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于普通人來講,正在變得“不宜居”。
美國資本家控制的新時代,一步步蠶食著美國勞苦大眾的生存空間。
梅西百貨,作為美國最大的零售公司之一,1858年成立,伴隨著美國從二流國家,一步一步發展,建立起美元霸權。
舊金山梅西百貨旗艦店,很多游客在此打卡
彼時滿清的勞工遠赴重洋,在舊金山淘金(1851年前后),給加州人修鐵路(1869年),到后來排華法案盛行(1882年),再到后來中國人占領硅谷。梅西百貨是很多人的祖傳記憶,而這家旗艦店也已經有近70年歷史了。
早些時候,梅西百貨宣布,最早將于2025年關閉這家店。連帶著,其他5家門店也將關閉,超過2000名員工將被裁員。
在2015至2023年期間,美國百貨店的數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一。
亞馬遜,關閉了多家無人零售Amazon Go;沃爾瑪,2023年上半年關閉了80家門店;服裝品牌GAP,在23年關閉了350家門店……
瑞銀在2023年的報告中預測,到2028年,美國零售公司將有40000到50000家關閉。
這還不是百貨商場、便利店或者品牌店一種零售,也不是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一個城市,甚至也不光是梅西百貨這樣的線下零售,也包括亞馬遜這樣的電商。
大量的、不同類型的、不同地區的零售公司一起閉店,中產階級零售業潰敗席卷美國,美國零售和消費的“繁榮”的面紗,已經被戳破。
美國的研究機構已經開始給消費不足找借口了。
密歇根大學5月消費信心指數降至67.4,創造了2000年有記錄以來之最。舊金山聯儲則在最近研究中稱,美國家庭超額儲蓄已于3月耗盡,消費恐怕已經見頂。
美國居民超額儲蓄情況
老墨認為,美國零售業潰敗,并不只是短期的偶然現象,也不只是短期經濟數據能解釋得。
它的背后,是美國人民長期受剝削、中產階級長期被掠奪,體現在消費結構、收入結構和社會運行成本等方方面面。
電商不是零售業衰退主因,貧窮才是
美國的零售業長期衰退,很多國人不理解。大家可能受到公知的蒙蔽,會認為,“線上化嘛,零售業被電商取代,這很合理,也許美國互聯網科技強呢!”
不,并不是。
美國地廣人稀,基建陳舊,電商所依賴的低廉成本是并不存在的。以國內某生鮮電商為例,履約成本(主要為倉儲物流成本)可能高達15-30%,相比之下,商品自身的采購成本占比僅為50-70%。
這尚且是基于中國的路網、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大量的外賣小哥、合理的人力成本才達到的。
美國并沒有這樣的條件。相反,他們的履約成本(對于消費者來說就是配送費)是非常昂貴的。
亞馬遜Prime配送服務每個月15美元,某廉價超市一單配送價格可能在數美元到十幾美元不等,就連正在試行的無人配送車Nuro,一單收費也在6美元上下。
——想象一下,同城次日達,配送費40元人民幣,這種配送服務,你會購買么?
這就是為什么老墨說,美國人的消費下滑,電商并不是主要因素。
舉個例子,西爾斯公司,曾經是美國前三大零售集團之一,2018年破產。當時網購在美國零售市場上占比僅為9%,實體零售占比91%常年不變。作為對比,中國線上零售總額約占社會零售總額的28%,從2013年之后就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中國,才是互聯網科技造福消費的典范,美國并不是。
那為什么美國零售業受到如此大沖擊呢?這是社會財富結構造成的。
富人愈富,窮人愈窮,美國財閥收割中產階級財富,廣大人民群眾消費不起了,這才使得美國零售業凋零。
經濟學上有個概念叫“消費邊際”,講的是居民或家庭賺取的收入,有多少用于消費。
比方說,紐約居民山姆·奧特曼,一個月收入1萬美元,交完稅和房租,扣掉開銷之后,剩余的資金就寥寥無幾了,此時他的消費邊際幾乎達到了100%。
而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凈資產規模達到8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945億,美國一個市長的資產能達到這個規模,政商旋轉門恐怖如斯),他每個月的收入能花掉多少呢?每個月1%?10%?總不可能達到100%吧?
紐約前市長布隆伯格,在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上位列第九,是美國第六大富豪。
收入越高,消費傾向一般越低,畢竟,滿足了基本消費需求之后,人們沒有太多的消費需求了。
伴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更多的財富是被資本家拿走的。
在過去50年中,美國的中產階級財富是被迅速消滅掉的。
從結構上看,1970年美國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占比,僅達到美國的30%,而今天,美國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占比已經達到了50%。
相應的,受沖擊最大的是中產階級,美國高收入家庭所占有的、多出來的20個百分比,基本都來自于中產階級。
從絕對數字上看,50年的時間,美國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中位數從2萬美元增加到近3萬美元,中產家庭收入從6萬美元提升至9萬美元,兩類群體的收入基本上都增長了50%,但是按復合增長率計算,美國普通民眾的年均收入增速就只有0.8%。
而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則從1970年的13萬美元,增長到了2020年的22萬美元,增速比普通民眾高了五分之一!
