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德國總理朔爾茨一行“欣然”訪中,強調要通過深化合作推動繁榮,持續擴大在華投資的堅定承諾,中德可謂“情投意合”。
要說中德交好,誰不高興了?
美國。
明明在各種國際沖突中忙得不可開交,國內總統大選伴生問題層出不窮,就算在這樣的環境下,美國仍不忘讓自家媒體嘲諷一下慨然赴中的德國:“朔爾茨這是在向中國低頭,他們此行什么也得不到……”
這都是什么歪理?
從美媒“陰陽怪氣”的辭藻中,足可窺其羨慕嫉妒恨外溢,酸澀苦辣咸難解其味。
此次訪華,朔爾茨攜環境、農業、交通3名內閣部長作為代表團成員,此外伴隨有西門子、寶馬、奔馳等重量級企業的相關負責人組成的經濟代表團,行程之久、陣容之豪華堪稱前所未有。
以朔爾茨為首的“豪華陣容”,將訪問重慶、上海、北京共三座中國重要城市,這是朔爾茨上任以來二度訪華,也是今年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德國如此“興師動眾”,難道恰如美媒所言,果真是另有所圖?
2024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也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德的伙伴關系經受了52年“內外部”的考驗,雙方的發展歷程都留下了輝煌成果。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拿出的“誠意”。
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至119億歐元,較上一年增加了4億歐元。有必要說明的是,德國是在當年自身經濟增幅下降、對外投資銳減的情況下,對中國投資反而實現了“不減反增”,甚至創下了2014年以來新高。
2024年4月,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計劃在中國投資25億歐元,以擴大在安徽省合肥市的生產基地和創新中心;西門子公司宣布將投資1.4億歐元,用于擴建中國成都的工廠;巴斯夫公司(化工企業)計劃到2030年,在華投資達100億歐元以上……
德國的態度毋庸置疑,不過咱中國人也不會忘記德政府及其媒體經常提及的一個關鍵詞——“去中國風險”。
從紙面意思來看,德國所謂的“去風險”,似乎與最近“美日菲三邊瘋會”鼓吹的“中國威脅”不謀而合。
風險OR威脅?咱們繼續以數據解讀。
據中德商會發布的《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91%受訪德企表示將繼續扎根中國市場;超50%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內增加投資。
該項調查于2023年9月5日至10月6日開展,共566家中國德國商會的會員企業參與,可見中國市場非但沒對德國構成任何“威脅”,反而令他們趨之若鶩。
那么問題來了,就德國而言,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哪里?
既然目前都是“玩車高手”,咱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業就像個蹣跚學步的“毛孩子”,一直沒法和德、美、日等汽車大國相提并論。直到近9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制霸全球市場,這才開始引起各國的注意和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聚集地和智能汽車產業創新高地,汽油車市場眼看就要成為歷史。
而作為汽車業大佬的德國,自然不可能,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這塊大蛋糕被一個“后起之秀”獨吞。
同樣據《2023/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51%受訪德企認為,當前中國企業在其所在行業中是創新領導者,或在未來5年內成為全球領導者。在汽車業,認同者更是高達69%。
意識到“合作才能共贏”的德國人,果斷轉向,積極投資中國市場,其目的無非為了傳統汽油車實現“轉型升級”。
值此,對于德國常念叨的“風險”便不難理解了:就算我也曾將你們列為風險國,但咱們一起掙錢、一起發展科技才是硬道理,抱團取暖,何懼風險共擔!
相比德國的“低頭共贏”,美國的“抬頭打壓”才是最可恥的做法。
據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唯有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才能以稅額扣除方式獲得 7500 美元補貼;電動車若使用 50% 以上北美組裝電池配件,可享受每輛 3750 美元補貼;若使用 40% 以上在美國或同美國簽署自貿協定國家開采、加工的關鍵礦物,可享受每輛 3750 美元的補貼。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不但此后要受美國牽制,生存下去更得看他們的臉色行事。
實際上,目前中國在電動車和電池供應鏈上都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本就不懼來自美國的“威脅”。這地球,離了誰都得轉!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媒針對朔爾茨此次訪華多方位攻擊德國:一是德國沒有大局觀,不繼續跟著美國實行“對華去風險”政策,這對整個歐洲國家是非常不利的;二是德國向中國“低頭”是徒勞的,中國的經濟將面臨全面崩潰;三是大眾、奔馳等公司曾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簡直把德國工業的臉面都丟盡了。
不得不說,美媒的這篇文章,才是真正把美國的“強盜邏輯”和“氣急敗壞”展現得淋漓盡致。
相比聽話的“腳盆雞”,德國頂得住壓力。
作為一個以汽車為核心產業的國家,他們深知如果持續對美國聽之任之,無異于將自己的經濟命脈交到對方手上,到時候只能任人宰割。
德國之所以選中棄美,也與美國自己坑人不淺密切相關。
自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以來,中東地區變成“人間煉獄”不說,美西方的工業發展也受到了極大阻礙。
如北溪管道被炸,便等于切斷了大俄與歐洲的能源通道;多地油庫被炸致油價上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運輸業的發展;延伸出來的還有物價上漲、材料短缺、勞動力流失等,無不有力地卡住了美西方工業經濟發展的脖子,德國就深受其害。
堵了別人發展的路,還希望別人夸獎自己?怎么可能呢?
希望美國盡早認清,唯有合作和發展才能實現共贏,如果仍然執迷不悟,玩一方獨大或過河拆橋那一套,朋友一定會越來越少,終將在國際上“孤獨終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