盧拉?
答案或許并不在于盧拉的具體政策,而在于他所代表的象征意義。莫賴斯的傳記雖然未能深刻解讀盧拉早期的批評者,但卻間接觸及了一個核心問題:盧拉讓底層民眾獲得了認可與尊嚴的政治。這種政治對巴西高度不平等的社會來說,近乎一種挑釁。
在一個精英階層高度壟斷權力的國家,盧拉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心理秩序。作為一個出身貧寒、曾做過金屬工人、幾乎沒有正規教育背景的人,盧拉成為巴西總統,這對上層階級來說是難以容忍的。他的形象觸及了統治階層深藏的階級偏見,也動搖了他們的身份認同。盧拉的出現讓那些長期被邊緣化的人看到了自身價值,這種賦權本質上威脅到了精英階層的文化和心理優勢。
這本傳記有一個很好的附錄,記錄了盧拉在任期間媒體對他的攻擊,但它并沒有向英語讀者說明許多巴西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當談到盧拉時,國家的上層和中產階級表現出公開而深刻的階級偏見。他不會口無遮攔,說話像個文盲。他不僅酗酒,而且喝的是窮人喝的卡沙薩酒。他不是腐敗分子,而是一個普通的小偷(ladrão),身邊都是騙子(malandros)。甚至對盧拉相對簡陋的公寓(據說是受賄的證據)的描述,也充滿了對昂貴電器的憤慨(暗示像盧拉這樣的人不會知道其中的差別)。當他的婚禮上提供上好的葡萄酒時,這會成為新聞。巴西的殖民地精英階層在邁阿密和蘇活區(SoHo)購物(或夢想著這樣做),他們一直對有一位讓他們想起園丁的總統感到非常尷尬。
他的成功表明,反對黨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官僚對現狀的維護。
種族偏見和種族主義問題在巴西的復雜性,與階級問題密不可分。正如巴西第一所黑人大學——宗比·多斯帕爾馬雷斯大學校長何塞·維森特所言,盧拉被稱為“巴西最黑的總統”,絕非夸張。是盧拉首次與非洲國家建立了重要的商業和政治聯系;是他成為第一位為巴西長達365年的奴隸制公開道歉的總統;是他首次任命黑人擔任部長和大使,還在政府中設立了種族平等部;是他在大學招生和公務員錄用中推行平權行動;也是他在2010年簽署了《種族平等法案》。盧拉的政治生涯中,種族平等與社會正義成為重要主題,為巴西歷史書寫了新篇章。
雖然盧拉是白人,但他的白人有附帶條件;他也是來自該國較貧窮的東北部的移民:一個東北人。什么是像盧拉一樣的東北人?從1950年代開始,數以百萬計的人為了逃離貧困而向南遷移,在較富裕的南部和東南部地區被種族化。
正如巴西記者兼教授法比亞娜·莫賴斯提醒我們的那樣,精英階層對盧拉的排斥很大程度上源于這種偏見。2018年,各大報紙社論將他和他的追隨者描述為從東北部山洞里鉆出來的。人們不可能不注意到巴西憤怒的上層和中產階級在2013年走上街頭時所表現出的齊刷刷白皮膚,而這些人后來成為了右翼的鐵票倉。從上次總統選舉結果的選區圖可以清楚地看出:城市或州膚色越白、越富裕、越靠南,博爾索納羅的得票率就越高。
讀完這本傳記,人們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需要更多的盧拉。隨著一個又一個國家屈服于右翼偏執的誘惑,反對黨顯然需要比技術官僚維護現狀或呼吁維護體制更有效的手段,因為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手段已經不起作用了。
他們需要的是那些能夠直面勞動人民需求、并以實際行動擴大社會保護傘的領導者,才能讓進步和民主理念落地生根。
盧拉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一路走來經歷了許多磨難,這無疑說明他天賦異稟;任何聽過他演講或見過他的人都會告訴你,他的魅力令人折服。盧拉本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領導者。
作者
吉安保羅·巴約奇是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兼城市民主實驗室主任。他最近出版的新書是《我們,主權》。
文章信源
波士頓評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