有兩個因素,讓美國普通人更加貧窮——通脹因素和資產因素。
通脹的影響非常好理解,2020年以來的美國通脹是非常嚴重的,在過去4年中,美國生活用品的綜合物價累積漲幅超過了26%——以過去50年每年0.8%的收入漲幅計算,過去4年的通脹,需要30年才能消化掉。
也就是說,如果物價不再上漲、美國工人的工資按照過去50年的速度上漲,到2054年,美國普通人的工資漲幅就能覆蓋掉過去4年的通脹了,這,可能么?
物價上漲“吃”掉了收入上漲。別忘了,普通人和美國資本家之間的消費邊際是不同的——山姆存不下錢,而布隆伯格不僅收入是勞苦大眾的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他的儲蓄則比普通人高更多。
伴隨著近年的通脹,哪怕普通人有收入的增長,收入的增長也被通脹給“吃”掉了。
所以說,普通人的收入不足,通脹加劇了中產的窘境,造成了財富的不平衡。而這個問題,資本家實際上是不受影響的——他們是向普通民眾出售商品的人,反而是受益于通貨膨脹的。
次貸危機以來,美國的GDP從2008年的14.8萬億美元,增長至2023年的27.4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速3.7%。
同期美國股市,標普500從900點漲到了2023年末的4700點,年化收益率達到了10%——GDP才增長4%,投資回報率達到了10%,那么賺的是誰的錢呢?美國老百姓,相當于每年虧了6%。
這,才是美國零售業衰退的本質!
大門緊閉的零售店
勞苦大眾沒錢了,沒錢去消費,零售巨頭就會關店、倒閉、破產。反過來,零售公司的雇員失業,只能去找低收入、不穩定、消費傾向更高的工作。
這種負向的循環,影響是非常劇烈的。
中產階級零售潰敗,與“零元購”形成負反饋
這個時候我們才能窺見美國零售業倒閉潮的全貌——倒閉的,都是普通民眾生活必須,但是普通民眾支付不起的那些店。
有美國的金融咨詢機構匯總了破產可能性較高的公司,這些公司涵蓋了零售行業相當多的領域:家具、服裝、電器、醫藥等等。
這些公司都是美國中產階級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司,但也都有一個共性:被過高的“成本”困擾。
破產可能性較高的美國零售公司(節選)
什么成本呢?“零元購”的成本。
一家美國大型連鎖超市品牌Target,它的公司董事長對媒體控訴時滿懷怨氣:“2022年,搶劫和偷盜給我們帶來了4億美元的損失,今年剛開始,損失已突破6億,如果再沒人管,我們將關閉20%店鋪止損。”
閉店潮的原因,甚至說主因之一,就是社會運行成本,更直白一點就是治安成本,被轉嫁給了商戶。
不光是耐克、蘋果、迪奧這些產品會被“零元購”,很多人忽視的是,絕大多數零元購的產品,實際上就是老百姓日常需要的基本生活用品。
只不過這些知名的品牌、知名的公司為世人所知,“聲音更大”;而類似于上面列表的那些美國本土消費企業,它們也都是零元購的受害者。
它們損失了多少?
據全美零售業協會統計,2022年美國“零元購”總額突破了1000億美元,比21年增加了50多億;23年“零元購”的總額還沒有披露,但其他數據來源顯示,僅23年上半年,美國有暴力或暴力威脅的盜竊行為,增加了120%。
有精力統計損失,沒有精力管治安,這是因為商家買保險了么?
想要理解美國人的腦回路,是真的難。
正在“零元購”的美國民眾
但是老墨必須說,我們跟“否認零元購”的公知是不同的,跟“盲目嘲笑美國治安差”的人也不一樣,我們要更為客觀看待這個問題。
閉店潮怪商家么?Tik Tok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視頻,一位亞裔老婦人的小店被“零元購”了,而后呆坐在自己的店面里。整個視頻壓抑、沉重,她們一家的財富,被強盜掠奪了。
如果我們去怪亞馬遜、怪沃爾瑪,怪大資本家,這是有道理的。但是普通美國民眾,中小零售公司,他們招誰惹誰了呢?如果美國資本家不給他們活路,難道不經營還不行么?
但不經營的結果就是,供給不足,物價繼續被推高,更多中產階級返貧、貧窮人民加入零元購的行列。
這個循環怪勞苦大眾么?怪勞苦大眾沒有拿到自己應得的財富?怪美國民眾每年坐地虧損6%?
誠然,“零元購”確實可能是一些慣犯開頭的,但我們也知道,《悲慘世界》中曾經描述過一個場景:冉·阿讓因為偷竊面包被判刑5年,而后因為越獄被追加19年刑期。
偉大的作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雨果先生就在書中這樣寫道,犯罪的不是冉·阿讓一個人,而是整個法國。
有的人說,西方社會沒有王朝周期,那么,19世紀的慘劇,今天重現人間,這是不是一種王朝周期呢?
同樣的經濟周期,同樣的中產返聘,同樣吃人的制度,只不過一個是在法國封建王朝,一個在美國披上了資本主義的外衣,如此而已。
今天的梅西百貨,不再是1970s美蘇對抗時期的梅西百貨,更不是排華法案、太平洋鐵路修建、淘金熱時期的梅西百貨。
時代變了。
美國人是舊時代的殘黨,新時代沒有承載他們的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